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评一节数学课
如何评一节数学课

        听完一节数学课,我们要评课,那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一节好课?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是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如下:

评课的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当前的教学任务,正确确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

(1) 基础知识;(2) 基本技能;(3) 数学能力;(4) 理性精神.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准确而没有歧义,使目标成为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

2.教学内容(1)正确分析所教内容各部分知识的本质地位及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知识的本质及其深层结构的分析);(2)对如何选择、运用与知识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的分析;(3)对如何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自然融入新情境,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4)对如何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分析。

3.教学过程(1)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和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注重层次、结构、张驰有序,循序渐进;注重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2)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知识体系.。(3)精心设计练习,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提高训练效率。(4)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

4.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等.

5.教学效果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6. 教师专业素养  数学素养、教学素养、

基本功:

(1)语言:正确、通俗、简练、感染力.(2)板书:字、式、图的正确性、工整性、美感性,设计系统、醒目.(3)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4)有较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求知激情

 听完一节数学课,我们要评课,那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一节好课?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是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如下:

评课的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当前的教学任务,正确确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

(1) 基础知识;(2) 基本技能;(3) 数学能力;(4) 理性精神.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准确而没有歧义,使目标成为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

2.教学内容(1)正确分析所教内容各部分知识的本质地位及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知识的本质及其深层结构的分析);(2)对如何选择、运用与知识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的分析;(3)对如何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自然融入新情境,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4)对如何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分析。

3.教学过程(1)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和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注重层次、结构、张驰有序,循序渐进;注重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2)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知识体系.。(3)精心设计练习,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提高训练效率。(4)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

4.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等.

5.教学效果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6. 教师专业素养  数学素养、教学素养、

基本功:

(1)语言:正确、通俗、简练、感染力.(2)板书:字、式、图的正确性、工整性、美感性,设计系统、醒目.(3)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4)有较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二、语言表达准确,课堂指令清晰

       课堂教学指令清晰是好的数学课的一个标准。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当然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东一耙子,西一扫帚”,那么久而久之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 “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语言表达准确,课堂指令清晰,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当前教师必须追求的目标。

三、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都知道,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特别是数学课尤其特殊,不同的知识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什么是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要渗透哪一类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是探索和发现,是采用直观教学,还是组织学生讨论,都要设计好,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兑现。人们常常提起“有效学习”,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学习”。既然称得上学习,怎么会无效呢?关键是学习效率的高低之别。要想做到高效,一堂课目标必须明确、重点必须突出。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重点设计教学过程。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是有所顾虑,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宽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四、创设良好氛围,体现宽松和谐

         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讲课首先得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在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以后,促使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在水面上形成波纹,能够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幽默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手势和表情也是不可缺少的。上板着面孔的课,教师在说“单口相声”,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

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五、关注学习过程,亲历成功体验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而现在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

         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六、保留教学时间,注重思考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由此可见,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七、巧设课堂结尾,思维意犹未尽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常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堂好的数学课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会有更多更新的标准产生,但不变的永远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什么时候这对矛盾关系处理好了,这堂课必将是一堂好课。

 

新课改下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对其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教学的不足,以便更有效的改进教学。同时它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中学数学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看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就是理念的不同。所以衡量一节数学课的首要标准是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应贯穿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应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学论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观的核心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课上,如果老师理念陈旧,传统教学,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算是任务关注型教学,绝不是新理念的教学。

2、看目标的落实

      落实“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一节数学课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它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刻意地去追求课堂的所谓“丰富”而不管目标的落实,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节注重形式的课。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数学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数学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过程的安排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要看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

     4、看氛围的融洽

      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数学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遭。”。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样试想: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数学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驰张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看兴趣的激发

       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如果一节课学生对老师的课毫无兴趣或是在老师的威压之下被迫学习,那教学效果绝对是甚微的。同样如果一名教师的课老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我们老师们所希望的教学效果。难以想象,一个厌弃数学学习的学生能将数学学好!

    6、看信心的培养

      看教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是评价一节课的又一尺子。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曾想过要为学生创造获取数学学习成功的机会吗?我们学生的每次学习是否在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中,信心百倍地投入其中的呢?谁都想在希望中“活”下去。调查得之,许多学生所以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是因为从未尝到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加上老师总是垂青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考高分、受表扬的总是他们。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诚然,回答问题往往不正是集中在几个孩子身上吗?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老师只有为每一位学生交流意见、表现自我创造机会,让他们得以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常常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滋味,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果。

      总之,评价一节课应该是多角度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即不能泛泛地去评价,也不能仅就某一方面去评价。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是一定的,但评价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这有待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一节有意义的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要求其概括一节好课的标准时曾说过,“教师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的,而不是给听课的人士上课的,所以一节好课不能十全十美,但要有意义”。这里所说的有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知识,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也可以是能力得到锻炼,产生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是教学效果反馈回来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更可以是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自信心增强,继续学习的潜能得到开发。所以,一节有趣、有效、有意义的好课要看师生双方面的表现:

 

一、教师的素养是生成一节好课的前提

 

1.目标明确,教有方向

通常上课前教师都会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但是如果达到目标的途径不够清晰,或目标定得过高,脱离实际,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一节好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一次学习完新课后进行巩固练习,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学生完全没听懂,思前想后找不出理由,那节课的活动安排的很好,学生参与的情绪也很高涨,气氛相当活跃,但为什么作业会做得一塌糊涂呢?反思的结论是:教师只是为学生有得活动而设计活动,对学生的学生目标并不是很清楚,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当时学生的热情劲儿只顾着活动,使得活动变成纯粹的“玩”了,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目标,所以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数的奇偶性》,课后觉得此课上的很顺,教师学生也很配合,但就是讲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专家评课时说,上课教师虽然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做到了解、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也达到相应的水平,但只是满足了知识性目标,没有在讲授知识或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啊,虽然上课教师在进一步出示一些难题也只是在加深该课的知识的深度,但这不能取代能力性的目标。

学科教学除了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还应具有思想教育、情感渗透的功能。因此,一节好课教师还应根据各科教材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试想一下,若干年后,哪怕这些学生这节课学到的东西都忘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的一些技能是永远忘不了的,思想上、情感上得到的熏陶也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当然,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不尽相同,是否一节好课还要看教师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例如对一个两极分化悬殊的班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难易两个级别,要求或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去掌握其中之一。

 

2.驾驭课堂,机智应变

一节好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能智慧、恰当而又果断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实际效率,使课堂变得优质、高效。

一些平时课上得还不错的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每逢观摩课、赛讲课总是很紧张、很不自然,与平时上课完全不一样。我们学校一次教师赛课比赛,由于当时听课的人很多,一位年轻教师很紧张,提问学生,谁料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他还紧张,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也答错了,考虑到在听课老师面前不能太丢面,那位教师要撑面子显得自己老练,便故作轻松姿态轻描淡写的说学生错了,然后迫不及待地用课件显示出正确答案。紧接着按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下去。课后的作业,可想而知,在那个学生出错的地方几乎全军覆没,从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实质上无论这节课在听课者眼里多么精彩都是失败的。

当时如果那位教师能利用学生的错误立即纠正并因势引导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想的,从而让学生自己找错,化弊为利,效果就不一样了。

评课时被提及,那位教师说原以为很简单的一个提问,学生却出错了,出乎意料,怕驾驭不了这样的局面,所以不了了之。是啊,怕学生出错的思想在教师的心里像根刺。一旦触动便掀痛全身,所以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避免防止学生出错,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当学生出错教师总是冷漠对待草草了之。而另一位教师上同样一节课时,学生犯同样的错误这位教师没有急于点拨或替学生包办,而是把学生犯的错误加以利用,循循善诱,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用5分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辩论比赛,这样不仅改正题目的错误,更重要在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老师实在处理的扎实到位,学生的错误竟成为这节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实出错是学习的正常现象。但为什么同样是学生犯的错误,在一位教师课上却是败笔,在另一位教师课上却是亮点呢?归结原因是后者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当做了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教师要灵活应变,机智处理,顺着学生的思维而又高于学生的思维。一堂课下来如果没有学生犯错不一定就是好课,一节课好坏不在于学生是否出错,而是因为教师不怕学生出错,运用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反能“将错就错”,这样的课才更真实、更精彩、更有意义。

 

3、因势利导 重视调控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间思维碰撞、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研讨交流的机会。学生交流、探索时,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领调控。因为一节数学课只有40分钟,并且每节课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如果不及时调控,就会浪费时间,使教学无效。所以教师要收放有度,进退适时。

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在学生概括总结时,在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而对一些需要脱口而出的内容,需要反应敏捷的内容,需要联想丰富的内容给的时间相对可以少一些。争取时间的实用性,减少盲目性的教学。

教学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后,我鼓励学生探索:“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否一定相等?”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答出来的问题,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得出结论的。我首先让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思考、探索,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换意见、交流看法,此时无声变成了有声,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问题得到了解决。

如果没有静静地思考过程,只是讨论时被动的听别人发言,学习的实效性就会很差。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调控,使课堂呈现出动静结合的和谐美,无声有声的意境美。

 

二、学生的表现是评价一节好课的关键

 

1.学会学习,乐在其中

学会学习在这里指的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和学习时间的合理支配。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但课堂受时间、空间和主观因素等的限制,如果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那么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说实话,其实每个教师都懂得“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可是如何实现就成了问题。有些班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学生也在洗耳恭听,但测试成绩却很不理想,分析起原因发现,课上教师的问题是听懂了,但课后再让学生做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题学生就不会了,学生抱怨说这个问题老师没讲过,所以不会做。是啊,课上教师讲的再精彩,学生听得再明白,也只不过是懂得了一个问题,而学习能力没有提高。

在一节好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找到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告诉他,然后让他记下来,过几天再搬到测验卷上。其实现在想想我们自己在学生时代经历的大多数教育都是这样的。在校要听从老师的话,在家要听从家长的话!听得多了,就没有了自己思考的机会,更没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所以要使课堂教学变得优质,教师应让学生会学习。

 

2.亲身体验,感受过程

一节好课要看学生有无亲身参与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问题的过程。听过一节《生活中的小数》的公开课,课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购物模拟情景,假设给每个学生一张100元一次性购物卡,用此卡到超市购物,这个情景非常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一次性购物卡是不能透支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买东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情景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但教师见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成功,急忙让学生合作解答,结果可想而知,能发现问题的个别比较优秀的学生七嘴八舌各自为政,而更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根本参与不了,个别后进生更是不知所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这时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解答,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把问题分轻重难易作讨论。当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后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合作解决,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在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改进学法,再组织学生合作解决,结合大家的智慧,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认同,相互接纳。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为学生能发表和别人不同的独立见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打下了基础。这种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成功与失败。

在这一过程中,有生生互动,还有师生互动。学生的倾听,表达,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不断提高。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而不乱,教师的导也在参与之中得到了体现。

 

3.学生主体,重在参与

教师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刚毕业出来时我们没有什么经验,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课上往往很严肃,慢慢的,学生们不敢再说悄悄话了,课堂变得很安静,但课上得死气沉沉的,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教学是教师的主导的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如果教师整节课都在讲,学生听足一节课,是很残忍的,这无疑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容器。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这个试验体动了起来,不光是嘴动起来,手也要动起来,还有思也要动起来,学习才能变得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无被突出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所以,一节好课教师要时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学科学生都有不同的主体参与方法。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为核心,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持续性讲课时间不能超过8分钟,一堂课的讲课总耗时不宜超过20分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还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解惑,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

(一)看三维目标设计与达成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教材、学生实际。

(2)三维目标渗透整合,后二维目标既不忽视,又不硬加和拔高。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重视开发潜能,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看创造性使用教材

(1)正确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点,思路清晰。

(2)有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有效。

(3)敢于对教材和资源从地域、时空等方面作必要的加工调整、活化,教材呈现有生活性、简约性、整合性、探究性等。

(三)看教学方式

(1)体现以学定教,注重教学过程和知识形成过程。

(2)教学组织形式巧妙、多样灵活、有情趣,学生乐学。

(3)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

(4)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方法多样化,自评、互评、师评,评价真实有效。

(四)看学习方式

(1)学生积极参与,注重经历和体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扎实有效。

(2)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

(3)学生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又能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吸收别人的学习方法,并在多种学习方法中形成最佳方法,形成习惯。

(五)看教学素养

(1)说普通话,语言生动,有艺术性。

(2)教态亲切、端庄、有感染力。

(3)课堂组织能力强,应变能力强。

(4)知识面广,教育理念新。

(六)看教学效果

(1)看学生学到多少东西,看学生知识增长、学习方法获得、技能训练、智力发展、信念和价值观形成是否对一生有益。

(2)看课堂学习是不是愉快的,是否有情感体验。

(3)看课堂效率,短时高效,学习负担适度。

(七)看教学个性

(1)教材处理独特性。

(2)教材组织有个性。

(3)体现个性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

我认为,在评课时,切入点较多,可以“以学论教”,或者“以效论教”、“以教材处理论教”、“以教学策略论教”、“以教师素养论教”。如若在观课时心中没有确定的切入点,则评课时极易泛泛而谈,面面俱到,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在观课前,就应根据课的类型或执教教师的情况确定切入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课,这样,在评课时,才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切实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心声。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呢?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每个人的看法又都不同。那就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以下所谈的观点,是我个人的思考。

一、    引人入胜,切入主题

“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精导妙引就是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行云流水,如沐春风

一堂好课,应该使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于不知不觉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学习,感情投入,兴趣高涨,思维的碰撞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听课的教师,仿佛刚刚开始听课,但很快的就下课了,就像吃了一道有名的菜,满口留香;又向走进大自然,如沐春风。那种感叹真是难以形容。

老师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不着痕迹地引导下,轻松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学生的倾听、表达、概括、思维等多种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听者听得轻松。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一堂课,老师教得过于细致,就有串讲串问的可能;相反老师不讲,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就会使人感到教学松散。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评价一堂好课很重要的标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解疑,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主要看课堂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所创

那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教师又如何定位呢?很多教师进行了实践思考后,提出了“多角色”的观点即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其中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

指导者,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没有学生有效的学。所以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四、精心设计,有效调控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正是很多老师,甚至是特级教师成功的经验。备好课的关键是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提问,一个好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找到理解的重点,并进行有价值的思维,产生交流的意愿。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的活动有法、有序、有效。备课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是一项很辛苦的脑力劳动,一份好的备课就是一份艺术品。

有了好的设计,还要有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一节好课。有时往往教学设计很好,但上得效果却不好,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监控。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观察学生的理解接受的情况,以便随时进行微调,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尝试,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并且因为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同,他们共同努力,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学生在情景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合作解决,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能发表于别人不同的独立见解打下基础。这种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

在学生自主尝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倾听、表达,口语交际能力等都得到训练。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而不乱的,教师的导也应该在参与之中得到体现。

六、师生和谐,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教师的语言精炼富有情感;教态自然、大方都会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维,不怕自己说错了而遭到教师的批评,也不怕自己的发言受到学生的嘲笑,相反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和作者同喜同悲。

师生的关系和谐了,课堂的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就像在游戏中学习;就像在与合作者交流思想;就像在进行一个科学试验;就像在进行一次学术研究。这里仿佛不是课堂,没有教和学的界限,没有一问一答的形式,没有了师道尊严的桎梏。返朴归真,水到渠成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七、结尾无穷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节好课须五“精”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初中数学评课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