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三化学期中易错题、压轴题汇编
转眼间,高二的孩子们已经进入高三一段时间了。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临近,你进入学习状态了吗?我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期中的典型题目,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自检自查,以便更好地应对期中考试。
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 mol甲烷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1L 0.1 mol/L Na2CO3溶液中含有CO32−的数目为0.1NA
C.1L 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0.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15NA
答案:A
解析:
A.甲烷分子为0.1mol,则电子数为NA,故A正确;
B.1L 0.1mol/L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1mol,那么溶液中含有的CO32−数目为0.1NA,但碳酸根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因而碳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小于0.1mol,数目也就小于0.1NA,故B错误;
C.1L 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0.1NA,不是0.2NA,故C错误;
D.在标准状况下,2.24 L CO和CO2混合气体共有0.1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不能确定,故D错误。
2.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SO32−+2H+=SO2↑+H2O
B.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SiO32−+CO32-+H2O=H2SiO3↓+CO32−
C.向稀H2SO4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2H++SO42−+Ba2++2OH−= BaSO4↓+2H2O
D.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H3⋅H2O:Al3++4NH3⋅H2O=AlO2−+4NH++2H2O
答案:C
解析:
A.HNO3有强氧化性,Na2SO3有还原性,二者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是:2H++2NO3−+3SO32−=H2O+3SO42−+2NO,故A错误;
B.通入过量CO2发生反应生成酸式盐,HCO3−,故B错误;
D.氨水是弱碱,不能再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根,故D错误;
故选C。
3. 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的四个实验,不能得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M
N
A
检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
品红
NaOH溶液
B
检验CH3CH2Br消去后的气体产物
KMnO4溶液
C
制取乙炔时检验气体产物
CuSO4溶液
KMnO4溶液
D
验证醋酸、碳酸、苯酚酸性强弱
NaOH溶液
苯酚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D中醋酸很容易挥发,即使苯酚钠变浑浊,即有苯酚生成,也不能证明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苯酚钠反应生成了苯酚,可能是醋酸挥发与苯酚钠反应生成了苯酚。
4.某温度下,相同pH值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平衡pH值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Ⅱ为盐酸稀释时的pH值变化曲线
B.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点溶液的导电性强
C.a点Kw的数值比c点Kw的数值大
D.b点酸的总物质的量浓度大于a点酸的总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B
解析:
A.醋酸是弱酸,在水中不完全电离时溶液显酸性,并且越稀越电离,盐酸是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加等量的水稀释时,盐酸的pH变化大于醋酸的pH变化,故Ⅰ为盐酸的pH变化曲线,Ⅱ为醋酸的pH变化曲线,故A错误;
B.b点加水稀释之后得c点,故b点的浓度大于c点,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故b点的导电性大于c点,故B正确;
C.水的离子积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w不变,故C错误;
D.相同体积和pH的盐酸和醋酸,醋酸的浓度大于盐酸,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两溶液浓度同时减小相同的倍数,醋酸浓度依然大于盐酸,故a点浓度大于b点,故D错误;
故选B。
5.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置入一定量的一氧化氮和足量碳发生化学反应:C(s)+2NO(g)⇌CO2(g)+N2(g),平衡时c(NO)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若该反应在T1、T2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C.在T2时,若反应体系处于状态D,则此时v正>v逆
D.若状态B、C、D的压强分别为pB、pC、pD,则pC=pD>pB
答案:C
解析:
A.随着温度升高NO浓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ΔH小于0,故A错误;
B.随着温度升高NO浓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K1>K2,故B错误;
C.在T2时,若反应体系处于状态D,则此时未达到平衡状态,反应正向进行,故C正确;
D.密闭容器,投料相同,反应前后总的气体体积不变,因此温度越高压强越大,pC>pD=pB,故D错误;
故选C。
7.下列叙述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
叙述
推论
A
酸性:HCl>H2CO3>H2SiO3
非金属性:Cl>C>Si
B
组成原电池时,通常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做负极
镁和铝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时,镁做负极
C
−OH是亲水基,含有−OH的有机物都易溶于水
常温时,C2H5OH和
都易溶于水
D
溶解度小的沉淀可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KI溶液可以得到AgI沉淀
答案:D
解析:
A.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盐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所以不能通过比较盐酸与碳酸的酸性来判断非金属性,故A错误;
B.失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在镁、铝、稀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铝失电子为负极,故B错误;
C.乙醇易溶于水,苯酚微溶于水,故C错误;
D.在氯化银悬浊液中滴加KI溶液,能观察到黄色沉淀,发生沉淀的转化,是因碘化银的溶解度比氯化银更小,故D正确;
故选D。
8. 为研究沉淀的生成及其转化,某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浊液中存在平衡:AgSCN(s)⇌Ag+(aq)+SCN−(aq)
B.②中颜色变化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SCN−
C.③中颜色变化说明有AgI生成
D.该实验可以证明AgI比AgSCN更难溶
答案:D
解析:
A.络合反应为可逆反应,则①浊液中存在平衡:AgSCN(s)⇌Ag+(aq)+SCN−(aq),故A正确;
B.铁离子与SCN−结合生成络离子,则②中颜色变化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SCN−,故B正确;
C.银离子与碘离子结合生成AgI黄色沉淀,则③中颜色变化说明有AgI生成,故C正确;
D.硝酸银过量,不发生沉淀的转化,余下的浊液中含银离子,与KI反应生成黄色沉淀,不能证明AgI比AgSCN更难溶,故D错误;
故选D。
9.常温下,向1LpH=10的NaOH溶液中持续通入CO2,通入CO2的体积(V)与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φ)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1×10−10mol/L
b点溶液中:c(H+)=1×10−7mol/L
c点溶液中:c(Na+)>c(CO32−)>c(HCO3−)
d点溶液中:c(Na+)=2c(CO32−)+c(HCO3−)
答案:B
解析:
a点为pH=10的NaOH溶液,水电离出的c(H+)=1×10−10mol/L,A正确;考虑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的过程,pH必然是单调下降的,故d点为最终趋向溶有CO2的NaHCO3溶液前的中性时刻,故b点应还是碱性环境,该点时溶液中剩余的OH−和生成的CO32−对水电离的抑制和促进恰好完全抵消,因而在该点,水电离出的OH−恰为1×10−7mol/L,但溶液不为中性,c(H+)不为1×10−7mol/L,B错误;c点水解最强,对应Na2CO3溶液,Na+显著多于CO32−,而水解不完全,故HCO3−应较CO32−少些,C正确;d点为中性溶液,题中所给关系为电荷守恒,D正确。
10.某兴趣小组用废铁泥(主要成分为Fe2O3、FeO和少量的Fe)制备磁性Fe3O4纳米材料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R=n(Fe3+)/n(Fe2+),步骤⑤中,相同条件下测得Fe3O4的产率与R的关系如图所示:
(1)步骤②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已知:Fe3+在pH=2.8时沉淀完全;Fe2+在pH=6.3时开始沉淀,在pH=8.3时沉淀完全。步骤③中,用NaOH溶液调节pH至9,原因是                                                        。
(3)浊液D中铁元素以FeOOH形式存在。步骤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字母)
A.步骤④中,当反应完成后需要再加热一段时间
B.步骤⑤中,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碱液
C.步骤⑤恰好完全反应时,n(FeOOH)/n(Fe2+)=2:1
D.当n(浊液D中的FeOOH)/n(滤液B中的铁元素)=4/7时,Fe3O4的产率最高
答案:
(1)2Fe3++Fe=3Fe2+
(2)使亚铁离子沉淀完全
(3)2Fe(OH)2+H2O2=2FeOOH+2H2O
(4)ABC
解析:
(1)步骤①中Fe2O3、FeO、Fe与稀盐酸反应,在滤液A中以Fe2+、Fe3+形式存在,步骤②中主要是滤液A中的Fe3+与铁单质反应。
(2)步骤③的目的是要将所有的Fe2+转化为Fe(OH)2沉淀,故需要调节溶液pH=9。
(3)浊液D中铁元素以FeOOH形式存在,其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3,加双氧水的目的即把Fe(OH)2氧化为FeOOH,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2+H2O2=2FeOOH+2H2O。
(4)步骤⑤的反应方程式为2FeOOH+Fe2++2OH−=Fe3O4+2H2O
A.步骤④中再加热一段时间是为了使剩余的H2O2分解,防止剩余的H2O2影响步骤⑤中的反应,故A正确;
B.由前述方程式知,步骤⑤中需要消耗OH−,需要不断补充碱液,故B正确;
C.由前述方程式得,当n(FeOOH)/n(Fe2+)=2:1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故C正确;
D.由图像知,当R=1.75时,n(浊液D中的FeOOH)/n(滤液B中的铁元素)=7/4,而不是4/7,故D错误;
故选AB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要的化学知识归纳(一)
化学-2023届江苏高考打靶卷化学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2011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电解质溶液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1)
学习离子共存,高中化学(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