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活动的顺序
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常见的五段教学法,九段教学法等。这里介绍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活动。 如下图所示,加涅结合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九大教学活动 :
1. 引起注意
用于引起学生注意的事件有很多种。教师通常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求知欲   这是最常用的引起注意的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 例如,在导入一节关于树叶的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树叶为什么会落?”来激发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化教学情景   通过教学媒体或其他非言语交流,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例如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展示某些新颖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或好奇心的物理事件(一缕烟雾,液体颜色的变化等)来引起注意。
配合学生的经验   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主题上,也就是从日常概念引出科学概念。 例如,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棉花和铁块哪一个重?”来引发学生对“质量”这个科学概念的注意。
小思考
回忆一下,在你的教学过程中,你使用过哪些引起学生注意的好方法?
2. 告知学生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后,要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结果,以免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
小案例: “利用给定的一个名词性的主语和一个名词性宾语,一个描述动作的动词,造出正确的句子”,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告知小学一年级学生时就必须转换说法,例如“假设我有“狮子”“捉住”“山羊”三个词,你能把它们连成“狮子捉住山羊”这样的句子,这叫造句,我希望你能根据我给出的词来造句。”
3. 回忆相关旧知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技能为基础,因为原有知识和技能是新的观念获得的支撑点。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就涉及到“加速度”、“力”、“质量”三个先前概念的联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的知识技能,以此为基础推导和引发新知识。 有时,教师需要简短地测查学生对相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在学习借位减法前,先简短地测查一下学生对无需借位的减法的掌握情况。
另一个复习先前知识的方法是提供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教师所做的引导性阐述,它使学生回忆起已知的知识,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解新内容的框架。 如在学习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时,先呈现水与沙子在阳光照射下“冷”“热”的对比实验(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此说明水与沙子的热力差异,从而为讲授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作铺垫。
4. 呈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刺激物,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呈现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所有类型的教学都不可缺少,否则学习行为无从发生。 例如,要学会两位数除法运算,先要知道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则。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特点等有关因素,采取呈现形式。针对知识性目标而言,要使学生能通晓相关信息,首先得了解这些信息;针对动作技能目标来说,要使学生掌握特定技能,也要先学会与动作相关的言语描述。
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之外,还要向学生举例说明,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信息。例如,在讲解两位数除法规则时,有必要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规则来实际解题。同样,在动作技能学习时,除了说明完成动作的各个步骤,还要做实际示范。
另外,教师在呈现教学信息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工具,并熟练运用所选工具。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演示文稿应该是在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演示工具,事实上,在进行信息呈现时,还可选用其他演示工具。点击查看
5. 提供学习指导
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指导并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重在指出学习的思路,明确思考的方向,把学生维系在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
学习指导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具体使用哪种要视学习的类型而定。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知识不理解时,可给予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获得答案;对于态度和情感学习的指导,可以使用人物作榜样。
在进行学习指导时,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高焦虑的学生来说,低水平的提问是有效的;而低焦虑的学生则可能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对于能力较强、个性独立的学生,可给予较少指导,鼓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能力较差、个性依赖的学生,可给予较多的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6. 引出行为
学习是学习者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学习指导后,如果想要确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就要求他们展现其外显行为,这时教师通常会对学生说“请说明一下”、“做给我看”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下三种行为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或要求他们展示的学习行为:
1. 眼神和表情:当认知活动由困惑达到理解时,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会流露出一种满意的状态;
2. 随时指定学生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
3. 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思考
想一想,在你的教学实践中,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7. 适时给予反馈
学生展现学习行为之后,教学必须提供学生学习行为正确性或正确程度的反馈。而且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未必就表示他已经确实学到了该种行为,因为靠短时记忆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就难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反馈,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
学生反应的反馈线索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如操作技能的学习,正确的行为导致正确的结果,根据行为的结果,学生能够找到体态活动与正确行为之间的关系;反馈线索也可来自教师,尤其是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作业和谈话而获得反馈。即使教师观察学生作业时的点头、微笑或言语的语气,都可以给学生提供他们的作业是否正确的信息。
8. 评定学习结果
当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时,实际上就直接标志着预期的学习已经发生,其本身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估,只不过是这种评估还要考虑信度和效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如何才能确信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能够有效的标志学习结果呢?
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学习结果评定要通过标准化测验或教师自编测验完成,在平时或对于一个具体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情况、课堂小测验或者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构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思考—中国职教
课堂教学技能心得体会2 >>心得体会>>文章中心>>
读书的总结20130609
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的教学要求和一般结构
八大教学原则常考的名言俗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