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健侯太极拳真传》试读:第二节 习练太极拳者易犯的弊病及改正方法
在多年练拳及教拳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练拳者尤其初学者普遍存在诸多弊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及体会,在此总结出各种弊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希望对太极拳爱好者有一些帮助及指导作用。一、保持中正难病例:在练拳过程中,练拳者身体不中正,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防治:首先要做好“四平四正”,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方,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呈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像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来固定框架一样。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的。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使身体略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在行拳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身体动态平衡。二、“松”、“懈”无区别病例:练拳时精神委靡,骨节闭合,好像支撑不了自己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斜、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拳架松懈丢瘪、无精打采。或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丛生。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防治: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肉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夺”之劲来。用意不用力谓之松,不用意不用力谓之懈。所以拳论说,“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三、“开”、“合”分离病例:练拳和推手时,知开不知合,知合不知开,拳势开则散,合则瘪,开合分离,根本谈不上连绵不断。行拳时棱角丛生,推手时丢瘪顶抗,处处受制。防治:开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开离不了合,合离不了开,开合同时存在。我们提倡开时注意合而不散,合时注意开而不瘪,就是为了防止开合分离。拳论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千真万确的。当你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时,你会感到开中有开,合中有合,或者叫一开再开,一合再合,达到开合难分的程度。这是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关键所在。四、足下无根病例:盘架推手时,总是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单脚难以自控,甚至双脚在地也不稳当。主要表现为虚实变换得不好。前后虚实全靠前倒后移,左右虚实也靠左右摇摆,所以这是造成足下无根的根本原因。防治:根治的办法,主要依靠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稳当。具体做法:如弓箭步,后足实变前足实时,后足要蹬,前足要撑,松腰落胯,在松沉中实现重心转移,虚实变换。即在松沉中进退,在进退中松沉。这样既可防止硬腿,又可防止软腿,足下自然稳当有根。五、不圆活病例:棱角多,拳架硬邦邦,动作呆滞不受看,没有太极拳味道。主要原因是没有承上启下和抹角所致。防治:盘架和推手时,在开完合尽处,用松沉劲将上下两式无间隙地连接起来,同时,在开完合尽处画个小弧,这个小弧叫“抹角”。就好像打篮球接球一样,要有缓冲地接住并返回。有了承上启下和抹角,拳架自然松柔圆活,连绵不断。显则像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藏则像冰下流水视之不见。有了此劲,不仅拳势优美,而且在推手化劲中起重要作用,这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区别之关键所在。六、转换不灵病例:盘架时迈步迟重,起落不稳,老相重生,难以自控;推手时,攻哪守哪,顶抗有余,不明化取,虽练拳多年,仍处处受制,此皆因双重所致。防治:首先要明阴阳之理,清晰自身虚实,迈步轻灵如猫行,虚实的变换主要靠两肾两胯来完成。正确地变换虚实,肾应该能够自然出入,肾的出入在推手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肾怎样才能出入呢?比如说,骑自行车时,一脚松沉下蹬,下蹬之脚一边的肾胯随之下降为实;另一脚沾粘吸提,肾胯随之上升为虚:如果双脚齐蹬则滞,犯了双重之病。那么,在练拳过程中,向前迈左步时,左肾左胯升起为虚,同时右肾右胯下降为实,左右反之。概括地讲,凡是虚腿的一边肾胯升起;凡是实腿的一边肾胯下降。无论盘架和推手都必须做到这一点,方才能实现拳论所说“出肾入肾是真诀”之要求。其次,在推手中防止双重,双重病在推手中最难避免,我看过省市以至全国性推手对抗赛,发现选手们大都是生顶硬抗,你拉我拽,以力大小论输赢,根本谈不上是太极推手,更无技艺可言。他们所犯的毛病通俗一点儿讲,就是攻哪守哪,哪守哪攻,一句话是双重病。想要不犯双重之病,必须做到攻所不守,守所不攻,就能实现拳论所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则双重之病自然消除。七、压肩多,松肩少病例:沉肩坠肘,人们往往理解为肩峰往下沉,越沉越好,甚至着意往下压肩,使肩背紧张,如负重担,造成板胸不能运化,对推手影响极大。防治:关键在于弄清肩的结构。肩是由肱骨头、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胸锁骨构成。压肩会使肩关节闭合,气上浮,有憋气的感觉。要想松肩,必须肩关节自开,肩活胸柔自然能够运化,才能实现拳论所说的“运化在胸”的要求。八、圆多方少,柔多刚少,劲路不清,来龙去脉模糊病例:盘架时,经常看到将开为方走成大圆,将合为蓄走成小圆。这样,整套拳只圆无方,不符合太极拳的阴阳之理。结果是拳架不活泼,变化小,缺气势,不能引人入胜,盖由劲路不清,来路不明所致。防治:练拳和推手都必须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圆尽生方,方尽生圆。方圆相生乃是太极拳阴阳之理。想要走出方圆相生来,在一开一合中必须具备三个劲。即,圆是化劲,方是发劲,在方圆之间有个蓄劲。化劲时应松裆活腰,蓄劲时应合裆塌腰,发劲时应扣裆拧腰,松和扣必须适度,松过则散,扣过则滞。松和扣恰到好处,且三劲一气呵成,不能分离间断,方能练出刚柔相济的太极拳真功夫来。九、丢瘪较多病例:盘架、推手时,常常是此处有,彼处无;一处有,多处无。凹凸断续处处可见,拳势不圆满,因此,在推手时处处受制。防治:要学会全面用意,在意的指挥下,周身都要有一定的掤劲,掤劲不能单纯理解为向前、向上的顶和抗,掤劲就是母劲,一切劲皆由母劲变化而来,掤劲用好,感觉奇妙。用意就是练意,意既能照顾全身,又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全面是为了重点,重点是全面的突出表现,这就是太极拳的整体观念。任何拳势的变化都应意变在先,意是指挥官,又是先锋官。无论盘架还是推手,周身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又要千变万化,这就叫“身形不变变在中,变中不变在其中”。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拳势自然舒展大方,紧凑圆活,舒展而不散,紧凑而不瘪,没有断续,没有缺陷,没有凹凸。工夫久了,就能松沉贯通,内外一致,无论行拳还是推手,都会感到奇妙无穷,丢瘪之病自然消除。十、强求开合配合呼吸太极拳之呼吸是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一些书刊上又说法不
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从。我想,谈太极拳之呼吸,首先要弄清三大呼吸系统,即胎息、毛发呼吸及口鼻呼吸。这三大呼吸系统,不管你意识到或没意识到,都在完成与大自然交换气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要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口鼻呼吸气入肺,只有胎息,气才能下达气海,才是真正的深长呼吸。呼吸深长,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寿命长;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或丹田呼吸都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我认为应该叫胎息。方法是用神阙穴进行呼吸,吸时神阙穴带动肚皮往命门贴,呼时还是用神阀穴带动肚皮回复原处。这样一收一放,周而复始,任其自然。呼吸时注意防止腹紧,防止憋气,腹松气腾然。跟我学拳的学生中,有几个人背着我练功配气,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开合,结果有的腹痛。后来他们向我说明了情况,我让他们停止练拳,有的一两个月病痛消除,最长者达半年之久。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气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练功练出来的!吴图南老前辈完成每个式定要五六个呼吸,我们练拳每式也要五六个呼吸才能完成一次开合。然而,我们在单式练发劲时,呼吸和开合自然配合起来了。杨班侯老前辈发人时,哼哈二气定输赢就是有力的见证。这里说的慢,慢而不滞,慢而不停,是初期的练法;这里说的快,快而不滑,快而不乱,是后期的练法。不管是快还是慢,呼吸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强。正是:诸病克服,掌握要领。脑静神爽,安舒体松。用意拢住,互为照应。虚实分明,转换轻灵。生机勃勃,无微不通。武能防卫,文也养生。有情有景,节理同生。为所欲为,太极神功。劝君立志,身作心雄。久久练功,功到自成。四肢百骸,松沉贯通。缺陷已改,连接无缝。举手投足,精微细腻。玩味久久,妙趣百生。推手练拳,节节贯穿。神能提起,虚灵在中。好事千般,其乐融融。文武兼修,必得其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太极拳者易犯的十大弊病
《杨健侯太极拳真传》摘录【贰】——习拳者易犯的弊病及改正方法
太极拳经要
太极拳的真言实话(转帖)
练孙式太极拳的四大注意
陈沛菊:太极拳的练习要点 - 太极理论 - 太极网-中国最大的太极拳网站-中华太极拳传承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