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启臻|守望乡愁:乡村闲暇生活的特点

导读

如果比较村落闲暇活动与事市闲暇活动,可发现与都市闲暇消费活动形式上的原子性、文化内容上的都市性、文化消费的商品性等特点截然不同,村落闲暇活动在形式上具有群体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征,在内容上具有乡土性特征,在消费上具有去货币化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使村落的困暇活动具有了超越个体自身的社会价值。闲暇与娱乐活动对村落的凝聚力、村民的村落社区归属感、村落信息的传播以及村落和谐关系的维持具有特殊价值。

广西三江地区侗族青年向外籍青年展示侗歌

村落闲暇娱乐生活的群体性

“闲聊” 作为村落闲暇话动的基本特征成为大部分闲暇娱乐活动的基础,“闲聊”看似很“闲”,聊的内容好像漫无边际,以至于有人认为是对闲暇时间浪费。其实这是对“闲聊”的误解。“闲聊”以及以闲聊为基础的打牌、看戏、凑热闹等,都是典型的群体活动。群体活动的好处很多,可以密切感情,形成志趣与兴趣相同的非正式群体,增加村落的整合功能,如牌友、戏友、酒友等。村落里的群体活动有助于沟通信息,正是在“闲聊”过程中,村民们知晓村情村务,了解村里大事小情和人们的态度,村民依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离群。除了串门或在街上聚在一起聊天外,打牌、看戏、村里的文化活动为村民提供了“聊天”的平台。此外,“闲聊”也是帮助人辨明是非、分辨善恶的重要渠道,“闲聊” 的舆论效果远远优于把村民集中起来进行所谓“正规”教育。所以,村落里闲暇活动的群体性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在当代社会中,以电视、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不再通过耳口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让网络把社会活动的画面直接送到眼前。从实践上说,这种文化活动有着较多优点,可以规避潜在活动的风险。但在乡村社会中,由于文化活动有着信息交流的集体主义倾向,因此原子化活动也就黯然失色,无论是读书、看电视,还是玩电脑、手机都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互动。在现实生活中,当有替代的文化活动形式出现时,尤其是有集体性质的文化活动形式,村民本能也会选择此种类型,而抛弃带有原子化的文化活动。

贵州省榕江县侗族村寨盖新房全村人都会去帮忙,并凑份子参加主人的落成仪式。

村落闲暇娱乐生活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有人认为农民不善于参与或不习惯互动,那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农民互动的途径。实际上,村落里的农民有一种本能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冲动。这是因为村务与每个村民利益相关,村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往往倾向于关心、关注、参与村里事务的决策与管理。村落闲暇生活的群体性为满足村民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串门聊天是体现互动性最为典型的一种,客人有兴趣,主人也乐意。村民们并不认为串门是一种打扰,反而会认为经常有人串门恰恰是自家良好邻里关系的证明。有人来串门,主人一定会把客人迎接进来,让客人坐到正屋,然后倒上一杯茶水。聊天的内容都是最近发生的一找事情,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自由也进行交流和沟通,没有任何的限制与约束,除了聊天、打牌,村落里的红白喜事以及节日活动也以参与为特征。就是看戏、听书,也是要参与的,如看戏不仅要“点戏”。还要“评戏”“喝彩”,在传统农村社会,宗教活动、节日庆典,红白喜事等活动的参与性十分突出。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外出或兴趣点转移,无论是政治参与、公共物品分配,还是文化休闲等方面,村庄的公共生活都出现衰退趋势。即便是看电视,从道理上讲,全家一起看便于家庭感情交流,也适合中国人的伦理教化和生活方式。但是,年轻人与老年人因关注点不同,很难在看电视节目上达成一致兴趣,因此难以形成共同参与讨论的话题,一些引进的外来文化形式由于改变了共同参与的基础,难以为村民接受,因此,强化村落闲暇娱乐生活的参与性与互动传统,是村落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

贵州东南侗寨老歌师向本寨青少年传授“侗族大歌”

村落闲暇娱乐内容具有乡土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特定的农耕经济条件,滋生、孕育、发展出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家族文化为核心,乡主本色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村落生活打上了乡土本色烙印。人们谈论的话题是乡土的,穿衣、吃饭、农活儿,交流生产经验,传播的是乡土知识:看电视刷,小品,凡是涉及乡土内容的,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喜爱,能引起乡土情感的共鸣;那些以村落里发生的人和事为题材创作的文艺节日,是最受村民欢迎的节目,因为人们熟悉,自身熟悉而亲切。非乡土性的都市文化,其内容是关注都市生活的,讲述的是都市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体和主角是都市的人物,而非乡村生活的事物。如都市中所产生的包括房价,挤车、污染,交通堵塞、公园建设、图书馆、电影院等问题一直是市民所关注的社会事实。对于乡村社会中的农民来说,这些问题根本不会在其日常生活中产生,对这些信息和内容也只能处于好奇或猎奇的状态,最冬因不感兴趣而放弃关注。农民不会长时间触摸与自己关系不甚密切的城市文化。

作者朱启臻,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人文教研室主任、社会学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把根留住: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

图片/编辑 |龙跃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持乡土性,构建“文明和谐乡风美”
朱启臻 | 村落中的“国家”与乡村中的“中国”
乡村文创,是复兴乡村及乡村旅游的灵魂!
乡村旅游升级五大模式
重建“上海外婆家”——记一个典型的上海新农村改造规划案例
论中国当代乡村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