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胰脏癌的主力处方■呕吐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格拒证(上热被下寒格拒,脾胃升降失常)*呕吐~食入即吐

呕吐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 下利(胃热脾寒) 消化性溃疡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9g黄芩9g黄连9g人参9g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芩连若寒藉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开。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证应用时,按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
       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重用黄芩、黄连;
       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1Og。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

  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以寒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治可归纳如下。

    (1)胃寒饮停方用小半夏汤或五苓散: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目眩,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

    (2)肝胃虚寒方用吴茱萸汤: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四肢厥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治宜:温中散
寒,降逆止呕。

    (3)脾胃虚寒方用大半夏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治宜:补虚润燥,和胃降逆。

    (4)胃肠实热方用大黄甘草汤: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止呕。

    (5)寒热互结方用半夏泻心汤: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利,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或脉缓弱。治宜:开
结除痞,和胃降逆。

    (6)上热下寒方用黄连汤: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治宜:清上温下,和胃调中。

    (7)寒热互格方用干姜黄芩: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黄,脉缓弱或虚数。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黄连人参汤。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半夏泻心汤。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夹杂之痞证兼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泻心汤。

    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治热痞,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理中丸(人参汤)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9g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

    副证: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临证加减
    1.理中汤之君药辨略:本方之味何者为君?有以下三种不同见解。一是成无己认为以人参为君,  “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之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二是李东垣认为当以干姜为君,“理中治腹痛者,以水来侮土,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三是汪琥认为寒多者以干姜为君,虚多者则以人参为君,当根据证情而定.以上三种说法,各有一定之理。但从本方的立方宗旨来看,是“予中焦之阳也”,干姜以温补脾阳之要药,故当为君药;又以本方之主治症来看,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喜温喜按,泄泻呕吐等症。此证多因脾阳素虚,过食生冷,寒湿困脾,中阳失运所致。故治疗上重在温运中焦,君以干姜温中散寒,以恢复脾阳较为适当;
    再者,本方为温中散寒之代表方剂,自当以温里药干姜为君。
    2.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痛:
痛甚加元胡、高良姜;
腹胀加莱菔子、枳实、槟榔、木香、厚朴、佛手;
嗳气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
寒甚加高良姜、肉桂;
脾虚湿重加茯苓、草蔻、大枣、佩兰;
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曲、谷麦芽、山楂。
     3.理中汤(丸)的临床应用:总结本方临证应用的主要脉

证有六:
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
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纳谷痞满。
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
④四肢倦怠无力,或四末欠温。
⑤舌质淡,苔薄白或腻。
⑥脉沉细或濡缓。其中口淡,舌质淡,苔白为必备之证。

    4.理中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予附子lO--~20g,党参20g,白术12g,干姜、没药各6g,煅牡蛎30g,茯苓、沙参各15g,白芨15---20g,三棱10~12g,黄连6—8g,陈皮、甘草各lOg。视证加减,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

    5。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方含乌附片(先煎)、干姜、人参、炙甘草、焦白术各12g,柴胡8g,炙升麻6g,诃子20g。发热,腹痛,苔黄腻,脉滑数去干姜、附片,加白头翁、黄柏;纳差腹胀加焦三仙;五更泻合四神丸。每日1剂,水煎服。

    6。附子理中汤为主治疗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方含熟
附子、当归各lOg,党参、炙北芪各30g,白术、紫河车15g,干姜6g。出血选加艾叶、侧柏叶、三七、丹参。,每日1剂,水煎服,25 El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5 日.辅助饮食疗法:牛脊椎骨500g,炙北芪60g,红枣20g。水煎服,2—3日工次。酎隋输血。

    7.连理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腹痛或腹胀(排便后减轻)、腹泻(每日大便4—6次),大便带黏液或稀水为主证,大多伴有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饮,恶寒及手足不温等兼证。均经大便常规及培养、结肠镜检查排除了炎症性肠病和痢疾(阿米巴)等引起的腹痛腹泻。诊断参照Manning提出的4大症状和Fielding提出的4个体征。基本方为黄连6g,党参15g,白术15g,干姜8g,甘草6g,茯苓15g。粪便中黏液多(便脓)兼里急后重者加当归、赤芍和木香、槟榔各log;下痢日久加乌梅lOgl口子不欲饮加煨葛根15g;恶寒手足不温加补骨脂、山莱萸各lO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疗程最短8天,最长31天,平均14天。

    8。理中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所有患者均经维生素B2、冰硼散等药治疗,见效甚微或无效。治疗基本方为党参、白术、抱姜、炙甘草.脾虚甚者,以红参易党参;有寒象者加肉桂;有热象者,加黄连。
    按:口疮一病,缘于脾胃呆滞,申阳不振,蒸腾运化无力,口腔得不到充足营养.因而治疗该病选用理中汤,温申健脾。寒甚者加肉桂,使申阳得振,脾气得运,则精微物质上荣,溃疡自然愈合。若口腔与舌面俱见溃疡,溃疡面周围红肿痛甚,属脾虚胃热,寒热错杂所致,当佐以清泻胃火之品,在理中汤中加入黄连,取振奋脾阳并清泻胃中邪热之义,使邪热去中阳复,则口舌溃疡俱愈。


    9.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名治史汤。[千金方]
    lO。已产讫,可服本方,新生脏虚,此所以养脏气也,即本方名四顺理中丸。[千金方]
   11.治小儿躯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治风人腹,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隔寒不通,本方名白术丸。
    12。本方加桂枝。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名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13。本方加附子。治阳虚较甚,下利不止,手足不温,脉微等症,名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
    14.本方加黄连、茯苓。治内伤生冷,外感暑热,上热下寒,上见呕吐酸苦,下有自利清稀者,名连理汤。[张氏医通]
    15。本方加枳实、茯苓。治素体脾胃虚寒,痰饮并结于胸,胸膈满痛者。又治小儿疳积,便溏纳减,腹胀,人虚,有蛔虫,服驱虫药无效者,名枳实理中汤。[和剂局方]
    16.本方合五苓散。治脾虚纳呆,便溏,小便不利,喘胀水肿者,名理苓汤。[张氏医通]
    17.本方加茯苓、半夏、苏子。治痰盛汗自流,名理中降痰荡。
    18、本方加乌梅、川椒。治胃寒蛔动之脘腹疼痛,名理中安蚘汤。
    19.本方加丁香10粒。治中脘停寒,喜辛物,人口即吐或哕者.若兼痛者,丁香可加至3—6g,名理中加丁香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格拒证(上热被下寒格拒,脾胃升降失常)

⑴临床症状: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

⑵病机辨证:本病属于“格拒”,也就是说,“下寒”所致的脾气不升“格拒”了“上热”所致的“胃气不降”,所以临床上出现了呕吐、下利。饮食入口即吐,说明胃内热盛,胃气上逆明显,这也是临床辩证“上热”的重要依据。

⑶审证要点:食入口即吐,胃热气逆,脉沉细乏力,属于脾阳不足,脾胃虚寒所致“下利”,又外感风寒,而在临床上又“误吐”或“误下”,导致了脾胃进一步受损,脾气升清功能更减,胃气上逆更加明显,出现了“寒格”证。

⑷处方用药:《伤寒论》厥阴篇359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⑸西医辨病: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⑹使用禁忌: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呕吐~食入即吐

庄某某,女,46岁,居美国纽约,10月13日月经至,进食即吐3日,喝水亦吐,每日20余次。西医诊断,以病毒感染用药无效。16日微信求诊,舌苔底色白,舌中间略黄腻。齿痕舌。此寒热格拒之上热下寒证。处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如下:

干姜30克、黄芩30克、黄连30克、党参60克。水煎服,3剂。

患者开车20分钟,至本地开业多年老药房拿药代煎,等待1个半小时,出药。服药后,约半小时,又吐,自觉汤药未全吐;以往,喝水两口,自觉吐出三口。隔日 呕吐渐少,有五六次每日,略能安睡。3剂药服完,不再恶心呕吐,胃脘轻松许多,感觉体力渐恢复,能喝白粥。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煎服】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医者按】:王太仆曰:“食入即吐,是有火也。”,《长沙方歌括》有:“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次方该。”陈修园曰:“若汤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徐徐呷之,以此少变古法,屡验。”

本证胃热肠寒,寒热格拒,芩连苦寒清上热,干姜辛温以祛下寒,佐以党参补益中气,清热祛寒之药各得其所,效用显著。古贤诚不我欺!


胰脏癌的主力处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旋复花代赭石加干姜吴茱萸汤;厚朴半夏人参甘草干姜汤、通脉四逆汤、葛芩...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寒格痛吃不下吃则吐;

旋复花代赭石加干姜吴茱萸汤:能吃下恶心吐酸;

厚朴半夏人参甘草干姜汤:腹胀,寒湿加炮附白术茯苓;

通脉四逆汤:寒利严重;

四种热利:葛芩连汤热利加表症,黄芩汤热利腹痛,黄连汤热利寒热并存,白头翁汤纯热利下重;

01条辨三七四: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胰脏癌的主力处方,非常重要的处方,症为:东西吃不下,吐,寒格在中间,吃了就吐。

干姜热药,温中;黄芩、黄连为寒凉药,去热;人参补药,补吐下所伤肠胃津液。

胰脏癌的另一主力处方:旋复花代赭石汤,加减干姜吴茱萸。

  • (1)旋复花3钱,代赭石3钱,干姜3钱,吴茱萸3钱。

  • (2)用于病人恶心严重,吐酸,胃酸很盛。

胰脏癌两主力处方对比

  • (1)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用于中隔非常痛,东西已经吃不下,吃入即吐,没有吐酸。

  • (2)旋复花代赭石加干姜吴茱萸汤:用于能吃下东西,但会呕酸。

  • (3)两方用后,一周,会大下,大便黑色,下完则痛去,胃口恢复。99%的胰脏癌用此二处方,可救回来。

胰脏癌末期,有的出现往来寒热,恶心,为小柴胡汤证,用小柴胡汤

喝咖啡会导致胰脏癌,已经得病的喝咖啡会加速病进和死期。

患胰脏癌,中医治愈后,能吃能喝能睡能拉,精神好,黄色退,大小便正常。癌细胞可能还在,但不会影响身体,不要去刺激它。

寒格:所有癌症都是寒、阴实,寒隔在脾胃中间即胰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可根据症状加减。例如,有点怕风,加桂枝汤,项强加葛根汤,皮肤痒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非胰脏癌,出现此二主力处方的症状,也可用该方。都属于寒格


02条辨三七五: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厥阴篇,都在讲下利。霍乱、疟疾都属于下利,下利若不能止,也会死。

厥阴:肝有问题,热要出来,一定会进入大肠,出现下利

微热而渴,代表津液要回头,胃气要回来,一点点热回来,渴喝点水,自己会痊愈。


03条辨三七六:下利,脉缓,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微热回来,胃口开,不用治,稀饭养回来,胃气慢慢恢复。

若脉又变紧,为未解。

正常人七分饱,生病时五分饱,以养胃气。

胃气长存,手脚温热,则长寿。


04条辨三七七: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冰冷,没有脉,灸也不温,脉回不来,微喘,为阳要绝,死症。里寒太盛。

脸色:青黄、暗黄,暗的不反光,为死色。无病突然出现死色,为灾色。


05条辨三七八: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阳脉在太溪(肾脉),趺阳脉在脚背(胃脉、冲阳脉),太溪脉小于冲阳脉为正常。

少阴为阴,冲阳为阳。


06条辨三七九: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圊(qīng,厕所)脓血。

正常人,寸脉为阳,脉小,尺脉为阴,脉大,若此寸脉浮上来,则里面胸阳不够,大便出血。

大便出血不一定为肝癌或大肠炎,食物为血之源头,食物消化后变为血,里阳不够,大便会有血。

精(男子射精)中带血:射精带血不痛为寒,痛为有性病。精的前身为血,精宫位于小肠与膀胱中间,若小肠热不够,阳虚,则血不能蒸化为白色的精子,故精中带血。


07条辨三八〇: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清谷,吃什么拉什么,里寒,不可攻表。攻表里寒会更盛,出现胀满。

寒湿胀满,没便秘,用厚朴半夏人参甘草干姜汤。里面寒湿,加炮附子,白术茯苓利小便,排寒湿。


08条辨三八一: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为里,弦为寒,里寒,为寒利。

下利,包括了霍乱、疟疾、厥阴寒热并结等情况。

  • (1)若脉微弱数,代表胃气还在,不会有问题。

  • (2)若下利里虚时,阳脱(津液不足),脉洪大为脉证不合,危险。

  • (3)若手脚发热,代表胃气回来。

  • (4)下利,很多为死症。

09条辨三八二: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病人病微厥,其面带阳,下虚故也。

迟脉,为里寒,脉沉迟、细小,都代表里寒。

脸上红,微热:阳气被里寒逼出来。

下利清谷:下焦太虚,用干姜附子汤。里虚很盛,可用生附。


10条辨三八三: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qīng,厕所)脓血。

脉数而渴,代表里热,照理说热症可自愈。若没有自愈,则热从大便排出,即大便脓血。

厥阴证下利,寒热都会有。厥阴证的主要症状是手脚冰冷。


11条辨三八四: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睟(su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以后,脉没有了,手脚冰冷,24小时脉又回来,手足温热,代表胃气回来,不会死。

一天后脉不回来,危险。


12条辨三八五: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脉证不合,危险。

下利是,脉应该很微很细,若反而洪大为阳要绝。阴阳不合,即脉证不合。

承气汤用于便秘,脉为实,脉证合。


13条辨三八六: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大便有没消化的蔬菜、米饭等拉出来。

寒利,严重时用通脉四逆汤。

表里不通,里寒外热,用通脉四逆汤。


14条辨三八七: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四种热利处方

  • (1)葛芩连汤:热利+太阳表证。

  • (2)黄芩汤:热利+肚子疼。

  • (3)黄连汤:热利+寒热并结,有寒证也有热证。

  • (4)白头翁汤:纯热利,下重,一天十几次,肛门痛,上完厕所还想再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此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头翁汤

  • (1)白头翁2钱,黄连、黄柏、秦皮各3钱。

  • (2)秦皮:很好的止利药,能润肠。

  • (3)黄连入胃,黄柏入肠,清不同地方的热。(黄芩入上焦)

  • (4)早晚各服一碗。

病人症状交错,用复方。

  • (1)病人一天下利十几次,有2、3天为纯热利,大便臭,有1天下利时血便混合,有时无血。用桃花汤+白头翁汤复方(两个处方合并在一起使用)。

  • (2)疟疾:有时下利清谷,有时热利。通脉四逆汤或干姜附子汤,白头翁汤交替使用,或使用复方。

伤寒论55遗漏条辨

15条辨三五七(补):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比便脓血。

发热四天,冷三天,热多冷少,有发热四天,为生。冷多人少为死。

用热药是对的,不用、少用寒药。用生附、硫磺,可放心大胆用,硫磺有毒,即热毒,吃下去热而已。


16条辨三五八(补):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寒由四天变为五天,寒多热少,为阳退病进。

寒热天数同等最好,可作为处方中病的标准。热三寒七用药后变为热七寒七,为中病,不变处方,继续服用,直到有一天半夜饿,胃气恢复为止,愈。虽然癌细胞在,不动之即可。

肝癌后期为的症状为肚子很大,坐着等死。


17条辨三五九(补):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里阴寒很盛,阳要绝时出现此现象,可灸期门、章门(五脏会穴),若还是寒厥,为死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胰脏癌~倪海厦姜 黄连 黄芩 人参
胰脏癌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呕吐
经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半夏泻心汤细解:痞塞 、寒热胃、体虚没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