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敬传统文化

乐亭传统文化

       16日,新寨小学的孩子们观看了乐亭皮影、乐亭大鼓等传统文艺表演。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学生们了解了乐亭的传统文化,更多了丝丝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

家乡传统文化知多少

乐亭皮影

       乐亭皮影戏俗称乐亭影,是一种集声腔、表演、美术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是我国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流派。

       乐亭皮影戏产生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幕上活动的人物来演绎故事,展开情节,刻划人物的内在性格。

       乐亭皮影影人和场景是用驴皮刻制,讲究外型构造和脸谱程式,场景和道具吸收民间建筑雕绘、剪纸艺术等文化元素,精美细致,形象逼真。

        乐亭皮影有着完整的唱腔体系,源于乐亭的民歌、民谣、俚曲等,有着浓郁的地区语调。乐亭皮影,现已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乐亭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2017年|冬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主要曲种之一,因起源于乐亭县而得名,流行于河北乐亭、滦县、昌黎、唐山以及京津和东北的部分地区。乐亭大鼓作为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对北京琴书、北京奉调大鼓等曲种的形成和发展均有影响。

       乐亭大鼓是在继承历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由当地民歌发展而成的。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在马立元的《中国书词概论》中记载:“乐亭域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加以改正,使其韵调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乐亭腔经过与河北各地流行的木板大鼓相结合,演唱时始用木板击节。经过了从只唱不说,到又唱又说,从唱民歌到说唱民间故事的渐变过程。清光绪初年乐亭艺人温荣在唱的过程中,对唱腔进行了规范,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如改木板为铁板,采用书鼓与铁板击节,选用大三弦为伴奏乐器等。他到北京献艺时始定为“乐亭大鼓”。其后许多艺人师其法演唱乐亭大鼓。清末民初先后有戚真、陈继昌、王恩鸿、戚永武、陈文焕、胡少兰、韩香圃、靳文然、唐俊山等,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乐亭大鼓艺术。其中以韩香圃、靳文然对乐亭大鼓的发展贡献最大,现在流行的乐亭大鼓唱法,多受他们的影响。

 

       乐亭方言在河北省范围内极有个性。各种艺术形式如皮影,莲花落在乐亭一带也极为盛行,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吸收借鉴,使乐亭大鼓的音乐也带有极强的个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曲本结构上的区别,乐亭大鼓长篇书目的说白和唱词多根据演员所师承的“梁子(故事提纲)”敷演;中篇书目的说白和唱词有相对固定的唱词和完整的音乐结构。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基本板式分为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类。大板曲调有四大口、四平调、凄凉调;二性板的曲调有八大句、慢起程、小怯口、学舌、十字紧、二六等;三性板曲调有上字流水、凡字流水等;散板曲调有昆曲尾子等。

      作为乐亭的乡土艺术,乐亭大鼓与时俱进,引领着文化的潮流,乐亭人民的痴爱也赋予了她传奇般的神韵,乐亭大鼓艺人有宗谱,鼓词有专著,在乐亭民间至今流传着诸如“恭王府温铁板献艺受封”,“炊妇为追听说书把饼子贴在门上就跑”等轶文传说,及“吃饺子吃馅儿,听书听段儿”,“说书要嗓子,拉弓要膀子”等谚语,乐亭大鼓还充当着摇篮曲、劳动号子、叫卖调等多种角色,人人会唱,处处可闻。每年的新春文化活动、消夏彩色周末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活动等大、中、小型活动中,乐亭大鼓除参与节目外,都以比赛的形式或演唱会的形式设有专场。

        乐亭是传统的文化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3项,其中乐亭大鼓、皮影、地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小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情和独特魅力,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 才能传承下去。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

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爱皮影戏
辽宁复州皮影戏濒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者,带你揭秘传统艺术台前幕后
滦南县非遗保护传承硕果丰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专题片《云梦皮影戏》解说词
【系列活动】月赛跟风练笔:唐山特色曲艺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