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诗歌。
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难点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 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写作背景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
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三、新知讲解
1.听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的钥匙——抓意象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 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通过油纸伞、篱墙、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诗人冷漠,凄清,惆怅心境,诗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路,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结果依旧在雨巷中彷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3.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 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 与“流泪” 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4.具体分析
(1)齐读诗歌,诗歌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用意吗?
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着诗人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 “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
(2)快读诗歌,诗歌哪几节描写了红烛的“自焚”?
2-3节,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展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燃烧自己,“烧”出光亮,写出了红烛“自焚”的特征,牺牲精神。
(3)自由诵读诗歌,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盾!冲突!”?
明确: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后的醒悟。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让诗人很迷惑,这不是 “矛盾!冲突!”吗?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理解了红烛,这正是一种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对。从而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产生敬仰之情。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齐读第4节,诗歌第4节传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表达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重在奉献。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接着诗人用“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几个动词,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使他们觉悟,使他们热血沸腾,使他们奋起,从而积极行动起来求得自身的解放。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5)默读诗歌5-7节,诗人面对烛泪有哪些思考?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仍在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而烛泪是因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的精神,歌颂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焦急的泪,也是喜悦的
泪!它会“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反映出苦难社会需要光明、勇气、牺牲,终会驱除黑暗,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6)齐读诗歌8-9节
诗人呼唤红烛,在红烛那里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四、课堂练习
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 D )
A.祖国              B.人民
C.家人              D.自己
五、拓展提高
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C )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学生齐读
课本上标画,识记
学生齐读
识记诗集《红烛》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由读,分析、消化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学过的诗来举例分析
学生自由回答,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简单分析。
学生多样化诵读
学生留足时间,边读边分析,同学间可以讨论完成
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可以延伸,学生谈收获
积累文化常识
了解作家的经历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感受闻一多学生在诗歌上的贡献
方法指导
提升阅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读带教,在读中体会、品味、感悟
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动手动脑相结合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课堂小结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体现了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板书
赞颂
讴歌
红烛    敬仰        执着追求
寄语        用于牺牲
思考
呼唤 侯晓旭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高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初一名师讲堂
初二名师讲堂
初三全科复习
高一名师讲堂
高二名师讲堂
高考全科强化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
相关课件』『
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瑞文作文公开课(视频直播)
课程名称:考场上,如何在30分钟内写出600字议论文
针对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
授课时间:每周六晚上7点-9点
授课方式:视频网课
授课网址:http://yrw.ke.qq.com
授课教师:尹瑞文
报名方式:加瑞文微信, 注明‘报名公开课’
是否收费:免费
本站手机版网址:http://wap.yinruiwen.com  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可立即获赠十个资源下载点数,点此了解详情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站长统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烛》教学设计
闻一多大全集(超值金版)
视频笔记|第7课 现代诗歌二首① 红烛 旗 (交大附中 孙悦)
2 红烛 优质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高考语文备考攻略:如何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原创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