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似我者死”什么意思?董其昌出帖是这样做的!

古人讲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最好能兼之。

古人讲书贵瘦硬。

又看到董其昌三十八岁时的作品,董其昌20岁学王,苦练十八年写成这样,按照今人标准,这几乎就没什么希望了。

董其昌书论里说,讲自己学书近三十年才悟使转之法。 有时候学书法就是这样的,零散学,零散看,有用的东西总需要自己提炼总结。 

形质是可以通过功夫改变的,但精神气需要悟性。

功夫急不来,古代书家大成一般都在四十五岁以后,天才亦如此,着急没用。但精神气一定要早修炼,古代之所以很多二流书家,不是功夫不够,而是悟性不够,只记形质。所以只有名声,却不够做法帖。

精神气怎么练?

其实就是玩儿,边读古论,边用字尝试,对错好赖都无伤大雅,太认真反而不好。董其昌学李北海,李北海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三十八岁的字之所以看起来没希望,就是因为“似”,不是董其昌听不懂“似我者死”,而是李北海太难,难至只能让人看到“似”的东西,天才如董其昌,也需要数年来消化。

有时候写些让人看不懂的字,不是坏事,前提是要在法度里,字法,笔法,要有出处,有了出处,怎么拼接,怎么撺掇,那就随便了。

如果天赋好,是可以找到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当然这种东西并不是指个人风格,塑造风格太简单了。如从古人处看,古人一流高手普遍在二十多岁就有了个人风格,今人有天赋亦可如此。

书法的“字外功”!

日常看书读古文是字外功,其实对书法用处不大(对大部分人而言)。

字内功是技术,字法笔法章法,也是书法的基础。弄不懂基础,毫无取法,会导致形体流俗,用笔无根,自堕江湖野俗一路。这样“学书法”,练几十年也不会比十来岁的孩子写的好,看书、读诗也只算附庸风雅,没什么用。

善学者能看透古人技法的变化,何为顺何为逆,进而从技法中感受到书者的性格习惯格局和情绪,这些东西与诗文相通,只不过文字蕴含的更容易理解些,比看图(象形字)更易懂,所以才会有字外功一说,借他山之石悟书法。戏曲之类亦然,写字找不到古人的节奏,自己的节奏,戏听的再好,对书法也没帮助。

字就是写着玩的,太当回事不容易进步,尤其为名利所累者。当然,既学,还是要多用心、多动脑,进步也会快些。只不过多数人把顺序弄反了,认为写字应以“动手”为主。

动手很重要,但没掌握字内功之前,动手越多,越反遭其害。用心动脑为主,日常练习跟上即可,对技法掌握不全面之前,一天千百字临习,不如十字写十遍悟得多。同样的结构写十遍,同样的动作做十遍,再傻都应该会悟到一些规律,时间久了,规律也就记牢了。

当规律掌握的足够多,打破规律也是顺其自然的,何必还用去苦学“创作”和“出帖”呢?越追越求,越不易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丛文俊--书法创作-技法与“字外功”
书法学习问题
当代书法名家的毛病——王孟友讲评
书内功的积累和书外功的滋养
他被称为书法“仙手”,与王羲之分庭抗礼,创造唐代“标准行书”,苏轼、赵孟頫、董其昌都学他的字!
唐代书法家李邕---董其昌评书法可与羲之并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