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母亲

一直就有想写这篇文章的冲动,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盘旋很久了,但轻易不敢下笔,不知从何写起。

也许这是我心里永远的痛,不愿提起却又时常想起。

多少个夜晚,我做着同样的梦,母亲对着我微笑,和我拉着家常,音容笑貌一如往昔。

我满心惊喜:母亲还健在!母亲并没有离开我!

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又会疑惑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不会是做梦吧!

着急醒来,果然是美梦一场,不禁暗自神伤,悄然落泪。

---云淡风清《怀念母亲》

01

母亲已离开我二十几个年头了!

从九二年的腊月二十五住院到过罢年初六去世,仅仅十几天的时间,我和母亲就阴阳两隔。

当时我已怀有六七个月的身孕,挺着大肚子在医院照顾母亲,看着母亲因呼吸困难而发出的一声声痛苦呻吟,我是那么的心痛无助!

我永远也忘不了九三年新年的第一天。

因为照看母亲,在医院呆了一夜后,我从市医院回家。走在清冷的街头,听到远处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看着身边走过一个个兴高采烈喜迎新年的人们,想到重病在身的母亲可能已时日不多了,我心如刀绞,肝肠寸断,真切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

这种心情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的。

正月初六凌晨,我那操劳一生,最后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享年七十岁……

一直以为,母亲的离去是我们的疏忽造成的。

母亲平时身体一向很好,除了血压有点高别的没啥毛病,只是有时上楼有点喘也不严重,没想到是心脏不好。

那时她和父亲跟我一起租住在中州村一套两室的房子里,老丁刚从内乡调到南阳,一切都不就绪,生活各方面都很艰苦。

我又怀孕了,母亲就担起了照顾我的重任。

当时年关将近,按父亲的意思是想回老家过年,春节老亲旧眷要见见面,拉拉家常。

母亲不想回,一是过年招待客人做饭什么的事务繁杂应付不了,二可能还是有点放心不下我吧!

反正因为这事,父母多次商量,最终也没达成共识。

眼看已过了二十三小年了,母亲有点焦虑,加上那两天天气寒冷,多种因素加在一起,母亲就突发心脏病倒下了,被送到市医院救治。

只怨我们当时太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这个病的严重性,在医院住了一天后,母亲可能想着快过年了要求回家,我们也就同意了,谁知晚上病情加重就又连夜送回医院。

就这样来回折腾,心脏病就发展成心肌梗塞,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

后来我和姐姐都很后悔,心脏病是最怕折腾的,如果当时我们能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或者市医院不行转到别的医院,那后果就不会是这样了。

母亲因我们的疏忽而永远离开了,这也是我们常常自责的原因。

可是无论我们怎么忏悔也唤不回母亲的生命。

母亲,您若地下有知,能感受到我们愧疚的心情吗?请原谅我们的粗心大意和年轻无知吧……

02

母亲的身世我不是太清楚,只是从她平时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一二。

母亲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

我外公是一个私塾先生,在前妻去世后就娶了外婆。

外婆只生了二姨和母亲两个女儿,加上外公前边留下的一个舅舅和一个大姨,母亲总共姊妹四个,她是老小。

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天资聪慧,可能从小受到过外公的熏陶,加上在解放初参加过扫盲班,倒也识文断字,看书读报都没问题。

关于母亲的婚姻,她自己专门给我讲述过,完全是外婆一手包办。

当时外公已经去世,二姨嫁到了我们村。

外婆领着母亲去看二姨,被姨夫门上的邻居看到,有意给父亲撮合。

父亲的家庭在那时的农村是一个标准的耕读之家。

兄妹四个,大伯在武汉经商,二伯在家种地,父亲和姑姑还在上学,家庭殷实。

这从后来土改时我家被划成富农就可以看出。

外婆听了媒人的介绍就有点心动,考虑到自己没有亲生儿子,将来还得靠两个姑娘养活,如果两个姑娘能嫁到一个村子,相互照应,岂不更好。

于是提出想看看人咋样,也就是说想相相亲。

根据母亲的叙述,外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早上起了个大早,跟母亲说要去街上赶集,可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却愁眉不展,心神不宁。

问她怎么了,她只说中午在街上吃了个锅盔馍,不好消化,心口堵的慌。

实际情况是,外婆赶到街上,和媒人一起来到父亲就读的学校,躲在校门口偷偷相看。

走出来一个说不是,又出来一个还不是,最后媒人用手一指说就是这个。

外婆打眼一看,心就凉了半截。

当时的父亲,个子不高,胖墩墩的,脸上还有出过天花留下的不多不少的麻子,穿了一件土黄色制服,活像沙家浜里的胡司令。

当然,不用说,最后这个比喻一定是母亲后来加上去的,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没有样板戏,外婆不可能知道胡司令是谁。

反正父亲的形象在外婆的眼里,别说高富帅,就连一般标准都达不到,简直是又矬又丑。

所以外婆回来后会唉声叹气。

至于说外婆最终为什么会同意了这门亲事,我猜,她一定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权衡再三才作出的决定。

也可能与媒人的极力说和有关。

总之母亲的命运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

结婚前,她连父亲的面就没见过更别说了解了。

后来她在婆家受了委屈,不好埋怨自己的母亲,只好责怪二姨,怨她不给自己把关。

母亲说假如她是二姨,一定不会同意自己的妹妹嫁到这样的人家。

我想,在那个时代,哪个女子不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二姨又何尝不是嫁了一个无毒俱全的丈夫,最后凄凄惨惨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和二姨相比,母亲的命运好多了。

父亲虽然外貌没达标,但至少是一个读书人,知书达理,懂得尊重对方。

母亲说结婚之初她就和父亲有约在先,不许胡噘乱骂,特别是不许骂对方的父母。这一点父母真的是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虽然他们也有小吵小闹的时候,但我从来就没有见过他们互相对骂,大动干戈的。

母亲生气发火的时候,父亲总是识趣地默不作声,让着母亲,他能理解母亲的不易。

父亲生活能力差,按母亲的话说,是除了识得几个字,别的什么都不会。

这的确是实情,父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家就是一甩手掌柜,家务事地里活都指望不上。

母亲虽然有时会发发牢骚,但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强求。

埋怨之后,该做的事还是会去做,尽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责任。

我想,可能正是这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是他们能够维系那个年代形成的包办婚姻的基础吧!

03

母亲刚嫁过来的时候,父亲家还是一个大家庭,有十几号人,妯娌三个要轮流做饭。

母亲在娘家是小闺女,外婆也是宠着爱着,到婆家一下子适应不了,做不来那么多人的饭。

奶奶有时看不下去就帮帮她,为此引起大娘二娘的不满,说奶奶偏心。

母亲回娘家跟外婆哭诉,可外婆又有什么办法呢,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能自己慢慢学着干了。

后来的日子里,不知道我的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做得了一手好茶饭,练就了一套好针线活,成为邻里公认的巧媳妇。

每年春节来我家走亲戚的客人都爱吃母亲做的菜。

平时母亲在缺油少粮的情况下,也总能变着花样给我们改善伙食,或者是烙饼卷菜,或者是摊煎饼,或者是做角片面,就连面疙瘩汤也能搅得像鸡蛋须一样让人称赞。

嫂子刚结婚时,回娘家给她父亲夸婆家的茶饭好。

他父亲说,你们婆家这一家人是生在农村,长了个城里人的嘴。

其实母亲只是手巧,加上用心,能把同样一块儿面做出不同的花样罢了。 

母亲的好手艺到我这儿失传了。我一直后悔没有从母亲那里学两手,如今只能做个家常便饭,勉强糊口裹腹,更别说针线活了。

人说巧娘拙闺女,这话一点不假。

母亲的针线活好也是出了名的。

邻居家娶媳妇嫁姑娘要铺床装被子,生小孩要做棉袄棉裤虎头靴都会找母亲帮忙。

记得每年快过年的时候也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三十晚上,母亲为了赶制我们的新衣服常常要熬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当我们高高兴兴穿上新衣服跑着捡鞭炮的时候,谁又能注意到母亲熬红的双眼?

母亲生活习惯好,爱清洁,讲卫生。

平时很注意穿着,也就是农村人说的“爱好”。

自己打扮的整齐,还总是把我们收拾的干干净净,体体面面,不像有的人家的小孩子拖着鼻涕,蓬头垢面的。

以至于邻居家才过门的新媳妇见到我们姊妹俩,还问这是谁家的小客妞? 

母亲的爱好也很多,最喜欢看戏听戏。

母亲是个“戏迷”,我小时候常常跟她跑着去看戏。

我们村或附近村庄只要起戏,她一定会赶去看,有时还惹父亲不高兴。

后来家里有了收音机,母亲又喜欢通过收音机听戏,她最喜欢听申凤梅唱的越调《诸葛亮吊孝》,百听不厌。

也喜欢听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每天按时按点收听。

甚至喜欢听天气预报,邻居们因此常常会向她打听天气情况。

母亲年纪大的时候有闲功夫了,就在不大的院子里种上花儿和葡萄树。

记得她种的红薯花,鸡冠花,指甲花每每开的鲜艳好看。

葡萄树也慢慢长大,藤藤蔓蔓爬满了葡萄架。夏夜,我们会在葡萄架下支张床,躺上面乘凉,听着虫鸣进入梦乡。

母亲爱养猫,小时候就记得家里养了一只花狸猫,还下了一窝小猫咪,我那时候还小,看到一个个喵喵叫的小猫感到怕怕的,不敢用手摸。

突然有一天,花狸猫不见了,此后再也没有回来,母亲为此念叨了好几天,猜测可能是被村上哪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逮去解馋了,心疼了好一阵子。

总之,母亲是一个爱生活有情趣的人。

04

另外,母亲的勤劳善良,孝老爱亲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我记事起,每天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先给奶奶盛,端给奶奶吃。

那时候,白面少,我们经常吃红薯面窝窝头,母亲专门给奶奶蒸了花卷馍。

有时奶奶舍不得吃偷偷塞给我,让母亲看到了,还会怪奶奶太惯孩子。

俗话说,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孝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姊妹几个。

哥哥后来对老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我和姐姐都能与婆婆和睦相处,可以说都是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

六零年,中原大地因天灾人祸导致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饥荒造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其中我的家乡唐河县是重灾区。

据老辈人讲,当时村里家家都有饿死人。

我们家就因此失去了两位亲人,二伯和二娘相继去世,留下堂姐堂哥姊妹四个。

最大的堂姐还没有出嫁,最小的只有七八岁。

此时爷爷和大伯也已离世,奶奶虽有婆婆的威严但毕竟已七十多岁了,力不从心。掌管家族大权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父亲身上,可父亲常年在外教书,一个月回来不了几次,真正操劳的还是母亲。

在那个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自己的两个孩子,二伯家的四个孩子怎样相处,这些事情现在想想都觉得头大。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熬过那些艰难岁月的。只知道从我记事起一直到堂哥结婚成家,我们都是和堂姐堂哥吃住在一起,亲如一家人。

我想,如果没有母亲的大度隐忍,善良仁慈哪里会有这一家人的和睦共处?

05

母亲一生中经受到的最大的一次打击莫过于大姐的意外身亡。

就在我即将出生的那一年夏天,十八岁的大姐因为农药中毒没有抢救过来而不幸离世。

大姐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十八年,花骨朵一样的年纪就这样凋谢了!

这种打击之大对母亲来说可想而知,几乎是毁灭性的。母亲不止一次的给我说过,当时要不是还怀着你,我就不想活了!

那段日子,痛不欲生的母亲经常以泪洗面,不愿去热闹的地方,看见人家说笑就觉得难过,还不时跑到大姐坟上痛哭。

一直到我两岁多的时候,母亲才慢慢地从这种丧女之痛中走出来

母亲珍藏着一张和大姐的合影,照片上的大姐八九岁的样子,瘦瘦的,大大的眼睛,留着齐耳短发,很秀气。

我刚考上大学的那一年,把留了多年的马尾辫剪成了短发,母亲曾怔怔地看着我说,你这样更像你大姐了,然后又若有所思地说,你大姐若是活到现在也有三十多岁了,估计早成家了!

我知道这又勾起了母亲的痛苦回忆,失去大姐的阴影贯穿了母亲的一生。

我想,正是经受了这些生活的磨难才使母亲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我后来也真切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的那种心情。

母亲在怀着我七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大姐,我也是在怀着儿子七个月的时候失去母亲,都是失去了至爱的亲人!那种噬骨的痛绵绵不绝,不时的涌上心头,痛彻心扉!

06

母亲虽然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家庭主妇,没读过多少书,讲不出高深的道理,但她那些简单朴素的话往往很有哲理。

例如,她说,看到别人的孩子扶一把,自己的孩子长一zha,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

小时候不懂事,有时看到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就不加掩饰地取笑,母亲这时总是严厉的制止我们。

她说,人身体有毛病,自己心里就够难受了,你再笑话人家,不是往人伤口上撒盐吗?

教育我们从小要善良,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母亲就是这样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严格要求我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

后来我也有了自己孩子。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母亲说过的一些话。 

教育学家说,好母亲是一所好学校。

母亲就像一座宝藏,给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益无穷。 

母亲和我一起生活的时候,我才参加工作不久,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好,让母亲跟着我吃苦受累,没享一天福。 

后来,每当我吃到好吃的东西,看到有好看的适合老年人穿的衣服就想到了母亲,心想要是母亲还在该有多好,可是我再也没机会孝敬她老人家了!

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所以,我常常在心里祈祷,如果有来生,让我还做母亲的女儿吧,以报答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母亲,你听到女儿的心愿了吗?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一旦发生,就永远不会消失,50人的被爱故事
散文 | 我们的爱
【非虚构故事】90后大学生自诉:我的母亲是父亲“买”来的!
母亲,儿陪你看“落花雨”
许长礼‖西北风中的故事
女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