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玉器

161、白玉镂雕双鹿牌饰

高3.5厘米 底宽3.9厘米

1974年黑龙江省绥化县奥里米古城周围墓葬出土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白色。体扁,作三角形,镂雕而成。器两侧边各饰一树,树梢于上角交接。树下立两只马鹿,一只长角弓背,双目前视;另一只回眸凝望,与前述一鹿相呼应。两鹿欲行而止,前雌后雄,成双结对。双鹿头顶饰一只大雁,引颈高飞。

此器以双鹿为主题,以树和飞雁为陪衬,描绘出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表现了琢玉匠师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技术水平。

162

162、163、玉虎纽押

通高2.7 厘米 边宽3.5 厘米

1956 年安徽省安庆市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玉呈青色,局部有黄褐色浸斑。纽凸雕一虎,面作方形,上有剔地阳文画押。押是古代文书契约上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此押雕工娴熟,形象生动,是元代同形作品中的珍品。

164、青玉龙纽押

长 5.8 厘米 宽5 厘米 通纽高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边缘有绺,微有沁色。长方形片状。其上有一镂雕龙形纽。龙四足伏于地,躬身,头低垂,长发后披,三岐尾,两岐卷向两侧,中间一绺长而上冲,与顶发相接。押正面有朱文图记。

165、渎山大玉海

高70厘米 口径 135 厘米至 182厘米 最大周长 493 厘米 膛深 55 厘米

北京市团城玉瓮亭内存置

玉质青白中带黑色。体椭圆,内空。体外周身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浮沉于海中的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海螺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膛内光素无纹,内阴刻清高宗弘历御制诗三首及序,概括了大玉海的形状与经历。其序曰∶'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又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载,玉海曾于乾隆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和十八年进行过四次修饰,将原来的纹饰略加修改。玉海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重达3500公斤的大型玉雕,作于元至元二年(公元 1265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它的制作,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琢玉工艺上'量料取材'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此外在俏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玉海形体原重古朴,气势雄伟,雕刻纹饰既粗犷豪放,又细腻精致,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确是划时代的艺术珍品。

167、青玉镂空龙凤钮

高7.5 厘米 底径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青白色,局部留有原玉璞表面的黄褐色斑痕,体圆。上弧凸,底内凹,并有穿孔可与炉盖结缀。通体以朵云镂雕加线刻饰一龙穿牡丹花纹。龙首在顶部,双角,张口露齿,作在花丛中穿插游玩状。牡丹花枝叶繁茂,或鲜花盛开;或含苞欲放。作者巧妙地利用玉璞原有皮色分别作花、叶,产生了形色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168、 白玉苍龙教子带钩

长 12 厘米

1976 年西安市小寨南乡瓦胡同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琵琶形,一龙首为钩,长眼,粗眉上卷,宽鼻,鼻梁凸起,眼睛下凹,大嘴微张;崴露牙,头顶长双角,三束发须后抿,侧面看颈宽,腹上有一小螭龙,爬行,其周围刻云朵。头额宽阔,眉、眼、鼻、口都集中在面部下方,仅占三分之一,其颈下弯,发须飘拂,身圆,前腿弯曲柔软,后腿一弯一伸,其关节饰卷云纹,双肩也饰云朵,圆背到尾刻有二道阴线及三对横双线,表示脊柱及肋骨,小腿上刻有短横道,使造型矫健有力,姿态美观,其意为苍龙教子。背有钩形钮。

169、玉带钩 元

长 7.4厘米 宽2厘米

1960 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带钩面上镂雕草卉纹。中间一向内微卷的荷叶,叶茎清晰柔和,线条流畅。下面衬托着繁茂的草卉,一旁伸出一枝荷莲。纹饰刀工精致细腻。

170、白玉龙首带钩环

通环长 10.5 厘米 高 2.3 厘米 最宽3.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鸡骨白色,尾部多黑赭色沁,分钩环两部分。钩为两角龙首,三绺长发后披,钩尾浮雕加镂刻荷花,荷叶及水纹,上有皮色。背面琢圆形荷叶为脐。环口隐起云纹,高起小钩部分镂雕蟠卷龙纹。刀法粗犷有力,为元代典型作品。

171、青白玉螭纹连环带环

通长12 厘米 宽.5.1 厘米 厚2.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青白,微有沁色。原坯为子玉,碾琢为由一方环连接的两块方形带饰组成。环上雕灵芝。一侧带饰中心有一孔以供钩扣,四周凸雕一螭,首尾相连。另一侧带饰凸雕一螭,口衔灵芝,背面雕一圆形钮,可接束带。

这类玉带环在目前的元代出土玉器中尚未见到,带环的造型、纹饰、雕琢技法有明显的元代玉器特征,据此定为元代。元代玉器中,较多地出现了螭虎纹样,与汉代螭相比,元螭身细长动态灵活,这件玉带环亦为元代螭纹的代表作品。

172、青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径 9.3 厘米 厚 0.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色斑浸,正面镂雕一展翅飞翔的凤凰,并衬以缠枝牡丹;背面平磨,内外缘各弦纹一周。雕琢精美,风格华丽。

173、白玉蟠螭纹带饰

高6.6 厘米 宽6.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厚片状。两侧贯一长方形孔,可穿带。方形委角,正面饰凸起的边框,框内减地上凸雕一蟠螭。螭圆眼,'、O'形眉,双耳向内翻卷,独角,脑后两绺长发分向两侧。身饰火焰纹,四肢粗壮,车轮形爪。背面光素无纹。唐代及明代的玉带板,一般都带蚁鼻孔,缝缀于带上,这种将带自玉中穿过的带饰,主要见于宋、元之时,这件作品玉质优良,雕琢精致,为元代玉带饰的代表作品。

176、青玉螭龙圆牌饰

直径 3.9 厘米 厚0.4厘米

1965 年西安市南郊东何家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有土浸痕。圆形饰牌,左右各有一长椭圆形孔与一圆孔,面上浮雕螭龙,其盘旋爬行,凸鼻长眼,双耳后抿,长尾卷曲,前腿爬,后腿用力蹬地,雄健有力。

174、玉鱼形饰

长4.7厘米 宽2厘米 长4.8厘米 宽3.2厘米

1960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鱼形饰为一对鳜鱼。鳞、鳍、尾均用阴线刻成,线条精细,刀法娴熟,形态逼真。鳜鱼产于淡水河流湖泊中,鱼形饰不仅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同时取音又颇具吉祥意,不失为一对精美的饰件。

175、 青玉佩饰

长5.3厘米 高3.2 厘米 厚1.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带黑斑,有烤色,下端平直,上端近似如意形,两面均饰剔地阳文图案,一面雕一虎卧于地,虎身饰虎皮纹,身旁一棵柞树。另一面雕一熊,后足卧地,前足腾起,回首,身后柞树一棵,树上栖一鹰。熊与虎身边缘皆有细阴刻饰线。佩饰中部有一自上而下的扁方孔,可穿带。

177、 水晶项链

直径 0.9厘米

1960 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水晶珠圆润洁净,均匀透亮。串珠中间为一只精巧玲珑的菱角作挂饰。水晶项链素而典雅。

178、白玉凌霄花嵌饰

长 12.8 厘米 宽7.4 厘米

1962 年北京小西天师范大学施工时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嵌饰体扁,采用镂雕、浮雕技法而成。正面为四朵盛开的凌霄花交叉盘绕,花瓣肥厚微曲,花茎细长,嵌饰两侧各有一组藤蔓。背面光素、中间略凸,并有互相穿连的六对小孔,可系结嵌缀。嵌饰色白无瑕、雕琢简炼,为同期作品中的上乘。

179、 白玉贯耳盖瓶

通高7.1 厘米 口径 3.2 厘米至 2.7 厘米

1956 年安徽省安庆市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玉呈白色。体扁圆,盖面平,上隐起蜷卧虎形纹,有两圆穿孔。颈饰双贯耳,宽腹,圈足,口腹之间隐起四圈弦纹。

此器纹饰简洁,注意抛光,充分显示了羊脂玉的温润而泽的玉德及其美感。

181、白玉双人耳礼乐杯

通耳高 7.5 厘米

口径10.8厘米 足径4.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细润,随绺纹有黄褐沁。圆形,里外雕纹饰。里壁至底琢朵云,共四周三十二个。口沿外阴刻圈纹二十个。外壁两面饰阴纹锦地,各凸雕持乐器之女伎乐人五个,并衔灵芝鹿一。杯两侧各一脚踏朵云仙女耳。小圈足外侧阴琢双朵云三组。为元代器皿中之珍品。

182、青玉火焰珠把杯

通耳宽1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青白色,局部有黄色绺纹和条斑浸,杯口作圆形,平足,侧有一环耳,耳面呈三角形,上饰火焰环抱宝珠纹,余皆光素无纹。上饰火焰珠纹,为佛光的标志,故此器可能为一佛教用物。

183、 青玉雁柄杯

高6.5 厘米 口径 4.5 厘米至 7.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杯有沁色,上粗下细,椭圆形口,杯身饰荷叶、荷花、鸳鸯,下部为水波纹平底,底部琢水波卷成的漩涡,杯下部右侧,有一雁首式杯柄,雁颈自杯下角向右伸出,回转呈环状,雁回首,头前部接连玉杯。

184、 白玉山茶花杯

高3.75 厘米 口径 6.4厘米至6.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有人为的赭色沁。圆雕,中空,五瓣花形,圆口,口沿带小凸齿。器里中心一圆柱形花芯,顶端阴刻网状纹。以此为中心向里壁阴刻五条花瓣界纹。器外透雕莲花枝以示器柄,并雕花蕾三个花叶四片,向器底延伸,花萼衬底巧妙,构成器足。构思精巧,琢磨圆润。作饮具和精美的陈设品。

185、 青玉十角双耳杯

高4.6厘米 口径9.6厘米 足径5.6厘米 对角1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局部光亮,大部分有腻子沁。杯体、足皆作十方形,口沿下一阳弦纹。杯体光素。半圆形夔式耳,下部有尾,外翘。耳的上部与杯口相平,分两层。第一层为镂空蟠螭纹,第二层的边沿各五个颠倒灵芝纹。为宫廷珍贵的元代传世陈设品。

186、青玉龙首柄杯

高4.9厘米 口径 13.9厘米 底径 1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青白色,圆形,直口,平底、壁较厚,壁外侧浮雕双龙纹,龙细长颈,发长而后飘,四足短粗,回首状。右侧有一龙首柄,龙首雕琢精致、圆润,似兽头而有角长发下垂。上唇长,口微张,目视前方。

187、白玉葵花杯

高5.1 厘米 口径 8.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经火,一侧焦黑。杯为六瓣葵花式。圆口,内壁琢秋葵纹;底部凸起五瓣花芯。外壁琢边缘略卷的秋葵花瓣,花瓣上饰细阴线。一侧镂雕缠绕枝叶为柄,杯底一秋葵叶为足。玉杯雕琢,自宋以来大量出现花、果式样,到元代更加兴盛,并运用镂雕技法,表现花枝花叶,这件玉杯在造型设计、枝叶雕镂方面都很成熟,表现出很高的技术水平,为元代玉器代表作品。

188、青玉婴戏坠

高5.8厘米 宽3.5 厘米

1979年西安市北郊六村堡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有土浸白斑。两童子戏玩,大童子跪于地上,小童子爬在大童子背上,攀折灵芝。童子穿圆领宽袖长袍,腰系带,生动活泼,天真烂漫。

189、青玉桃形洗

长 11 厘米 宽6厘米

1960 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玉洗为桃形。剖开的半只桃子琢刻成盛水的容器,衬托的桃枝、桃叶镂雕为把手,枝叶蔓延至玉洗底部,起到较好的平稳作用。玉洗的形式和取材的完整巧妙而自然地结成一体,造型新异,枝叶雕刻精细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0-193、白玉雁

长 3厘米至 5厘米

1965 年西安市南郊东何家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玉刻鸿雁四只姿态各异。或伸颈前行,或回首向前行走,或振翅回首欲飞,或伸着长颈,展翅飞翔准备落地。四只均为尖喙圆眼,长颈短尾。其身体上用'阴刻细线'勾勒羽毛及其各部位的细部。其手法为浮雕,玲珑精巧,生动可爱。它们原镶嵌在器物上,构成一幅图,相互呼应。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好。

从这四只鸿雁雕琢看,既注重雕刻技法,又重视写实,如回首行走鸿雁,颈曲腿微曲,前身微下低,把其形态与神态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匠人认真观察事物,准确地表现,以内在情感通过雕琢艺术表达。

194、玉鱼

高4.3 厘米 长 7.3厘米 厚 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2/3呈黑色,圆雕,鳜鱼形,重环眼,张口,收腹鳍,摆尾,呈游水状,身两侧阴琢细密的网格纹以示鳞。鳍、尾阴刻细长线,背鳍雕出鳍骨纹。口下通口内一穿孔;腹部前后对穿四孔,均可穿系。为佩、坠饰。寓'富贵有余'意。

195、白玉鱼藻佩

长7厘米 高3.2 厘米 厚 1.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有浅赭色沁。鲤鱼形,翘尾,口衔荷叶梗。身上部雕一荷叶,并阴刻叶脉,鱼身满布阴刻竖线及斜线,以示鱼鳞。背正中上下一贯孔,口部横穿一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从出土和传世品看,各种质地的鱼型器,为宋、辽、金、元时期盛行的佩饰件之一。

196、白玉独角兽

高4.8 厘米 长 4厘米 宽1.5 厘米

1978 年西安市北郊六村堡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独角兽挺胸昂首,突目大鼻,独角后抿,张口腻牙。下颌一束卷须,背部双冀上卷,曲卧于地上。其也称辟邪、天禄、麒麟。身形如虎或狮,体态矫健,充满阳刚之气,飘起的卷须显得威武,上翘的双翼给人以动感。在雕琢手法上简洁洗炼,删繁求简,对细部没有过多的刻画和修饰,显得古拙、粗犷、奔放有力。辟邪早在汉代,就以石刻置于墓前,它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以狮子造型为蓝本,加上人们的想像塑造的,历代都有,略有差异,各有特点,是人们将其神化,成为'神兽''瑞兽'。

197、'春水'玉饰 元

长8.3厘米 宽6.7厘米 厚2.2 厘米

1960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以鹘攫天鹅为题材,正面镂雕荷莲、草卉为背景,中间一只白天鹅张口展翅,潜入荷丛之中,上方一只海东青鹘飞于荷上,正回首寻觅,伺机攫捕。背面以椭圆形环衬托,表现出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图案的设计,作者一反常见的鹘啄天鹅头颅的表现手法,采用鹘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扩大了表现空间,富有感染力。玉雕在形制上比传世金代'春水'玉更趋于复杂。天鹅羽毛用阴线刻饰,形象逼真,制作技艺娴熟。'春水'玉饰,设计之巧妙,雕刻之精细,堪称元代玉雕工艺中的精品。

198、白玉镂雕双虎环佩

直径 5.4厘米 厚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片状,带有皮色。镂雕山石、树木,其下伏子母二虎,大虎后足坐卧,前足撑于地,低头舔幼虎,幼虎蜷于大虎头下,二虎身皆饰虎皮纹。玉佩下部承一圆环,环两侧可穿绦带。

199、白玉镂空云龙玉带銙

明初

长8.9厘米 宽7.4厘米

1970年江苏省南京市张家洼村汪兴祖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以新疆和田出产软玉上品羊脂白玉精工琢成,呈半透明油脂光泽。形体扁圆,葵瓣状,附一半圆形环。正面弧凸,镂雕游龙戏珠,间缀云纹,剔透玲珑,工艺精湛。背面托以金片,金玉相衬更为珍贵。

整副玉带由葵瓣形铸4、半葵瓣形铸8、圭形獭尾2,共14块饰件缀接而成,出土时鞋带已朽。此系明代开国皇帝御赐功臣汪兴祖之物,系明初制品,有宋元遗风。

200、金镶白玉带板

铊尾长7.6厘米 宽3.2 厘米 厚1.8 厘米

1971年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玉带板由20块白玉铸组成,玉铸多作长方形,铊尾最长,全部透雕灵芝纹,并由金片包镶,金片也镂雕花纹。另有金带扣两个。玉铸背面用铁丝固定在带上,带已朽。

201、白玉镂雕蟠龙带板

明早期

铊尾长7.6厘米 宽4 厘米 大长方带板长6.4 厘米 宽4 厘米 小长方带板长4.3厘米 宽1.8 厘米 桃形带板长 4厘米 宽,3.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带板一份计20块。其中长方铊尾2块,大长方形8块,小长方形4块,桃形6块。均透雕蟠龙、祥云、海水及山崖。龙圆眼,上唇及鼻上卷,毛发后飘,身满饰鳞纹。四爪均搭于山崖之上。

明代玉带有较固定的样式,一般为 20 块一套,由方形、长方形、方条形、心形玉带板及铊尾组成,图案有龙纹、动物、人物、花鸟等。云龙纹为最高档次,多用上等白玉制成,并用镂雕、透雕技法。这件带板玉质精良,从纹饰看为永乐前后作品。

202、墨玉圭

长29.6厘米宽6厘米 厚1厘米

1971年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墨玉,尖部青白。器作扁平状,上端作尖状,下端及两侧平直。厚薄均匀,琢磨光

203、白玉圭

长25.4厘米 宽6.2厘米 厚1.35厘米

1971年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上部白色,下部墨色,有绺裂沁色。扁平状,上端作尖状,下端及两侧平直。厚薄均匀,琢磨平滑。

204、青玉金龙纹佩

长 7.6厘米 宽4厘米 厚0.3 厘米

1971年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一副两件。每件由珩、璃、琚、玉花、滴、璜及玉珠若干用丝线穿连而成。正面浅刻云龙纹并描金。由青玉钩将成组玉佩系起,挂于腰部两侧带上。

205、白玉镂雕蟠龙纹带环

明初

径 8.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青白色,局部有浅褐色皮斑痕,体扁圆。通体镂雕一团龙,身体盘绕成圈环形,头正视,双角后背,双眼上翘,如意嘴,长须,两龙爪向两侧伸张,神态威猛。雕琢圆润华美,颇具宫廷风格。背面有一环扣。

206、青玉砚

通高4.2 厘米 长 16.2 厘米 宽9.2 厘米

1971年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青玉琢成。长方形,前端作弧形,椭圆形砚池。砚底四角凿有穿鼻,用铁丝固定在木雕的须弥座上。座刻莲瓣纹,并贴金。

207、 白玉葵花杯

高3.2 厘米 口径7.3厘米

1971 年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白色。器形为一盛开的葵花。杯内凸雕五瓣小花蕊,杯外镂雕折枝秋葵花枝叶构成杯柄和杯托。雕刻精细、圆润,为朱檀墓乃至明初墓葬中最精美器物之一。

208、白玉飞雁穿花椭圆牌

明早期

口径长6厘米 宽5厘米

1981 年陕西省西安市征集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细润。在椭圆形环内大雁穿花飞翔,景象安谧。为透空镂雕。在环内雕有繁茂的荷花丛,大雁展翅由上向下曲颈抬头欲飞,张口嘶鸣,形象准确,灵活生动,腹毛分翅羽刻画为鳞形,简炼概括,极富质感。此穿花可能为金代春水玉演绎而成。

209、白玉雁坠

明初

长 5厘米 宽4.2 厘米

1978 年西安市征集

西安市文物局藏

玉白质润,在荷花丛中游一大雁,雁身压荷叶、嘴衔荷叶茎,身旁莲蓬挺立,背面长满荷叶与荷花,荷叶上站立一对鸿雁,口衔莲蓬。荷叶脉、雁的羽毛以阴线勾勒。在小小的玉坠饰上,玉匠精心构思,以高超的治玉技艺,表现三只鸿雁形态各异,荷花丛密而不繁,显得自然生动。

210、青玉'羲之爱鹅'图饰

长 13.4厘米 宽6.9厘米 厚 0.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为青白色,通体有黑色斑点。体呈扁平的长方形,四角委角。图案以'羲之爱鹅'的故事为题材,王羲之端坐观鹅,身边一童子扶摸鹅颈,肥硕的大鹅昂首翘尾,似在讨好王羲之。背后以松树、松枝为衬。整个嵌饰构图饱满,刻线流畅。

211、

211、212、青玉花鸟纹带板

明中期

最大长 7.8 厘米 宽3.3 厘米 厚0.6 厘米

1955 年甘肃省兰州市上西园彭泽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是明代兵部尚书彭泽夫人的玉带板。现存18块,其中圭形2块,长条形4块,桃形4块。都是扁平状,透雕花鸟纹,但稍有差别,圭形和长方形板各雕两只凤鸟,桃形板只有一只凤鸟,长条形板有花无鸟。雕琢都很精细。

213、 青玉螭纹带板

明中期

长6.2 厘米 宽5.3厘米

1981 年西安市征集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质细腻。长方形委角,面凸起,上浮雕双螭龙纹,大螭龙口晗灵芝,回首观顾小螭龙,四肢用力攀登,长尾上飘,如腾云向上,小螭龙跟随在后,腾空而跃,争抢灵芝,嬉戏玩耍。意寓苍龙教子。其为减底凸雕,立体感强,螭龙体呈'C'形,两只围绕一圈,充满活力,长长的大尾,显得体姿优美。

214、青玉提头

明中期

长14.7厘米 宽2.8厘米 厚0.6厘米

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上西园鼓泽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一对两件,玉提头为玉佩上端之饰,圆雕成荷叶形,两面纹饰完全相同。上边有两个穿孔,可以系结于服饰上。下边有四个穿孔,当是系结丝穗或其他佩饰之用。

215、青玉圭

长 15.2 厘米 宽5.1厘米 厚0.8厘米

1972 年江西省南城县洪门乡朱祐槟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刻谷纹五行,为乳丁状。呈扁长条形上端为尖状。

216、白玉回首卧羊

长 6.7 厘米

1972 年江西省南城县洪门乡朱祐槟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白玉,入土被浸蚀,羊身布满褐色斑点。造型呈回首卧伏状,短尾,竖耳,圆眼,张嘴。脊背钻一小圆孔,可作佩镶之用。

217、 白玉童

高6.4 厘米

1972 年江西省南城县洪门乡朱祐槟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白玉质,局部有浸蚀的褐色斑。光头婴儿,体形略肥胖,两腿交叉,双手执一笏状物,笏顶处钻有一孔,用作串挂。

218、白玉戒指

最大直径 2.2 厘米

1969 年上海市陆氏墓出土

上海市博物馆藏

戒面有长方形的,旁刻一对麦纹;也有凹弧形的,其下有两对麦纹。

219、白玉发冠

长 5厘米 宽2.8 厘米 高3.1 厘米

1969 年上海市陆氏墓出土

上海市博物馆藏

冠面内外平滑光泽,侧面有三对不同形状的贯孔,其下孔为圆形,内可插发簪。

220、白玉簪

长 11 厘米

1969年上海市陆氏墓出土

上海市博物馆藏

簪体为方形,四面都阴刻螭龙纹,有铭文'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各在一簪体上。顶端浮雕麒麟,作回首状。底座细刻窗棂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2
浅谈影响魏晋南北朝玉器发展的因素
古玉界:狮子山下,共克时艰!
琳瑛宋韵|南宋的那些玉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 明)5
欣赏 | 珍贵资料:各地博物馆藏唐代玉器(高清多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