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假虞灭虢”后的“上阳”城

       根据史料记载、经过考古发掘和专家论证,平陆、三门峡之虢国的都邑“上阳”城就在三门峡市李家窑村一带。二千六百多年前,随着“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这个历史典故的产生,这座风光、辉煌了一百多年的国家都城,从此消声匿迹。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先后两次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激发了学术界对虢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探寻和了解虢都“上阳”城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这个遭受灭顶之灾而被历史湮没了二千多年的古城,带着累累伤痕,又与世人见面。 

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城市建设,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并发掘了二百多座虢国贵族墓葬,并清理出三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九千多件,是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了想进一步搞清虢国的地望和虢都“上阳”城的具体位置,专家们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还对附近与墓地时代相同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细致调查。发现的遗址有三处,一处是原陕县县城(今三门峡市西的陕州风景区)东南4。5公里的李家窑遗址;一处是黄河北岸原平陆县城东北3.5公里的盘南村遗址;一处是该墓地北边靠台地边沿的上村岭遗址。这三处遗址以李家窑遗址的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包含物丰实,地理位置也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因此在遗址的南侧中部开挖探沟三条进行了试掘。初步认定李家窑遗址就是平陆三门峡之虢的都城“上阳”城所在地。

    1990-199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北区又发现一处贵族兆域,抢救发掘了两座国君大墓。M2001为七鼎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5293件,有35件礼乐器上都带有“虢季”字样的铭文。还出有玉器121件,金器13件,特别是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茎铜芯柄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鉴定属人工冶铁制品,将我国的冶铁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M2009为九鼎墓,出土各类文物3600多件,大件青铜器上多带有虢仲作器的铭文。随葬的编钟、编磬各成双套,在外棺盖上放置有10件用薄玉片做成的遣册,遣册上写有送葬人的名字,文字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醒目,这不仅是确定该墓葬下葬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我国早期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以上两座墓葬都分别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为1990、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另外,抢救发掘的还有太子墓、大夫墓、孟姞 墓等共12座。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再次重大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对虢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要把虢国墓地与李家窑遗址联系起来,应进行综合考虑。

    李家窑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东南部。遗址是因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李家窑村座落在遗址上而得名。这里地面开阔平坦,土地肥沃,北依上村岭,距虢国墓地2.5公里,南临青龙涧河,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把李家窑遗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280米。据原来曾担任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副队长的安志敏先生在《虢国墓地与三门峡考古》一文中说:“根据1953年考古调查,从上园到李家窑一带,在青龙涧崖头所暴露的文化层,东西蔓延达两公里。”可见该遗址的规模是相当庞大的。《左传》杜预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郡陕县东南。”《后汉书·郡国志》载:“虢都上阳在县东,有虢城。”《通鉴地理志通释》卷六注:“河南即陕城也……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以上文献对“上阳”城的记载都与李家窑遗址的位置基本吻合。1987年春,在遗址内东部偏北发现了铸铜作坊区。具体位置在崤山东路路基下及道路南、北两侧。发现的遗物有炼铜渣、炼炉烧土块、陶范及鼓风管等。1989年秋,在遗址中部市粮食局的办公楼下,清理出储粮窖仓21个。1989年冬,310国道加宽,在遗址西南部九孔桥北端,清理出陶质排水管道一段,共12节,总长5米。1992年春,在遗址西南部崖底村学校的教学楼下,清理出陶窑6座,还出有蘑菇状的制陶工具陶拍子和一些烧变形的陶器等,可知这里为一制陶作坊区。在遗址中部的湖滨区政府建筑工地,出土有大量的骨料和半成品的骨器,这里应是骨器作坊区。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为了解“上阳”城内的作坊布局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0年元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三门峡的城市建设,组织精干力量对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上阳”城的残断城垣和护城壕,并在城内发现了宫城和大型建筑基址,为“上阳”城城址定位划上了句号。通过此次发掘得知,上阳城城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1050米,南北宽560-610米,城垣墙基宽4.5-6米,残高0.5-1米,城垣外平行环绕有两条护城壕。内壕宽13-17.5米,深6.4-10米。外壕宽15-22米,深4.3-6米。宫城位于城内西南部,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10-450米,南北宽315米。宫城外也有壕沟环绕。在宫城内西北部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地上部分已不复存在,地下遗有直径达近一米的夯土柱墩。

 李家窑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单纯,主要是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即虢国)文化层。虢国文化层下压有一些早期的墓葬,可知虢国在这里建都之前这里就曾是一处前人的墓地。虢国文化层之上没有发现略晚的地层叠压,而是被许多春秋早、中期的墓葬打破该文化层。由此可以看出,虢国灭亡后这座都城已被废弃弃,不再有人居住,并且被辟为一处平民墓地。在遗址南部和西南部有断续的战国、汉代及唐、宋的文化层堆积,在遗址中部金渠金矿家属院内出有许多随葬陶器鼎、盖豆、壶的战国墓,但这些地层和墓葬都与虢国“上阳”城毫无关系。对于虢国之都“上阳”城,历史文献很少记载,特别是晋人灭国之后更不见史料提及,笔者在参加“上阳”城的寻觅和考古发掘工作中,对“上阳”城受破坏状况感受颇深,现对此谈一点个人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上阳”城被晋国军队攻占后,虢国最后的一位国君虢公丑带着家眷和部分贵族逃往京师避难,虢国就此灭亡。晋国为了巩固在新占领区域的统治,防止逃走的虢君及贵族卷土重来和已被征服的虢国遗民的反抗,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迁虢民:晋人灭虢后,模仿他们姬周先人灭商后迁殷民的办法,把虢国的贵族迁往千里之外的晋中汾阳一带。《太平环宇记》载:“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太平御览·州郡部城》载:“晋既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土城以居之”。山西省汾阳县阳城乡,今有虢城村、虞城村,应是当年虢国和虞国遗民的聚居地。对于“上阳”城内的平民百姓,可能都迁往附近各地。因“郭”姓起源于虢,所以在三门峡和陕县附近有不少因郭姓而得名的村庄。如郭庄等,在李家窑遗址西南约3公里的青龙涧河对岸,有“郭寺园头村”,有学者经调查分析认为,该村名的起因应与虢国有关,实际应为“郭氏源头村”。

2、破坏城池及建筑设施:我国古代直到春秋以前有许多诸侯国都是城邦国,由一座城或几座城便构成一国,《辞海·词语分册》也说:“国,古时候指都城”。所以都城也就代表着一个国家,“上阳”城就是虢国的象征。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既是城的防御设施,又是城的象征。在晋人灭虢之战中,虢国军队能在城中与团团围困的晋兵相持四个多月,使晋兵连攻不克,这除了虢国人的顽强抵抗外与“上阳”城良好的防御设施是分不开的。因此虢国“上阳”城被晋军攻占以后,城墙就被毁坏的尤为严重。考古发掘得知,“上阳”城四周仅存有东城墙的地下墙基、其余南、北、西三面城墙全都毁坏无存。城南紧临青龙涧河,其城墙是早年被人为破坏还是被涧河水冲毁已无可考,北面和西面的城墙定位主要是依据城墙外侧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护城壕而确定的。在城西南的护城壕内,还发现有不少被毁城墙的夯土碎块,可佐证判定城墙的位置是无误的。在解剖东城墙的探沟中,清理出两座打破城墙墙基的竖穴土坑墓,墓内随葬的器物是陶器鬲、盆、豆、罐。随葬器物的组合与虢国墓地中的小型陶器墓基本相同,时代应为春秋早期略晚。由此可证城墙被毁的时间应早于墓葬,也就是随着虢国的灭亡而就被毁坏的,否则人们不会把墓葬挖在城墙之上。

从上村岭虢国贵族墓中出土丰厚的随葬品和规模宏大的车马坑群可以看出,虢国应是一个有一定经济储备和军事实力的国家。“上阳”城内不仅应有奢华的宫殿、宗庙和贵族的豪宅,还应有成规模的作坊设施、面积广阔的兵营,停车场及马厩等,也应有广大劳动者和平民百姓们的生活区域。但通过大面积考古发掘可知,除了宫城、宫殿等一些大型建筑的基础因掩埋地下较深而免遭全部破坏外,其它一般地面建筑全都荡然无存。在石油公司、交警队等建筑工地,都曾清理出有构筑坚实的夯土柱窝和柱础,发现有豪华建筑的迹象,但这些柱窝和柱础多为个体零星分布,没有发现残存或成形的地面建筑。由此可证,“假虞灭虢”后,晋人对虢国的国都采用了“扫穴犁庭”的做法,不但把地面建筑夷为平地,而且连地基也都给破坏。水管道的位置在宫城内南部。管道虽埋于地下,但也已被严重破坏,清理发现的仅仅是少部分残存。对管道的布局和来龙去脉已无法搞清。清理出的管道也有不少已经脱节错位。储粮窖仓的位置在宫城外北侧,共清出窖仓21个,有15个小仓和6个大仓,小仓有半数还比较完好,6个大仓无一完好者,上口和仓壁都受到严重破坏。陶器作坊在城外西南部。这里的虢国文化层之上叠压有较厚的唐代文化层,对本已残破的陶窑又有所破坏。在清理出的6座陶窑中,仅有1座比较完好,有4座的窑室仅剩存下半部,还有1座是几乎毁坏殆尽,仅存部分窑底。

    铜器铸造应是“上阳”城中规模最大作坊,也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一项官营产业,但遭受破坏也最为严重。不但地面作坊设施全被毁坏无存,而且连铸造铜器的陶范也都杳无踪迹。早在1987年铸铜作坊的位置就已被确定,对这里的所有建筑工地,如崤山东路的路基下、道路北侧的石油公司、河南省探矿四队家属院及道路南侧的湖滨区政府等单位,都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但出土的铸铜遗物则是寥寥无几,特别是浇铸用过的陶范至今一块也没有发现。目前共发现的铸铜遗物有:模、未经浇铸的范、鼓风管、熔炉碎片及炼渣等。模、共三块,均黄褐色,细泥质。一块为容器模,破碎严重,仅存有36厘米,刻有精细的花纹,纹样和器形不明;一块为车模,较完整,刻有精细的变形蝉纹;一块为鼎耳,残破无纹饰。范,有生产工具铲范两套,一套完整,一套残破,另有50多个楔形铲范芯。鼓风管,完整者两件,一件直壁呈喇叭形,另一件弯曲为牛角状,还有一些破碎残片。在湖滨区政府建筑工地,清理出三个容体较大,造形别致的窖穴。窖穴口小底大,斜壁平底,构筑规整。穴口近圆形,底部为长方形。口径1-1.5米,底长2.5-3米,底宽1.5-2米,深2-2.3米。穴内虽未发现与铸铜有关的遗物,但根据其造形和所处位置分析,该类窖穴的用途可能与铸铜设施有关。

    上村岭虢国贵族墓随葬品的突出特点是,玉器和青铜器数量最多,这是墓主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也是虢国生产技术水平的反映。据统计,在已发掘的二百多座墓葬中(包括1957年发掘的234座)共出土青铜器一万多件。另外还有五百多座已经探明而尚未发掘的墓葬。出土铜器的种类有礼品、乐器、兵器、车马杂器和生产工具等。不同的器物各用不同的铸造方法,有用浮铸法的,也有用分铸法的,还有两种铸法并用的。铸造的容器多为壁薄而均匀,纹饰精细而流畅,充分显示了虢国工匠的娴熟技术和工艺水平。M2001号墓中共出青铜器2487件,总重量达455.15公斤。其中309号铜鼎最大,通高39.8厘米,口径44.2厘米,重17.4公斤。最大的45号编钟通高58.7厘米,钟下口径32.5厘米,重30.1公斤。这样的大件铜器在小作坊中是难以铸造的。从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还可以看出,虢国当时不仅具有娴熟的铸铜技术,而且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艺。根据虢国贵族墓中出土大量的青铜器推测,虢国的铸铜作坊应是规模宏大,品类齐全,技艺精湛,由国家控管的一项重要产业。有不少专家认为,虢国铸造青铜器的技术和工艺,在我国的冶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在铸铜遗址区虽有陶范出土,但这仅仅是成千上万件铸铜陶范的凤毛麟角。晋人灭虢,只能是掳走工匠和毁坏铸铜设施,不可能把所有的铸铜遗物全部卷走,大量的铸铜遗物都到哪里去了,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3、把“上阳”城址作为平民墓地:在发掘李家窑遗址的过程中,除了清理出一批被压在虢国文化层下的西周晚期墓葬外,还清理出约有一百多座其时代略晚于虢国文化层的春秋墓葬。这些墓葬分布集中,层位关系明显,在遗址中都打破虢国文化层,有的打破上阳城城墙的墙基。墓葬皆为结构简单的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鬲、盆、豆、罐为主。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的组合及器形特征,都与上村岭虢国墓地中的小型陶器墓出土器物颇为相似。部分墓葬时代略晚,出土器物与山西侯马上马墓地中的二、三期日用陶器墓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所以这批墓葬的年代应为春秋早、中期。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李家窑遗址附近的三门峡第一自来水厂内,也曾发掘出二座与此相类似的墓葬,墓号分别是M3502、M3508,发掘报告中把这两座墓中出土的器物称谓“虢国式陶器”。可见这些墓葬与虢国墓地的时间相差不会太远。从墓葬的时代、位置分布等方面分析,这里应是晋人灭虢后有意把“上阳″城址辟为一处平民墓地,用于葬埋阵亡的军人,新迁来的百姓或留守在本地的原虢国遗民。晋人这一举措是对虢国贵族的藐视和精神打击,彻底破灭他们妄图东山再起的梦想,也是对“上阳”城更进一步的破坏,因此也还应是晋人“假虞灭虢战争的延续。

这里的墓葬都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多东西向,死者头向西,有少数向东。墓圹长2.1-3.2米,宽0.9-1.64米,深1.6-3.2米。墓壁规整,墓穴上口和底部近等者占多数,少数墓底略大于上口,墓内多填夯土,单人葬,多数有木棺,极少数无棺,个别墓有一椁一棺。葬式多仰身直肢,有少数下肢微屈。随葬品比较普遍,而且数量较多,以陶器鬲、盆、豆、罐为主,没有青铜器出土,少数墓中随葬有圭、玉、骨簇等,也有极少数墓无任何随葬品。这些墓葬与侯马上马墓地中二、三期日用陶器墓相比,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显著的差别。其相同点如:墓葬都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内多填夯土,墓壁上下垂直,墓圹上口和底部近等等。还有不少同类陶器的个体造型也多有相似或相同。

 如:在宏达房屋开发公司M2中出土的13号陶盆,宽折沿、折肩、小平底、与上马墓地中的A型I式陶盆相同;崖底村小学M6中出土的6号陶豆,浅盘、矮柄、盘壁较圆缓,与上马墓地中的Aa型Ⅱ式陶豆相同;石油公司M9中的7号陶鬲和M5中的3号陶鬲,都为折沿近平,束颈、平档,M5的3号鬲三足肩部饰有扉棱、二足间腹部饰一圆饼,都分别与上马墓地中的甲种平裆类Aa型Ⅳ式鬲相同。两地墓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墓葬的方向和随葬器物的组合。上马墓地的墓葬方向是以向东为主,向北者也比较多,而这里墓葬的方向是以向西为最多,其它方向较少。上马墓地日用陶器墓随葬的陶器是以单件鬲为主,盆、豆、罐虽有出土,但数量很少,在894座墓中,出土2件以上陶器的墓仅有14座,而这里的墓葬随葬陶器鬲、盆、豆、罐都很普遍,特别是以鬲和豆的数量为最多,约有半数以上的墓葬随葬的陶器都超过3件。墓内陶器最多者达20多件。这些墓葬与上村岭虢国墓地中的小型陶器墓相比,除墓葬方向截然不同外,在墓葬型制和随葬器物等方面多有相同之处。随葬器物不仅组合相同,而且同类器物的个体造形也都极为近似。这里的墓葬虽时代略晚,但出土的器物与虢国墓地中的同类器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些墓葬虽属晋国墓,但与晋都新田附近上马墓地中的同期墓葬相比差别较大,而与虢国墓地中的小型陶器墓比较接近,由此可以说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丧葬习俗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不会因统治阶级的更换而很快就改变和消亡,应有一个漫长的接受和转化过程。这批墓葬也是三门峡地区出现最早的一批晋国墓葬,为研究晋文化提供了新内容。

虢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姬姓封国,虢仲、虢叔是文王的同母兄弟,分别被封为东虢和西虢。东虢在制(今河南省荥阳县境),西虢在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都是险关要塞之地,是成周洛邑和宗周沣镐的东、西门户。虢国国君世代多为周王室卿士,曾替周天子带兵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被周天子依为干城,对屏藩宗周和维护周王室的统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陆三门峡之虢是随着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军事上的需要在西周晚期迁徒至此。这里是成用洛邑的西门户,北有滔滔黄河,南依巍巍秦岭,山岭陡峭,道路崎岖,是自古由中原通往关中、西域的唯一通道。有东西交通锁钥之称。境内函谷关、硖石关、雁翎关等,形势险要,易守难攻,都是争天下必夺的战略要地。虢国虽版图不大,但并非弱国,从史料中记载虢国参与的历次战争和虢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及规模庞大的车马坑群,都足以说明虢国是一个军事强国。虢国还曾多次出兵晋国,干涉晋国内政。晋献公曾说过:“始吾先君应伯、武公之诛晋乱,而虢常助晋伐我,又匿晋亡公子,果为乱。弗诛后遗子孙忧”(《史记·晋世家》)。春秋时期,随着东周王室统治权的日渐衰弱,各诸侯国之间,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战争频频发生,大国、强国极力扩大势力范围争做霸主,是当时社会形势的突出特征。晋国也是称霸心切的国家之一,在没有灭掉虞、虢之前就曾多次出兵,兼并或控制了邻近的狄、戎等十几个小国或部落。“假虞灭虢”之战,是晋国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即是复仇之战,更重要的是为争霸中原扫清障碍的一场战争。

注:                       

①《中国文物报》,《三门峡发现周代窖仓和铸铜作坊》。1991年5月 19 日。

②《华夏考古》,三门峡李家窑遗址发掘简报。1993年4月。

③曹文东,《虢·郭·三门峡》,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④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⑤《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要玉器遗址巡礼:三门峡虢国墓(中)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绝品收藏)
揭开虢国故都的神秘面纱
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的虢国博物馆(国家二级馆),1956年为配合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发现,是在虢国墓地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对研究西东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及虢国的历史文化都有重大意义
虢国墓地【河南三门峡】
虢国墓地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