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中华郭氏源流考略连载七|寻庐讲坛

郭氏源流考之二


  1994年编印小园《汾阳郭氏族谱》时,在其前头写了一篇“郭氏溯源”,当时仅从本支上溯4594年,由传字辈到轩辕黄帝。在查阅资料时,就见到郭氏起源有二种说法:一说齐地有郭氏之墟,盖古国,齐灭之,因以为氏,齐有郭荣;一说文王季弟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此后时常想起,如果紧扣“郭氏溯源”这个题目而论,应该包括本支以外的所有郭氏在内。


  从编印族谱开始,先后和全国十几个省市(县),以及海外的台湾、新加坡、泰国等地区和国家的郭氏组织取得联系交流资料,互通信息,有幸看过许多郭氏家谱和郭氏源流的专著,因之对郭氏起源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认识。许多谱牒,由于作者所读资料的多寡,加上自身水平的限制,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寻思以后,有人读谱,不一定都能统览诸多谱志,所以很想把我所看过的,经过研究之后的见解,写成一篇综合性的郭氏溯源,供后人参考。


     郭氏起源,综合起来有三种说法:


     一、以所居之地为姓,如居于城郭者,是为郭氏,古代有东郭、西郭、南郭、北郭等姓氏,皆以所居地域之方位为姓,后省文减笔,统称为郭氏。


  据黑水郭氏世德录记载:黑水郭氏,旧作“郭博勒氏”,本达乎尔(达斡尔族)之支族,系出大贺氏,契丹国族也。远祖徙黑龙江之郭博勒屯,因以为姓。共和(辛亥革命)后,弛冠姓之禁,族人仿古人复姓从简之例,以郭为姓,系黑水郡望,所以别太原郭也。


上述举例,不唯是以所居之地为姓的实例,还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改为汉姓的理论依据。


 二、少数民族改为汉姓,即所谓“胡姓汉化”,改为郭氏。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曾多次入主中原,历时既久,和汉族同化,改为汉姓,即所谓“胡姓汉化”,其中有的改为郭氏。“胡姓汉化”,除前面例举的黑水郭氏外,《古今书辩证 郭氏》载:“后魏郭崇播、本党氏,改焉”。后晋天福年间之郭金海,其先世为突厥族;宋太师太保郭从义,其先世为沙陀部族,因破契丹有功,屡受封赏,也改为郭姓。


1982年,浙江平阳郭寿郁,拜访过泉州海外交流历史研究所,他们称:明代很多外国侨民居住泉州,后按明朝皇帝的要求,都改汉姓,中有改为郭氏者。


三、黄帝苗裔,虢转为郭,是为郭氏。


古代虢与郭同音,且可以互相借用,如左传写晋献公“假虞灭虢”这件事,左传写“假虞灭虢”,而公羊传则写作“假虞灭郭”,足以证明。虢转为郭,又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东西两支,地处山东及河北北部,辽东半岛的郭氏称为东支;处于黄河中上游陕甘一带的郭氏称为西支。


东支郭氏,由黄帝少子禺阳(又称禺虢),在山东聊城建立古郭国,夏代即有侯伯郭哀、郭支,为夏禹之御。商有郭崇,春秋时,古郭国为齐所灭,其国人以郭为姓,齐有郭荣、郭最、郭周父即其族人。


 《路史·国名记·巳卷》,在夏世侯伯中,有一段关于郭哀的记载:“郭哀,夏后御,时之聊城有郭水出东南郭,,商有郭崇子”,并引用“三一经”注释云:“郭崇子,商代人,


彭真人弟子”。


   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虢字条载:“汉史游《急就篇》颜师古注曰”,“齐有郭氏之墟,盖古国,齐灭之,后亦为郭氏,齐有郭荣,即其族也”。


  《路史·国名记·杂国》,明确列有“虢国”之名,并引《左传》昭公七年传注曰:“虢,燕地,与齐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出唐代郭氏的四个郡望:华阴、颖川、昌乐都指明是出自太原为虢叔之后,唯中山郭氏没有。他说:“中山郭氏,世居鼓城(今河北晋县),唐有正一,相


高宗,生忠,通事舍人”。没有点明他是属于何派,这也可以间接证明他是属于东支之古郭国之后。《郭氏史略》说中山,馆陶郭氏即古郭国衍派,我觉得是可信的。


西友郭氏,是指黄帝裔孙周文王的两个胞弟虢仲、虢叔之后,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虢公,因虢郭同音,由虢转郭遂为郭氏。


其实这支出自周王室宗支的郭氏,是当今华夏郭氏的主要姓源,尤其是虢叔七十一代裔孙郭子仪,因佐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唐肃宗封为汾阳郡王,其后代子孙,以汾阳为灯号,即称“汾阳郭氏”。


《环球郭氏宗谱》开列出的77支郭氏衍派中,不但多自称为虢叔之后,且还多认为是汾阳王后裔,由此可见一班。从黄帝到商纣王止,在我国《历代纪元表》中,记载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600—1100年之间,历经尧、舜、夏、商四朝,计52个皇帝,而这同期从黄帝到周文王究竟传了几代?由于史无明载,难以确考。


由郭汤盛先生撰写的广东大埔大麻《郭氏源流简述》中,对这段历史有个轮廓的概述,他说:“郭氏最早之远祖,本姓姬名弃,为帝喾后妃姜〖HT5,7〗女[KG-*1/3]原[HT]所出,尧时为农师,舜时为后稷,至夏太康朝,因后羿夺取相位,其后裔始弃官奔狄,六传后,有名公刘者,善货殖,积资甚富,为邻封猃狁凯觎,为安全计,遂南迁陕西之豳邑(今陕西彬县),汤时受封为邠侯,再传至古公膻父,因避戒患,  复率族东迁,止于岐山之阳,定国号为周,有子三人,长大伯;次仲雍 (又名虞仲),三季历(又名王季).季历亦生三子,长.西伯(即周文王姬昌),次虢仲,三虢叔”。


    周武王即位后,封二叔虢仲于雍,地在今宝鸡市东的虢镇,史称西虢.封三叔虢叔于制,地在今河南荥阳虢亭,史称东虢。  当时以国定姓,因虢郭音近,故虢公称郭公,遂以郭为姓,此郭氏得姓之始也。


   这篇郭氏源流简述,虽然仅举五代名字,但粗略地勾勒出了这段历史的轮廓,作者后来在和郭经南先生一起主编《环球郭氏宗谱》时,把这段历史补充成27世传周文王,井称之为《郭氏远祖世系通考》。这段历史,帝室世系为52代,每代平均28。9年,由此可见,郭氏远祖,最少要52代以上才可信,否则的话,这些老粗宗都必须代代到50岁以后才结婚而后生子,你说可能吗?


  文王两弟封于虢,许多古籍虽说从此就由虢转郭,但从现有谱牒中看,鲜有见到虢仲后裔的郭氏宗支。  而绝大多数的郭氏都自称虢叔之后。环球郭氏宗谱则把虢叔称为\"郭氏得姓始祖”。但这支虢叔后裔,井非从虢叔本身就转为郭氏,而还须历尽坎坷,而后才演变成郭氏的。


  公元前767年,因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幽王被杀,西周京城再也不能坚守,平王这才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郑国桓公因在保卫镐京的战斗中殉国,其子武公又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所以平王默许武公把紧挨着东京洛阳的东虢吞灭,划归郑国版图,因平王是天子,所以史家把这一事件写作“平王东迁夺东虢之地与郑武公”,把罪责归在周天子头上。


   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庄王起兵伐陆浑之戎,得胜提兵越雒水杨兵周境,问九鼎之大小轻重,  阴有灭周之意,借口责平王灭虢之罪,于是定王只好又去寻求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因以为氏,这才是最初的郭氏起源。 也在这时同期,地处镐京西南的西虢的虢仲后裔,跟随平王东迁上阳,即今河南之三门峡市(旧称河南陕县东南之李家窑),史称南虢;还有一个别支封于下阳,地在山西平陆县境, 因与南虢隔河相对,史家称为北魏,西虢东迁后仍有部份虢仲后裔留在原地不迁的,史称小虢,公元前687年,为秦武公所灭。


这些事件,在《左传》、《通典》、《读史方舆纪要》、《路史》、《辞源》等典籍都有明确记载,但由于北宋欧阳修在领衔主撰新唐书时,在《宰相世系表》中,把虢仲虢叔的封地,以及平王和定王的名字混淆了一下,后代谱牒家在修撰族谱时,鉴于欧是皇帝老师的威望,新唐书又放在24史之列,不加思索,  以讹传讹,弄得不能自圆其说。


宰相世系表写:“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


这篇宰相世系表,只要结合历史和地理两门常识,即可以看出是一篇存在矛盾的文章.周时西虢在陕西宝鸡市东的虢镇,东虢在河南荣阳虢亭;虞在山西平陆县,郑在河南新郑;虞郑之间怎么会是西虢?可知它是写反了。


平王在位是公元前770—720年,楚庄王伐周是在公元前606年,这时去寻求虢叔裔孙序的,怎么会是平王?也可以知道这是把两位周王的名字写反了。


 这在当时,吴慎针对该书所出现的谬误,曾写出新唐书纠谬20卷,专驳新书,曾公亮奏称:“吴慎所驳虽有是处,但过常之处亦不少。”


由于新唐书写成之后并没有进行修正再版,后世阅读新唐书之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纠谬20卷,以致把虢仲虢叔的封地说得时东时西,这就影响了我们虢叔后裔对发源地点的认定。  如《左传》在叙述群臣向郑武公推荐将制邑封绐其爱子共叔段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这段意思是说;制邑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虢叔的末代君主恃险无奋,所以死在这里,把共叔段封在这里,恐蹈复辙,所以说别的地方可以。左传还说虢亭有虢叔台冢至今尚在,但虢叔的后裔寻根时,并没有人到这里寻找过,足以证明。有人说:仲叔之封,谁东虢,谁西虢无关宏旨,导致这段历史愈传愈乱。


比如有的作者误信虢叔首封西虢,而西虢地在宝鸡市东的虢镇,接着下面说\"西虢地处虞郑之间”,怎么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周时虞在山西平陆,郑在河南新郑,任凭怎样附会,西虢都无法放在虞和郑国之间,于是只好把平王东迁时刚刚建立的北虢,南虢说成是虞郑之间,殊不知平王这时已经夺虞郑之间这块虢叔之地了,在这同时刚刚建立的南北虢国怎么能够同时又建又夺,新唐书说的“之间”,作者把他拉成三角形了,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作者误信虢仲首封东虢,平王东迁时,默许郑武公把这块“虢叔”封地吞拼了,如果虢仲封地真在东虢,这时宰相表怎么又把它写作“虢叔”之地了?所有典籍都载明这时西虢随王室迁都上阳和封别支于下阳,上阳即今之三门峡市,  1990年在修建黄河水库时,掘出了140000平方米的虢国墓地,并认定其中一个九鼎大墓为虢仲公墓。有的作者就是看不到这些现实,肆意把这里写成“东虢大本营河南三门峡市”。


  有的作者误信寻求虢叔裔孙序的是平王,而否定了定王。至于楚庄王这位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有的采取不承认封虢叔裔孙序,是楚庄王伐周之因;有的则主张另有一位同名的楚庄王和平王同时存在,殊不知表中提到的楚庄王如果不是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话,有什么能量能迫使平王改正错误,延续虢叔后裔?真是异想天开!


  综合上列种种说法,如果郑武公吞灭的东虢若真为虢仲封地的话,那末平王求的为什么不是虢仲的裔孙序,而是虢叔的裔孙序?这些作者就不管了。


  再如,真如前列作者认为西虢是虢叔封地的话,那末西虢史载随平王东迁今天的三门峡市,1990年在这里掘出的虢国墓地为什么是虢仲而不是虢叔墓?这些作者就都闭口不谈了。


  本来各写各的,今天用不着去揭示别人的老底,但由于这些版本流行起来比任何族谱都广,误人误已,所以不得不作此数语,以正视听。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百家姓》,有关郭氏起源也主张出自周之虢叔。我认为如果郭氏起源仅从虢叔开始,它首先出现的“唇亡齿寒”这个典故用的就不够贴切。


  公元前658年(左传写的是鲁僖公三年,史记晋世家写的则是晋献公十九年),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垂棘之壁”送给虞君要“假道伐虢”,宫之奇谏曰:“虞虢乃唇齿之邦,唇亡则


齿寒”,虞君不听,是年夏,地处夏阳的北虢为晋所灭。北虢亡后三年,晋献公复假道虞以伐虢,克上阳,还袭灭虞,至此虞虢皆亡。南北虢国是虢仲后裔的封地,似与起源虢叔之说无关,仅供参考。现在郭氏溯源巳溯明上列三个出处,而主要的郭氏姓源则出自周之虢叔。 


  虢叔首封东虢,地在河南荣阳虢亭,即古称制邑的地方;左传说它的台冢尚在,由于其位置紧挨着东京洛阳和郑都新郑,公元前767年平王东迁时被郑武公所灭,后来因楚庄王的问罪,定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因以为姓.由于古代的阳曲隶属于以后建立的大原郡,大原建郡后郡治又设在阳曲境内,所以唐朝宰相颜真卿撰写的郭氏家庙碑即曰,“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大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大守,子孙始自大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有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这就是郭子仪先祖的来龙去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除了叙述这支华阴郭氏之外,还说:“后汉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镇、渴者仆射,昌平候,裔孙徙颖川。高宗宰相待举即其后。


  又说:“昌乐郭氏,亦出自太原,后汉郭泰,字林宗,世居介休司徒黄琼辟大常,赵典举有道,皆不应,世称郭有道,裔孙徙魏州昌乐,唐有济州刺史善爱,生元振,相睿宗”。


  由此可见,唐代郭氏,即有大原,华阴、颖川、昌乐、中山等五个郡望,郭子仪晋封为汾阳郡王后,后代子孙以汾阳为灯号,以示别于华阴郭氏,即后来的汾阳郭氏。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篇郭氏溯源可以结束了,这篇溯源不唯溯明了郭氏起源的三个出处,且又着重叙述了华夏郭氏重要姓源乃周王室宗支,从黄帝到郭子仪出生时,历时3300年,再下去,就应归于各个郡望的子孙历史了(作者:郭义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汾阳王郭子仪源流世系考(内含三本老族谱)
郭姓对联及郭姓来历、郭姓宗祠联
山人说姓:郭姓来源
古国---虢国
【源流】一迁邠二迁岐三迁各支始祖祖居地
论虢转郭氏始祖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