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之用,和为贵”。礼者,理也。理即道也,故“道之用,和为贵”。而‘中’即是‘道’,故“中之用,和为贵”。
userphoto

2022.11.25 福建

关注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情众生,人对美好的事物,对正确的事物,天然就会去选择站边。

看到美好的事物,生出喜悦之情;听到刺耳的话,生出怒气;遇到悲伤的事,生出哀伤之情。

这些都七情已发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凡夫的状态。

而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所以'中’就是在讲有情众生的体和用,有很多人觉得,情绪跟处理事物又没什么必然关系。

这是不明白心与物的关系,只要明白了'中’的体和用,将知晓万物的妙用。

'中’就是一,一即是道,故'中’即是'道’。为什么说'中’就是'一’?

因为《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那么“未发”就是'中’,简称“未发之中”。如果一旦已发,就是变成了对立分别的'二’。

那么此时,就要用未发时的'中’来节制,这就是'和’,简称“发而中节之和”。

万事万物只要未发,就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也就是太极阴阳两仪之前的无极。

老子言:“复归于无极”,就是归于“道一”的状态。

未发,就是没有经历无名心动,一旦有了无名心动,则生对立分别的心,然后才会生出二、生出三、生出万物。故“未发之中”即是'一’。

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阴与阳,皆是对立分别的二。

当我们取“善、是、美、阳”时,就是着了一边;或者取“恶、非、丑、阴”时,又是站了另一边,这都是因为分别心的作用。

当我们不取两边时,就是'中’了,也就是“无善无恶、无是无非”。

乍一看,还是有佛系的感觉。要知道,这里的不取两边,不是故意不取两边。

而是不动心,不起分别念,自然不著在两边,这才是关键。

有的人,心中明明生出了“善与恶、是与非”的对立分别念,这已经是“已发的二”了。

但我们还可能通过,“发而中节之和”,来回归之心本体'中’的状态。

'中’就是没有分别心的状态,不起分别心,就没有“好和丑、贤和愚”的分别。

而我们所理解的“中庸”,只知道不站两边,但心中还是有分别,不是真正的“中庸”。

有的人可能会说,经典上常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何意?不正说明“阴”与“阳”才是道吗?

这是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这是形容“阴阳平衡”的状态,所以叫一阴一阳,而不是二阴三阳、三阴二阳。

也就是“发而中节之和”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混沌已发为阴阳,脱离了“未发之中”。

然后就出现了两边,要么阴盛阳衰,要么阳盛阴衰,这都不是道的本体了。

但,通过这个'中’,来节制它,这就叫'和’,也就是把阴阳调整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和’。

《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者,理也。理即道也,故“道之用,和为贵”。而'中’即是'道’,故“中之用,和为贵”。

这无非是为了说明:“中为体,和为用”,体用一源,所以,'和’同样也是一。

《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本,故为体;'和’是达道,是用'和’来达到'道’的状态,故'和’为用。

关于“中与和”,后续会慢慢给大家详细解读。关于《中庸》的智慧,难以用一篇文章说明清楚,接下里再详细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程粹言-宋-程颢
《中庸》讲记(13)
楼宇烈:中庸之道
朱熹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原创文学作品】释汉字中的“和”
中和与和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