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旧有“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之称,戏谑中隐含敬服

胶东旧有'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之说,并进一步说,'三个蓬莱腿子不如一个黄县嘴子,三个黄县嘴子不如一个掖县鬼子'。所谓'腿子'之意,是说流动性强;所谓'嘴子',指表达能力强,所谓'鬼子',指善于谋划操作。

据文史考证,这种说法最早源于是清末时期,三省奉天人对闯关东经商的胶东人称谓,可能当时的东北人以务农为生,不善经营生计,而跑出来的山东人,特别是蓬莱(今烟台蓬莱地区),黄县(今烟台龙口地区),掖县(今烟台莱州地区)这几个地方,与大连相近,多数由此向北进入东三省。

他们几个县的外出经商之人,像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朱开山,都是勤劳能干、头脑灵活、善于谋划,他们留给当地人极深刻的印象,就有了'蓬黄掖三子'的称谓,后来这一叫法流传回胶东地区,但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经商跑单帮的都是下等人,毕竟也不是正经营生,个中更是多为贬义。

凡是经商闯荡之人,特别是自己经营的,讲究个能说会道,既要有敏锐嗅觉、长远眼光,又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还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

能够讨价还价,商贾谈判,这就是'嘴子'的优势;需要走南闯北,沟通有无,这就是'腿子'的长处;能够先知先觉,把握商机,这就是'鬼子'的风范。

所以,这些看似含有诋毁和嘲笑意味的市井俚语,其实却是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在言语中的反映,更像是一种实质上的'肯定和褒奖'。

这里就要说一说'闯关东'。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这座关口是关外和中原的分水岭,当年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就是说的这里。

19世纪以来,黄河下游遭灾,加上军阀割据,兵祸连年。山东地区的破产农民为了谋得生计,'闯'入东北,从清朝直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不计其数。

那么,为什么在胶东地区,'蓬黄掖'三地的经商人员特别多呢?这与当地的地理形势有关,蓬莱、黄县、掖县地处山东半岛的北部沿海,西连内陆,属于京、津、塘和东三省的交流的要冲之地,当地习俗,男子15岁成年以后,先是走'以学求仕'的道路,如果求仕不成,便到关东地区打工学徒,几年成手后自己从商,这几乎成了当地的生存习俗。

然而,当时的中国,多数地方仍然是农耕渔业为主,'蓬黄掖'另辟蹊径的生存模式,有悖于传统农业'重农轻商'的认识,'无商不奸'看法,认为农耕书宦为上,商贾经营为下。

更何况是毗邻孔孟家乡的胶东一带,正统的儒家胶东价值观谨言慎行、稳重内敛、胸有城府、深藏不露及轻商贱役的观念深入人心,对经商学徒跑单帮的,一概视为不上台面的低下营生。

于是,工于心计的掖县人被叫做'鬼子',包含着诡计多端之意,能说善辩的黄县人被叫做'嘴子',包含着强词夺理之意,手脚勤快蓬莱人被叫做'腿子',包含着拍马溜须之意。

如今,市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能够赚钱的人,往往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于是当地的群众,就把'三子'的寓意与时俱进,'蓬莱人腿快,黄县人嘴甜,掖县人精明',称赞'蓬莱人的行为美,黄县人的语言美,掖县人的心灵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掖县鬼子
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啥意思?
山东人为什么说“黄县腿子掖县嘴子“来形容那里的人?
俗语“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的来历
“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的经典故事
烟台“蓬黄掖”与“海莱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