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廷翕与《桑梓之遗》
郭廷翕与《桑梓之遗》


郭廷翕秉承家学,淡于仕途,一生致力地方文化建设,在文学、书画、考古方面均有涉猎,与当时的即墨贤达、名流结社,诗酒唱和,对当时及后世诗词、书画创作影响深远。
郭廷翕一生中成绩最为显著和影响较深远的事情,即是继承胶州高凤翰未竟的事业,毕其一生,致力于《桑梓之遗》的收集、保存与研究。
《桑梓之遗》这本大型书画册的形成过程及其后来的传承,胶州高石先生在其《<桑梓之遗>劫数奇》一文中做了详细地阐述,此文不赘。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郭华野公年谱》记载,郭廷翕一生著述甚丰,结集发行的有《桹庵诗集》二卷、《西南行诗草》二卷、《二劳遗文》十二卷等;其书画作品,即墨市博物馆有收藏,郭廷翕作为即墨历史上具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书画家,其书画作品时至今日仍为即墨人喜爱并珍藏.这些书画作品,为我们研究郭廷翕书画创作的渊源、流派、风格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进一步研究探讨这位即墨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及其创作的作品,应当与其对《桑梓之遗》所做出的贡献结合起来分析。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郭廷翕,字虞受,号冷亭,一号桹庵,琇季子,乾隆辛酉(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举人,工诗善书,精篆刻,得之皆藏亟为荣。……告归与诸名士岑梅、江如瑛等结社,赋诗酌酒,考书画古帖,一时雅集为东国之胜。胶州高凤翰集山左先辈墨迹三册,言曰“桑梓之遗”授之,遂搜辑宋元以来共八十三册。
郭氏家族为明清时期即墨地区的名门望族,郭琇是其家族中的主要代表人物。郭琇(公元1638乣1715年),字瑞卿,号华野,即墨西关人士。康熙九年(公元1671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知县。郭琇精明能干,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和地方人民的拥护。担任御史期间,铁面无私,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晚年,郭琇被康熙皇帝起用为湖广总督。郭琇著述有《疏稿》六卷。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主要记载了郭氏家族中的四位人士,分别是郭琇及其三位儿子郭廷翼、郭廷翥、郭廷翕。
查《郭华野公年谱》(刊印于乾隆早期,郭廷翼编纂),知郭琇一生中有四个孩子,长女生于公元1672年。此年郭琇35岁,此女为郭琇与屈夫人所生,这个女儿后于公元1688年嫁与即墨举人杨琬,杨琬在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也有记载。杨琬,字仲玉,杨遇吉孙,康熙戊子举人,天性温醇,父早逝,事母有深爱。落落有古人风,好学不倦,淹贯精醇,尤为名流所推重云。
郭琇的嗣长子,为郭琇弟郭瑚之子郭廷翼。公元1696年,郭琇58岁时尚未育子,故将侄子过继为嗣子。郭廷翼出生于公元1690年,字虞邻,号啸庄,琇嗣子,附贡生,尤好读书。筑藏书楼曰:“慕云楼,藏书万余卷”,其博览群书可见一斑。郭廷翼性情阔达,喜好施舍接济,遇有文人学士生活艰辛,常予以接济和帮助,其父郭琇去世时,郭廷翼24岁,二位弟弟尚幼,他悉心呵护严以施教,二位弟弟均学业有成,郭廷翼居功甚伟。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即墨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文化盛事,即清乾隆版《即墨县志》编纂完成。这次县志编纂成时“时和而岁丰,政成而事集,汇县中博综能文者四五人开局纂修(乾隆版县志主编,知县尤淑孝语)”。郭廷翼以县中宿儒,作为纂辑身份参与这次文化盛事。县志艺文篇中有郭廷翼《志辩跋》一文,详细阐述了其编纂志书的具体想法、认识和感受。著述有《南行日记》二卷。
郭琇的次子郭廷翥生于公元1699年闰七月初三,时年郭琇62岁,郭琇原配夫人屈氏已于公元1697年去世,郭廷翥为郭琇继室王氏所出,这点应该无疑问,但《郭华野公年谱》未记载郭廷翥为何氏所出,不知什么原因,有关郭廷翥的文字记录较少,只知其为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丁酉科举人,任过江宁知府。任职期间亏损较重,其兄郭廷翼变卖田产代为偿还。郭琇去世时郭廷翥15岁。
郭琇的第三个儿子即是郭廷翕。《郭华野公年谱》记载,郭廷翕生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三月十五日,即郭琇73岁时得子,其母为王氏。郭廷翕6岁时,郭琇去世,学业功名均是在其长兄郭廷翼的施教下取得的。
胶州高石先生在《<桑梓之遗>劫数奇》补充文章中说,郭廷翕生于公元1710年,卒于公元1785年。撰写此文时,我尚未见过第一手资料证明郭廷翕具体生卒年月,但是应当相信高石先生文中所言,一定有其可信依据。2003年夏天,我在青岛孟庆泰先生处见过郭廷翕所刻自用印章一枚,文“天与我才更与我寿”,于是更加赞同高石先生文中观点,即是郭廷翕寿过七十,方敢言“更与我寿”之语。
如果这样的话,郭廷翕生活的年代即是我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这时清王朝政治、经济正处于上升和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为艺术的繁荣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郭廷翕及即墨郭氏家族,就是要传达一个信息,高凤翰对郭廷翕继承和发展“桑梓之遗”是充满信心的,理由有二:其一郭廷翕年富力强,学识渊博。其二郭氏家族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能使《桑梓之遗》不断扩充发扬光大。其后《桑梓之遗》由郭廷翕扩充至八十三巨册,也印证了高凤翰的远见卓识。
高凤翰与郭廷翕相识且交往日益密切应当在公元1741年至公元1748年之间,原因如下:公元1710年,郭廷翕出生于即墨,公元1728年高凤翰出仕江南,公元1710至公元1728年郭廷翕尚幼,这期间如果认识高凤翰也不是没有可能,即墨郭氏为五大姓之一,其父郭琇曾官居湖广总督、监察御史,影响深远。其兄郭廷翼性阔达,好交友,尤喜与文人雅士交往。高凤翰出仕前游历甚广,到过崂山。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有高凤翰《华严庵》诗一首,华严庵为即墨黄宗昌所建。明清时游崂山没有现在这样方便,进出崂山大多须经过即墨县城,出城向东经鹤山沿海边逐渐深入。所以说,高凤翰游崂山经即墨县城顺便寻亲访友也极其可能,这时郭廷翕尚幼,与高凤翰不可能有太多的交流,感情也不可能太深,最多时有文人雅集之事参与其中而已。公元1728年以后,高凤翰宦游江南至公元1741年回归故里期间,以当时的交通状况看,高凤翰与郭廷翕缺乏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公元1741年,高凤翰回归故里后与郭廷翕交往日益密切变成可能。这年对于郭廷翕来说很是得意,考中举人不久出仕江西宜春县令。没有详细资料证明郭廷翕具体在县令任上干了几年,但是据史料可知,其在县令任上只几年即告归,且从此再未出仕为官,一心致力于诗词书画的创作及《桑梓之遗》的编纂扩充。
高凤翰自公元1741年回归故里至公元1749年去世近十年间,生活艰辛,其状况非常凄凉,但是其人格力量,使郭廷翕这位书画同道、文学上的追随者与其交往密切。郭廷翕在经济上给予高凤翰以支持极其可能,也是具备条件的。公元1741年至公元1749年间,郭廷翕正值盛年,父、兄为其家族创下了较好的产业,为其从艺为文及《桑梓之遗》的整理扩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有郭廷翕的一篇文章,其文名曰《磐石犹存碑记》,是郭廷翕为时任即墨县令尤淑孝所撰颂德文章。尤淑孝于公元1755年被授即墨县令,共在即墨任县令十四年,至公元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9年)离任。尤淑孝在即墨主政期间主要政绩是“锄豪恶、清讼狱、固守圄、兴学校、纂县志”,而郭廷翕此篇文章没有提到纂修县志的事。可见此文应当撰写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尤淑孝主持编纂《即墨县志》之前。
2005年5月,蓝氏后人蓝信宁先生向我提供其十三世祖蓝中珪日记及蓝中高所著《海庄诗集》手抄本。蓝中日记主要记录其在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中家常琐事,记录较为详细,这本日记中二十几处提到郭廷翕,涉及郭廷翕处主要是雅士相聚、诗词歌赋唱和之事,从这本日记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即墨文风浓厚,艺事活动频繁。蓝中珪,乾隆庚子年岁贡,根据其1774年日记中记载,其生于1715年,卒年不详。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对其父亲蓝重蕃及其五弟蓝中高记叙较详尽。蓝中高,字季登,号海庄,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拔贡,官日照教谕,卒于官,著有《海庄诗集》、《南游草》。蓝中珪、蓝中高与郭廷翕年龄相仿,且有姻亲关系,蓝中高所著《海庄诗集》时间跨度较大,为蓝中高自乾隆十一年丙寅(公元1746年)至乾隆四十七年乙未(公元1775年)共三十年间蓝中高诗词创作的汇集,其中有七处附有郭廷翕为其诗的批注。《海庄诗集》有蓝中高为郭廷翕创作诗一首曰“久不亲风雅,回思当宛然。桧分秋月影,茗煮夕阳烟。老态应如旧,深心讵异前。不知桑梓内,又得几人传。附注:公辑明清山左人手迹装潢五六十册曰《桑梓之遗》。此诗创作年代为公元1774年,从此诗及附注之中,可了解这样几条信息,一是郭廷翕此年尚在人世,当为64岁;其次是郭廷翕不知什么原因已经很长时间不参加文人雅集活动了,现在分析主要原因应当是健康出了问题,可能是不便于行动的某种老年疾病,如偏瘫等?再者即是公元1774年郭廷翕所辑《桑梓之遗》只有五六十册,与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录的“八十三册之巨”相差较大,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郭廷翕直至逝世以前一直在呕心沥血地充实辑录《桑梓之遗》。
即墨市博物馆收藏有郭廷翕书法多幅,其中一幅尺寸为110厘米?38厘米,竖幅条山,纸本纸裱,书诗一首,文曰“乱畏间窗暑日侵,绿萝烟径深不嫌,清晨自理新藤蔓,补满东南一角阴。”署名廷翕,下钤盖印章二方,一方阴文章,文曰“廷翕”,一方阳文章,文曰“虞受”,此篇书法气势纵横,一气呵成;笔墨酣畅、淋漓尽致,通篇流露出明显的董其昌、黄道周书法痕迹,书法中之“萝”与黄道周书法中的“萝”字形神一致,可见郭廷翕对黄道周书法领悟之深。此篇书法笔力劲健,似为壮年所书,且整体保存较好,为我们研究郭廷翕书法创作作品留下了珍贵实物;第二幅书法作品似老年所作,通篇作品流露出无拘无束、潇洒浪漫之趣,挥洒自如,趋臻完美,流露出文人学者的书法风格,其文曰“大竹如盆盎,森梢覆古岩。试尝甜苦笋,亭上脱春衫”。万竹亭诗,桹庵书,下钤印章两方,一方阴文郭廷翕,一方阳文于寿,前引首章已湮漫不清。此幅作品尺幅为98厘米?45厘米。
前面提到的郭廷翼有藏书楼曰“慕云楼”,藏书近万册,可见郭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艺术的投资巨大。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套明版善本书,源于即墨,其书上钤盖有“即墨郭氏收藏”印章一枚,应当认为此书在明末清初曾被即墨郭氏家族收藏,惜无实物、图片佐证,此信息来源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史先生于1986年夏参观即墨市博物馆古籍善本期间提过此事,当时我做过记录。以史先生的学识和在目录学方面的成果,此信息应当可信。另,即墨市博物馆藏有明拓《淳化阁法帖》一套10册,此法帖又称《东书堂集古法帖》,16开本硬面折叠装,系明初在宋代《淳化阁法帖》的基础上续以历代著名的书法家真迹拓本而成,首册有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序,文征明的题跋,盖有鉴赏家董其昌、王志钊、邵桓的印记,原收藏者即墨明代江西巡抚宋统殷、清代湖广总督郭琇,均盖有藏书印记。此法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黄氏后裔捐献给即墨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也可以做为郭廷翕家族收藏富有的一个佐证。
沧海桑田,星转斗移。高凤翰、郭廷翕这两位山东地区二百多年前活跃于我国文坛、书画界的学者、艺术家,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他们终生所孜孜追求的事业及他们所创造的艺术辉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继承发扬和深入研究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今后应当不断努力的方向。

(原载《凤翰研究》2004年5月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家沟英雄列传之——《陈王廷纵火焚战船》
乾隆书法到底好不好?
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上,有位来自即墨的寿星
介休人杨竹民,书画印大人物
郭世平草书作品创作演示:云高翼舒
【书法】书画人生第8期郭凤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