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的兵法》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的兵法》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兵法》包括:一、将苑,二、便宜十六策,三、诸葛亮传。《将苑》包括五十篇,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为将之道,做一名优秀的将帅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便宜十六策》包括十六篇,是治国治军的一些原则和方法,集中体现了诸葛亮对治理国家和整治军队的思想主张。对诸葛亮传进行的白话文翻译,可以让读者对诸葛亮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一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27年,隐居隆中,却仍心怀天下大事,不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后27年辅佐刘备、刘禅,建立蜀国,并著有《兵法二十四篇》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卧龙凤雏之一。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目录

卷一·《将苑》

第一篇 兵权

第二篇 逐恶

第三篇 知人性

第四篇 将材

第五篇 将器

第六篇 将弊

第七篇 将志

第八篇 将善

第九篇 将刚

第十篇 将骄吝

第十一篇 将强

第十二篇 出师

第十三篇 择材

第十四篇 智用

第十五篇 不阵

第十六篇 将诫

第十七篇 戒备

第十八篇 习练

第十九篇 军蠹

第二十篇 腹心

第二十一篇 谨候

第二十二篇 机形

第二十三篇 重刑

第二十四篇 善将

第二十五篇 审因

第二十六篇 兵势

第二十七篇 胜败

第二十八篇 假权

第二十九篇 哀死

第三十篇 三宾

第三十一篇 后应

第三十二篇 便利

第三十三篇 应机

第三十四篇 揣能

第三十五篇 轻战

第三十六篇 地抛

第三十七篇 情势

……

卷二·便宜十六策

卷三·诸葛忠武侯文集(诸葛亮关于治军、用后、阵法的言论)

附件:《兵法二十四篇》、《诫外甥书》、《诫子书》

卷一·《将苑》

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才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唇,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彊,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将骄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沉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阨,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之谓八恶也。

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择才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彊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健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将诚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彊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釐,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习练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 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 律有十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 二曰诘,谇候谨也; 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日宽,能容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曰仁,义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殉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审因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慧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宾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博前击后。

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夫徬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轻战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 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史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于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滂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和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倦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弊重言甘者,诱也。

将情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和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倦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弊重言甘者,诱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扇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尤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有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茸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东夷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南蛮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敌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立,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虎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虏自宽矣。

卷二·便宜十六策

详见:便宜十六策

卷三·诸葛忠武侯文集

详见:诸葛忠武侯文集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译文

    大凡愚笨的人能够战胜聪明的人,是违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聪明的人能够战胜愚笨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聪明的人在一起交战,就全看掌握战机如何了。掌握战机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当事情已经发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算是聪明;当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去不能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也不够贤者的资格;当整个态势已经很明确对己方有利时,却不能断然采取行动,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一定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取得胜利,即因机立胜。

重刑

原文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译文

    吴起说:“军队中敲击鼙鼓、金锋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听觉方面的敏锐注意力,听从指挥,挥舞旗帜,在于集中士卒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项法规、禁令及刑罚的目的在于管理士卒,节制士卒的行动。”在军队中,用声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听从指挥时,发声的器具必须音质清脆宏亮;用旗帜来指挥士兵作战时,旗帜的颜色要鲜明、醒目;用刑罚、禁令来约束士卒的行动时,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军容就会紊乱,士卒就会涣散、懈怠。所以说,在指挥部队的问题上,应该达到这样的程度:只要将帅的指挥旗帜挥舞摇动,部下就会英勇前进,只要将帅的命令一下,所有的士卒就会同仇敌忾,拼死上前,报效国家。

善将

原文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敌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径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译文

    从古至今,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用兵的原则有四点:令出如山,向部下讲明什么是进,什么叫退,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用仁、义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书达礼;告诫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励,规过劝善;严格赏罚,使士卒不敢涣散,有信用,上述四点基本的原则:禁、礼、劝、信是部队中的重要规范,如果彻底做到了这四点,就好象主要的支架已经搭好,其它的细微末节也就自然地顺展开来,有了法规,具体的内容也就明晰了,这样军队就能战必胜,攻伐时得其所需。无能的将领做不到这四点:没有规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听指挥,抱头鼠窜;而下令进攻时,则没有节制,步调不一,甚至纷纷逃避,怠慢拖延,全军也就难逃灭亡的下场;劝戒不明,赏罚无度,失信于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贤德之人纷纷远走,谄媚狡猾的小人得势,这样的将领带出的部队,一定会每战必败。

审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译文

    如果能顺应百姓的心愿来征伐邪恶势力,就是黄帝也不能与这样的行为相比,如果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获得胜利,那么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与这样的功劳相比。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以德威服人,则在下的各路英雄都会屈服这样的将帅之下,四海之内,各方豪杰则也会甘心受到节制。

兵势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听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译文

    大凡将帅领兵出征要注意三种情势: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天时,就是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适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没有不祥的征兆,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墙高垒于险峻的地势之上,有深沟、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复杂,深不可测,还有唯一的羊肠小路还曲折迂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达,三军上下守礼守法,整齐统一,士卒个个都能效命沙场,粮饷充足,武器坚利。卓越超群的将帅如果能凭借天时,就地利,依人和,就可以所向无敌,大获全胜。

胜败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译文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斥到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敢善战,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不遵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对敌军实力估计过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假权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译文

    将帅是军队中的关键。他悬系着千万士卒的性命,关系着战争的胜败结局,左右着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挥军队的权力全部交给将帅,就好象用绳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却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树木,跳跃飞奔,又好象用胶带粘贴人的双眼,却要求他辨别各种颜色,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赏罚大权被权贵所操纵,主将没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权力,上下必然会被私心、利力所笼罩,人苟且于私利,就没有人会为国家效命,更没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吕不韦那样出类拔萃的才智,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自保。所以,孙武说:“将帅一旦领兵作战,一概不从君命”。亚夫也讲:“在军中,只有将帅的命令可听,没有听见君主的诏令”。

哀死

原文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译文

    古代凡是优秀的将领,对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困难来临时,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在功劳荣誉面前,与部下谦让,把功劳、荣誉推给部下,对待受伤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抚恤,当部下为国捐躯时,又能厚葬他们,并妥善地安排好后事,在粮食不够吃时,主动地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下级,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卒穿用,对待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对待英勇擅战的部下,他会给予恰当、及时的奖赏并勉励他再立新功。身为一名将帅,做到了上面的几项内容,就会所向披靡,百战百胜。

三宾

原文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译文

    凡是三军出征作战,将帅必须有各类幕僚人员为自己策划参谋,共同讨论利弊得失,辅佐在将帅左右。有些人口若悬河,能提出奇妙的谋略,见闻广博,多才多艺,这是万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为将帅的高级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样勇猛,象猿猴一样敏捷,性格则烈如铁石,作战如楚地龙泉般锐利无比,这些人是一代豪杰,可以成为将帅的中级幕僚。有的人喜欢发表言论,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辈,可以成为将帅的下级幕僚。

后应

原文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光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译文

    如果能把危险的局面转换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还没有转变成复杂之前就预先做了准备,在事情还没有变得不可收拾时就采取了应对措施,在军中设立了严明的刑罚但不以动用刑为最终目的,这是用兵的上策,这样的首领是智者。与敌人交战,将士已布列阵形,双方兵马交错,短兵相接,这时将帅如果能乘机以种种威势扩大自己的影响,使敌军混乱以致失索,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战场上,将帅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但只是逞一时之能,双方损失极大但不分胜负,这是用兵中的下策。

便利

原文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遇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搏前击后。

译文

    在草木茂密的地区作战可以采用游击战略;有浓密的山林地带作战可以用突击的办法,出敌不意;在平原作战没有任何隐蔽物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壕堑战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方应在黄昏时候攻击敌人;在我众敌寡的时候,则应在清晨向敌人进攻;如果武器装备精良,兵力强盛,则应速战速决;如果隔岸对峙,又有风沙,视线不清,就应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

应机

原文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

译文

    必胜的要诀及掌握情势变化以指挥调动部队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谁又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呢?掌握时机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兽离开山区,失去了险峻的山势做依托,就是个孩子手持长戟也可以吓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凭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强壮的大汉不敢靠近,对敌人来说,让灾祸突然出现,防不胜防,无法预料,是最好的制胜办法。

揣能

原文

古人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客孰整也?我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往往能在掌握了敌我双方实力的虚实后就对双方交战的结果有了基本的认识。将帅在预料胜负的结果时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双方的君主哪一个比较圣明?双方的将领哪一个更为贤明有能力?双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双方哪一方的粮草更为充足?双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双方的军容哪一方更为严整?双方的战马哪一方跑的快?双方哪一方占据的地势更为险要?双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计谋?双方各有哪些可以畏惧的邻国?双方哪一方的国力更富有?双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通过比较上述几个方面,双方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了。

轻战

原文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译文

    蜜蜂等有毒刺的小虫子就是凭着令人生畏的毒刺来保护自己,使人不敢轻易地招惹它,士兵在战场上能勇敢作战,是因为他有精良的武器作依靠。所以,只要有了锋利的武器,坚实的铠甲,那么所有的将士都可以勇猛善战。如果铠甲不够坚实,就好象赤身裸体与敌人拼杀;如果弓箭射不中敌人,就好象没有弓箭一般;如果射中了目标,但因为力量不够没有射进去,就好象弓箭没有箭头一样;如果战前的侦察工作做得不仔细,不周详,就好象一个盲人在准备作战;如果将帅不能英勇更不善战,就好象没有将帅一样。可见,这些都是在战备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地势

原文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译文

    好的地势对军队作战取胜是最好的帮助,身为将帅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地势地形特点就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岭、森林险川的地形,适合用步兵作战。山势高陡、蔓草杂生的地形,适合用战车、骑兵作战。在依山临水、狭涧谷深的战场上,可以用弓箭手作战。在平坦宽阔、可以自由活动的战场上,可以用长戟与敌交战。在草木交错的地带,又可以充分发挥长枪、长矛的优势。

情势

原文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译文

    将帅的性情对作战有直接的影响。有的将帅勇猛顽强不惧怕死亡,有的将帅性情急躁没有耐心一味追求速决,有的将帅贪爱小功、小财,有的将帅过于仁慈失去了威严,有的将帅虽有计谋但常常犹豫不决,有的将帅则谋略有余而不能身体力行。所以,对待上述不同性情的将帅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待仅有匹夫之能的将帅要设法使其暴躁起来然后消灭他;对待性情急躁没有耐心的将帅,要用持久战、消耗战去消灭他;对待贪图功利的将帅,要用财、色去贿赂引诱他;对待仁慈有余威严不足的将帅要使用各种办法使他整日奔忙;对待智而心怯的将帅,可以用猛烈的进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对待谋而情缓的将帅可以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使他彻底灭亡。

击势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史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一定会首先打探敌人的情况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凡是敌人处于下列情况:军队长期征战失去锐气,粮食供应不上;百姓对战争怨声不断;士兵不熟悉军中的各项法令;武器装备不充足;行动作战没有任何计划可言;战时孤立无援;将、官对部下刻薄无度又暴敛资财;赏罚不清,士兵懈怠;阵营混乱,没有秩序;偶尔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这时就可以向敌人发起进攻。凡是敌处于下列情况:能选派贤良之士辅助将帅,粮饷充足有余,百姓生活安定,铠甲、兵器锐利精良,能与周边国家保持和睦友善的关系,又有大国作后盾,这时,就应设法避开敌人,不可轻举妄动。

整师

原文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译文

    部队作战以保持整体的战斗力为胜利的关键。如果将帅对部下赏罚不公,赏罚无度,将官的命令不能让部下信服,如果士兵不服从指挥,该进时不进,该止时不止,就是有百万大军,也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作用。所谓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是指军队平时井然有序,驻留时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行动起来威武有势,进攻进锐不可挡,后退地则敌人无缝隙可钻,部队能前后呼应,左右一致,服从指挥调度,所以很少出现危险的局面,这样的部队内部团结,士兵有很高的组织纪律性,能经受任何考验,总是保持旺盛的斗志。

厉士

原文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译文

    将帅对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赏以钱财,这样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来尽力;要以礼相待,以信、诚来鼓励部下,这样部下就会以舍生忘死的决心投入战斗;要经常对部下施恩惠,赏罚时公平严明,一视同仁,这样就会赢得部下的信服、敬佩;要在作战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撤退时主动掩护他人,这样部下会英勇善战;对待部下的点滴小心都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部下会积极向上,互相劝勉,永保昂扬的斗志。

自勉

原文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译文

大凡圣人都崇尚天道,贤明之士则推崇自然法则,而有智慧的人则以效法古代的贤者为根本的立身之道。骄傲自大的人注定要失败,狂妄荒廖的人则极易招惹祸患,夸夸其谈的人很少有信议可言,只顾自我标榜的人对待他人则薄情寡义,身为将帅奖赏无功肯定会被部下离弃,惩罚无罪的人则肯定使百姓怨声载道,喜怒无常的人,难逃灭亡的厄运。

战道

原文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于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译文

    军队在森林中作战的方法是:在白天以旌旗作主要的指挥工具,在夜间用铜钲、擂鼓指挥,以短兵为主,可以巧妙地设置埋伏,有时进攻敌人的正面,有时进攻敌人的背面,有时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在草丛中作战的方法是:利用刀、剑、盾牌等短型武器,在与敌人交锋之前,事先调查好敌人的进军路线,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埋下哨兵,十里一大哨,五里一小哨,把所有的旗帜收藏好,把铜钲、鼓包掩好,当敌人过来时,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作战,可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埋伏,勇猛出击,让身手狡捷的士兵站在高处,让不怕牺牲的士兵切断敌人后路,用弓弩向敌人射击,接着使用短兵继续进攻,使敌人瞻前顾后,没有反击的机会。在水上作战的方法是:利用船只作战,训练士兵掌握各种水上技巧以攻击敌人,可以在船上多插旗帜以迷惑敌人,要用弓、弩猛烈地向敌发射,也可用短兵与敌人在近处交手,还要在水上埋设栅栏防止敌人入侵,这一切都要顺水的流向进行。在夜战作战,以安静、隐密为主,可以秘密地派部队偷袭敌人,也可以用火把、战鼓扰乱视听,用最快的速度攻击敌人,以取得胜利。

和人

原文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滂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译文

    将帅领兵作战,要注意使部队内部官兵之间、官官之间、兵兵之间和协、团结、作到了这一点,部下会主动地竭尽全力冲锋杀敌。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谋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后议论纷纷,谗言与恶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智慧,也不能打败一般的庸人,更何况是人数众多的敌军呢?

察情

原文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和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倦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弊重言甘者,诱也。

译文

    将帅领兵打仗需要根据一些现象判断敌人的真实情况。如果敌人在与我军争战时按兵不动,一定是凭借了险要的地势;如果敌人不断地向我军挑战,一定是想引诱我军首先出击;看到树木无风而动,一定是敌人的战车悄悄驶来;看到尘土低飞而且范围很广,肯定是敌人的步兵正在进袭途中;当敌人言辞强硬而且做出向我军进攻的样子时,一定是在准备撤退;当敌人忽而前进,忽而后退时,就是在引诱我军进击;发现敌军扶仗而行、萎靡不振,敌人肯定已经饥饿难忍;发觉敌人对有利的时机不加以利用,则敌人肯定已相当疲劳,无力再进;飞鸟在敌军的阵地群集栖飞,则表示敌军阵营已开始空虚;夜间听到敌军阵地喧哗吵闹的声音,则表示敌人内部对战争十分恐惧害怕;敌人的军队涣散,混乱不堪,是因为敌军主将正失去应有的威势;敌军的旗帜混杂纷乱,表示敌军内部已经大乱;敌军的将、官不断地发怒,则表示战争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无可奈何,敌人对取胜已失去信心;敌军奖赏过频,刑罚过繁,表示敌军主帅已无力扭转自己内部的混乱和士兵不服从将帅命令的局面;当敌人派遣使者低声下气地来求敌时,则表示敌军想停战;如果敌人送来贵重的物品,说尽甜言蜜语,则表示敌军想私下讲和。

将情

原文

夫为将之道,军井来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两不张盖,与众同也。

译文

    身为将帅,在作风上还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军营中的水井还没有打上水来时,作将帅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给士卒吃的饭没有煮好,将帅也不要先喊饥饿;军营中的火堆还没有点燃,将帅也不能先叫寒冷;军中的帐篷还没有搭造完毕,将帅也不能先言困乏;夏天酷热,将帅不要轻易地拿把扇子取凉;多雨天气,将帅也不要首先举伞避雨,总之,在各种生活细节上要处处与士兵相同。

威令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扇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尤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有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茸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译文

    将帅领兵能使自己指挥的百万大军,恭恭敬敬地接受命令,屏气凝神,稳而有序,不敢松懈,这是严格法令的结果。如果将帅不能刑赏部下,部下不知礼义,就是据有天下,尽占四海之内的财富,也难逃自我灭亡的命运,比如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但是,如果将帅在领兵的时候,能以法令为赏罚的依据,部下是不敢违背将帅的命令的,比如孙武,穰苴这样善用法制的人。可见,法令是不能轻视的,由法令而生的将帅的威势也不可以违抗。

东夷

原文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译文

    东夷这样不开化的少数民族,不守礼义,勇猛强悍,凶狠善战,他们依山傍海,凭借险要的地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对外防御的能力。其内部上下和睦,百姓乐业安居,不可能很快地战胜他们。如果在他们内部出现了上下不合的兆头后,用离间的办法,扩大他们上层内部的矛盾,使之混乱,使百姓背弃他们,造成尖锐的冲突,然后用仁义、道德的理论安抚、招抚他们,并配合以强有力的军事进攻,就可以取得彻底的胜利。

南蛮

原文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敌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译文

    南部有许多小的野蛮民族,他们的性情是无法教化的,这些民族常常结合成不同的利益团体,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们平时住在山洞水边,有的民族聚集一处,有的民族则分散在各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他们那里海产奇货,敌人个个贪婪好战,春夏两季常发生瘟疫,所以对南蛮用兵,只能速战速决,不可以久留。

西戎

原文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译文

    西部的少数民族,性情勇悍贪利,有的结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里没有充足的粮食,但金银财宝却很丰盈,这些人个个都勇猛善战,很难使他们屈服。他们住在大漠以西,种族繁衍很快,有广阔、险峻的形势,他们习惯于逞强行凶,不愿臣服于中原,所以只有等待时机,当他们外遇他族挑战,内朋混乱时,才可以向他们进兵,彻底地击败他们。

北狄

原文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立,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虎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虏自宽矣。

译文

    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处所,哪里水草丰富,他们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势,他们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和广阔的沙漠,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饿的时候,他们就捕食野兽,寒冷的时候,他们就用兽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会因战争所臣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理由有三点:一是汉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战斗,故十分疲惫胆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以汉军的疲力对抗北狄的安闲,以汉军的胆怯对抗北狄的勇敢,是无法取胜的。二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长骑马,每日的行程数倍于汉军,汉朝士兵追击北狄蛙要携带所有的粮饷和铠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用战马就运载了这些军需品,双方的运输形式不同,互相追击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汉朝士兵徒步作战,北狄以轻骑作战,双方争夺最好的地势,总是骑兵快于步兵,速度悬殊很大。所以对付北狄,不能用战争的办法,最好的方式为守卫边疆。派遣将士戍边,要选择贤能的人作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运用种粮使仓库充实,设置烽火台探望敌情,等到北狄内部虚弱时就乘机而入,乘其势力衰竭时一举打败他。这样的话,不必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灭亡,也不必兴师动众,因北狄入侵边境出现的紧张局势就会松缓下来。

附件

《兵法二十四篇》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兵法》本有二十四篇,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诫外甥书》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志向应当建立在远大的目标上,敬仰和效法古代的圣人,弃绝私情杂欲,撇开牵掣、障碍,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表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後,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害自己高尚的情趣,何消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碌碌无为地陷身在世俗中,无声无息地被欲念困扰,永远混杂在平凡的人群中,就难免会变成没教养、没出息的人了。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诫外甥书 

诸葛亮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淫慢则不能励精(6),险躁则不能冶性(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8),遂成枯落,多不接世(9),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

(《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诸葛亮还精通音乐绘画,只不过为他的忠贞和智慧所掩盖。他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这在古籍中多有记述: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的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宋徽宗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还在《论画》中将诸葛亮列为“上古”代表画家之一,甚至与以“曹衣带水”著称的著名画家曹不兴并列:“与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他还是个发明家,陈寿的《三国志》中就记载他发明有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等到那时才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这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书信。诸葛亮有子女三人。长子诸葛瞻(长子),幼子诸葛怀、长女诸葛果。另有养子诸葛乔。为诸葛亮长兄诸葛瑾之子,诸葛瑾在东吴病死后,诸葛亮将其子诸葛乔收养在身边。其长子诸葛瞻(227—263),字思远。从小聪明颖慧,诸葛亮非常喜爱,并寄予很大的希望。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表现出对其子成长的期望和担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瞻17岁时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担任骑都尉。第二年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以后,他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这种快速的升迁和父亲在蜀的大权执掌,很容易造成骄奢和躁动任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写下这封训诫。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要俭朴节约;要清心寡欲,志向坚定。全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多年身居高位对己的警戒和约束。

    此信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是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瞻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不仅使他品学兼优,同乃父一样“工书画”,而且同乃父一样,忠贞为国,死而后已。后主景耀六年(263)冬,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以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死守绵竹,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看了来信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率兵迎战魏军,结果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后。其长子诸葛尚也一同战死于沙场。可见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诸葛亮的次子诸葛京,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迁居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任郿县令、江州刺史等职。

    这封家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极其深远。自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无数的家长和学校都把它作为教子或指导学生的好教材。尤其是其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句,更成为校训或人们的座右铭。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战舰就被命名为“致远”号,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在黄海大东沟一战名垂青史,这是人所共知的。

《诫外甥书》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1),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2),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3),恻然有所感(4);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5),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6)。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7),默默束于情(8),永窜伏于平庸(9),不免于下流矣(10)。(《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

【译文】

    胸中的志向应该高尚远大,应当仰慕前代的圣贤,断绝私心欲念,抛弃一切阻碍前进的因素。使自己立下的志向能够明确地树立起来,在自己内心深深引起震撼。经受住荣辱的考验,处变不惊。不去挂念琐屑小事,广泛地向人们学习请教,摒弃狭隘、悭吝的恶习。如果果能如此,虽然没有能够升迁,他对自己美好的情趣有何损害,又何愁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假若不能意志坚定,意气昂扬,那就会沉溺于世俗之中,无声无息地受世情的束缚,碌碌无为,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一兄一弟。长兄诸葛瑾,弟诸葛均。汉献帝兴平元年(194),长兄诸葛瑾带继母渡江,落户曲阿。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初为长史,后迁中司马。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讨关羽,收复荆州,立有战功,迁绥南将军,封爵宣城侯。领南郡太守。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诸葛瑾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赤乌四年(241年)六月病卒,享年68岁。13岁的诸葛亮则随姐弟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嗣后则于弟弟“躬耕于南阳”。两个姐姐则先后出嫁,大姐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房陵太守蒯祺,二姐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生子庞涣。庞山民战期间被蜀将孟达的部队所杀。所以诸葛亮特别疼爱这个外甥。大概此时庞涣仕途蹭蹬,感到前途茫茫,诸葛亮写此信开导他,鼓励他。

信的主要内容是谈立志和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作者开宗明义,首先点出“夫志当存高远”。确立人生目标,这一点最为重要、几乎所有名人的家信都强调这一点:前面曾提过的曾国藩家信中也教育儿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是强调立志:“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这也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强调的“非志无以成学”。接下来主要论述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正面论述:只有“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自己的志向能够明确地树立起来,并在自己内心深深引起震撼。这也就是作者在《诫子书》中强调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正确对待荣辱:“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能实现自己的平生之志。诸葛亮安慰自己的外甥说:一旦实现了自己的平生之志,目前,能做到这样,虽然目前没有能够升迁,但对自己美好的情趣有何损害?又“何患于不济”?

    接着再从再从反面点拨:“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那么就一定会沉溺于世俗之中,无声无息地受世情的束缚,碌碌无为,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这也与《诫子书》中指出的结局:“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完全一致。这样一正一反,将立志的好处和不立志的后果清楚明白揭示出来。这也说明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是观点明确且始终如一的。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兵法》原文译文阅读
《将苑》下卷原文及译文(共2卷)
诸葛亮的人生经营智慧启示(四)情势
诸葛亮的谋略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四部分)
便宜十六册(诸葛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