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一)

   原文出自《礼记.大学》之“八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此“格物”的【格】字何解? 就是“千古疑案”之“疑点”所在。 历代有代表性的各家解释大致如下:

  东汉郑玄: 格, 来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北宋司马光: 格, 御也。 (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北宋程颢: 格, 至也。 (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北宋程颐: 格犹穷也。 (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南宋朱熹: 格者,极至之谓。(言穷之而至其极也。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明王守仁: 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明王艮: 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 (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上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物格。)

   现代何泽恒:“格”或训至而止,或训正,皆无不可。

   《现代汉语词典》:格, 穷究。

   桢之干: 格, 究。 (《大学》所谓知本也。)

 

   各家说法, 都好像有点道理, 但又模糊笼统的感觉有木有? 把事物本质研究清楚啦, 穷尽啦, 就能归正啦(明心性致良知), 或者使之来啦(为我所有所用), 又或去啦(抵御外物诱惑)。。

   大道至简, 什么意思? 就是说, 真正的道理, 不会是如此似是而非、笼统模糊; 而是道理一旦说出来, 顺畅通达明晰精准, 就跟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 简单到好像谁都早就明白了似的; 但我不说, 谁都说不明白! 不但说不清, 连想都没想到过!

   打个比方, 所有古往今来, 不算那“皆无不可”说了跟没说的, 说来说去, 都还是在概念的外围绕圈子; 而真正的大道, 就象是正中标靶, 插在红心上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利利索索。。就那么一箭。 但任谁一看, 都明白, 中了。 这就是大道。

 

 (三)

   明王艮之“格如格式之格”最靠谱。 也只是靠谱而已。

 

 《说文》: 格, 木长貌。

 《宋本广韵》:格, 树枝。 格, 式也。

   什么意思? 【格】字的本意指的是“树枝”, 【标】为“树梢”。  王明阳《大学问》:“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

   回到《大学》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那是不是把“木之本”搞清楚了, 就“近乎道”了呢?

   还不够。

   何为物之“本”? 为何“树枝”, “木之干”, 可类比为“物之本”?

   树木之存在, 树枝树梢的物质原料是一样的。 那么决定树木与树木之形态各异的不同存在是什么? 同为杨树, 此杨树与彼杨树之不同何在?

   格。 树之格由树枝, 包括主干与分支, 共同构成树木的型格。 “格, 式也。”, 以英文表达, form。 形式。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指出“一个特定实体来自形式和质料二者的结合”。 并且有了“质料”, 仅仅有了物质实体的“潜在性”, 就象有了种子, 如果在土壤里正常不被干扰的状态下, 它有可能长成一株树木。 又象有了一个女人以及她的卵子, 又有了一个男人以及他的精子, 也只是具备了创造一个新生命的“质料”, 但这个新生命只有“潜在性”。 什么时候物质实体才有了“现实性”? 物质原料以特定形式呈现的时候, 包括物质构成的法则、结构、原因关系、形态等等本质特征。

 

   《道德经》,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形而下的器物”, 就是“有”, 物质存在。 存在之“用”来自“无”, 而非存在之“有”, 物质本体的质料。 “车毂埏埴户牖”这些“当其无”的是什么? 是这些器物的“格”, 形式。 而“形式”背后的目的因、动力因是什么? 就是此“形式”之所以是这样形式的原因是什么? “道”, “先天地生”的道。

   我们在相信《道德经》作者逻辑一贯的前提下, 可以如此推论:

   “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 那么三, 方为“有”, 存在。 “有生于无”“二生三”, 那是不是“无”就是“二”呢? 不是, 二为阴阳两仪, “有”的质料元素而已。

   为何“三”才生万物? 这其实是另一千古难解之谜! 也是《道德经》对《易传》“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的推进! 孔儒的《易传》只能理解到“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程度, 而《道德经》却指出了, 有阴有阳的“二”, 还不能生出万物! 那么在“二”与“三”之间, 质料与存在之间, 还要什么必需的连接呢? 无。 “无状之状, 无物之泉”! 有了这个“无状之状”, 物体的质料之构成形式, 才能有天下万物!

   也就是说, 从《易经》与孔儒的宇宙观本体论的二元论, 推进到《道德经》的三元论, 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演进, 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一些人的推论:《道德经》不是老聃所作, 成书年代应在孔丘《论语》之后。


  (四)

   有称“正解'格物致知’”的研究提出, 《大学》的真正作者是董仲舒, 因此“格物”“致知”这些先秦并未有其他可查之典籍谈论过的概念, 是由董仲舒别出心裁所独创。 能够把“致知”归结为“格物”, 这一个【格】字的妙用, 无论出于何人, 都是中国文化古代哲学里对世界、宇宙认识的本体论、认识论的一个高度抽象又精准的表述!!

   从本体论的角度, 它明确了认识物质存在的本体, 不能只停留在直观、表象的物质构成。 现代科学帮助我们知道, 不要说树木、即使所有的有机生物, 构成的物质元素都不外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相近的元素。 而相同或相近的基础元素, 为何却能构成各不相同的存在? 决定因素就在【格】, 这些元素的构成形式! 从制陶、金属冶炼等技术的发展, 以及五行元素的相关学说, 我们可以观知古代人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对物质元素的分解、重组从而改变其性质技术的掌握。 因而【格物】, 明确对物质客体“形式”的把握, 不找到物之为物这个形式的形成原因, 就不是真正的【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 它显然已经超出了“经验主义”的范畴, 不只是对可以感知的“经验”“存在”探究认知, 而是提出要高度抽象地探究物质背后的构成形式、规律、道! 相信在“存在”之先, 有着事物构成之本质规律(道)以及其表现形式(格), 做到了“格物”, 才能“致知”“明德”, 【德】就是人这个主体对客体的根本(道与格)之认知。 这是一个完整并且精深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阐述!

 “格物致知”艾米兰说: 格, 形式。 名词作动词用, 探寻物质“无状之状”的构成形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章节摘录
古希腊哲学家哲学思想一句话概括
第十四章 “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
科学与技术(3) ——浅谈古希腊的哲学思绪
Untitled Document
五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