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战以多打少,结果惨败差点亡国,关键时刻幸亏对手神助攻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年仅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讨伐蒙古瓦剌部。熟悉明朝历史的人看到这里应该就能猜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变”。

在行军初期,明军就遭遇到了连日的大雨,几十万大军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行进,显然对军队的士气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经过十几天的行军后,明军抵达大同。这时前线回报说瓦剌部队神出鬼没,战斗力很强,深入草原太过危险。之前一直鼓动皇帝御驾亲征的太监王振此时也怂了,于是又决定班师回朝,并向京城发去捷报,宣称“远征”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原本明军打算沿一条较少暴露的路线返回北京,可是王振临时又采取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让明军沿原来的路线返回。原因是原定计划中路线将通过王振的家乡,如此庞大的军队路过的话,必然会对他在家乡的庄田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结果,瓦剌部队早就在沿途做好了攻击准备。明军在回师途中,负责殿后的部队相继在瓦剌骑兵的追击下被消灭。

8月31日,明军主力部队抵达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此时离怀来只有不到25公里。官员们都力劝皇帝到怀来城内,因为那里有城墙可以防卫。可王振又压制了所有意见,让明军在土木堡就地扎营。

瓦剌部队了解到明军的情况后,立即切断了明军撤往怀来的路线,并控制土木堡附近的水源。结果,人困马乏的明军在混乱不堪中遭到瓦剌骑兵的突袭。明军几乎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抵抗,土木堡的战场成为了杀戮明军的屠宰场。明军在此战中伤亡过半,所有在军中的高级将领和朝廷重臣无一幸免,其中包括了久经沙场的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曹鼐、兵部尚书邝埜。而导致这场大败的始作俑者王振,也在混战中被愤怒的明朝将领一锤砸扁了脑袋。

明军溃败,明英宗本人也无法幸免,堂堂大明天子成为了瓦剌的俘虏。不过,明英宗在被俘后,表现出来的气节,还是非常让人敬佩的。他在瓦剌首领也先面前毫无惧色,反而是以皇帝对臣子的口气与也先对话。结果,作为战胜者的也先反而主动向明英宗磕头行君臣之礼。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占尽优势,而且离明朝首都北京也只有一步之遥。明英宗这次御驾亲征,已经将京城的所有精锐部队全部带了出去,留在北京的军队不足十万,而且都是老弱残兵,京城也没做好防御敌人的准备。更致命的是,在得知皇帝被俘后,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充满了失败悲观的气氛。如果也先在此时立即对北京发起攻击,恐怕大明王朝的历史就要定格在1449年了。不过,这时也先却给明朝送上了一次神助攻,帮助明朝躲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原来,也先根本没想到能在战斗中俘虏明朝皇帝,这次意外的收获完全打乱了他的原定计划。最后,也先决定先回师到草原,再带着足够的人马向北京进军,并以被俘虏的皇帝作为要挟。

等也先返回草原做好准备,再率领大军杀向北京的时候。京城这边已经在新任兵部尚书于谦的调度下,做好了充分的防御措施。结果,瓦剌大军和明朝军队在北京城下展开决战。明军背水一战,分外神勇,终于击退了强大的瓦剌军队,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独石口长城,土木堡之变
明朝“土木堡之变”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土木堡古战场 (十六)
明军五十万败给蒙古军三万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到底有多惨,堪称千古第一败,此后百年大明无还手之力
百战岁月之--烽火土木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