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胃散*中医治牙痛

牙痛鼓包

一、拍足三里再加跺脚

二、腌制的酸梅,五年的,变得乌黑的效果更好,再加睡觉(把你的津液引上来,跟火气中和)

三、晨起服用蜂蜜水或淡盐水

活用成方在加减(牙痛)

一老人牙痛,声音低弱,这是胃差牙痛。老人吃了西药片后,胃更不舒服,更难受。用二陈汤、平胃散加牙痛三药。这叫圆机活法。

护胃的基础上,加地骨皮、白芷、骨碎补这牙痛三药

还有一牙痛,还出血,舌红,脉数。这是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加牙痛三药,这就是灵活变化。吸收好,身体好。

齿痛:以升麻煎汤,热嗽咽之,或加生地。

中医治牙痛,那是拿手好戏。早在800多年前,金元名医李东垣在《兰室秘藏》里就记载了一个方子,叫清胃散。李氏的方子里“升阳散火”的思想比较多,这个方子是治疗实火牙痛的,比如,前一晚烧烤煎炸吃多了,身体又没有办法充分代谢掉,这些大热的食物堆在肠胃里就会化热。

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

清胃散主治阳明经齿痛组成:
黄连6g生地6g升麻9g丹皮9g当归6g芍药12  石膏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人下齿,胃中热盛,循经上攻,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胃热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则伤及血络,则见牙宜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及血分,耗伤阴血,故以生地黄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与生地黄合则滋阴养血,与丹皮合则消肿止痛,共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痤疮等属胃火上攻者。

  【使用注意】牙痛属风寒或肾虚火炎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歌】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出处】《兰室秘藏》


【组成】黄连6克  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升麻9克   牡丹皮9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歌诀】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泄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6g) 黄连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9g) 升麻一钱(6g)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及牙宣。

【证治机理】本证乃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经上攻,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胃热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


【方解】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取“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臣以丹皮凉血清热。佐以生地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活血,合生地滋阴养血,合丹皮消肿止痛。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热毒内彻而解。


【配伍特点】苦寒辛散并用,降中有升,火郁发之。


【运用】本方为治疗胃火牙痛之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胃经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藿香叶七钱(6g) 山栀仁一钱(3g) 石膏五钱(9g) 甘草三两(6g) 防风去芦,切,焙,四两(9g)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鉴别】



【一】泻黄散与清胃散皆有清胃热之功。

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

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但前者是清散并用,兼顾脾胃;后者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

【二】玉女煎与清胃散同治胃热牙痛。

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之牙痛、牙宣等症。

玉女煎清胃热而滋肾阴,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滋肾,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之牙痛及牙宣诸症。


【方论选录】



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苔、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煿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症,廓然俱清矣。(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医案举例】



柴屿青治满少司农讳兆惠,内阁侍读,同在军机处值宿,患重舌肿痛。问曰:曾服通经散泻火,而病不除,何也?答曰:火有诸经,岂可混治,诛伐无过?幸汝年少,未至大害。诊其右关洪实,胃火特甚。时已薄暮,清胃散一服,而次早霍然。(《续名医类案》卷十八)

拓展阅读:《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唇风



刘某,男,27岁。2005年5月25日初诊。


诉唇部红肿,痛痒灼热,皲裂结痂,脱屑1周。经西医内服抗生素及抗过敏西药,外搽激素及抗生素软膏近1周,病情无缓解。


现症见:双唇部红肿,痛痒干燥,灼热,皲裂,结痂,脱屑,口干苦燥,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燥,脉弦。诊为唇风,证属胃热血燥,复感风热。方选清胃散加味:


黄连10g,升麻15g,牡丹皮15g,生地黄30g,当归10g,生石膏50g,生大黄15g,麦冬30g,玄参15g,防风15g,苦参15g,蝉蜕10g,甘草5g。


连续服用10剂而治愈。


按:口唇为脾胃所主,唇风多因阳明胃热脾经血燥或复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唇部红肿灼热,痛痒皲裂,结痂脱屑均为胃热上攻夹风热犯唇所致。方中清胃散清胃凉血,防风、蝉蜕、苦参清热祛风止痒,生大黄、麦冬、生石膏清胃通腑滋阴,药证相符而治愈。[黄其兵.清胃散临床运用举隅.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4):26]



鼻衄



王某,男,14岁。2004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两天来鼻衄常发,量多,血色鲜红,伴心烦、口苦、口干欲饮,唇肿,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脉滑,舌红苔黄。此胃热上升迫血妄行所致。投清胃散加减:


升麻15g,黄连10g,牡丹皮15g,生地黄30g,当归15g,生大黄15g,白茅根30g,甘草5g,生栀子15g,生石膏30g,知母15g。服1剂鼻衄减,3剂后诸症消失。


按:衄血者多属热证,热邪内迫,血不循经而外溢,由鼻窍而出者名鼻衄,刘河间云:“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盛则血妄行而为鼻衄也。”张景岳云:“衄血之由因内热者多在阳明经,治当以清降为主。”本病鼻衄量多色鲜红,且伴口干渴、口苦唇肿,属阳明经热上冲,热迫血妄行所致,故治疗按张氏之说以清降为主,投以清胃散以清胃热。白茅根、栀子以清热凉血,大黄、石膏、知母加强清胃热的作用,兼以通腑泄热,使胃火降,鼻衄止。[黄其兵.清胃散临床运用举隅.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4):26]



急性胃黏膜病变



李某,男,38岁。2002年5月21日初诊。


胃脘疼痛反复发作2月余,服雷尼替丁、三九胃泰等,时有缓解,近1周来胃脘疼痛又作,不能进食,食后呕吐,吐出物中常夹有血丝,腹胀,胃中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数。胃镜示胃黏膜糜烂并有点状出血表现。证属脾胃郁热,郁久化火,灼伤胃络。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清胃散加减:


生地黄、牡丹皮各15g,黄连、升麻、当归、白芍、延胡索、枳壳、竹茹各10g,吴茱萸3g,生甘草5g。水煎服。


10剂后,诸症消失,上方稍加出入,续服半月,再行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红润规整,病告痊愈。


随访1年未再复发。[边瑞宏,贺兰英,张闽华.清胃散临证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05,(6):252]



反复头痛头昏



女,22岁。1999年1月13日初诊。


患者近6年来因学习紧张出现头昏头痛,时轻时重,近1周因考试临近,头痛加重。


刻诊:全头重痛,昏沉不清,视物稍久则加重,伴焦虑,思想不集中,重时偶有脑鸣,平素胃纳甚佳,尤喜食煎炸油腻,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诊为神经症。


辨证属心胃火旺,上扰清空。治宜清心胃之火。拟清胃散加减。处方:


生地黄15g,黄连10g,牡丹皮10g,升麻5g,当归6g,生石膏20g(先煎),蔓荆子12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3剂而愈。


按:患者胃纳较佳,多食煎炸油腻,胃中素有火热积结,加之劳心过度,心胃之火交蒸于上,扰动清空,故而头昏头痛。治宜清心泻胃。选清胃散加减,使火不上扰而清空得宁。方中加蔓荆子意在清头目、愈脑鸣,并有引经之效。[花亚历.清胃散新用.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622]



热哮喘



患者,女,22岁。1997年8月10日就诊。


患支气管哮喘6年,每年发作1~2次,皆在夏季。10天前,由于过食辣椒而感胸闷不适,继而引发哮喘。


刻诊:患者面色红赤,烦躁不安,气促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苦闷欲绝不能平卧,咳痰黏稠,色黄白,排吐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热哮喘。


治法:清胃凉血,泻热平喘。清胃散化裁:


黄连10g,当归10g,升麻10g,牡丹皮12g,石膏30g,桑白皮15g,黄芩12g,地龙15g,大黄10g。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上方服6剂后哮喘已基本稳定,后随证加入全瓜蒌、杏仁、麻黄等药继服12剂而愈。


按:患者胃中素有积热,进食辛辣而致胃热上冲,气逆上迫于肺而致哮喘发作。故此例哮喘当从胃论治,因此选清胃散以清热凉血。方中加入桑白皮、黄芩、地龙、杏仁、全瓜蒌等药泻肺中之热,化肺中热痰;大黄通腑以利肺平喘。如此标本兼治则胃热清,气逆止,卧得安,哮证愈。[徐辑明.李东垣胃病方治验.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2):755]



滞颐


赵某,男,3岁。1999年12月25日初诊。


患儿自6个月至3岁,经常流涎,仰卧时稍轻,浸泽颐间及胸前,颐部潮红糜烂,并有口角赤烂,面赤唇红,舌质红,苔黄厚,指纹紫。


证属脾胃积热,而致廉泉不能制约。宜清胃凉血燥湿。拟清胃散加减配合针刺治之。处方:


生地黄、当归各10g,牡丹皮6g,黄连3g,升麻2g,赤茯苓6g。


针刺选穴:


廉泉、地仓、合谷、阴陵泉、足三里等穴。手法用强刺激,不留针。


药进两剂,针刺两次而告愈。


按:滞颐俗称流涎,又名流涎不收。多因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常,不能收摄所致。牙龈为阳明经脉循行之地,胃火灼热,循经上攻而牙痛、齿龈红肿。上方用苦寒泻火法为主,但其泻火,正是为了升阳,所以在苦寒泻火药中加入升麻少许,以升清阳,故收佳效。[张丽华,李小林.清胃散的临床应用.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4):20]



清胃散-实火牙痛
牙齿是骨之余气所化,是长在牙龈肉周围上,足阳明胃经,循鼻子到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从腮帮子入下齿,


所以牙龈肉乃阳明经所主,阳明胃肠又主肌肉,所以肌肉肿毒,总离不开阳明积热,这牙龈肿痛是胃肠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也就是说它跟肠胃关系最大。古人讲,六经实热,总清肠胃。就是你全身热气腾腾,肠胃一定要先清空,清空肠胃,热气就下降。


治牙痛神方:清胃散

清胃散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为治疗牙痛之良方。组成为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

《医方集解》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专治牙痛与牙宣。 






李氏的方剂里“升阳散火”的思想较多,所以清胃散里面有升麻,且升麻的用量相对较大。

清胃散的君药为黄连臣以升麻,升麻性寒,能够清胃解毒。这些清解的药可以把人体的败浊给它化下去,以治胃火牙痛;


再一个是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黄连得升麻,泻火不凉遏,升麻得黄连,散火而不升焰。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当归养血活血,与生地合则滋阴养血,与丹皮合则消肿止痛,共为佐药。


此方的核心是“苦寒清之,火郁发之”,这也是其立方原则,苦降、升散,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有一首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专治牙痛与牙宣。 
有人问我,中医是慢郎中啊!可是在过去啊,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一样治这些急难重症。

《黄帝内经》说,治疗疾病,要懂得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如何区分?暴痛属实,久痛隐痛属虚。



痛起来像火爆那样,很快,很猛烈的,要泻火。痛起来绵绵不休的,隐隐作痛,要补虚。


实证一般是比较急的,叫暴病多实,虚病一般是比较久的,缠绵的,隐隐作痛,叫久病多虚。

牙痛还会伴随红、肿、热。用这清胃散富含三大理法,开盖加水跟撤火。

这牙部肿热,就像烧红了的滚水一样,牙龈肉虽然在上面,而热却是从下面阳明胃肠经蒸上来的。



所以要让这锅水迅速凉下来。

第一通过黄连直接清胃肠积热,就像清里釜底的薪火一样。

第二用生地、当归、丹皮来增液凉血,就像往锅中加水一样,加点凉水下去,沸腾之势就减轻了。


第三你想要水凉得快点,一定要把锅盖打开,不然越焖越热,这时通过升麻,直接揭开阳明锅盖,这样盖子打开,热势就能透发出来。

所以三管齐下,锅中的水由沸腾之势,佷容易就转为清凉。

而人体鼎沸疼痛难耐的牙火,也很快好过来。

所以清胃散,不仅用于治疗牙周炎,胃火牙痛,一切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三叉神经痛,只要是胃火上攻,皆可用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胃散
清胃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方剂学》学习笔记106
清胃散、清胃汤 、泻黄散
清胃散牙出血
泻 黄 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