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从文《边城》:表面上的童话世界,暗涌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1933年前后,在北平的一个普通的小院落里,两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一起埋头写作。这两位年轻人后来都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无法绕开的大人物,一位是巴金,另一位是沈从文。

说起来,巴金是客人。沈从文把他的家称为“一枣一槐庐”,因为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一棵槐树,他把书房让给朋友进行创作,巴金的《雷》以及《电》的前半部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而那时的沈从文则坐在槐树下,在一张红木八条腿小小方桌上,写出了《丁玲》和《边城》。

诞生在同一个小院落中的名作,风格竟如此不一致。即便都是写爱情题材,巴金的《电》是激情澎湃、刀光剑影的;而沈从文的《边城》,则是宁静内敛、淡泊高远的。

作为沈从文久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被许多人认为是沈从文最幸福的时候写的:他好不容易从一个乡下人翻身成为城里人,成为了大学教授,那时又是新婚燕尔,他所追求的爱与美的理想都达到了,因此那时的沈从文创作出他最美好的作品。

而根据沈从文自己的想法:“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的身边。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参考沈从文《水云》)

可是,《边城》果然就是一首纯粹的牧歌,一种平衡生命的力量吗?

沈从文有意为都市读者提供一幅湘西世界的想象图。

毋庸置疑,湘西世界是风景优美的: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这段描写移步换景,视角从仰视到俯瞰,从近处细品到远景观望,沈从文以白描的姿态,展现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妙画面。

这里不仅有风景美,而且更有人性美。

这也是《边城》后来被大家接受、称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都市人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空间。

这样的寄托主要着力体现在那个人性美的环境中。《边城》中的人物,都纯粹得不像话,他们似乎不食人间烟火。

《边城》处处透露出善良和谦让的气息。老船夫,即翠翠的爷爷,将渡船视为崇高的使命,他是被雇佣的,因此是有工资的,所以,当别人给他钱时,他会坚决地拒绝:“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如果人家执意放在穿上,他就拿钱买茶叶、草烟,供过路人用。

老船夫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又有一个女儿,就是翠翠。女儿殉情身亡之后,他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人生的失望,而是尽心尽力地抚养翠翠。翠翠沐浴着爷爷的爱的健康成长。

当然,不仅老船夫,周围的其他人同样都亲切、友善。比如老船夫去买肉,屠户不接他的钱,他就到另一家,而另一家也不要钱,老船夫就强行把钱给人家,拿了肉就走。屠户知道他的脾气,每次都给他好肉,也不行……

天保、傩送二兄弟同时喜欢上美丽的姑娘翠翠,却不像许多“情敌”那样剑拔弩张,而是相互谦让……

这种民风民情,俨然像是中国古人虚构出的那种理想化的“君子国”。实事求是地说,沈从文这里做了一定的夸张,这种极度的自然美,目的是反衬都市的丑恶。

而翠翠,则更是自然的象征。小说第二章写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她的成长是跟着自然走的,被自然“养”着的翠翠,心灵的窗口眼睛清明如水晶。可以想见,翠翠整个人都是非常纯粹的、天真活泼的、没有一丝杂念的,可以说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犹如小兽物。

在这样一个充溢着自然美的世界中,矛盾并没有完全消失。青山绿水下暗涌着各种不和谐的因素。

桃花源的世界已经遭到城市“文明”的污染。

小说的结局是天保死亡、傩送远走,翠翠独自一人等待。傩送还会回来吗?翠翠会一直等待下去吗?虽然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悲剧意味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极具自然美的边城世界中,善良淳朴的人的爱情终成悲剧?

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边城中的有些人已经不再淳朴了,城市病对这个世外桃源有了浸染,人们开始用世俗观念中的金钱、利益来考量年轻人的婚事。

大老和二老追求翠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大老以父母的名义,借助媒人的说服来要求爱情;二老则用歌声示爱,表达自己的心意。很明显,翠翠这样一个简单的女孩子喜欢上了二老。

爱情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翠翠就是按照一种“感觉”爱上了二老,她不知道怎样理解爱,也不懂如何去表达爱。她就是像一种本能反应一样爱上了二老。

遭到拒绝的大老选择了离开,其实他心中的想法是想成全翠翠与二老,但是后来他出了事故却是推动了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翠翠的悲剧,仅仅是由于大老的意外身亡吗?

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也并没有发展得很顺利,用工厂当嫁妆的团总女儿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二老的婚姻选择更为直观的表现为“渡船”和“工厂”之间的对立选择。

物质化地看来,“渡船”在“工厂”面前显的多么的贫穷与渺小。“他不是一个傻小男孩,不要磨坊,要渡船吗?”村民的议论是说二老应该会选择有厂房的女儿。爷爷感觉到了来自利益方面的压力,爷爷变的更加患得患失。

而翠翠心中也莫名的滋生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受。她曾唱过一首歌:“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只有我自己没的戴,长年戴条豆芽菜。”不难看出,“自然之子”翠翠心中对金钱、利益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团总的大小姐对比,自己简直太穷酸,内心重产生了自卑。

周围环境已经不再纯粹,耳边还不断的传来其他人的猜疑和嘲笑,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变了味道。这片干净的土地正在被污染,在金钱、利益的世界中,翠翠爱情注定是场悲剧。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抛开周围人用世俗的眼光给这段感情施压,那三个真心爱翠翠的男人,爷爷、天保、傩送就没有错吗?

“人为”与“自然”的悖谬。

我们该记得,在翠翠的悲剧之前,有她母亲的悲剧。

老船夫每次提起翠翠的婚事,总会想起她的母亲,甚至经常感到“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表面上看来,翠翠母亲是一种反抗者的姿态,而翠翠一直扮演的是乖乖女,这两个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在爷爷去世之后,一个杨马兵陪伴着翠翠、照顾着翠翠。这个杨马兵曾经是翠翠母亲的仰慕者,年轻时对翠翠母亲一直保持着关注,然后沈从文通过杨马兵之口,把十几年前翠翠母亲的故事又讲述了一遍。

翠翠母亲悲剧的节点在于无法与她爱的那个当兵的在一起,因此两人先后都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对“命运”进行反抗。不难揣测,造成悲剧的主要力量是来源于翠翠的爷爷,很明显父母对儿女的婚事是有决定权的,爷爷当年不同意女儿与那个当兵的结婚。大抵是因为当兵的会远行,老船夫不愿意女儿离开自己太远。这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一对年轻人走上穷途末路。

当年是女儿与父亲相依为命,如今是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命运就是这样的一个轮回。也许,女儿是考虑到父亲的孤单的,因此才在孩子出生后才寻死。

因此,爷爷在对翠翠的婚事上是有愧疚的,这种愧疚何尝不是对女儿的一种变相补偿呢?

老船夫对待翠翠的婚事非常谨慎,而且非常尊重翠翠本人的意愿。媒人说:“你做主,孙女就可以嫁过去。”但是老船夫每次都说:“我是不能做主的,我一定要问过翠翠。”即便人家真心实意地走车路过来,礼品也送来了,但是他还是琢磨到了翠翠的态度:翠翠不喜欢大老天保。

对待翠翠婚事的敏感,正是老船夫对女儿的赎罪。可是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太过小心翼翼的老船夫,太想让翠翠得到一个完美结局的老船夫,却把事情搞复杂了,直至搞砸了。

爷爷一个人绕来绕去,就人为地、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人为的阻碍。

当大老想要来求婚时,爷爷又是要求走车路,又是走马路,但是当人家按照他的要求来了之后,他又犹豫着思量着翠翠的意见。甚至可以说,爷爷喜欢天保那种憨厚的人设,而对于傩送那种浪漫的行为方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反感。——毕竟十几年前女儿也是为那个会唱歌的当兵的产生了至死不渝的爱情。(据杨马兵给翠翠讲的故事,他之所以不具备竞争力,就在于没有像翠翠父亲一样的好歌喉。)

爷爷一方面害怕翠翠步她母亲的后尘,另一方面又不敢强硬忤逆翠翠的意愿。也许爷爷内心是不停地在纠结着,所以他经常连话都说不清楚。

他明明知道唱歌的是二老,却跟翠翠说:“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

大老死后,爷爷跟二老说,可是他说出来的却是:“听人说那碾坊将来是归你的!归了你,派我来守碾子,行不行?”相当于是把话完全说反了。(当然,老祖父的这种词不达意的行为,也并非是因为有女儿的前车之鉴,他想尽力为翠翠谋求一个完美的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爷爷费尽心机,结果还是导致了悲剧,最后抑郁而终。也许沈从文就是想要表达:在自然的环境中,人应该也是自然的。有了心机,人就不那么可爱了,便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而天保与傩送,处事也是非常荒诞的。

两兄弟决定用歌声竞争,但是哥哥嗓子不好,让弟弟代唱,就是弟弟一天是唱自己的,一天是代哥哥唱。可是,如果歌声中饱含着情义的话,那翠翠不论选择“哥哥”,还是“弟弟”,其实都是选择了弟弟。

而如果弟弟代哥哥唱的时候是很敷衍的,那么翠翠必定选择的还是弟弟。当然,厚道的傩送也不会如此。

这三个男人,都是真心实意地爱着翠翠,并且都付出了诚意的行动去爱翠翠,但是却很别扭。因为他们在爱着翠翠的时候,却没有足够尊重翠翠的自主意愿。

无论是两兄弟的代唱,还是爷爷没有直接跟翠翠讲真话,他们都是把翠翠置于一个骗局中。

这三个男人,都在为翠翠考虑,兄弟两人还为对方着想,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却都直接间接地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而翠翠在这个骗局中,被一种虚幻的东西牵引着,她无法确定那背后究竟是什么,加上她本来就不会表达爱,而傩送因得不到翠翠的回应,选择了离开。

翠翠是一个自然人,她的行为是“非人为的”,爷爷与两兄弟的“人为的”机巧注定和翠翠的世界格格不入。

“人为”与“自然”的冲突,导致这三个男人好心办事却得不到正向的结果。

《边城》背后,是沈从文的人生态度与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正因为茶峒被寄予了太多的美好与希望,却降低了它的现实可能性,这种现实与虚幻的落差,也就成了一种悲剧。

表面上看来似乎像是一个童话世界的边城,却暗涌着人性的复杂,这是沈从文的一种思考:当人人都按照所谓“道德”、所谓“文明”的规定生活,果然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爱情悲剧的隐伏与预设丨文学鉴赏
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
读《边城》有感
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评《边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