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辛弃疾:什么是国?脚下的土地不是,心中的认同才是

比起中国古代其他文学家,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与众不同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英雄。

从外貌上看:其好友陈亮题赞他的画像时说:“(辛弃疾)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 (《辛稼轩画像赞》);好友刘过写诗说他“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呈稼轩》)。也就是说,辛弃疾是一个相当有精气神的人。

从行为上看:二十一岁左右的辛弃疾曾经聚众两千,加入济南人耿京的抗金部队,被任命为掌书记,专门出谋划策。如果真的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他们这种义军应该与南宋官方联手。次年,耿京接受辛弃疾的建议,委派他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返回时却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于是他带领五十名骑兵突击敌营,将张安国生擒,送到建康处死。

因此,他曾多次自称是英雄,绝不是自命不凡。“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金菊对芙蓉》);“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诸如此类词句频繁出现。

只是,这位出身于金国统治政权下的南宋人,注定一生悲剧。

“归正人”的尴尬处境

辛弃疾(1140-1207)出生时期,济南在女真政权统治下已经十二年了,而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南宋早已放弃了北方的土地,金宋对峙局面早已形成。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像辛弃疾这批出生的人,与赵宋王朝产生的关联都已经非常小了。

正如洪皓在皇统三年(即1143年)被金国放归路过河北,就听到当地老者对其子孙这样说:“是皆生长于兵间,已二十年矣,不知有宋,我辈老且死,恐无以系思赵心。”

与辛弃疾出自同一师门的党怀英就是在女真政权下做官,而辛弃疾却对南宋一往情深。我无法肯定哪一种选择更好:党怀英做官造福了一方百姓,而辛弃疾本着自己的信仰奋斗终身。

辛弃疾的这种选择受其祖父辛赞的影响很大:其父亲早逝,祖父辛赞在金兵来临之际没来得及将整个家庭南移,在金国接受官职,但却一直心系南宋。年少时,祖父经常带着他登高望远,观察地势,讲一些对付金人的策略。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辛弃疾的价值观得以形成:所谓国家,脚下的土地不是,心中的认同才是。

但是回到南宋的辛弃疾却不如为异族政权服务的党怀英发展地好,党怀英一路顺升,逐步走进政治中心,而辛弃疾却一直被南宋朝廷排挤在边缘,一腔军事才华无用武之地。

金朝需要借助汉人帮助稳定政权,因此党怀英们在其政权下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而南宋朝廷却对“归正人”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所谓“归正人”,就是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当宋金关系缓和时,南宋就拒绝接纳归正人;而当宋金关系紧张时,南宋又想依靠归正人联合抗金。当然,不管怎样,南宋朝廷对于归正人都是排挤又猜忌的,所以,辛弃疾归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几年是闲居在家的。即便让辛弃疾之流领兵打仗,终究是在有限的范围内。

因此,他的爱国词,不完全纯粹的肝肠似火,其中表现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

其一:以英雄自许,抒写炙热的爱国情怀。

前面我写到苏轼的豪放词时,曾经说如果词坛上只有苏东坡一家豪放词,那是不足以成一个派别——豪放派的,当然,我也说过,当时的北宋词坛上并不认可苏东坡的这种创新。而到了辛弃疾这里,豪放派这条线终于接上了。即便“苏辛”二人同被划分为豪放派,但二人的风格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的。东坡词是典型的士大夫词或者说是文人词,而稼轩词是英雄词。(来,读这篇文章回顾一下东坡豪放词:苏轼的豪放词:一片批评声中的革新)

辛弃疾这个英雄,写的自然也是英雄词,他经常在词中以英雄自许,或者借写英雄抒怀,从而表现他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试看:他在《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中说:“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他在这里歌颂的英雄是驻守建康的军事行政氏官史致道;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中说:“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首词的背景是辛弃疾被职闲居上饶,好友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越聊越投机,赋词相互唱和中,这是其中的一篇佳作。从中可以感受到辛弃疾一腔热血,尽显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

其二:他也并非一味盲目爱国,他也写下不少讽谕、抨击南宋的词作。理智、冷静、批判,可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爱国。

少年时辛弃疾曾多次跟随祖父登高望远,这样的习惯他一直保持着。他有一部分词可以称之为“登临词”,这类词就是体现着他批判性的爱国精神。

所谓“登临词”,也就是说主要是以写景带出所表达的感情的。但是他选择的登的对象却都是“危楼”“危亭”等让人触目惊心的景点,看到的也多是“斜阳”“落日”之类的景色,无一不象征着衰亡、凋零。如“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能让人感到南宋王朝也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这里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反衬自己的故乡是回不去的,但是他也不能像置地买房的许汜那样过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日子,可是对于辛弃疾来说最想走的第三条路——奋勇杀敌、统一国土却依然没有实现的土壤。

造成辛弃疾无路可走的正是南宋朝廷,正如他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说“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词人对于现如今分裂的局面非常悲愤,而这些,正是统治集团一手导致的:南宋孝宗二年下诏与金议和以来,豪门贵族沉迷在荒淫的生活中,战备荒废。

其三:前路艰难,辛弃疾却敢于正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他在一首《破阵子》中这样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上片追忆地是青年时代在耿京部下的军旅生活,醉酒时仍然不忘挑亮灯火,抚摸手中武器,睡梦中,他还在行帐中运筹帷幄,在军营中来回巡视;“八百里分麾下灸”,“八百里”即一种叫“八百里驳”的牛,是说将牛做成烤肉,犒赏英勇杀敌的将士,表现了辛弃疾身为统帅,与部下兵将甘苦与共。“五十弦”代指军中的各种乐器,军乐雄壮、宏亮,鼓舞着将士们冲锋陷阵。“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是说正值“秋高马壮”时,此时“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下片前两句写战争场面:战马都像古代名马“的卢”那样强壮、敏捷;弓弦剑羽,响成一片就像霹雳声。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这场战争,因此才有“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自信,恢复中原统一,由此赢得生前与死后的英名。

而词的末句“可怜白发生”却一下戳破这幻梦,回归现实:由于南宋朝廷对抗金事业的万般阻扰,抗金将士报国无门,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叹惜功名未就,早已满头白发。

纵然现实令人失望,但是理想却不能轻言放弃的。正如他在《满江红·汉水东流》中表明心志:“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别人是怎样的他管不着,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典出《后汉书·马援传》)。

写爱国词固然是辛弃疾在词史上的突破,这类词还具有的特点还有:

以文为词。

为了无拘无束地抒发“英雄之气”,辛弃疾大胆地跨越了词与文之间的界限,把古文辞赋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的写作中,即“以文为词”。与其说是“以文为词”,更准确地说是辛弃疾找到了一种自由抒写的方式,正如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稼轩词使其豪迈之气,荡决无前,几于嬉笑怒骂,皆可入词。”

即便在小令中,也可见其“以文为词”的痕迹。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的“以文为词”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问答句式本不适合于词的,但辛弃疾用之却很流畅,散文化的句法入词,增加词的灵活性;其二,词在换片时本应该换景或换意,但这首词中以三问三答使意脉却是从首句连贯到末句;其三:大量运用典故增加故事容量与含蓄性,他之所以用典故并非是要写历史散文,而是通过浓缩的典故激起读者体会到其中更多的内蕴。突出了作者呼唤英雄横空出世,亦以英雄自许的气概。

除了“以文为词”之外,辛弃疾还乐于效仿其它文学体式为词,比如《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序曰:“用天问体赋”;《卜算子·一以我为牛》 是“用《庄》语”;《声声慢·停云霭霭》“隐括陶渊明停云诗”;《水龙吟·昔时曾有佳人》仿的是李延年歌……

这就决定了稼轩词在选词用语方面对传统词的语言突破。

正如他效仿各家诗词歌赋作词,其优秀语言必定会被辛弃疾吸收。辛词用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融会百家,正如清代评论家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说“稼轩词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风雨杂飞,鱼龙百变,天地奇观也。”

正如不少评论家说辛弃疾在词中开创了军事意象,开拓了词境,但是我想从根本上说,在于语言上的大胆使用。

为了反映血与火的战争场面,稼轩词中使用与军事有关的语汇,如: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搂。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鶻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玉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满江红》(汉水东流)

(以及前面举到的词作,不再赘述。)

这样用众多的军事用语构成的残酷悲壮的战争场景在辛弃疾以前的诗词中是很少见的。正是如此丰富的语言表达,才能承载辛词中沉重的家国之情和英雄之力。

正如南宋刘克庄说:“公(辛弃疾)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当然,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可以驾驭多种风格,除了“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英雄之气难以掩饰的词之外,辛弃疾也有风格婉丽、秾丽绵密之作,只是,确立辛弃疾在词史上地位的词作,正是带有英雄之气的爱国豪放词。

格高气大的东坡词由稼轩接力,加上南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志士能人普遍渴望恢复国势,以辛弃疾为领袖,其生前和身后出现了一个可称之为“辛派词人”的作家群。如陈亮、刘过、张元干、刘克庄以及宋元之际的刘辰翁、文天祥等,其作品中明显可见辛弃疾词风影响。

在他们手中,词的表现内容由原来的闺阁情思与伤春离别扩展到家国大事与社会人生,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多有创新。这不仅是两宋词坛上的一次突破,也为词体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词人列传之辛弃疾 zt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诗词内外皆英雄——辛弃疾
词中王者辛弃疾。
辛弃疾简介
ShowChina看中国-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辛弃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