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法针灸》周左宇著 (秘传本)

《古法针灸》周左宇著  (秘传本)

全世界之易学,以我过发展最早,虽有罗马古国、印度、希腊、意大利等古老国家,惟根据史料确查,由朝廷定有医官制度者,首称我国也,中华文化,世界任何国家亦无法比拟也。在医学论,全世界皆在奋力研究,但人体之疾病繁多无计,如今科学时代并加现代之科学仪器,无论中医、西医虽尽最大努力,运用各项科学仪器以及古老之法则,仍有多项的疾病无法检查其而断定为何种疾病者多也。很多之患者,自觉有病而查后无疾者众也。此类之事实,学者专家、名医群是不可否认之事实。

欲使任何病症,能确实寻出科学的根据而对症施治,是中、西医一直不断努力之目标,但欲突破此一难关,亦非短期所能完成者,尚待世界医学学者继续发展。

针灸对疑难杂症以及中、西医检查无结果之疾病确具治疗殊效而治愈资料,确难以记载,因此之故,无形中,针灸被一般有德之中、西医界,特予重视,而竞相研究与学习,惜孚少数无知不学无术之辈,在其无知粗俗之思想中,既未潜心研究,辄经加断言否定针灸治效,扼杀此项精妙之医学成就,此辈若是之盲目行径,殊难逃识者与医学卓越成就者之窃笑不齿也。

就因不知之病症(中、西医检查不出之疾病)甚多,能以患者之症状,而分别以【辨症】论治,以【阴阳五形】论治,以【表里、虚实、寒热、痠麻、胀痛】论治,加以四诊【望、闻、问、切】及【东、南、西、北、地势、气象、易法】等多方思虑施治,会产生出乎意料之疗效,在这科学未竟全功之青黄不接之医学开垦时代,又岂可否定针灸,以及中华古老医学之道统。

甚多现代医者,西医者【向前看】往科学途径研究,中医者【向后看】,一直朝者数千年,内经、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书钻研,故而进步迟缓也,此类之评估,虽听之有理,但细思之后,更深感中医学者,既能在欠精神支援、又缺经济后盾之情况下,苦苦钻研,寻觅列祖之文化宝藏贡献予现代之社会,岂不更显其伟大!将来在将其成果融和于科学学术中,其贡献无法以尺寸予以衡量,怎能说中医向后看也,评估之诸君,务应将心境放宽,目光放远,不可信口开河,应将尊脑朝向学术方向思考,勿以攻讦他人为能事而达沽名钓誉之己功。本书付梓,以古法与现代各专家研究之成果融合作编,以为爱好研究针灸学术之同道先进等之参考、冀阜永安堂周左宇先生将前台北针灸义诊中心之宝贵资料集中并会同专家学者等凡三年时间完成此籍,以致鬚白髪霜令人感动也,特为之序,以示钦敬之意。 

                                                                                              陈怡魁  谨识

前言

关于针灸学术,近年来风起云涌,世界各国对针灸之疗效皆已肯定,中西医学者专家,不遗余力,虚心探讨。民国六十三年自扁鹊针灸治疗法则出书后,广述配穴法则,并将子母穴治疗法、子母经治疗法、表里经治疗法,五门十变治疗法、原络治疗法、俞募治疗法、会郄治疗法、扁鹊神针法、卦象治疗法、远近取穴法、常见疾病选穴治疗法、晕针处理法等,详述扼要及配穴用法,深得同道等之赞许与鼓励,近十数年,经搜集各医院治愈病历迭经试验内经灵枢素问等所载古义,配以针灸穴道医治患者,成果满意,特予汇整以少数例证,举症报导,以提高针灸同道配穴方法之思虑及范畴,俾便早日早日解除患者之病痛,本书内容,曾经针灸界同道及前辈所研究数万张病历中精华心得,经整理统计研究后,完成此一资料,以供各爱好针灸学术者之研考,本书并经周素娟、金光珠小姐之协助总成及数位同道排列及助校凡三年,但尚难免鱼鲁之误,尚祈针灸界至学者专家同道先进等,予以指正,以期发扬中华文化广大于全球。

                                                              周左宇  谨识

                                                   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八月十五日

正文

第一章 针灸古义配穴法之实验、报告总论

如今社会讲求科学证据,而妄称中医之针灸无科学根据,但在针灸治疗上,西医学者已看到实际效果,除将武断的【不科学】三个字,自行推翻外亦参加了研究针灸的行列,直到近年,尚对阴阳五行大加抗拒。殊不知阴阳者,相对之语;五行者,代表之意;相生相克者,相互间所生关系的互助互制之作用代名词,这有系统之公式,列入治疗方法,不知节省了多少的脑力,先圣先贤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年的时光所体验而发明之良方,而被这些不学者以三字推翻,诚属令人痛心。西医所根据者,以神经解剖学为根据,其又不知活人身体各组织,有其相互间所生的互助互制的微妙运作及整体所生综合作用,有形可见的五脏功能,尚有无形不可见得三焦之气及心包之血等运行之作用,医病者,医活人也,自应以活人各种情况而治其疾,不应以解剖私人各种死器官方式而治活人,针灸即以活人之各种器官运作,以维持各部份之平衡,至今数千年来亦无法推翻也,也确为极灵活之科学法则,岂可被从未钻研中国文化之不学者妄作批论,如此观者,务请多读中医书籍,深加研究,不可胡说,以免人论汝之不学无术也。近年来,西医研究古义医术者,不计其数,经试验效果确实,并加强以求进。望少数不懂中华文化之粗浅者,应深深反省,自我检讨,不可坐井观天,以求进步,况洋人亦正研究此道也。

第二章 五脏与五色关系针法

内经云:心在色为赤,肝在色为青,脾在色为黄,肺在色为白,肾在色为黑。现于面而应于病,察患者之面色,可推断病之所在,从而取病经之穴,以施针灸,当可收效,举例如次:

(一)红,心:刘维民,男,二十二岁,住西螺,面红呓语,时歌时呼,头晕,大便秘,称胸闷。

针灸:以神门针之,令其以呼吸泻之,令其兄看守,留针三十分钟,言语清楚,理智恢复……旁观者皆称奇

(二)青,肝:王树轩,男,三十二岁,住永和,自十八岁时即常头痛,其中有十年未痛,近又忽发,面色青,左关弦实,双太阳偏头抽痛,尤其夜十一时至三时不成眠。

针灸:青属肝,十一时至一时为胆气旺,一时至三时,肝气旺,针肝经之太冲、胆经之丘墟、阳辅以泻法,当夜止痛,二日后再加针外关,计四次,面色改观全愈。

(三)脾,黄:万和春,二十六岁,运动家,住高雄市,因跑千米赛热极,饮冰汽水,寒气逼于脾胃而致水积,脸目黄肿,曾检验肝胆无疾,确为四肢无力,耳部不聪,呼吸不舒,右关脉亦濡,心存恐惧。

针灸:针足三里,太白,大包,顿觉舒畅,六次愈。

(四)肺,白:林淑梅,女,二十七岁,台北县人,住三重,五更咳甚,呼吸困难,口吐白沫痰而色苍白,血色不足。

针灸:针尺泽、经渠、偏历,针后当即舒畅,三次面带微红,感激万分。

(五)黑,肾:魏开宏,五十四岁,面似非洲人,住桃园乡下,自云曾在煤矿工作,但亦不致黑至如此程度,自云:每日头晕眼花,上气不接下气,失眠,食物无味,精神不振,状至悲观,双尺皆微伏。

针灸:看此情况,医者不敢妄针,仅以隔姜灸其肾俞、关元、气海,灸后两个小时,其弟电话谓其兄之疾已感大为轻松,已经面带笑容,后又灸十次,食欲大振,面色已转红润,其疾全无。

以上诸实例,供研习针灸者作为配穴之参考思维资料之一,不可忽视也。

第三章 五脏与五味关系之针法

   内经云:五味者,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胃)、咸入肾,我等针灸医者,对患者口中所感之味,可断是何经之疾而以配穴施针灸,当收妙效,略举范例,以为研究者之思维考虑之资料。

(一)酸,肝:赵秀慧,女,三十二岁,住板桥,初诊时即称口酸,自云:饮水如饮醋等语,吃菜称酸,吃糖亦酸,水果、香蕉皆称酸,起初医者以为其胃酸过多,本想针其背穴至阳减其胃酸,忽想起【酸为肝之味】此语,不妨一试。

针灸:针双足之太冲、行间穴,留针十分钟,试以白开水,供其饮用,答曰,已不觉有酸味,其妙无穷,仅四次,完全痊愈。

(二)辛,肺:张秀娟,女,住嘉义市,咳甚,每日早上四至五时尤甚,喉有鱼腥味,辣刺难受。

针灸:针尺泽、经渠以泻法,背穴肺俞以火罐拔红,二次愈。

(三)苦,心:李世芬,女,二十八岁,住三重市,口臭、口苦、食甜食亦觉苦,视吃饭为畏途、日渐消瘦,但面色尚红,左寸尤盛。

针灸:针内关、神门、行六阴之数,三次愈。

(四)甘,脾:郑明德,男,四十六岁,台北市人,口中时感甜味非常,食咸橄榄亦觉甜,不知所措,食欲大减,时有虚汗,右关软而无力。

针灸:针双足三里、中脘、解谿,五次,胃口大开,食欲大振,口甜已无。

(五)咸,肾:常廷瑞,男,四十五岁,经营川菜,住丰原,来诊时自称:本人为厨师,近来客人皆称菜淡而无味,据本人十五年经验,川菜口味辣咸为先,怎说淡而无味,经本餐厅同事,都称菜不够咸,奇怪之至,久之,知我自己口内咸味太重,故而不敢放盐之故,经四诊,其尺脉太虚,故而由肾经施治。

针灸:灸复溜、双太溪、双肾俞,五次味觉正常。

以上范例为启发研习针灸同道之配穴思维之一则,亦为极重要之一环。

第四章   五脏与五液关系之针灸法

内经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又谓溺为肾液。病现于液直治本脏,效果卓著。

(一)汗,心:王同和,男,住台北市,日间工作精神不济,夜眠汗流湿被褥,全身无力,筋骨疼痛,口干渴,食欲不振。

针灸:针神门、阴郄,二日后汗大减,食欲增强,五次后,病情全消。

(二)泪,肝:李光悦,五十八岁,遇风流泪,冬日泪不止,洗冷水脸以后,流泪二小时。

针灸:针肝经原穴,双太冲,胆经络穴光明(主客法),四次而愈。

(三)涕,肺:陈坤雄,女,三十六岁,咳时,泪涕交流,喉痒即咳。

针灸:针双太渊、(补法)灸肺俞、风门,针天突,七次痊愈。

(四)涎,脾:陆正飞,整日痰涎不断,时想呕吐,时觉胁肋疼痛,心神不宁,大便干燥,常年用皂球灌肠,足腿关节不灵,痠麻难忍。

针灸:双太白、双公孙、双内关、双曲池、双支沟、照海,次日大便通顺,腿足轻松,心胸宽畅,连针六次而愈。

(五)唾,肾:张贤忠,十岁,夜眠唾流湿枕发,口渴多饮,尺脉微弱。

针灸:灸双肾俞,针双地仓(补),二次愈。

(六)溺,肾:韦德懋,三十四岁,夜尿二十余次,且有精液渗出,全身乏力,无法上班,尺脉似无。

针灸:灸肾俞,针补复溜、飞扬、太谿,果收奇效。

以上数例,确有其奇效,至为宝贵之参考,并可以多法思考,当可收更佳之疗效。

第五章  五脏所主关系针灸法

内经云: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是为五主也。就病之所主予以针灸治疗,当有其实效。

(一)脉,心:李惟三,坐卧不宁,心乱如麻,脉数而结代,食欲不振,行即大喘。

针灸:针双神门、双内关、双公孙、背心俞、厥阴俞套罐,三次后,心胸畅快,脉亦平复。

(二)皮毛,肺:辛淑蕙,国小教员,住三重市,全身红疹,发热,奇痒、腹胀。

针灸:双少商、商阳放血,针曲池,腹胀针内庭,次日愈。

(三)筋,肝:蔡有泉,十八岁,住基隆市,于金山海滨浴场,忽觉双腿抽筋,险象环生,经人拖至岸边,已喝海水数口,双腿缩至一团不伸。

针灸:先针筋会阳陵泉,再针肝之蠡沟,双腿立刻活动自如,又针双内关,吐出海水后回家。

(四)肌,脾:王晓佛,十九岁,学生,住新竹,骨瘦如柴,全身无力,食如小猫,胃口不开,右关虚而无力。

针灸:针双太白、双丰隆(原络)、双足三里,双地机,连针十次,体重增加四公斤,气色大转。

(五)骨,肾:潘瑞珊,男,二十七岁,住台北市,因车祸左小腿骨折,经西医接合后,仍常酸痛,虽经服食中西药物,效皆不彰。

针灸:针双太溪(肾)、双飞扬(膀胱原络)、双大杼(骨会)、双水泉,十次一疗程,二疗程后已无症感。

第六章  五脏所藏之针灸法

内经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解释起来较为困难,极难透彻分析,如以本神篇之论述较为简单,曰:肝藏血,血含魂;脾藏营,营含意;肺藏气,气含魄;心藏脉,脉含神;肾藏精,精含志,知病所藏于何经,以藏配穴,当有其效,不妨列入重要思考。

(一)心脏藏神:吴秀莲,二十八岁,住台北市,面色红润,气色颇佳,唯夜不安枕,思想复杂,睡不踏实,梦亦极多,知其色红属心,心藏神。

针灸:针其母穴少冲,但补井当补合,改补少海双穴,加其心经原穴神门,三次即可熟睡。

(二)肺藏魄,肝藏魂:陈为忠,十七岁,学生,住永和镇,体格外表极壮,但夜间不敢出门,胆小如鼠,如夜间外出,无人带路无法返家,其父母焦急万分,西医请其去看精神科,最后无奈找针灸治疗,其左关弦细,右寸沉微,经予针灸,妙事发生,仅二次一切正常。

针灸:取穴双太冲、双曲泉、双太渊、双经渠,二次与常人无异。

(三)脾藏意:胡慧兰,二十四岁,腹中时觉饥饿,但见饭而厌,不欲用食,对水果亦不生兴趣,日渐衰弱,瘦不经风,对任何事务,皆不为趣,与男女断绝来往,其母焦急,他法治疗无效,试以针灸。

针灸:针刺大都、太白、再刺解谿、三里,经三次强行治疗,胃口大开,对食物发生兴趣,八次后三餐正常,体重增加,面色好转,全家乐甚鸣炮致谢。

(四)肾藏志(志含精):林盛雄,四十三岁,彰化人,住台北市,业轮胎行,修轮胎时用力即流精,至对房事断绝,痛苦非常。

针灸:取穴肾俞、志室、命门、三阴交、中极,皆以灸法,二十次完全无症状。

第七章  五脏所开窍之针灸法

内经云: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二阴。依其病症,治所开窍之藏,效果可彰。

(一)肝,开窍于目:杨陈秀珠,四十三岁,双目无故流泪,曾数度看眼科,点药吃药皆无效,皆泪流不止,昼夜皆然,无所适从,四处求医,效果不彰,亦曾针灸数次而未见效,据其说曾针眉及眼附近(其所指如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仅可稍减,迅即复原自流,无法断根,经予再施。

针灸:针双曲泉、双太冲、双光明、双头临泣,果然见效,四次泪平。

(二)心,开窍于舌:陈勤兰,业油漆工,住高雄市,其舌尖鲜红,有溃疡白点十数粒,刺痛非常,经看西医为口腔炎,注射三天无效,并吃清凉中药,仅稍减痛而不愈,改求针灸。

针灸:针双神门、双阴郄,少冲,少泽放血,针双支正,以上全泻,经一夜睡眠后,次日全消,妙哉。

(三)脾,开窍于口:金尚聪,七十二岁,住台中市,喜食辛辣,口内上下唇破烂,口臭,不愿说话,否则痛苦不堪,右关数实。

针灸:双隐白、厉兑放血,针双内庭、双商丘、双合谷,经过一夜睡眠,次日痊愈。

(四)肺,开窍于鼻:褚遂风,三十六岁,住中和,鼻塞数周,经中医西医治疗,皆称鼻炎,曾针灸上星迎香凤池等,数次效果不明显,实属顽劣性鼻炎。

针灸:除前穴外加针肺俞、风门及尺泽,当时即通,连三次,已不再鼻塞。

(五)肾,开窍于二阴与耳:冯陈阿春,五十八岁,住中坜,因病体虚,尺脉极微,两耳蝉鸣不止。

针灸:肾俞七壮,针双复溜、双飞扬补法,一次减轻,五次止鸣。

管东昇,三十九岁,公务员,住台北市,夜尿特多,尿频量少,小腹胀急,无法忍耐,昼不能上班。

针灸:补复溜、飞扬、三阴交,灸中极、肾俞连续七日,一切复常。

以上,略以此二例,启发思路,实际上病例极众,效果可佳,证明肾开窍于耳及二阴之古义,应用在针灸法则上,真有确效。

以上病例效果可以肯定,但主要为同道提供为配穴方法不可疏忽之资料,以使针家们运用灵活,配穴增加思路,迅即成组,解除病者之痛苦也。

第八章  五脏属性所病之针灸法

内经云:心属火,性热,所病为噫,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肝属木,性风,所病为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脾属土,性湿,所病为吞;胃则气逆,为哕为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肺属金,性躁,所病为咳,诸气膹鬱皆属于肺;肾属水,性寒,所病为欠为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以上这段经义,对针灸家而言,正是极好的断病法则,但需慎密的四诊细察后予以配穴,编穴法,再予施治,略列过去范例以资同道参考,可举一反三,当会有助于同道也。

(一)心,属火,性热,所病为噫,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林丽丽,二十五岁,住板桥,因食物而全身生疮,红肿有脓头,其痒无比,手足心烫热,时有腹痛,双寸脉皆沉数,大便干燥,心烦急躁,常生气骂人。

针灸:针双神门、双大陵、双内关、双曲池、双二间、双支沟、双照海,次日同样接触,且大便通顺,六次痊愈,其母感激,涕泪双流,令人感动。

(二)肝,属木,性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囘茂娟,五十五岁,住基隆市,家庭主妇,忽觉手足麻木,面青唇白,全身抖擞,四肢厥冷,并手指胸口,状至紧急。

针灸:急灸膻中、灸肝俞、灸风门,针风池、风市,先灸后针,灸毕抖止,针毕气舒,一小时后,手足厥冷及麻木全消,气色好转而返家。

(三)脾,属土,性湿,所病为吞,胃则气逆,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江顺昇,四十九岁,双腿肿,手肿,按则凹无弹性,呼吸气促,一息为快,夜坐眠,痰多且有血丝,毫无食欲。

针灸:双隐白放血,针中脘、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水泉、商丘,经留针一小时后,呼吸较顺,可以枕头睡眠,此一险症,经以十次输流配穴,收到良好功效。

(四)肺,属金,性躁,所病为咳,诸气膹鬱皆属于肺:李光义,二十三岁,学生,住台北市,咳重有痰,顿嗽全夜,考试在即,性急躁不安。

针灸:针双尺泽、双丰隆,罐双肺俞、双风门,针天突,当时嗽止,皆用泻法。

(五)肾,属水,性寒,所病为欠为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何成章,男,三十五岁,业餐厅,住台北市,患阴缩之疾(又称缩阳),生殖器缩入体内,痛不欲生,大哭大叫,就地捧腹翻滚。

针灸:急灸关元、中极、肾俞、中髎,灸半小时,阳具出而痛止。

此五例是根据五脏气性,所病之病机而思维之配穴法,亦为重要之一环。

第九章  五劳所伤针灸法

内经云: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为五劳所伤。

(一)久视伤血-心:邢志红,公务员,住苗栗市,其每日看书十二小时,准备考试,近来时觉头晕,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记忆减退,寸脉皆虚而无力,根据古言,久视伤血施针。

针灸:针神门(原)、少海(补合)、血海后精神大增,再加足三里,头晕减轻,连三日,霍然而愈。

(二)久卧伤气-肺:杨德欣,五十四岁,计程车司机,住桃园,因工作疲劳,驾车行驶十五小时,劳累过度,补充睡眠,一睡十七个小时,醒后全身乏力,节痛,原气不足,其家人求援,予以治疗。

针灸:先令其吃稀饭一碗,休息三十分钟,针其双太渊(母)、双经渠(原),灸其风门、肺俞及膻中,灸五壮,针灸毕,全身舒畅,不需人扶而自行下床走路。

(三)久坐伤肉-脾:彼得何,四十二岁,美籍,电脑专家,整日研究学术,日坐八小时,很少运动,双风市处麻木不仁,手指无觉,恐慌万分,吃西药及注射三周,毫无起色,改求针灸。

针灸:先在其隐白穴放血,针太白、阳陵泉(循经)、天应,罐套针,当即而愈。

(四)久立伤骨-肾:金达坤,二十六岁,因公务(标兵)不可乱动,加上天寒风冻,衣著太薄,虽年壮身强,终而腰椎作痛,不得弯身,曾看医院,服药罔效。

针灸:针双太溪、双肾俞、双委中,效果神奇。

(五)久行伤筋-肝:赵复林,公务员,住凤山,因行路十五日,每日四十公里连续不断,至双足外踝疼痛、肿胀,已一周,曾用药洗推拿无效。

针灸:针肝经之原穴双太冲及天应处三次,肿消而愈。

以上五例,皆依古法之论途取穴,仍能收到良好效果,由此观之,针灸学术配穴方法之广,应多方考虑,只要运用适当,无不立竿见影,望学者同道不可疏也。

第十章  五脏邪气留滞处针灸法

内经云: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肋;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一)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吴定国,四十九岁,其胸中不舒,且两肘疼痛,触之痛甚,状至辛苦。

针灸:取穴公孙、内关,加肘尖穴(经外),其痛顿消,心胸舒畅,当即笑逐颜开,啧啧称奇。

(二)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廖平川,住台中市,右乳下气痛,串至腋下,呼吸时尤疼,其痛点在肝脏之处。

针灸:採肝经之行间及其募穴期门及脏会章门下针十分钟,其疾如拏,轻松如常。

(三)脾有邪,其气留于两肋:庄有德,三十九岁,住台南市其胸肋之处胀满,显是脾气充斥,採俞募治疗法,其效显明。

针灸:针双章门、双脾俞,留针二十分钟,脾气全无,胀满消失。

(四)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赵光泰,五十六岁,住台北市,两年左右,因负重伤腰,委中处之静脉群有状如细小蚯蚓数十条,腰痛不止。

针灸:将委中附近鼓起之小静脉,无论其色之红绿,皆以三稜针小刺放血,放后顿觉疼痛已失,弯腰自如。

邪气留滞,经络受阻,对症宣通,顺畅气血,此法简而精到,如运用适当,当可针到疾除,为一良方也。

第十一章以气血运行时辰断病针灸法

内经云,歌曰:子胆丑肝寅至肺,卯大辰胃巳在脾,午心未小申膀胱,酉肾戌包亥焦地。

以上气血运行旺盛时辰,对诊断帮助最大,以时对症施以针灸治疗法,当会收到良好疗效,但仍需配合四诊,当会更为确切,略举一例,以便学者举一反三,例:如在子时,全身不舒,当时胆经之病;如在丑时腹胀气闷,当求肝经而刺。依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法,以针灸疗治,当会神效而显明,读者不得不重视也。

第十二章 接经针灸法

经络的功能在人身体上是通内达表的,贯穿上下运行气血营卫,全身经脉循行之路线,相互连接,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灵枢经海论篇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支节。素问亦举痛论亦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杨上善亦云:经络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上病,宜疗足太阴、足阳明;足太阴、足阳明之下病宜疗手太阴手阳明。按经就是经脉上下相互接连的,手足同各经脉相连接,接经配穴法,应先行诊断为何经之病症,再取其同侧或上或下所接的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的五俞穴、郄穴、络穴,进行针灸治疗,接经方向如图。

   接经配穴案例参考针灸方法

(一)胡慧莲,女,三十一岁,会计,自诉右侧腰连腿通已十六日,夜间较重,日间稍轻,近三日来因疼痛夜不成眠,腰背无法伸直,不能翻身,行走时腿如电击于胆经麻痛,曾被针灸治疗环跳、承扶等穴,效果不佳。

检查分析:状容痛苦,面色尚佳,右腿举高四十度,试验髋部局部红肿,并有压痛,脉弦实,舌苔薄白,因劳累过度并受风寒湿邪侵入足少阳胆经经络,经气痹阻所致之坐骨神经痛。

针灸:以接经取穴法,取上接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以提插捻转手法,三分钟后患侧热感,五分钟后,腿可举高八十五度,次日上法用针,计二次愈。

(二)唐薇薇,二十六岁,业商,自诉双肩疼痛一周,是吹冷气所致,次日不能活动,前举及转向背后困难,曾被针后谿、肩贞等,效果不良。

检查分析:两手臂上举疼痛非常,只能前举平乳部,不能再高,脉皆紧,舌苔白,由于生活失常冷气过度,卫气失固,外邪侵入,气血不能畅行而为痹痛,痛位为小肠经所过之处,为断肩关节风湿。

针灸:取接经治疗法,取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飞扬提插捻转,并活动患部,当时效果显著好转,十分钟后,两手臂运转自如。

(三)吕秀娟,三十三岁,店员,右足跟疼痛走路困难,体重六十公斤,脉濡缓。

检查分析:足跟循足少阴肾经有湿邪所侵,留而不取而致痹痛,跟骨骨刺所致。

针灸:取肾经下接经脉手厥阴心包之大陵穴得气后,以中刺激法行针六分钟,疼痛消失,二诊后,在天应穴亦加针刺,五次痊愈。

以上三例,主要提范例使学者了解如何运用接经法选穴之要领以加强记忆,而运用熟练自如。

第十三章 针灸经验配穴法

针灸配穴处方主要根据四诊及各项现代医学仪器而定,并可针对症状及疾病配穴,如发烧、头痛、呕吐、尿频、腰酸背痛、外伤等,在治疗的同时,对某一个突出病症也可予以兼治,对一些单一的症状,如大便秘结、失眠、牙痛等也可以对症配穴,现将症状治疗之经验穴分别叙述,依条列出,以做临床配穴之参考。

(一)发烧

①大椎、曲池、合谷

②大椎、少商、商阳、耳尖、太阳(放血)

③大椎、曲池、复溜

④十二井(放血)

⑤风池、前谷(灸)

(二)寒战(寒抖)

①后顶(沿皮浅刺)

②大椎、间使

③大椎、命门

(三)头晕

①风池、印堂

②风池、内关

③风池、百会、太谿

④太冲、百会

⑤中封、阳辅

⑥肝俞、至阳

⑦翳风、侠谿

⑧风池、头维、百会、太冲、丘墟、上星

⑨风池、头维、丘墟、百会、灸大敦

(四)

①神门、内关、太谿、三里

②哑门、神门、内关

③神门、三阴交

④三里、三阴交

⑤神门、太谿

⑥百会、身柱、肝俞

⑦灸大敦(三毛)

(五)嗜眠

①开四关、灸关元

②血海、照海、合谷

③大椎、曲池、三里

(六)多梦

①心俞、神门、太冲

②神门、三里、三阴交

③厉兑、隐白(先针后灸)

(七)多汗

①喘息、复溜、后谿

②气海、复溜

③合谷、复溜

④肾俞、后谿

(八)盗汗

①大椎、合谷

②大椎、后谿

③阴郄

④百会、肝俞

(九)声音嘶哑

①扶突(浅刺)、间使、列缺、合谷

②扶突、天突、列缺

③廉泉、通里、合谷

(十)嚼肌痉挛

①下关、颊车、合谷

②太阳、合谷、颊车

(十一)喉头痉挛

① 天突、扶突、合谷

② 廉泉、合谷

③ 天突、列缺

(十二)咳嗽

①风门、肺俞、尺泽、天突

②天突、膻中

③天突、尺泽

④天突、列缺

⑤鱼际、天突、尺泽、风门(罐)、肺俞(罐)

(十三)咯血

①肺俞、太渊

②郄门、太谿

(十四)咯痰

①丰隆、尺泽

②肺俞、中脘、丰隆

③内关、丰隆

(十五)气短

①灸膻中,针气海、太渊

②气海、三里

③公孙、内关、膻中

(十六)胸闷、胸痛

①公孙、内关、中脘

②中脘、期门、大陵

③内关、太冲

④郄门、期门

⑤风门、肺俞、心俞,套罐

⑥支沟

(十七)胁肋痛

①支沟

②支沟、阳陵泉

③鱼际、公孙、内关

(十八)鼻塞

①上星、迎香、合谷

②通天、迎香、合谷、内庭、太谿

③风池、迎香,灸上星

(十九)鼻衄

①风池

②天府

③上星、大椎

④天府、迎香、合谷

⑤内庭、合谷

⑥灸手三里、针天柱

⑦少商(放血)、百会(灸)

⑧人中、迎香、合谷

⑨内关、太冲

(二十)流涎

①双合谷、地仓、穿刺(同侧,行提插补法)

②人中、颊车、合谷

③劳宫

(二十一)心悸

①内关、神门

②内关、膻中、心俞

③少海

④阴郄

⑤内关、郄门

⑥内关、通里

⑦灸郄门十三壮(直接灸),最少灸三十次以上

(二十二)心区痛

①内关、膻中、公孙

②内关、郄门

③大陵

④天突、心俞

⑤通里、灵道

(二十三)恶心、呕吐

①内关、三里

②内关、天突

③内关、中脘、公孙

④金津玉液(放血)

(二十四)口酸:三里、至阳

(二十五)口苦:阳辅

(二十六)口臭:大陵

(二十七)吐血:郄门、梁丘、阳陵泉

(二十八)膈肌痉挛

①膈俞、劳宫

②天突、内关

③膈俞、内关

④中魁

⑤中冲

⑥膈俞、膈关、噫嘻、内关

⑦行间

⑧承山

⑨中脘、通关

⑩水沟

(二十九)梅核气(咽喉异物感觉)

①公孙、内关、上脘、中脘、列缺、照海

②天突、照海

③天突、内关

④天突、膻中

(三十)胃病

①公孙、内关

②中脘、三里

③中脘、梁丘

④合谷、劳宫

⑤绝骨、脊中

⑥梁丘、脾胃俞

(三十一)腹胀

①中脘、天枢、气海

②内关、三里

③章门、公孙

④中脘、气海、阳陵泉

⑤古老手针神阙点

(三十二)腹痛

①背俞压痛点、上腹痛加三里、下腹痛加下巨虚、腹部痛加曲泉

②中脘、天枢、三里

③灸神阙、痛止为度

④公孙、内关

⑤古老手针神阙点

(三十三)腹水

①灸水分、针复溜

②中脘、天枢、太谿

③肾俞、筑宾

(三十四)腹泻

①建里、天枢、中脘、下脘、三里

②天枢、水分、三里

③灸天枢、外陵、腹结、腹哀、关元,各九壮

④命门、合谷

⑤天枢、阳陵泉、三里

⑥天枢、关元

⑦梁丘、中髎(灸)

⑧水分、气海、肓俞

(三十五)大便秘结

①二间、支沟、照海

②支沟、阳陵泉

③支沟、天枢

④支沟、三里

⑤大肠俞、二间

⑥三间、少商

⑦章门、支沟、照海、建里、天枢

(三十六)尿潴留

①关元、命门、三阴交

②气海、中极、三阴交

③中极、阴陵泉

④膀胱俞、三里、阴陵泉、委中

(三十七)尿频

①中极、太谿、膀胱俞(全灸各七壮)

②曲骨、三阴交

③归来、复溜

④中极、大赫、曲泉(灸)

(三十八)尿道痛

①大赫

②中极、曲泉

③曲泉、三阴交、肾俞

(三十九)尿血

①神门、命门、梁丘(灸)

②肾俞、膀胱俞、金门、水泉、京骨

(四十)浮肿

①灸水分,针章门、三里

②肾俞、阴陵泉、复溜

(四十一)肛门痛

①长强、承山、束骨

②孔最(灸)、承山、二白

③承山、二白、腰俞

(四十二)肛门痒:百会、长强、此髎

(四十三)阴部痒

①蠡沟、三阴交

②蠡沟、太冲

(四十四)皮肤痒

①曲池、血海、三阴交

②屋翳、筑宾、尺泽

③侠谿、至阴、曲池、合谷

(四十五)四肢抽搐

①百会、太冲

②曲池、阳陵泉

③曲泽、光明

④神门、承山

(四十六)体质虚弱

①关元、三里、命门

②开四关、灸关元

③气海、三里、肾俞

④三里、气海、膏肓

(四十七)休克昏迷急救

①人中、十宣(放血)

②合谷、太冲

③十二井

④少府、涌泉

⑤百会、神阙、关元

⑥人中、少商

⑦人中、三里

(四十八)黑眼圈(状似熊猫):针双尺泽五十次,每日一次。或天应局部取穴

(四十九)尾骨痛

①八髎、腰俞、双昆仑

②腰阳关、八髎、秩边

(五十)月经闭

①中极、三阴交、复溜

②中极、三阴交、血海

③中极、三阴交、归来

(五十一)痛经

①中极、三阴交(针或灸)

②关元、三阴交、关元俞

③气海、肾俞、十七椎、太谿

④内庭、三阴交

(五十二)阳痿、早泄、遗精

①关元、三阴交

②肾俞、阴谷、曲骨、后谿

③肾俞、次髎(灸)

④人中、内关、中脘、三阴交

(五十三)前肩痛

①对侧急脉、同侧肩樂

(五十四)后肩痛:对侧飞扬、同侧臑俞

(五十五)五十肩不举

①三间透合谷、曲池、肩髃(以上同侧)、对侧条口透承山

②同侧中渚、液门、天井、对侧阳陵泉

(五十六)腰不转侧

①养老透间使(不能左转针右手,不能右转针左手)

②双后谿、双申脉、双委中

③双肾俞、双志室、双阳陵泉

④双腰腿点、命门

(五十七)环跳及臀酸:针对侧三焦经之四渎(张森田提供)

(五十八)手腕痛:针对侧阳陵泉(张森田提供)

(五十九)睛明穴内痛:针双昆仑透太谿或针双太冲(张森田提供)

第十四章 新增针灸防险注意事项

民国六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出版之【针灸断病法则】,曾有【针灸不针不治法】一章,内容广泛,已受到世界各针灸医师专家学者之重视,反应极为良好,为针灸界避免无数次纠纷,对医患双方皆受益良多,近数年来,经数十位学者及专业同道之研究,又新增几条防险注意事项,特录于本书,以为同道之参考,并提高警觉,以免因疏而无效增加无谓困扰。

(一)人舌之中线上下有大血管,不宜放血,否则流血不止---主死。

(二)人舌下左右青筋上之金津玉液,以毫针放血为原则,不可以三稜针放血,否则不易封口,流血过多---主凶。

(三)膀胱经之承筋穴,绝对不可针灸,针则伤筋,行路困难,筋痛半年。

以上不易复原、灸烂亦不易封口---主险

(四)双目常闭,起目无神,尺脉似无,寸关脉尚平者---主凶。

(五)气形双脱,容面恐怖,双手脉虽正常者---主死

(六)产妇血晕,以针醒为度,不可留针时间太久---主险

(七)面色苍白,躲避针灸医师目神,不敢直视医师者,胆虚,脉正常者---主险

(八)面色黑滞,且有红斑,腰酸背痛,坐骨尤痛,针灸五次无效,是吃止痛药物中毒者---主险

(九)口若悬河,态度和气,长发乱须,双目红丝,针灸三次以上无效者,是非证人君子伪相,易生事端---主险

(十)油汗不止,身有大热,双目带红,脉仍浮数---主死

除古人经验事项外,以上十条非常重要,是根据各专业同道,数年经验,互相研讨之结论,特予录入,以为执业同道在治疗时重要参考,不可稍微疏忽,以防不必要之纠缠,能以顺利为患者解除痛苦。

第十五章 七星针之运用时机及操作方法配穴思路

一 七星针术的优点及其种类

1.七星针术的特点

①治疗广泛:七星针疗法适用于各科疾患,对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疾患疗效更显著,对器质性病证也有一定疗效。

②易学易用:一般懂得针灸疗法的医师,在很短期间内,就能掌握七星针术的理论及操作技术运用于临床,故容易推广、普及。

③经济节约:用七星针术治病,可节约大量药品,对医药条件困难,流动性较大的野外工作者,更具价值。

④工具简单:七星针术针具简单,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进行治疗。

⑤使用安全:只要注意检查,消毒针具,以正规方法进行操作,七星针术无副作用,不易发生事故。

2. 七星针的种类

①长柄式

②莲蓬式

③刷帚式

④套管式

⑤自动式

二 诊断方法

1.经络反应点与疾病

十二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的循行径路,又分别与十二个脏器有着密切联系,不但是外邪内传的经路,也是疾病反射于体表的反应系统。因此,多数疾病会在相关的经络上,出现此种【顺逆反应】的现象。

内脏有病,经气必定失常而影响经络。俞穴是经气反应的聚集点,因此,某一种疾病必然会从某一经的一定俞穴上显出像酸、痛、麻、木、硬结等的自觉或他觉的异常现象。这种具有病理现象的反应部位(俞穴),我们称之为【经络反应点】。

经络反应点所显示的各种不同的病理现象及所在部位,除作为诊断上的辅助,判明疾病的浅深合预后,以确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之外,还可直接在这些反应点上施行针刺,疗效相当令人满意。

灵枢曾说【以痛为俞】,千金方说【阿是穴】,针方六集称为【不定穴】,医学纲目称为【天应穴】,都早已揭示经络反应点,是极重要的诊断合治疗根据。

经络虽有内传外输的顺逆反应作用,但病理机制却极繁复而多变,因此,出现反应在相关的另一经,或一经的病证,却在数经同时并现,亦有确知内脏违和,却在经络上无反应。也有因病者体质变异,体位移动等客观原因,使反应点的部位不能完全正确的反应在我们预测的穴位上。阴位,在压诊时,除在俞穴上按压之外,更要在其四周三、五分左右加以按压,常会使我们得到意外收获。

2.经络反应点的类别与现象

一般称经络反应点为压痛点或过敏点。其实,经络反应点除压痛外,尚有麻木、硬结等情况,既无痛、更非过敏。

虽然经络反应点经常呈现一个【面】的现象,但施术时当以这个【面】的中心,或是反应最强的部位,作为针刺点,故仍称之为【经络反应点】。

兹将其类别与现象简述于后:

①以反应现象区分,可分为七类

(1)压痛---是出现最多的一种,病者平时无痛觉,等医者按诊时方有所感,仅少数病者平时觉痛。

(2)硬结---隐藏在脊椎两侧之皮下组织中,呈梭形或柱形的疙瘩状物,多数伴有压痛,推压时有滑动的感觉。

(3)肿胀---多出险于头及背部,仅局部略见隆起,其它无异样,与一般充血性的炎症不同。

(4)肿结---常隐藏于颔、颈、或臀部皮下,呈球状,形如淋巴结肿,体积较硬结小,有时伴有压痛或麻木。

(5)麻木---出现部位与范围大小不一,头、背、腰、四肢、十指、或其中一两指都有可能出现,此种麻木不仁多与压痛同时并现。

(6)敏感---多出现于胸部、侧胸部、腹部、或少腹等处,类似被人抓搔腋窝时的痒感,压力加重时,更难忍受。

(7)酸困---多在脊椎的两侧或一侧、腰、胯、肩、项等处,也时有所现。局部的酸感常与全身的困乏同时并现,出现部位一处或数处不等。病者平时即有酸感,按压则更甚。

(8)压重---多在头部或太阳穴处,也有再腰背部的一个较小的【面】上,有时伴有酸或胀的感觉。

②以感觉者区分:

(1)自觉类---又可分两类:一种情况,病者本身有感觉,医者无感觉,例如压痛等是。另一种情况,病者本身有感觉,医者也有感觉,例如肿胀等是。

(2)他觉类---病者本身无感觉,医者有感觉,如硬结等是。

③以视觉现象区分:

(1)显现型---显现于体表,显明易见,如肿胀之类。

(2)隐现型---隐藏于皮下组织中,视觉不能见到,如肿结之类。

3.各类证候一般反应的部位:

①压痛

(1)肝气痛:胃俞、胃仓、中脘、梁丘等处多有压痛;

巨阙、至阳、筋缩等处有时有压痛。

(2)肝胃气:胃仓、期门、日月等处多有压痛;

肝俞、脾俞、胆俞、梁门、滑肉门等处,有时有压痛。

(3)吞酸:梁门、至阳、膈俞、中脘、步廊(右)下一寸等处有压痛;

          中庭、鸠尾、不容、巨阙等处有时有压痛。

(4)胃脘痛:梁门、梁丘、胃仓、中脘等处多有压痛;

脾俞、步廊(右)下一寸及夹脊(十一、十二胸椎旁)等处有时有压痛。

(5)伤食(嘈杂):梁门、肓俞、京门、肾俞等处常有压痛。

(6)喉蛾(乳蛾):大杼、风门、身柱等处常有压痛。

(7)痔疾:中髎、孔最等处常有压痛。

次髎、阳关等处,有时有压痛。

(8)便秘:左腹结常有压痛。

(9)热泻或寒泻:肓俞、水分等处常有压痛。

(10)重伤风及痰饮咳嗽:中府、灵台、孔最、俞府等处多有压痛;膈俞、神藏、大杼、风门、身柱等处有时有压痛。

(11)哮喘(喘急):灵台、中府、上脘,多有压痛。

大杼、风门、身柱等处,有时有压痛。

(12)胸痛(悬饮):至阳、郄门、心俞等处,多有压痛。

膈俞、膏肓、阳交、肩井、有时有压痛。

(13)痛经:大巨、气海、肾俞、京门、阳关等处,多有压痛;

小肠俞、中脘、灵台、腰俞等处,有时有压痛。

(14)血崩:肾俞、小肠俞、中极、京门等处,多有压痛;

气海、大巨、三阴交等处,有时有压痛。

(15)子宫不正:中脘、灵台、至阳、阳明等处,多有压痛。

(16)乳房痛:玉堂、膻中常有压痛。

(17)阴中痛:八髎、大巨、气海、中脘、志室常有压痛;

(18)阴虚(神经衰弱):神道、身柱、百会、膻中等处多有压痛;巨阙、上脘及一至九胸椎间有时有压痛。

(19)肝阳上亢(高血压):百会、天柱、心俞等处,有时有压痛;

巨阙、臑俞等处,多有压痛。

(20)耳鸣:肾俞、京门、巨阙、上脘等处常有压痛。

(21)心悸怔忡:巨阙、郄门等处常有压痛。

肾俞、京门、膏肓等处,有时有压痛。

(21)失眠:肝俞、筋缩等处多有压痛。

三至七胸椎间,有时有压痛。

(22)头痛(头风):天柱、百会等处多有压痛;

上脘、巨阙及后头部,多有压痛。

(23)偏头痛:天柱、通天等处多有压痛;

大杼、上脘等处有时有压痛。

(24)腰痛:肾俞、三焦俞、阳关,有时有压痛。

(25)肩臂痛:天宗、肾俞、京门、曲池等处多有压痛;

少海、郄门、尺泽、小肠俞、中髎等处有时有压痛。

(26)腰腿痛:次髎、风市、阳陵、大肠俞等处,常有压痛;

         中髎、环跳、殷门、昆仑、跗阳等处,有时有压痛。

(27)胁肋痛:膻中、玉堂、至阳等处,常有压痛

(28)腹满痛及飞尸(遁疰):腹结、大巨、水分、气海等处,多有压痛;

     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肓俞、滑肉门等处,有时有压痛。

(29)小便不通:水分处多有压痛

(30)血淋:肾俞、三焦俞、天枢、大横等处多有压痛。

(31)热淋:水分、气海、大巨等处多有压痛;

         肓俞、次髎、中髎、水道等处,有时也有压痛。

②硬结

(1)心脏疾患:夹脊穴三、四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2)肝脏疾患:夹脊穴五、六、七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3)胆腑疾患:夹脊穴八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4)脾脏疾患:夹脊穴七、八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5)胃腑疾患:夹脊穴十二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6)肺脏疾患:夹脊穴一、二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7)肠腑疾患:夹脊穴十四、十五、十六椎左右,有时有压痛。

(8)肾脏疾患:夹脊穴九、十、十一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③肿胀

(1)失眠:头部或肝俞穴,有时有肿胀

(2)肝阳上亢(高血压):头部或三阴交,有时有肿胀

(3)头痛(经常性):头部或项部正中(督脉)有时有肿胀

(4)胸痛(悬饮):痛侧之胁部,有时有肿胀

(5)肾虚:眼下部浮肿

(6)肾脏疾患:京门有时有肿胀

④肿结

(1)腰腿痛:臀部有时有肿结

(2)腹满痛及飞尸(遁疰):少腹部(多现于大巨穴处)有时有肿结

(3)肠胃疾患:颔下、耳下常有肿结

(4)少腹急结:少腹左侧常有肿结

⑤麻木

(1)肝阳上亢:四肢或一侧有麻木感觉,有时仅有一、二指有麻木感觉。

(2)头痛(经常性):头部有时有麻木感觉

(3)脚气:少腹部有时有麻木感觉

(4)妇科疾患:腰腿或臀部有麻木感觉

⑥敏感

(1)肩背痛:缺盆或天宗附近有时有敏感

(2)心悸怔忡:膏肓穴有时有敏感

(3)便血(大便下血):腹部或长强穴有时有敏感

(4)遗精:少腹部有时有敏感

(5)失眠:项部、后头部有时有敏感

(6)肝胃气:梁门附近有时有敏感

(7)疝气:少腹部或会阴穴有时有敏感

(8)肠胃疾患:腹部、背部有时有敏感

(9)妇女经闭:小肠俞常有敏感

⑦酸困

(1)偏头痛:肩胛部(多数在左侧)常有酸困感觉

(2)吞酸:夹脊穴(部位不定)有时有酸困感觉。

(3)妇科及肠胃疾患:腰部或鼠蹊部常有酸困感觉。

⑧压重

(1)肺痨:俞府有时有压重感觉

(2)头痛(经常性):百会、太阳等处,有时有压重感觉

(3)肠胃疾患:陶道、身柱、神道等处,有时有压重感觉

(4)妇科疾患:腰部或背部有时有压重感觉

4.压诊的步骤

压诊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可探索出经络反应点的部位与状况,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价值,使七星针术发挥更大的医疗作用。

初学者,应先以【四诊】所得资料,加以【辨证】,臆断处某病属于何经,再按压该经及其表里之经,以及同属之经的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络穴及夹脊穴等。另外,还需按压邻近于病灶的部位。例如:足阳明胃经有病,除按压本经上述诸穴外,尚须按压足太阴脾经(脾胃相表里)和手阳明大肠经(胃与大肠同属阳明)之上述诸穴及腹部(病灶的部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常会很自然,近乎直觉地直接找到必须按压的部位。

压诊前,医者双手要消毒,保持干燥,冷暖适中,不使病人因突然的刺激而觉不适。

5.压诊的方法

①拇指推压法

适用于背部、胸肋部、及靠近骨骼部份。

施于背部脊椎两侧时,病者应取伏位或卧位。以双手大拇指紧贴病者脊椎棘突两侧夹脊穴或其它部位,以均匀压力,自上而下推压。   

施于胸肋部位时,病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以双手大拇指分别紧贴于胸骨两侧之肋间,顺着肋骨的弧度,分向左右外方同时推压(或自胸部两侧肋间向胸骨处推压亦可),自锁骨下肋间起次第进行推压(妇女乳部要用三指揿压法。)

②三指揿压法

适用于腹部、臀部及肌肉丰满的部份。多数采用卧位(仰卧、俯卧、侧卧)。其方法是以食、中、无名等三指并按于需压诊的部位,由轻而重地施压力,有时并需揉动。诊察处反应时,更将食指和无名指离开皮肤,仅用中指探索其最高反应点,以便确定针刺部位。

施针前后,要消毒双手,擦干手汗。天冷时,先烤暖双手,再行压诊,不使病人因突然的刺激而感不适。

三 刺法

1.针刺的练习步骤合方法,为不使病情恶化,减轻病者痛感,提高七星针术的疗效,医者须按下列步骤进行练习。

第一步骤:

目的与要求:下针时,针身必须正直、平稳,著力点要均匀,不可一边轻,一边重。

练习方法:取纸张较薄的旧书或簿本一册,右手持针(腕和臂悬空,不可有所倚靠),用适当的腕力连续啄刺于书本上。每隔几分钟检查一下书本上针刺的印迹,是否同一组的七个针孔都一样大,若大小不同,则表示针身落下时未能垂直,或用力不匀。

第二步骤:

目的与要求:针刺快速、准确

练习方法:以上一练习为基础,利用书本上的每一个字作为目标,由慢而快进行啄刺练习。以每一分钟啄刺一百针以上,且能刺中每个字的中心,为合格标准。

说明:①因穴位间之距离不等,临床操作应较练习时略慢;

②因穴位较多,针刺必须快速;

③针刺时起落愈慢,病者愈痛。

第三步骤:

目的与要求:体会补泻手法的分别,掌握轻刺与重刺用力的大小

练习方法:以自己的身体作练习,体验针刺的技术合轻重,使每一针的份量都控制得恰到好处。

说明:初次在身上针刺时会感到疼痛,技法熟练后,便觉得疼痛轻微,甚至毫不觉疼。

2.针刺前的注意事项

①操作乾应作例行消毒工作,针具可经常浸于瓶底垫棉之酒精瓶中,随时取用。

②针刺前,先擦去附于针身之酒精,再以针尖轻刺几下药棉团,不但可吸去针尖处未洒干的酒精,且可检查针尖是否弯钩(针尖弯钩时,会将棉花纤维钩起)

③医者态度和蔼认真,不可粗鲁轻浮,以免病者厌恶不安而影响疗效。

④对初诊病者,应说明针刺时的感觉和状况,多加安抚,嘱其于施术时保持原来体位。如有头晕、心悸、欲呕等反应时,应立刻说明,以便停针。

⑤对体质极度衰弱,或贫血及心脏病患者,操作宜速,选用穴位,开始宜少,以后逐渐加多。

⑥小儿及妇女在初次接受针刺时,除参照上条外,并应时刻注意其体位之移动,孕妇尽量避免针刺合谷、三阴交、少腹部及四肢末梢诸穴。

⑦对肌肉坚实、皮肤较厚及体格肥胖之病者,刺激宜略重。

⑧皮服病患者应另备专用针具,并分别保管,用后宜严格消毒。

⑨操作中,应随时询问病者的感觉,一旦发现病者有心悸、头晕、欲呕及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针。

⑩病人晕针时,先令其躺卧,速刺人中、十二井、十宣等穴,或在八髎处进行排刺,即可苏醒。

3.针刺的方法:

七星针与针灸术之工具、构造及形式各异,刺法亦截然不同,针灸术的针刺多数採用捻入法,并须一定时间的留针;而七星针非但不必捻进、留针,而且要求刺中穴位以后,要以极快的速度离开表皮,这种如【蜻蜓点水】、【鸟雀啄食】的针术操作,名为【啄刺法】。

啄刺时,应注意【力】的运用:

①必须单纯的、灵活的施用腕力,切忌动用肘臂的力量。

②力量要平均:当针尖接触到病者表皮时,必须使针上所附有适当的【力】渗入皮下,使病者承受道针力所给予的刺激,切忌起针太快,造成针力不及,或起针太慢,造成针力太过。

4.针刺的手法

七星针术可扶正祛邪,故手法有补泻之分。

一般以轻刺为补,重刺为泻。又因针刺数与补泻有密切关系,又以轻刺三下为补,重刺四、五下为泻。但仍须参照病位的表里、病情的虚实、患者的体质……等,而予以灵活的运用。例如:疼痛、痉挛等实证,须用泻法以缓解之,麻木、酸、痒等虚证,须用补法使之恢复。

另外,介于补泻之间的中等刺激,称为【平补平泻】,其适用范围如下:

①由于病情需要,不宜补又不宜泻时。

②病程较久,体质极弱、敏感,或初次接受针治的病者,暂时不宜採用泻法时,用【平补平泻法】代之。

5.针刺的程序:

①以俞穴部份论:先刺背、腰、臀,继刺胸、腹部,再刺肩部,最后刺四肢。

②以针刺此数论:根据部位规定的先后,轮回取刺,绝不可在某穴上连续刺几下,再换另一穴连续刺几下。这是不合操作要求的错误手法(只有在晕针或急救时可以採用)。

③某部份应刺的俞穴刺完后,进行第二部份针刺前,要用手轻抚摸刺过的穴位,以缓和病者不舒服的感觉。

四、治疗

1.治疗原则

七星针术是中医疗法之一,应以传统医学的方法辨证论治。或急则治标、或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不以攻病为能事,而以培补人体先天原气,来祛除病邪,使反常的病理变化,转归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2.处方规律:

①夹脊取穴法:【夹脊】为临床比用的俞穴之一,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功能及分段主治的作用。临床当取其与病症有关的一段列入处方。

②经络取穴法:

(1)根据按诊所得的反应点(如压痛、肿胀等),不论是否在穴道上,都要列入处方。

(2)根据证象显现的部位,取其邻近四围的穴道,列入处方。

③循经按络取穴法:

①按病证所属的脏腑经络,取其四关以下的穴道,列入处方。

②原、络、会、郄、俞、募等特殊穴道,与夹脊一样,列为重点。

③与发病本经相表里之经及同属之经必须兼顾。

④任督二脉分统手足三阴与三阳,对内脏疾患的急救及调理有著效,不可忽略。

总之,七星针术属于整体疗法,必须针对病情综合选穴,所取穴位常达二、三十处,但由于刺法简便快速,一般多在十分钟左右,即可全部操作完成。

3.治疗间隔:根据病情的缓急,病程的新九,体质的强弱等具体情况而定。

①以病情而言:急病每日针一次至二次(两次应间隔四小时以上),慢症隔日针治一次。

②以病程而言:新病每日针治一次;久病隔日针治一次。

③以体质而言:体质较好者,每日针治一次;体质衰弱者,隔日针治一次;体质极度衰弱者,隔二日针治一次。

当针织一定期间后,必须停止一段时间,使病者有适当的休息机会,藉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针治的影响,且使病者的元气重新氤氲于体内。一般在针治十五至二十次以后,应当休息五--十日,然后视病情的需要,考虑续针。

第十六章 小儿针法

(1)小儿针灸:小儿出生最少二十日才可针灸治疗。

(2)小儿针法:以浅、表、毛、皮刺为主。

(3)接触针法:分两种针:①分半针、针柄二寸、针身分半

②七星针、梅花针也

(4)摩擦针法:圆头针、头直径纯圆二分,用推红皮际治疾部位,腹、脐之一周,胸第三、四、五肋之两侧,背穴至十椎之两侧,循膀胱经,大腿承扶穴直下三寸,委中至合阳穴,头循后发际侧颈至耳后,除颈骨外,颈部天柱至大杼双线,上肢、臂臑至肩髃,手三里至上廉。

(5)上肢可先用摩擦法,再用接触法。

(6)放血法:三稜针出血。

(7)刺入针法:以五分毫针刺之。

以胸、背、颈、上肢、腹多用摩擦法,头、中脘、三里等处可用接触法。

(8)针具必须完备,肩背可用短锐针强刺激,手法五分钟完成。施术部位发赤微汗为度。小儿轻刺即有效果。

(9)小儿之病,以头、肩背、部份为主,胸、腹、头侧井穴较少。

(10)颈项两侧天柱至大杼运用回数最多。

(11)肩与肩胛背部可放血。

(12)手指井穴可以小针放血。

(13)施治程序:由母亲亲抱,安慰不离,先针肩背,再针头,再胸腹,最后放血。

(14)年令:二十日至五岁为小儿针龄。

(15)效果:六个月至周岁效果最好。

(16)适应症:疳积虫症、惊恐、异味、结膜炎、眼睑炎、鼻炎、吐乳、不眠、扁桃腺炎、耳下腺炎、颈肿、慢性支气管炎、肢冷、夜啼、哮喘、消化不良、便秘、痢疾、夜尿、湿疹、体质虚弱、急痫等。

(17)针前小儿之母应先作心理建设。

(18)特殊功效:改善体质、保健、防疾。

(19)禁忌:急性高烧、全身痉挛、便秘、神经异常亢进。险!

(20)勿饿、乳时当心衣著不可过多。

(21)症状及治疗:

①小儿虚弱 症状:容易疲劳、无食欲、面色苍白、体质异常。

治疗:调整饮食糖份不可过多。

穴道:风门、身柱、灵台、肝俞、脾俞,每次二-三穴,或以四缝,约半年,效果佳。

②急性痫症 症状:如羊牛鸣叫一声猝倒、神智消失、目定、口吐白沫、上肢弯曲、下肢直硬、咬牙、排尿。

穴道:以二间、商阳、隐白,点刺放血;灸百会、身柱。

③消化不良 症状:粪绿色、粘而酸臭、呕吐或痢、无食欲、热度三十九至四十度,体重减轻、有脱水现象、皮肤之弹性大减、唇舌干、尿次减少。

穴道:未针前先调整食物,天柱、风池、大杼、膈俞、中脘,灸身柱、肝俞、脾俞、命门、天枢、中脘,一至二壮。

吐乳:针中脘、膈俞,灸身柱、中脘。

下痢:针中脘、天枢、志室、大肠俞,或先以圆针摩红再针,灸身柱、中脘、天枢、大肠俞。

④夜尿:小儿一般二岁知排尿,三岁已正常,四、五岁夜尿者则遗尿也。

穴道及治疗:先条例家庭生活规律,针风池、天柱、命门、肾俞、次髎,灸中极、归来,亦可用夜尿一、二加灸归来。

⑤小儿不眠症:睡后一、二小时后惊醒、哭、惊、恐、号不止,二十分钟后又睡。

        穴位:针风池、天柱、肩中俞,摩针神门,灸身柱、灵台、

结论:小儿之身柱穴、风池穴、天枢穴,为保健之要穴,可预防及治疗小儿多数之疾病。

第十七章 素问灵枢用针八法

一、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溃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指对热证、表证可用汗法。如【医学入门】说:“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临床上,选用祛风解热的俞穴如外关、风门、大椎、曲池、合谷等,行烧山火和阳中隐阴等法,可以发汗而调营卫。

二、吐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是指痰饮宿食停留在胸膈者,可用吐法。【医学入门】说:“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摧战一次,病人多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足三里。临床上还可选用天突、中脘等穴,行泻法以催吐。

三、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瞒者泻之于内。”是指腹中胀满者,可用通下法。【医学入门】说:“下,针三阴交三分,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泄……如泄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临床上对胃肠实热、大便秘结等症,可取天枢、气海、大肠俞、支沟、足三里等穴,用透天凉等法,能起到行气通肠的作用。

四、和法:【灵枢】终始篇论:“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调和阴阳原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大法,从广义而论,无论汗、吐、下等各法,都为调和阴阳而设,若仅从和法来说,则是适用于病在半表半里的调气疏郁的方法,可行导气等手法以调其气血的逆乱现象。如足三里调胃,太冲调肝,内关疏郁等,可适当取用。

五、温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清者温之。”【灵枢】经脉篇说:“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都属于温法的运用。临床上对脾胃虚寒、肢冷、泄泻、寒湿痛痹等症,均可採用温法。配合温阳、益气的俞穴如中脘、神阙、气海、三里、命门、阳关等,用烧山火手法,或用温针及灸法,能起到温中祛寒的作用。

六、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温者清之。”【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九针十二原篇说:“宛陈则除之。”都属清热法。临床上对身热、烦躁等症可用清法,选用俞穴如行间、曲池、委中、尺泽、百会、风池、十二井等,用透天凉及点刺泻血法,以泄其邪热。

七、补法:【灵枢】经脉篇说:“虚则补之。”对正气虚弱的病证宜用补法。根据脏腑所主,可选用其背俞、募穴及其他穴位等,如大椎、身柱、命门、肾俞、关元、气海、中脘、三里等穴,用补法及灸法,能振奋元阳,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八、消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实者散而泻之。”是指对于气结、血瘀等实症须用消散法。临床上如治目疾取太阳、风池等穴;臌胀取章门、中脘、水分等穴;风痰取天突、丰隆等穴,用留气等手法,能起消痰散瘀的作用。

八法的运用,是结合针灸手法的补泻特点合俞穴主治的性能,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根据比较施治灵活掌握或有所化裁,不是机械的搬用。针灸的刺激是引起机体的反应而起作用,由于每人的体质有所不同,疾病的性质亦不一致,因此,针灸的处方配穴及操作问题,在施行补泻手法时,亦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增减。

第十八章 下合穴及取穴之量穴法

下合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合穴。下合穴是指阳经在下肢部主治内腑的穴位。手三阳经的合穴,是在上肢,因此它必定要在下肢部,有关系的阳经里,找出下合的穴道,而为下合穴。灵枢本输论篇内有:“六腑皆出于足三阳上合乎手者也。”因此治内腑的手三阳经,其合穴在上肢,则上肢归趋内腑,其脉道较足三阳经为远,势须假道下肢的阳经,另增一合穴,以便迅速达到内腑,以为治疗的捷径。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按照疾病所属的内脏不同,而取其下合穴的,临床上只有六腑有下合穴。

大肠、小肠和胃,是有关的阳经,可一气贯通,因此大小肠的合穴,假道足阳明胃经的上下巨虚,直接由胃经达于胃腑,合于大肠和小肠;三焦下俞,出于足太阳经的委阳,是太阳的别脉,而并入足太阳的经脉,入络膀胱经,合于下焦,称为下合穴。本输篇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是说明,它们的生理功能,上下相关。兹列表如下:

取穴的各种标准:

   在人的身体上,满布腧穴,每个腧穴都各自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叫做穴位。针灸治病,其疗效的决定,除诊断、配穴和手法外,实系于所取穴位是否准确。要取得准确的穴位,必须明了定位的方法。一般定位的方法,不外下列三种标准:

(1)骨度法:如图(一)

   骨度法,又叫分寸折量法。灵枢骨度篇,关于骨度折量法的情形,不是使用一定的量度工具,古典上所说的几寸,不是英寸、公分、营造寸等,而是把高矮、肥瘦不同的人体各部不同的部位,不用工业上的度量来测量,而是规定出某处至某处,分作几段,以一个阶段作为一寸。这种方法,不论成人、儿童或者身材高矮,都是折成同样的长度或宽度。例如:由肘弯横纹的尺泽穴到腕横纹的太渊穴折成十二寸,这种方法,一般是用以量取头、胸腹、上肢、下肢等穴位的标准。

①头部

直量:由前头发际正中道后头发际直径作为十二寸;由两眉头中间道前头发际,折作三寸共十五寸,由颈后发际正中直下的一块突起椎骨(第七颈椎即督脉大椎穴)下,再加三寸,即从印堂至大椎作为十八寸。

如遇到前头发际不明显的人,可从两眉头中间道后头发际,折作十五寸;后头发际不明显的人,可从大椎穴道两眉中间,折作十八寸。横量一耳朵后面,有一突起圆形高骨,叫乳突的,在两乳突最高点之间,折作九寸。

凡是头部的穴位,都可根据以上的方法,折量定位。

②面部:

直量:由前头发际正中到下巴(下颔骨)正中,折作十寸。

横量:两颧骨最高点之间,折作七寸。

凡是面部的穴位,都可根据以上的方法折量定位。

③胸腹部:

直量:胸部如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侧胸部,由腋窝横纹道十一肋,折作十二寸。

由心口窝上边(胸骨尖下缘)到肚脐正中,折作八寸。

由肚脐正中道耻骨中心(就是下腹部阴毛的地方,横着的一块骨头上缘),折作五寸。

两乳头之间作八寸。

凡是胸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④腰背部:

直量:以脊椎骨间隙为取穴根据。从大椎向下数至骶骨第四节(下髎配平齐)作二十一椎,(包括胸椎十二,腰椎五,骶椎四在内)。

横量:两手抱肘,肩胛骨向两侧张开时,由肩胛骨内缘到脊椎正中间线,折作三寸。

⑤上肢部:

上臂:由肘弯横纹到腕横纹,折作十二寸。内、外侧都相同。

⑥下肢部:

大腿内侧:由与耻骨上缘平齐处到股骨内上髁(就是膝关节内侧上面的高而圆的骨突起)折作十八寸。

大腿外侧:由胫骨内髁下(就是膝关节内侧下面的高而圆的骨突起)到内踝尖,折作十三寸。

小腿外侧:由与膝弯横纹平齐处到外踝尖,折作十六寸。

(说明)上缘,就是一块骨头或一条肌肉上方的边缘;相对地,下方的边缘,叫下缘,前方的叫前缘,后方的叫后缘;向里边的叫里缘,向外边的叫外缘。以四肢、躯体来说,一般以向手指、足趾方的为前;反过来为后;向头方的为上,向手、足方的为下;阴面的、向里边的为内;阳面的、向外边的为外。横纹头,是人的掌内、肘部、腋部、腿弯等处,都有一条或两条皮服皱纹;因为是横行的,所以叫横纹。横纹头就是横纹的末梢部。

(二)指寸法:如图

这是一种以病人的手指某些部份的宽度,作为一定的分寸,量取穴位的方法,不过医者为了方便起见,如病人的身材高矮,手指长短和自己差不多,不妨直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病人的穴位;如果病人的身材过于高大或矮小,或者是儿童,医者亦可斟酌比例,适当增减,而量取病人的穴位。临床常用的:

①中指同身寸:以病人的拇指尖和中指尖连接起来,称为一个环状,从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侧面,两端横纹头的距离,折作一寸,又叫同身寸,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胸、腹、背脊两边的距离作横量尺寸的标准。

②一夫法:是以病人的无名指和食、中、小四指相并合,相当于三寸,为一夫法,又称为横指寸穴,又称一虎,例如阳池穴上三寸为支沟穴,所以支沟亦称为飞虎穴。此外还可以病人拇指的平齐指甲根除的宽度作为一寸,又叫拇指寸。

(三)自然标准法:

是把人体表面的各种自然标志,作为定穴的依据,可分为定型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①定型的标志:是以脊椎骨、乳头、肋骨、肚脐为标志取穴。例如:两乳头的正中取膻中穴;两眉头的正中取印堂穴;第七颈椎下取大椎穴;第一胸椎下取陶道穴等。

②活动的标志:是根据肢体活动出现的肌肉皱纹,筋肉凹陷等处取穴。例如:把食指交叉在虎口,食指的尽头为列缺穴;肘尖尽头为章门穴;垂手而立,将手下垂,大腿外侧中指尽头为风市穴;两耳折角直上至头顶为百会穴。此外,屈肘成直角,在肘关节内侧出现的横纹,横纹头处即为少海穴。

在标幽赋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这是说,取穴的时候,爻先寻出上下左右四穴,把周围的四个穴位做基点,然后在四个穴位相交的焦点处,来确定它正确的穴位。不过用这种方法的四至基点,如果没有穴位,用其他标志,也未尝不可。例如取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是在足内踝下四分处,前后都有筋,上则有踝骨,其穴居中。所以这一穴位的四至,都属筋骨而不是穴位。类似这种情形,如果四至不足四穴时,依据三穴或两穴,亦无不可;又如取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在云门穴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中行各六寸,与任脉的华盖穴相平,度量三穴的交集处,即是中府穴;再如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这一穴是在膝下外侧,尖骨前的凹陷处,两外尖骨等边三角形的支点处取之。

医者不拘用那一种方法,寻好穴位以后,应继续用左手的食指或拇指,详加揣摩穴下的情形。所谓,“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这句话的意思,乃是擅于用针的人,在下针以前,左手会不断揣摩穴位,紧紧的掌握,不会将左手移开穴位,只让持针的右手肚子插进。因为凡是在胸腹以及四肢内侧的穴位,多半都有动脉反应在手指上,如果在左手指揣摩穴位时,患者在该处有酸、麻、胀、重等感觉,那也就是正确的穴位。

第十九章 脉学新解

中医诊所,全凭脉证,望闻问切,缺一不可,难经说:“亡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为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四诊之中,切脉虽只是小道,但学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这全靠意会,言传总是隔膜,说起来真是头头是道,下指感觉,却是一片模糊。时下中医,有许多虽也伸出三指,像模像样地按在病人桡骨动脉的地方,凝神沉思,但只是做做样子,装点门面,其实对脉学,指下的感觉,全无把我,最多也只能分出大小强弱而已,要细细辨别,那就不用说了。我也曾见到一位中医师,三指按的部位移后了两个位置,食指按在尺部,中指无名指更在尺部之后,舍去了寸、关二部,这恐怕连有经验的老病号也能看出其错误来了,真是笑话。

脉搏的性类,在医圣张仲景之前,凡大、小、滑、涩、浮、沉、迟、数、坚、散、细、弱、弦、紧、虚、实、微、革、动、促、结等性状已有分别记载。至张仲景之伤寒金匮二书,则有:浮、沉、迟、数、大、小、滑、涩、虚、实、缓、弱、弦、紧、宏、微、细、芤、伏、革、动、急、促、结、代等计二十七脉,其后又有人增长、短而成二十九脉。另外还有十怪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偃刀、转豆、麻促。真是越来越多,修习起来,倍增困难。

西医对于中医的切脉断病,最为诟病;认为桡骨动脉只是浅层动脉的一条,其跳动情形完全根据心脏的搏动传递于血管的作用,最多只能等于其听诊器,怎能用来诊断万病?而奇妙的更能按部诊断全身、内脏,真是不可思议,认为是欺人愚人的手段。本人沉浸脉学,曾通下工夫,初时指下实在无法辨别区分这么多种的脉,常常自按脉搏(那时本人有病很严重),心想照我的病情,在脉上的反应,应该得某某脉,为什么指尖的感觉总不对呢?后来时间久了,心中沉思,指尖体会,有一天豁然开朗,手指上的感觉突然敏锐起来,能够分辨了;没多久,一通百通,我也能据脉而直说症状,真是欢喜雀跃。后来更下工夫,希望打破西医对中医的种种诟病,于是就再仔细地研究西医的生理解剖以及病理,参之于中医学的辨证、脉学,渐渐地有些头绪。人体一旦生病,生理上的抗病功能必定起而发挥其作用,于是就有反应,出现各种症状,如:发烧、头痛、呕吐、喘息、大小便异常……等等,而内脏方面,血液、内分泌、渗透压、血压、神经、水解、电解质、酸碱度平衡……等等也一定有调整应变措施,而血管神经的作用,心脏的跳动,就在脉搏上起了反应,有种种的变化。中医应用脉法,配合望闻问的资料,形成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西医怎可以武断地说这是不科学不可能呢?我认为西医缺少一种容人的雅量,中医缺少一种进取的精神,这就大大地妨碍了这伟大救人学问的进展,应该大家放弃成见,携手共进,那才真的是造福人群呢!

在脉学上,我认为以上所记的二十九脉实在过于繁杂,分得也过于细密,应该加以删减合并,如滑寿(字伯仁,金元时代人,针灸十四经发挥,就是他著的。)所著【诊家枢要】,他主张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六脉,就已足够应用,其他脉搏的性类,都可以包括在这六脉里面,现在表释于下:

这是滑寿的分类法,其缺点过于简化,再者他对脉之性状的解释,在现在来说也有些不对,其中如:牢、弱、散、洪、微、细等六脉都有不同的地方。

脉搏的跳动,不外乎次数的多少,脉管的大小,脉管的弛紧,血流量的多寡,血流的情形,以及跳动的状态。这次数、脉管、血流、跳动状态四者,实在可以包括了一切脉象。

跳动次数:(以成人为准,小儿不在此限)

一分钟六十次以下叫【迟】;

一分钟八十次以上叫【数】;

一分钟六十次以上、八十次以下叫【缓】

脉管大小:

脉管粗大者叫【大】(包括洪脉、长脉);

脉管细小者叫【小】(包括微脉、细脉、短脉、动脉);

脉管弛紧:

强劲的细端直者叫【弦】。(包括紧脉:弦而有力)

浮沉都有,中空者叫【芤】。

浮取有,渐按小者叫【浮】(包括浮而细小无力的濡脉,浮而散漫不清无力的散脉,以及浮而宽大紧张有力而空的革脉)

浮取无有,沉取始得者叫【沉】。(包括沉取至骨才得的伏脉,沉而弦劲有力的牢脉,沉而无力软弱的弱脉)

 血流多寡:

     浮取无力而软大者叫【虚】。

     浮沉有力而充实者叫【实】。

血流情形:

往来流利似数者叫【滑】。

往来窒碍不前者叫【涩】。

跳动状态:(不整脉)

数而不时地停一下叫【促】。

迟而不时地停一下叫【结】。

每跳若干次一定停一下,慢慢地又恢复跳动的叫【代】。

   以上的分类也不绝对准确,因为有些脉集合了六类中得多类,总之脉法中得所有脉,都可以用以上六类来解释,总计十六种脉。现在把各种脉的生理病理分述如下:

   迟脉跳动得较正常人明显地慢,那是因为交感神经受抑制。一般来说,这是生理机能衰弱的表现,因此中医称为【寒证】。但伤寒论中的阳明病也有迟脉,甚至须用大承气汤来攻下,这却是热实证而不是虚寒。但也有迹象可循,阳明脉迟,必迟而有力,有力就不是衰弱的表现。又在太阳病中,因误下而脉迟的结胸证,也是热实而不是虚寒。不管怎么说,那一定是抗病功能受阻的现象;若是虚寒者,就用热补以充实体力,振奋机能。若是邪实的就用泻、下之法来消除病邪。

   数脉是跳动得快的脉,和迟脉恰好相反,那是生理机能亢奋,交感神经兴奋的现象。因此中医称为【热证】。在抗病过程中,抗病机能旺盛,消耗必多,人体自动迅速补充供应,新陈代谢迅速而旺盛。这是一般的说法。也有例外的,如:肺结核病人往往脉见细数,却是阴虚,并非阳盛,因为细是血管收缩,若是无力,又是心脏衰弱的表现,血容量不足,就不能用寒凉泻热的治法。有些病,甚至还得用补法。

   缓脉是不快不慢,犹如正常人一样。若是来去大小从从容容,力量不是太过或不及,那就是正常不病人得脉象。若是缓而濇滞不进,那是【湿证】。伤寒论中浮缓是中风桂枝汤的脉象,因为是表证,血容量不足,病邪在末梢血管中作祟,心脏神经并未受到影响,白血球抗病功能不足,因此脉就显现浮缓了。再参以其他的脉象,其病证就可了然于胸了。所谓湿证,就是分泌液有滞留的现象。

   大脉是脉管粗大,脉管神经松弛,血容量足,因此应指涧大。内经说大则病进,是病邪正在发展旺盛的脉象,必定有力而充实。伤寒金匮中以大则为虚,是抗病机能衰退的脉象必定盛大少力。洪是大而有力,来盛去衰,且兼数疾。这是心脏输出压增大,而脉管收缩无力,所以是阳盛火亢的脉象。长是超过本位的脉,直上直下。这是脉管神经兴奋所致,也是阳盛有余的病脉。如果脉气圆润,从容不迫,那是生理机能强旺的现象,所以又主长寿。

   小脉是大脉的相反。那是脉管神经收缩,血容量少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生理机能衰退的表示。若是小而有力,那又是邪实结滞,血循环有障碍的现象。微是应指模糊,极软极细,似有似无。那是很明显的生理一切机能衰弱至极的现象。若只是脉管纤细,跳动的次数清楚可辨,那是细脉。这是生理机能衰退,但心脏搏动虽受影响而仍正常,只是血容量不充盈所致。微细只是程度上的区别,都是主虚损的病症。短脉是指寸关尺三部中一部或二、三部两头低俯;只在部位的中央突起的脉,和长脉恰好相反。那是脉管神经松弛,而心脏搏动有力,所以中医主气不足。动是按起来如一粒圆圆的豆子,且兼滑数。那是因为受惊,或是疼痛,脉管神经收缩,心脏跳动加速,血流量不变而受血管约束的原因。所以中医主痛、主惊。

   弦脉是挺直细长,因为脉管神经收缩绷紧,按起来好像压在琴弦上。主痛、主饮(渗透压变异的病),因痛而脉管神经收缩紧张,渗透压变异,也一样地影响血管的收缩。紧是脉管神经绷得比弦更紧,跳动有力的脉。主因寒收引的病,又因为收引而疼痛,所以又主痛。弦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芤脉是脉管神经不变,血容量大大地不足,那是大失血的原故。切脉时从上按下,先接触到脉管的表面,感觉到搏动弦大,稍用力后,因为脉管内空虚血少,所以感觉不出搏动,重按后,手指接触到脉管的那一面,又感到它的搏动,因此中医形容如按葱管子。中按虽说是恐虚而不应指,但仔细辨别,仍然感觉得到血液流过指下,所谓仍有胃气。

  浮脉是轻手按之即得,逐渐用力逐渐减小。那是病邪在末梢血管中作祟,白血球抗病功能不足,脉管扩张,血容量不足的缘故。因此中医主表证。但若开始时并不脉浮,病久脉反浮,这是因为生理机能久病而衰退,脉管松弛,血容量不足的原因。濡脉是浮软无力,轻取可得,稍重即无,应指细小。这是脉管松弛,血容量不足,因而细小。中医主内伤虚劳。散是浮大无力,稍重即散漫模糊,重按即无脉。那是生理机能一切松弛衰败,血容量不足,只有心脏在做无力的挣扎。中医主元气将散。革是浮大绷紧,好像鼓上的皮革,重按之中空无脉。这是脉管扩张绷急,血容量大不足。所有中医主虚寒,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

   沉脉轻取不应指,重按才得,举指逐渐减小而无。那是因为病邪在内脏,血液向内集中以应变,表层动脉缺血的缘故。所以中医主里病、又主气滞郁结。伏是比沉更深,必须按至著骨才得。那是里病更深,血液向内集中,但血容量不足的脉。也有因为病邪侵害抑制了循环系统的神经,因此中医主病郁结阳伏,又女子怀孕恶阻,也常见伏脉。牢是沉而弦实,浮取、中取都不可得的脉,牢是牢固的意思。因为里病坚积顽固,如肺积息贲、心积伏梁、肾积奔豚……等病,郁结坚固,血液集中在里,血容量不足之故。弱是沉而细软,浮取全无的脉,因为血容量不足,心脏张缩力减退,所以中医主阳气衰微。

   虚脉是浮大迟软,渐按下渐软弱无力,一直到几乎无脉的样子。这是脉管扩张松弛,血容量不足,心力减退的缘故。因此中医主血虚。又因伤暑气虚而脉虚,那是暴病,所谓气虚,就是指心脏衰弱,鼓动无力,脉管神经受抑制而扩张松弛。血虚或是伤暑很容易区别,一是久病,一是新病暴病,而且在证候上明显地不同。

  实脉是长大坚满而有力,浮中沉三候都一样。那是病邪和抗病功能生理的反应都旺盛的表现,血容量充足,脉管神经紧张,心脏搏动有力,因此主邪实,就是病邪强旺。暴病不是热,久病不是寒。

   滑脉是往来流利,好像盘中走珠,手指上的感觉好像流动很快,但并不数疾。那是血液充盈,心脏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相等,脉管扩张力与收缩力也相等。脉波的起伏度一样。因此中医主阳盛。又妇女怀孕,因为内分泌改变,供血予婴儿,脉也因此滑利。滑脉本不算病脉,必有兼脉才能决定其主病。但脉滑是血循环流利没有阻碍,所以绝没有阴证,百病见脉滑都是顺利的好现象。

   涩脉是往来不流利,细短而艰滞,血液流过来好像收到阻碍的样子。那是因为血容量不足,脉管收缩,起伏不整的缘故。所以中医主血少,男子伤精,女子难孕。

   促脉是脉数而不定时地跳若干下停一下,又跳几下再停一下,中间间隔没有一定,西医称为间歇脉。那是发热引气的窦性心律不齐的现象。另外,食物或痰液凝滞,也能引起窦性心律不齐。促脉主火亢阳盛。

   结脉是脉迟而不定时间隔的停一下。西医也称为间歇脉。那是生理机能因病衰退而引起窦性心律不齐之故。中医主阴寒凝结。另外痰积食停也可引起。

   (促结二脉,凡内有淤血积滞、癥瘕积聚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心律不齐。促结二脉及下列的代脉,西医统称为不整脉。)

   代脉是每跳几下一定停止一次,良久以后才渐渐又跳起来,间隔的跳动次数都一样。那是疾病引起的心脏神经障碍,如血气骤损,情绪激动太过,颠仆重伤,疼痛太甚等都不是必死之脉。若是不因上述原因而脉代无力,那是心脏严重地又障碍,是必死之象。又女子怀孕二三月,恶阻呕逆最剧者,因为食既不纳,血气又尽量维持婴儿的供应,因此往往也出现代脉。但恶阻呕逆不重者,或三四月以后,就不会有代脉了。

第二十章 舌色断病与针药之参考

   中医之望闻问切四诊中对舌之望诊颇为注重,根据各文献赘述,确是重要之一项,针灸治疗亦然,依舌诊而定穴,视疾属何经,取其子母原络、会郄表里等穴,当有理想疗效,如配合中药更为适宜,但药方之选配应特予慎重,兹将红舌断法加以详述,以为参考。

【红中人裂纹舌】此舌为君火燔灼,热毒炎上之候,宜凉膈散。

【红中似苔非苔舌】此舌绛而上有黏腻,似苔非苔,乃中挟秽浊之气,宜于应用药中酌加芳香之品以逐之。

【红中干舌】此舌为心胃火燔,劫烁津液之候,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黄连、石膏之属。若望之似干,扪之却有津液者,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宜牛黄丸、至宝丹之属以开之,免致厥逆成痉。

【红中淡黑舌】此舌红中见淡黑色而滑,为太阳瘟疫之候。如恶寒有表证,宜双解散合解毒汤,微微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直视者不治。

【红中通尖黑干舌】此舌为温病失于调治,或不禁饮食所致,宜急下一二次,少解再下,以平为期。

【红中焦黑舌】此舌红中有黑,形如小舌,乃瘟毒内结于胃,火极反兼水化之候,宜凉膈散。若黑而干硬,以指夹刮之有声者,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红中黑纹舌】此为阴毒客于肝经之候,宜理中合四逆汤温之。

【红中黑斑舌】此舌为温热乘虚入于阳明之候,或身上亦兼有红赤斑者,宜黑参升麻汤、化斑汤之属治之。

【红中微黄根舌】此舌为热入阳明胃腑之候。故舌根微黄。若头汗身凉小便难者,宜茵陈蒿汤加栀子、香豉。

【红中微黄滑舌】伤寒五七日。舌中有黄苔,是阳明证。如脉沉实谵语。虽苔滑,宜大柴胡汤。若干燥者,此内邪热盛,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若温热病,舌有此,此热乍传营,气分之邪未尽也,宜泄卫透营两和之。若舌心或黄或白而干者,此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然后视其转变而治之。

【红中蚀烂舌】此舌红中更有红点坑烂。如虫蚀之状,乃水火不能既济,热毒炽盛之候,不拘日数,宜小承气汤下之,不退,再以大承气汤下之。

【红中双灰干舌】此舌为温热病后复伤饮食所致,多见身热谵语,循衣撮空,如脉滑者,一下便安。如脉涩,下出黑粪者死。

【红内白星舌】此舌为热毒乘心,欲生疳证之候,宜黄连、金汁之属。

【红内红星舌】舌见淡红色,又有大红星点如疮瘰者。此湿热伤于脾土,罨而欲发黄之候,宜茵陈蒿汤、五苓散,若温热病见此,为热毒乘心,宜黄连、金汁之属。

【红内黄星舌】此舌为热毒乘心欲生疳证之候,宜黄连、金汁之属。

【红内黑尖舌】此舌是肾经温热上乘心经之候,宜竹叶石膏汤。

【红尖出血舌】红舌尖上出血如溅,乃心脏邪热雍盛所致,宜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之属。

【红尖白根舌】此舌红尖是本色,白苔为表邪。如恶寒身热头痛者宜汗之,不恶寒身热烦渴者,此太阳里证也。宜五苓散两解之。

【红尖干舌】此舌为心火上炎之候,宜导赤散入童便。

【红尖紫刺舌】此舌伤寒汗后食复多见之,证甚危急,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下之,仍宜刮去芒刺,不复生则安,再生则危。

【红尖黑根舌】此舌见于瘟疫二三百者,宜急用凉膈、双解微下之,至四五日后,火极似水,渐变深黑,则无济矣。若邪结于咽,目暝脉绝油汗者,一二日内死。

【红色舌】此舌为心胃,伏热自里达表之候,仲景谓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故舌红而赤,又有瘟疫、疫疠,一方之内,老幼之病皆同者,舌亦正赤而加积苔也。若更多食,则助热内蒸,故舌红面赤,甚者面目俱赤而舌生疮,然病有轻重,红有微甚,且见于舌之根尖中下左右,疮蚀胀烂,瘪细长短,种种异性者,皆瘟毒火热蕴化之所为也,其所治亦不同,当解者内解其毒,当砭者砭去其血,若论汤液,无过大小承气、黄连解毒、三黄石膏等,比类而推可也。

【红色纹裂舌】此舌为阳明热毒熏蒸膈上之候,宜凉膈散。如渴甚转失气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红色紫疮舌】此舌为瘟疫之候,其证不恶寒,便作渴烦躁、或咳痰。宜解毒汤加黑参、薄荷、并益元散治之,尺脉无者必死,战栗者亦死。

【红长胀出口外舌】此舌为热毒乘心之候,宜内服泻心汤,外砭去恶血,再用片脑、人中黄,掺舌上即愈。若欲伸出口而抵齿难聚伸者,此痰阻舌根,有内风也,宜于开降药中,加辛凉咸润之品。

【红星舌】红内红星舌之简称。

【红短白疱舌】此舌红短而有疱,声哑咽干,口疮烦躁,乃温热强汗,或伤寒失汗所致,宜黄连犀角汤、三黄石膏汤选用。

【红细枯长舌】此舌色干红而长细,为少阴之气,竭绝于内,不能上通所致。若脉再衰绝,纵无他证,亦难疗治。

【红晕边黑舌】此舌是伤寒余毒,遗于心包络之间,与邪火郁结所致,宜承气汤下之。

【红痿舌】此舌绛而不鲜,干枯而痿,为肾阴涸之候,宜急用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之属以救之,迟则难治。

【红嫩无津舌】此舌,因汗下太过,胃津耗竭,舌色鲜红。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润而实燥涸,宜生脉散合人参三白汤,若淡红无色者,宜炙甘草汤去姜、桂,加石斛,以蔗浆易饴糖,若津干火盛者,宜白虎汤加生地、黄连、犀角、竹叶、莲心、西洋参、花粉、梨汁、蔗浆之属。

【红舔舌】此舌频频出口弯弄,舔至鼻尖上下,或口角左右者,最为恶候。可用解毒汤加生地黄,效则生,不效则死。

【红断纹裂舌】此舌为相火乘心之候,致令舌红燥而纹裂作痛,宜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以凉润之。

【白尖中红黑根舌】从舌为少阳邪热传腑,热极而伤冷饮之候,如水停津液固结而渴者,宜五苓散,自汗而渴者,宜白虎汤,下利而渴者,宜解毒汤,如黑根多,白尖少,中不甚红者难治。

【白尖红根舌】从舌为少阳经半表半里之候,其证寒热耳聋,口苦胁痛脉弦,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白尖黄根舌】此舌为表邪入里之候,邪虽入里,而尖白末黄,不可用承气。宜大柴胡汤加减,下后无他证,而安卧神清者可生,倘再有变证者凶。

【白厚干苔舌】此舌为得病四五日,未经发汗,邪热渐深,少有微渴,过饮生冷,停积胸中,营热胃冷,故令人发热烦躁,四肢逆冷,而苔白干厚,满口白屑,宜四逆散加干姜治之。若温热病初起而舌干神不昏者,此津气素竭也,宜急加养正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矣,不可救药,又初起舌干而脉滑脘闷者,乃痰阻于中而液不上潮,未可率投补益也。

【白厚滑苔舌】此舌为得病三四日邪在太阳之候,故苔纯白而厚,却不干燥,其证头疼发热,脉浮而紧,解表自愈。若温病热病,一发便壮热昏愦躁渴,舌正赤而有白滑苔者,即当用白虎汤汗之。若不渴者,此多挟痰湿,轻者橘、蔻、姜、薤,重者枳实、连、夏之属。若口中自觉黏腻者,此湿渐化热,宜苦辛微温之品,如厚朴、槟榔之属,均可酌用。若口中苦渴者,此邪已化热,宜用淡渗苦降微凉之剂。若口渴喜热饮者,此邪虽化热,而痰饮内盛也,宜温胆汤加黄连。若白苔黏腻,吐出厚浊涎沫,口有甜味者,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古气相搏,土有余则盈满而上泛,当用省头草之芳香辛散以逐之。若白胎如鹼者,此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募原达出矣。

【白苔中红舌】此舌为太阳初传经之候,无汗者发汗,有汗者解肌,属少阳经者,宜小柴胡汤加减。

【白苔中黄舌】此舌为少阳证罢,初见阳明里证,故苔变黄色,兼失气者,宜大柴胡汤下之。

【白苔如积粉舌】此舌为瘟疫初犯募原,未归胃腑,乃险恶之候。随经加柴胡、葛根、羌活,见里证者加大黄。若满口如霜而舌厚大者。此火热水化。宜于清瘟败毒散中重用石膏、犀角、地黄、连翘、黄连、加黄柏。

【白苔尖灰根黄舌】此舌为太阳湿热并入阳明之候,如根黄色润,目黄小便黄者,宜茵陈蒿汤加减。

【白苔尖根俱黑舌】此舌乃金水太过,火土气绝于内之候,虽无凶证,亦必死也。

【白苔舌】此舌为邪在肌表之候,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此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疱,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而辨寒邪入经之微甚。盖舌乃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者。是火不能制金也,初则寒郁皮肤,毛窍不得疏通,热气不得外泄,故恶寒发热。在太阳经,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证,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虽证有烦躁,如脉浮紧者,犹当汗之。在少阳经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之,肾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但白舌亦有死证,不可忽视。

【白苔红地舌】此舌为湿遏热伏之候,宜先用辛开苦降以泄其湿,湿开热透,宜防舌干,须再用苦辛甘凉,自里透外,则胃气化而津液输布,舌即变润,自能作汗矣。

【白苔红尖舌】此舌为热邪内盛,而复感客寒入少阳经之候,宜小柴胡汤加减。若湿温证有此舌,为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之属。

【白苔干黑心舌】此舌为阳明腑邪兼太阳证之候,多见微出汗,不恶寒,脉沉者可下之。如二三日未曾汗,有此舌者,必死。

【白苔黄心舌】此舌为太阳经初传阳明腑病之候,必兼烦渴呕吐之证。宜五苓散、益元散之属。若微黄而润,宜再汗,待苔燥里证具则下之。若烦躁呕吐者,宜大柴胡汤加减,亦有下淡黄水沫,无稀粪者,宜大承气汤下之。若温热病,舌黄白相兼者,虽有脘痛痞胀,慎不可妄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而里结,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宜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杏、寇、橘、桔之属,均可酌用。

【白苔黄边舌】此舌为肠内作泄之候,宜解毒汤,恶寒者宜五苓散。

【白苔黑根舌】此舌为火被水克之象,必有身痛恶寒等证,如饮水不甚者,与五苓散;自汗渴者,与白虎汤;下利者,与解毒汤;然亦危证也。

【白苔燥裂舌】此舌为津伤而寒热未解之候,宜小柴胡汤加芒硝微利之。

【白苔双灰舌】此舌为夹冷食之候,伤寒七八日候,见此舌而有津者可治,宜理中、四逆选用,无津者不治。如干厚见里证则下之,次日灰色去者可治。

【白苔双黄舌】此舌为阳明里证之候,黄乃土之色,因邪热上攻,致令舌有双黄,如脉长,恶热转失气烦躁者,宜大柴胡、调胃承气之属以下之。

【白苔双黑舌】此舌为太阳少阳之邪,混入于胃之候,因土气衰绝,故手足厥冷,胸中结痛也,宜理中汤、泻心汤,选用。如邪结在舌根咽嗌,而不能言者死。

【白干苔满黑刺舌】此舌为少阳里证之候,其证不恶寒反恶热者,宜大柴胡汤加芒硝急下之,然亦危。

【白微滑苔舌】从舌为寒邪初入太阳之候,其证头疼身热、恶寒、舌色微白有津,宜香苏散、羌活汤之类发散之。

【白滑半边舌】此舌白苔见于一边,无论左右,皆属半表半里,并宜小柴胡汤,左加葛根,又加茯苓,有咳痰引胁下痛者,亦见此舌,宜小青龙汤;夏月多汗自利,宜人参白虎汤。又藏结证,左边亦见白滑苔者,难治。

【白滑苔尖灰刺舌】此舌为阳明腑邪兼有少阳证之候,如三四日自利脉长者生,弦数者死,如有宿食,宜大承气汤下之,十可全五。若温热病,舌灰白相兼,脘痛拒按,或自痛,或痞胀,而口不渴者,慎不可妄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结,或邪郁未仲,或素属中冷者,宜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杏、蔻、橘、桔之属,均可酌用。

【白滑苔黑心舌】此舌为表邪入里之候,其证必大热谵语,宜承气等下之。若食复而发热,或利不止者难治。

【白滑黑黄舌】此舌或左或右,或半边白苔,或半边黑苔及老黄苔,为寒邪结藏之候,宜黄连汤加附子,结在咽而不能语言者,宜生脉散合四逆汤,十中可救一二。

【白薄滑苔舌】此舌为太阳里证之候,二三日未曾汗,故邪入丹田渐深,急宜汗之,或太阳与少阳合病,有此舌者,宜柴胡桂枝汤。

【黄中夹黑通尖舌】此舌为热毒最深之候,两感伤寒必死,恶寒甚者亦死,惟不恶寒,口燥咽干,下利臭水者,可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十中可救四五。若口干齿燥形脱者,不治。

【黄建白根舌】此舌为少阳传阳明之候。阳明证多者,宜大柴胡汤;少阳证多者,宜小柴胡汤;谵语烦躁者,宜调胃承气汤。

【黄尖灰根舌】此舌虽比黑根少轻,迟一二日亦即变黑,甚属难治,如无烦躁直视等证,而脉沉有力者。

【黄尖红根舌】①黄尖多而红根少者,为湿热乘火位之候,瘟热初病多有之,宜凉膈、解毒之属。②黄尖少而红根多者,为热邪初传胃腑之候,宜调胃承气汤,如脉浮恶寒,表证未尽者,宜大柴胡汤。

【黄尖黑根舌】此舌为胃气竭绝之候,虽无恶证恶脉,慎防暴变之险。

【黄苔黑刺舌】此舌老黄而中有黑刺,烦渴谵语,为邪毒深入之候,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十中可保一二。

【黄苔黑斑舌】此舌为胃中热极之候,大渴谵语,身无斑者,宜先用大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如脉涩谵语,循衣摸床,身黄斑黑者,俱不治,下出稀黑粪者亦死。

【黄苔黑滑舌】此舌苔黄而兼黑滑。为阳明里证完具之候,虽不干燥,亦当下之,下后身凉脉静者生,大热脉燥者死。

【黄根白尖舌】①黄根多而白尖少者,为表证未罢之候,宜先解表,然后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以白滚汤调服。②黄根少而白尖多者,为表轻里重之候,宜天水散、凉膈散合用;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如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必发黄,宜茵陈蒿汤;大便不利者,治法与第一条同。

【黄根白尖短缩者】此舌根黄尖白而短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证多谵妄烦乱,此痰挟宿食,占据中宫所致,宜大承气汤加生姜、半夏治之。

【黄根灰尖舌】此舌为土来侮火之候,如不吐不利,心烦而渴者,乃胃中有郁热也,宜调胃承气汤加黄连。

【黄干苔舌】此舌为里热已极之候,急以调胃承气汤等下之,迟必变黑而成恶证,下后静脉身凉者生,反大热而喘,脉燥者死。

【黄干裂瓣舌】此舌干涩而有裂瓣,为邪热入胃,毒结已深之候,如烦躁而渴者,宜大承气汤;发黄者,宜茵陈蒿汤;少腹痛者,有淤血也,宜抵挡汤;结胸者,宜大陷胸汤。

【黄微苔舌】此舌微黄而不甚燥,初病即得之者,仍宜解表。若发谵语者,此表邪失汗而初传里,宜大柴胡汤,或双解散合解毒汤。若身目俱黄者,属黄疸,宜茵陈蒿汤。

【黄微干苔舌】此舌苔纯黄而微干,为胃中热极之候,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迟则恐黄老变黑,而成恶候。

【黑中无苔枯瘦舌】此舌由发汗太过,津枯血燥所致。若伤寒八九日,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满,神昏不得卧,或时呢喃叹息者,宜炙甘草汤。

【黑中无苔干燥舌】此舌为津液受伤,虚火用事之候,急宜生脉散合附子理中汤治之。

【黑尖舌】此舌由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竹叶石膏汤治之。若温热病,舌本无苔,惟尖黑燥者,为心火自焚,不治。

【黑刺底红舌】此舌黑苔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触手而响,掘开刺底红色者,心神尚在,虽火过极,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湿热人,感冒发热,痞胀闷乱,一见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后与小陷胸汤调理。若黑苔虽燥而生刺,但渴不多饮,或不渴,或舌边有白苔,其舌本淡而润者,便属假热,法宜温补。

【黑底生刺舌】此舌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不必辨其何经何脉,虽无恶候,必死勿治。

【黑干通尖边白舌】此舌若两感一二日间见之,虽勇大羌活汤,恐亦无济。

【黑干短舌】为厥阴热深之候,或食填中脘,䐜胀所致,急用大剂大承气汤下之,可救十中一二,服后粪黄热退则生;粪黑,热不止者死;若温热病有此,为肾气竭,难治,或于应用药中加人参、五味子,以冀万一。

【黑晕微红舌】此舌乃邪热入心包之候,宜凉膈散合大承气汤下之。

【黑滑红边舌】此舌黑而有津,证见谵语这,必表证时不曾服药,不戒饮食,冷物结滞于胃所致。体虚者宜黄龙汤、或枳实理中汤加大黄;壮实者用备急丸热下之;夏月暍,多见此舌,宜人参白虎汤。

【黑润白边舌】此舌为表里虚寒之候,脉必微弱,证必畏寒,宜附子理中汤温之。夏月过食生冷而见此舌,则宜大顺散、冷香饮之属选用,惟暑热证夹血,亦有中心黑润者,勿误作阴证治之。

【黑燥厚苔边红舌】此舌为热盛津枯之候,急宜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以解之。又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君火炽盛,反兼水化也,宜凉膈散、大柴胡汤下之。

【黑瓣红底舌】此舌为热邪亢极之候,多见脉伏目闭口开,独语谵妄等证,治法必先掘开舌苔,视瓣底红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

【黑瓣黑底舌】此舌瓣底俱黑,必死不治,虽无恶候,脉亦暴绝。

【黑烂自啮舌】此舌黑烂而频欲啮,必烂至根而死,虽无恶候怪脉,亦属不治。

【蓝苔舌】此舌乃肝木之色,发见于外之候,伤寒病久,已经汗下,胃气已伤,致心火无气,胃土无依,肺无所生,木无所畏,故乘膈上,而见此色,乃金木相并,火土气绝,无从施治,如微蓝或稍见蓝纹者,犹可用温胃健脾调肝益肺药救之,惟见纯蓝色者,是肝木独盛无畏,虽无他证亦必死。

【蓝纹舌】此舌乃胃土衰微,肝木相乘之候,宜小柴胡汤去黄芩,加炮姜。若因寒物结滞者,急宜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

【蓝微舌】此舌为肝邪横炽,中土衰微之候,以平肝扶土药治之,或可勉救一二。

第二十一章 八会穴主治

章门积聚痞块主,奔豚腹胀呕泄兼,胸胁支满肢懈惰,腰骨冷痛白浊粘。

中脘腹坚脾胃伤,噎膈疝瘧痰痫狂,积聚霍乱泄痢急,痞满翻胃病疸黄。

膈俞心痛周痹身,痃癖翻胃寒痰侵,一切失血症宜灸,呃逆胸胁痛胀针。

大杼咳嗽身热煎,头痛风痹筋挛癫,痎瘧伤寒汗不出,项强膝痛屈伸难。

冷痹偏风阳陵泉,膝肿麻木脚气缠,胁肋胀痛头面肿,筋缩筋软足筋挛。

腹胀胃热取悬钟,腰膝胻酸脚气疼,筋骨挛痛湿痹痒,颈强喉痹虚劳风。

太渊呕哕噫气生,胸痹肺胀气刺乳,咳血咽干目翳生,牙痛掌热臂内苦。

膻中上气短气病,喘咳噎膈及喉鸣,瘿气胸痹膈痛热,妇少乳汁或肺痈。

第二十二章 十要千金穴歌

二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徹。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颈项如有痛,后谿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可补即欠留,当泻即疏泄。  

第二十三章 十井穴总治

十井穴治初中风,卒暴昏沉痰涎壅,牙关紧闭气血滞,三稜急刺可回生,痎瘧热病多同治,臑臂肘指各循经,颈颔耳目口舌病,咽喉症亦须分清。

第二十四章 十一募穴主治

中府主泻胸中热,胸满肺急喘咳噎,肺风面肿肩背疼,喉痹涕浊瘿瘤结。

巨阙上气痞满胸,息贲痰饮疝疸攻,九种心疼膈不利,霍乱蛊毒儿痫惊。

章门积聚痞块先,奔豚腹胀呕泄兼,胸膈支满肢懈惰,腰骨冷痛白浊粘。

期门奔豚气肥兼,霍乱泄痢噫呃痃,胸满血膨沿皮取,伤寒证刺脉紧弦。

脉经寸口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京门寒热腹胀中,肩背颈强腰痹疼,肠鸣洞泄小腹肿,溢饮溺黄水道壅。

中极奔豚疝瘕攻,五淋失精痼冷冲,妇人阴痒下元冷,经闭血结与带崩。

中脘腹坚脾胃伤,噎膈疝瘧痰痫狂,积聚霍乱泄痢急,痞满翻胃病疸黄。

天枢霍乱泄痢正,奔豚水肿并肠鸣,寒瘧气疝绕脐痛,血结癥瘕月信更。

关元诸虚泻浊遗,奔豚转浮溺黄赤,淋疝积冷脐下疼,漏绷带下月经闭。

石门支满腹坚硬,泄痢不禁小腹疼,卒疝气淋水肿肤,漏崩产后恶露浓。

太息善悲日月安,呕吐宿汁并吞酸,多唾小腹热欲走,四肢不收语不端。

第二十五章 十二原穴主治歌诀

胸痹肺胀取太渊,风牙咳逆并风痰,正偏头痛万无力,气刺两乳列缺兼。

合谷头面目齿唇,衄聋喉痹瘧噤瘖,阳明热郁伤寒渴,风疹乳蛾冷嗽频。

冲阳偏风口眼歪,面肿齿龋胃瘧瘥,足痿跗肿腹坚大,伤寒振寒久狂歌。

烦热腹胀太白安,腰痛便闭霍乱煎,肠鸣呕吐泻脓血,身重骨痛膝胻酸。

神门痴呆悸浮梁,心瘧心烦喘逆当,呕血恶寒卒中恶,臂挛遗溺癫痫狂。

腕骨肘臂腕指应,疸黄胁痛瘛疭惊,痎瘧头痛颈项重,耳鸣冷泪目翳生。

鼽衄头疼京骨穴,项强伛偻腰如折,内眦赤烂白翳生,筋挛善惊瘧寒热。

齿疼咽肿太谿疗,喘满痰实唾如胶,善噫寒疝久瘧咳,溺黄消瘅病房劳。

心热口臭大陵攻,吐血呕逆痛胁胸,遊风热毒疽附骨,头痛目赤肘臂疼。

阳池消渴与口干,烦闷痎瘧寒热兼,或因折伤手腕痛,捉物不得举臂难。

胸胁满痛取丘墟,腿脚腰酸痛髀枢,卒疝久瘧外肾痛,目翳颈肿病颞颙。

太冲虚劳肿胀满,嗌干眦痛膝胻酸,马到黄疸疫肝瘧,腰引腹痛疝牵丸。

第二十六章 十五络穴主治

偏历肩膊肘腕酸,水蛊痎瘧多言癫,实则喉痹龋聋衄,虚则痹膈齿寒与。

列缺头痛偏风歪,痰嗽肢肿风痹麻,溺血精出阴中痛,纵唇噤口瘧痫加。

丰隆头痛面肢肿,哮喘痰多血压充,喉痹腹痛胸如刺,风逆癫狂足卒青。

公孙疸瘧霍乱寻,胸膈胁肋脐腹心,脾冷胃痛不嗜食,痰壅面肿肠风侵。

支正五劳癫狂病,肘挛指痛握不能,颔肿项强消渴甚,惊风寒热目眩瞢。

通里热病懊脑增,面红目眩心悸惊,数欠喉痹暴瘖哑,妇人经漏过多崩。

飞扬痔痛头目眩,脚腨酸肿步履艰,癫痰寒瘧并体重,历节风患屈伸难。

惊恐痴呆用大钟,烦闷嗜卧喉中鸣,舌干食噎胸胀喘,虚则腰疼实闭癃。

头疼发热其外关,一切风寒暑湿兼。耳聋浑浑无闻取,五指尽疼肘臂挛。

胸满腹胀取内关,实则心痛虚则烦,肘挛目赤中风热,气块内伤失志安。

眼痒眼痛泻光明,淫乐无力胫酸疼,虚则痿痹实胻热,卒狂热病汗不通。

蠡沟心悸小腹满,腰背拘急足胫寒,睾肿卒疝阳强挺,月经不调赤白连。

鸠尾阴汗阴中病,溲难久痔阴端寒,经水不通阴门肿,灸治儿痫大人癫。

长强淋痔腰脊强,长风下血并脱肛,癫狂泄痢疳蚀下,小儿囟陷惊痫当。

统阴阳络大包主,胸胁中痛喘息苦,实则身尽痛泻之,百节皆从虚则补。

第二十七章 十六郄穴主治

温溜肢肿肘臂酸,寒热头痛与伤寒,哕逆气膈口舌肿,肠鸣腹痛癫狂言。

孔最热病不出汗,肘臂厥痛屈伸难,吐血失音或咳逆,头疼咽痛针灸安。

地机溏泄腹胁胀,水肿阴疝腰痛当,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癥瘕经改常。

梁丘膝上两寸间,脚膝疼痛屈伸难,又治大惊乳肿痛,冷痹不仁足胫寒。

目视不明养老安,欲折如拔肩臂酸,灸腰重痛难转侧,筋挛脚痹屈伸难。

阴郄心痛并痫症,洒淅恶寒厥逆惊,霍乱中满衄吐血,失音盗汗耳骨蒸。

转筋霍乱刺金门,尸厥癫痫暴疝甄,膝胻酸战头风痛,儿痫摇头反折身。

水泉䀮䀮远视难,女阴挺出淋沥霑,经闭腹痛心下闷,月潮违限天枢兼。

会宗沟外一存横,灸治五痫并耳聋,肱臂筋挛肌肤痛,明堂主灸噤针攻。

心痛呕哕取郄门,神气不足惊畏人,更主衄血呕吐血,疔疮灸效千金存。

肠癖㿉疝取中都,腹痛胫寒足力迂,妇女崩中亦可治,或因产后恶露汙。

外丘胸满颈项痛,肤痛痿痹恶寒风,猘犬毒兼咬处灸,癫疾呕沫儿龟胸。

气淋癫疝取交信,泄痢赤白闭癃针,阴急骨腨内廉痛,女阴挺出血露霪。

附阳霍乱及转筋,痿厥风痹肢不仁,腰痛髀枢骨胻痛,头重䪼疼寒热频。

阴维之郄筑宾乡,癫疾吐舌怒骂狂,呕吐涎沫足腨痛,癫疝小儿胎疝当。

阳维之郄阳交寻,胸满面肿喉痹瘖,惊狂寒厥膝胻痛,臂胫不收足不仁。

第二十八章 十八俞穴主治

肺俞内伤嗽吐红,肺痿肺痈肺中风,传尸骨蒸腰背痛,小儿龟背肺痫同。

厥阴俞出山朓经,心痛留结烦闷兴,胸中膈气积好吐,咳逆头疼亦可憎。

心俞心风癫发狂,悲泣忧噎并健忘,浊遗烦闷咳唾血,灸痨奇穴患门当。

督俞寒热心痛治,腹痛雷鸣病气逆,痔漏腰疼气海俞,二穴尠用效未著。

膈俞血会血病治,膈胃寒痰腹积癖,胸胁心痛病骨蒸,肿胀翻胃吐咳逆。

肝俞目疾肝血盛,胆疝疮疠丹毒病,咳血惊衄鼻中酸,肝胀胁急筋痛痉。

胆俞食仁谷不消,泄痢体重疸瘧熬,痃癖积聚胀肿满,小儿脾风灸效高。

肓俞霍乱胃寒病,翻胃呕吐腹胀鸣,中湿善饥不嗜食,小儿泄痢肌不生。

积块坚硬三焦俞,头痛肩背腰脊拘,腹胀肠鸣休患痢,妇人癥聚气海俱。

肾俞虚劳痛在腰,浊遗溺血水肿熬,耳聋胁痛与消渴,女疸妇带积冷痨。

大肠俞治腰脊痛,腹胀绕脐痛肠鸣,中燥肠癖洞泄痢,兼主津液病所生。

风痨腰痛关元俞,泄痢虚胀气不舒,千金消渴小便数,大成妇人瘕聚除。

小肠俞治肠寒热,溲赤五痢便脓血,消渴小腹胀病痛,膀胱三焦少津液。

膀胱俞治腰脊强,遗溺赤涩阴生疮,泄痢胫寒膝无力,女子瘕聚亦可当。

肾虚消渴中膂俞,项至腰脊痛挟膂,腹胀胁疼寒热兼,腹冷赤白痢并举。

温瘧疝痛取白环,手足不仁二便难,筋挛痹缩遗白浊,脚膝不遂疼腰髋。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动穴疗效钩玄(一)——动穴疗效不凡
[转载]腰痛奇穴
至阳穴妙用
倪海厦讲课笔记(人纪---针灸)
倪海厦《人纪 针灸》笔记下(针灸方法及对症治疗)
其实针灸入门也很简单(附歌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