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剧的唱腔艺术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西皮南梆子]、[西皮娃娃调]、[二黄四平调]、[二黄汉调]等。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我国戏曲包括昆剧、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四大声腔。京剧是皮黄腔,其基调是西皮和二黄,具体的有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等,常用的是二黄,反二黄,西皮三种。除此之外,还有汲取兄弟剧种部分调式,如“四平调”“南梆子”“高拔子”“吹腔”“南锣”“山歌子调”等。

  下面笔者就多年来学习京剧京胡、月琴的演奏;学习中国京剧艺术专业丛书以及参加部分省市票友节和票友们一起交流、感悟,略谈京剧的常见声腔与板式。

二黄

  “二黄”起源于湖北的黄陂、黄冈,传到安徽后,改造成徽戏唱腔的基调、是京剧的主要唱腔。“二黄”在胡琴的定弦是5 2弦。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节奏比较平稳,起音、落腔多在板上。由于“二黄”的腔调流畅、舒缓,比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用“二黄”腔。

  “二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等。
  1.“散板”
  “散板”是二黄板式之一。节奏很自由,可根据唱词情绪自由发挥。二黄散板擅长自由表达悲伤、痛苦或悲愤的情绪,在无关紧要的叙述、对话时也常用。“散板”伴奏节奏与唱腔一致属于慢拉慢唱,如传统戏“生死恨”中韩玉娘的一段二黄散板中唱到“思想起当年事好不悲凉!遭不幸掳金邦身为厮养,遇程郎成婚配苦命的鸳鸯啊!我也曾劝郎君高飞远扬……...。”再如“程婴救孤”中程英唱:“屠贼做事心太狠,三百余口赴幽冥。”
  2.“摇板”
  “二黄摇板”与“散板”从唱腔上看差不多,主要区别于伴奏,摇板的伴奏和唱腔关系是紧拉慢唱,即胡琴的过门比唱腔的节奏大约紧一倍。摇板擅长表现比较激动或紧张的情绪,可以叙事,也可以抒发悲伤的情感。如传统戏“程婴救孤”中“哀求娘子舍亲生”,再如传统戏“洪羊洞”杨延昭唱“孟良盗骨无音信,倒叫本帅挂在心。”
  3.“导板”“回龙”“原板”
  “导板”是散板形式,只有一个上句,在正句唱段之前作为引导。它与“原板”结构大致相同,散化以后,曲调开阔明朗,落音变化比较多,善于表现激动情绪。“导板”一句之后,常接“回龙”。“回龙”是指一种迂回的长腔,以补充下一句。然后接唱“原板”“慢板”等。“原板”是一板一眼的老板式。一般认为“二黄原板”是由原始的“二黄”声腔变为戏曲的板式声腔以来最先形成的板式。如传统戏借东风中,诸葛亮唱腔(导板),“习兵法识天书犹如反掌。”(回龙),“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原板),“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领人马下江南兵扎在长江……。”
  4.“慢板”
  二黄慢板是原板扩展放慢一倍的44的板式,唱腔的结构和原板大致相同,是板上开口,然后一字落在板上,即板起板落,也称“慢三眼”,如传统戏文昭关中伍员的唱段“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5.碰板、顶板
  碰板和顶板都是一个专用术语,非单独板式,多代表一种开唱形式,开唱前无过门,鼓点打“多罗”之后,胡琴在后半拍拉个引奏,因唱腔的第一个字和板碰着一齐出来,故名碰板。顶板是鼓点打“多罗”后立即开唱,如“追韩信”中萧何念白:“千不念,万不念,请念我一见如故…….,(接唱)“是三生有幸,天降擎天柱保定乾坤……”。

反二黄

  反二黄是二黄的曲调降低四度来唱,定弦为1、5弦,由于转调后的反二黄调门降低了,相应唱腔活动的音域加宽了。因此,反二黄的唱腔比二黄的唱腔起伏大,曲调性更强。反二黄的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其擅长表现悲壮、慷慨、苍凉、凄楚的情绪。如传统戏“卧龙吊孝”中诸葛亮唱段(二黄导板)“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回龙)叫一声公瑾弟细听根源,(反二黄慢板)曹孟德领人马,擅敢夺东吴郡吞并江南……。(反二黄原板)只落得口无言心欲归天……。”再如:《碰碑》杨令公的唱段:“(反二黄慢板)叹杨家秉忠心扶保大宋,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反二黄原板)可怜我一家人无有下梢魍魉臣贼潘洪又生计巧……”。都是采用了反二黄的成套唱腔,由反二黄慢板到反二黄原板再到反二黄散板的形式组成。

西皮

  西皮也是京剧的主要声腔,起源于陕甘一带是为秦腔传入湖北为汉剧所吸收,形成皮黄兼容。湖北把“一段唱”叫“一段皮”,所以秦腔又叫“西皮”。西皮在胡琴上空弦是63弦。其曲调跳跃、活泼、高亢、潇洒、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西皮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娃娃调”“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等。
  1.西皮原板
  “原板”是多种板式的基础,为一板一眼板式即24拍,上句和下句节奏位置一样,只是上下句的最后落音不同,演唱时每句唱的首字与末字为眼起板落。如《失街亭》诸葛亮唱“两国交锋龙虎斗”的唱段,《打渔杀家》肖桂英唱“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的唱段,《大保国》徐彦昭与李艳妃唱“功劳簿无有国太令尊”的对唱唱段等,都采取了“西皮原板”的板式。
  2.西皮二六
  “二六”板是从原板发展出来的,节奏比原板较紧凑,所表现的情绪比原板更为强烈、亢奋,是一种字多腔少的变化形式。“二六”在京剧唱腔中是一种灵活的板式,在戏中使用率很高,表现于说理,描写景物,抒发比较快慰、得心的心情及匆忙急切的情绪等,如:《空城计》诸葛亮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唱段,《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伍员在头上换儒巾”的唱段,《定军山》中黄忠唱“说话言太差”,等唱段都采用的是“西皮二六”的板式。
  3.西皮慢板
  “慢板”也称“西皮三眼”,是由原板伸长放慢加花腔形成的,为一板三眼的板式,每一句唱词的第一字由中眼起唱,每句末一字则都落在板上,所谓眼起板落。此种板式适于表现较为洒脱奔放的情绪。曲调抒情、优美、常用作戏中重点唱段。如:《空城计》诸葛亮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四郎探母、坐宫》中杨延辉唱“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即采用了“西皮慢板”的板式。
  4.“西皮流水板”“西皮快板”
  “西皮流水板”只有一拍有板无眼,即14板式。每段唱腔第一句的第一个字从板上开口唱,其他多句的第一个字都从板后开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西皮快板”基本上与“西皮流水板”相同,节奏速度上快于流水板,适合表现尖锐的矛盾、激动的情绪。《女起解》中苏三唱“苏三离了洪洞县”,采用的是“西皮流水板”。《赤桑镇》中包公唱“嫂娘亲她把那真情话讲”,即是采用了“西皮快板”板式。

  5.“西皮散板”“ 西皮摇板”“ 西皮导板”同二黄声腔基本相同。

“反西皮”

  “反西皮”是西皮腔调的反调。西皮调定弦为6 3弦,反西皮定弦则为2 6弦,反西皮发展较晚,只有散板、摇板、二六几种板式和并非完全是正西皮的转调。此类板式多用于表现苍凉悲伤的情绪。如:《连营寨》中刘备唱“点点珠泪往下抛”等采用了“反西皮”“二六板”。
  在京剧中除采用上述二黄、西皮声调等多种板式外,有时还运用高拔子、西平调、南梆子、吹腔的腔调,但这些腔调采用的较少,在这里不一一叙述。
 

京剧的39种板式
    (1)二黄  京剧主要声腔。原作二簧。二黄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节奏比较平稳,起音\落腔多在板上,由于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比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用二黄腔。二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二黄等。另外有唢呐二黄。

    (2)二黄原板  京剧二黄板式之一。二黄原板是一板一眼四分之二的板式。一般认为:二黄原板是由原始的二黄声腔演变为戏曲的板式声腔以来最先形成的板式。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本形态,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都是由原板发展变化而来,因此原板是一种很重要的板式。

    (3)二黄慢板  京剧二黄板式之一。二黄慢板是一板三眼四分之四的形式,是原板扩展放慢一倍的板式。二黄慢板唱腔的结构和原板大致相同,是板上开口,最后一字落在板上,即板起板落。二黄慢板也称三眼或正板。比慢板速度稍快一些的名中三眼或中板,比中三眼再快一些的名快三眼。中三眼\快三眼也可统称快三眼。

    二黄慢板长于表现比较复杂的感情,一般说长于表现感叹\忧伤的情绪,抒情性较强;中三眼\快三眼则叙述性较强。

    (4)二黄三眼  同"二黄慢板"

    (5)二黄正板  同"二黄慢板"

    (6)二黄中三眼  同"二黄慢板"

    (7)二黄快三眼  同"二黄慢板"

    (8)二黄中板  同"二黄慢板"

    (9)二黄碰板  碰板和顶板不是独立的板式,只是在开唱原板或慢板\快三眼之类的唱腔时,由于开法不同才有这个名称。唱腔与一般的原板\快三眼等也有些不同,尤其第一句的曲调比较丰富。二黄碰板开唱前不用大过门,只在鼓点打个"多罗"后,胡琴在后半拍拉个引奏即可开唱。唱腔的第一个字是和板碰着一齐出来的,故名碰板。

    (10)二黄顶板  二黄顶板就是开唱前不要过门,鼓点打"多罗"之后立即开唱。是为顶板。

    (11)二黄导板  京剧二黄板式之一。导板是散板形式,只有一个上句,列在一个正式唱段的前面,作为开导之用,故名导板。

    (12)二黄回龙  京剧二黄板式之一。回龙是指一种迂回婉转的长腔而言。这种回龙腔的前面,因为常用垛字句,开头又是碰板起唱,故常被合称为碰板回龙。

    (13)碰板回龙  同"二黄回龙"

    (14)二黄散板  京剧二黄板式之一。散板的节奏很自由,可以根据唱词的情绪自由发挥。二黄散板擅长表达悲伤\痛苦或愤慨的情绪,在不关紧要的叙述\对话时,也常用散板。

    (15)二黄摇板  京剧二黄板式之一。二黄摇板与散板从唱腔上看差不多,主要的区别在于伴奏。二黄散板的伴奏,节奏和唱腔是一致的通称为慢拉慢唱,摇板的伴奏和唱腔的关系是紧拉慢唱,即胡琴的过门比唱腔的节奏大约紧一倍。摇板擅长表现比较激动或紧张的情绪,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

    (16)二黄滚板  京剧二黄板式之一。滚板也属散板类型。在唱腔上有一个字追着一个字唱的特点,因为常在哭述时用,故又称为哭板。

    (17)二黄哭板  同"二黄滚板"

    (18)反二黄  京剧二黄腔调与板式。反二黄基本是把正二黄的曲调,降低四度来唱的腔调。反二黄擅长表现悲壮\慷慨\苍凉\凄楚的情绪。反二黄本身即有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各种板式。由于反二黄的调门比正二黄低,故其上下句常有提高无度来唱的时候。在京剧传统戏中,老生\小生\旦\老旦均有反二黄的唱段。净行只有<阴回朝>中的闻太师唱反二黄,其他剧目比较少见。

      (19)唢呐二黄  京剧二黄唱腔。唢呐二黄是不用胡琴而用唢呐伴奏的二黄。这种强调的结构和二黄一样,只是行腔因受伴奏乐器的影响,带一些喇叭味道。唢呐二黄本身具有多种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等,但没有慢板\摇板等,强调浑厚古朴,气势磅礴。唢呐二黄的调门比较高,在京剧里使用不太普遍。

     (20)四平调  京剧腔调与板式。又名平板二黄。四平调与二黄相同;过门也和二黄原板的过门一样。但其唱腔的内部结构却和二黄不尽相同。从其上下句落音\节奏和某些音程跳动的情况看,四平调与西皮腔类同。但从四平调的另一些行腔来看,多用自然七声的级进,曲调流畅平滑,1\5\2\6各种调式综合使用极为灵活,又很象二黄。因此四平调可以说是一种兼有西皮\二黄两种性格的腔调。四平调的板式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慢板也只是原板放慢的板式。另外还有反四平。

      (21)平板二黄   亦名二黄平板,同"四平调"。

      (22)西皮   京剧主要声腔。西皮的曲调跳跃\活泼\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韧\愤懑的情绪。西皮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娃娃调\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反西皮等。

     (23)西皮原板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础。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四分之二形式,上句和下句字句节奏位置一样,只是上下句的最后落音不同。西皮原板用途较广,常用与叙述事物\表达心情\描写景物。老生唱腔板式中还有一种速度\节奏介乎慢板与原板之间,其板身与旦角的原板相似的板式,名为西皮快三眼。

      (24)西皮快三眼  同"西皮原板"

     (25)西皮慢板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亦名西皮慢三眼。西皮慢板是一板三眼四分之四的形式,是由原板伸长放慢\加花的一种板式,曲调抒情\优美,常用做戏中重点唱段。西皮慢板的字句结构大体是西皮原板的扩大一倍,至于上下句的落音以及变化落音则与西皮原板完全相同。

     (26)西皮慢三眼   同"西皮慢板"

      (27)西皮二六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二六是一板一眼四分之二的形式,是从原板发展出来的,节奏比原板紧凑,是一种字多腔少的变化形式。二六的第一句常常是从板上起唱的,很象二黄碰板的第一句。再下面的句子,无论是上句或下句则都是从眼上开始,在板上落句(偶有例外)。二六的句子中间一般没有大过门,最多不过有一两拍小垫头,上下句多是连着一唱到底。因此,听起来板头紧凑,强弱缓急的对比也很明显。快速度的二六,近似流水,是一板四分之一的形式,表达语言甚为平滑流畅。二六在京剧唱腔中是一种最灵活的板式,在戏中使用率很高长于表现说理,描写景物,抒发比较快慰\得意的感情及匆忙急切的情绪等。

    (28)西皮流水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流水板是一拍子四分之一形式,是有二六板进一步紧缩而成。其结构是第一句从板上开口,最后一处亦落板上,随后的句子无论上下句均从板后(即板的后半拍)开始,最后一字落板上。流水板的唱句节奏比较紧,故在每个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太明显,各分句的落音变化亦较多。流水板是叙述性较强的一种板式,适合表现轻快的或是慷慨激昂的情绪。

    (29)西皮快板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快板和流水板几乎完全一样,就是速度上更快一些。快板在戏里常常用于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候,或是人物异常激动,急于辩理的时候。

    (30)西皮摇板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摇板和散板都是节奏比较自由,可根据唱词的情绪自由发挥的板式。摇板和散板的区别,主要在于伴奏。摇板唱腔是散板的节拍形式,但胡琴过门很紧。比唱腔的紧一倍,故摇板也称为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摇板上下句各个分句的落音完全同于原板,只是在结构上散板化了。摇板歌唱起来,演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处理各个分句和某字腔的长短高下。摇板适合表达的感情很广泛,可以用在一般的叙述\对话,也可以用在感情异常激动时,表现喜悦\悲伤的情绪都可以。

    (31)西皮散板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散板是节奏伸缩自由的板式,胡琴过门和唱腔均为散板的节拍形式,亦称为慢打慢唱。散板上下句各个分句的落音完全同于原板,只是在结构上散板化了。散板歌唱起来,演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处理各个分句和某字腔的长短高下。一般说散板的行腔比摇板更为舒展,表现的情绪也比摇板更为深沉一些。散板表达的情绪内容相当宽泛,可以用在一般的叙述\对话,也可以用在感情异常激动时,表现喜悦或悲伤都可以。

    (32)西皮滚板  京剧西皮散板的另一种板式。多用在最沉痛悲哀的时候。滚板的特点是一个字追着一个字唱(唱词一般是字数参差不齐的句子),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因此滚板亦称为"哭板"。

    (33)西皮哭板  同"西皮滚板"。

    (34)西皮导板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导板是个散板上句的变化形式,因为导板多用在一个大唱段开始的地方,感情多教激越奔放,故这个上句要比一般散板上句复杂\开扩\悠扬充沛。

    (35)西皮回龙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回龙与二黄回龙不太相同,西皮回龙是附属在散板或哭头\二六\快板等句子后面的拖腔,是一种表达委婉\意犹未尽情绪的腔格,字数最多不过四\五个字。

    (36)反西皮  京剧西皮的腔调\板式。反西皮这种腔调发展较晚,现在只有散板\摇板\滚板和二六几种板头,不如反二黄板式那样完备。反西皮多用于生离死别或哭祭亡灵等极其悲痛的情境。这种腔调虽为反西皮,但并不完全是正西皮的转调,有的是把西皮上下句唱腔的落音做了些变动,变为二黄腔,于是就成为用西皮定弦唱二黄腔的格式。

    (37)西皮娃娃腔  京剧唱腔之一。小生\老生\老旦都有娃娃调的唱腔。小生西皮娃娃调是一种慢三眼形式的强调,是从老生的西皮原板\散板发展出来的,其板式结构及各分句落音和老生西皮原板大致相同,唯唱腔曲调高昂\华丽一些。

    (38)南梆子  京剧腔调\板式。南梆子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弦,它的唱腔和西皮原板,二六结构大致相同,因此能和西皮的唱腔在一起使用。南梆子只有导板和原板两种板头,传统戏中只有旦角和小生能唱,因为它的腔调委婉\旖旎,最适宜表达含蓄跌宕\细腻柔美的情绪。

    (39)高拨子  京剧的腔调\板式。又名拨子,是秦腔传至安徽桐城一带,和某种用唢呐伴奏的腔调结合,经过当地戏曲艺人再度创造而成的腔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中的西皮、流水、二黄等都是什么意思?
:说说京剧的散板和摇板
京剧的板式
京剧唱腔板式
京剧的声腔板式
丰富多彩的京剧声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