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备一节满意的数学课(一)
userphoto

2023.01.06 山东

关注

上周,学校组织了集体备课活动。随机听了几节课,收获很多。

孟秀秀老师上了一节语文课《狐假虎威》,她评价语言丰富、及时;有一些读书方法的渗透,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课本剧表演很到位,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小动物是被谁吓跑的;学生读的非常精彩,与老师课前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如果能把指导的过程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就更好了。

闫学芬老师“将亲情卡贴在爱心树上”的活动很扎实,“走进爱的展览馆、做爱的解说员”的活动感人至深,同学、老师鼻子都酸酸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有的拿出了几年前过生日时家长送的礼物,有的拿出了妈妈用孩子胎发做成的项链,有的拿出了家长用来给自己治疗鼻血的叶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李同学,用不太清楚、不太流畅的声音讲述了生病时妈妈用纸折的爱心结。这样的活动无疑是容易引发共鸣的、是有效的。

徐层层老师是个有想法的老师。出示问题后,诱发学生思考,提出并解释自己的猜想。然后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让学生进行验证,这个环节是很充分、严谨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

说徐老师“有想法”,一是她很从容、自信,所呈现的都是自己的想法,几乎没有“走教案”的痕迹。二是有个设计是我之前没见过的,就是让学生探究“路长、间隔长、间隔数、棵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但这块处理得有些仓促,如果能慢一点,让学生有个消化、吸收的时间就更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一定要“有头有尾”,汇报是必须的。不但要汇报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汇报探究的过程。另外,要想呈现多样化的验证方式,应给学生准备丰富的探究素材。

王立荣老师上了一节科学课——《天平》,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一定要把实验室还给学生,做一次实验强过机械背诵十遍。这节课“认识天平”的环节很充分,设计了“看一看”、“贴一贴”、“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最精彩的是“学习使用天平”的环节,老师让学生先尝试测量、先暴露问题,再适当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调整砝码、游码”的过程中,“艰难”的掌握测量方法。

那么,应该如何备、上一节令自己满意的课呢?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

这不是一句套话,虽然有些老师不以为然,但可以确定这是备一节好课的关键环节。备课要从看教材、看教师用书开始,有的时候还需要对比多个版本的教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深入挖掘教材,逐字逐句地分析,要搜集一些背景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将显性的知识、要求与隐性的思想、方法、能力、素养等结合起来,有效地落实到课堂上。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老师一般会像教材所示处理:“3/10和1/4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把它们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

貌似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想想,“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这句话真的那么好理解吗?学生不质疑,不代表他们就没有问题。我们不妨也给自己一个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你能解释清楚吗?

教材和教师用书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不去认真研读,可能就错过了。教材呈现了一幅直观图,要把它用好。教师用书上提到,要利用直观图和对应的算式,帮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从教材左图可以看出,3/10表示把单位“1”(1个圆片)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1/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代表分数单位的每一个小扇形的大小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就如同2头牛和3个人不能相加是一样的道理。再看右图,通分后,分母变成一样的了,代表分数单位的每一个小扇形的大小就相同了,自然就可以相加减了。

二、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在写备课的时候,教学目标往往是照搬别人的,当然也不会认真研读,感觉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学校不让。

教学目标决定了我们这节课要让学生走向哪里?要培养(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要重点培养哪些核心素养?通过何种方式去实现?

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在网上搜索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结果第一条中“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感觉很熟悉,甚至有些亲切,我们平时备课大概就是这样写的,后两条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试问,这样的“教学目标”有用吗?我们常说备课上课两张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不也是两张皮吗?我们把顺序搞反了,就像“堆雪人”。先有了雪人身子,最后硬按一个头,远看还行,近看明显是脱节的。

朋友王老师上学期在临沂市小学计算教学研讨会上讲过这节课。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来看看他制定的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对计算结果约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2.沟通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凸显加法的数学本质。

3.体会画图、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接触过分数的简单计算,到五年级下册无非是分母大了些、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要总结计算法则。所以学生是初步理解了算理的,前测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节课要做的是“深刻理解”。

既然学生思维上不存在障碍,那就练呗!集体订正时初步总结算法,有学生提议:“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看上去更简洁。”

这样,第一个目标除了不够“深刻”外,其他都达成了。然后王老师话锋一转:“为什么分母不变?为什么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就可以了?你是怎样想的?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

学生用画图等方式归纳出:相加前后平均分的份数并没有变,所以分母不变,只需把两次取的份数相加就可以了,也就是分子相加。如果得4/16就说明把两个圆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16份了,与题意明显不符。

第1、3个目标就完成了。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看是分母不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分数单位没变。从表面上看是分子相加减,其实本质上是分数单位个数的加减。

最后王老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得出结论:分数的加法和整数加法、小数加法一样,都是对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相加,所以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是第2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统领全课,后面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因为它才存在的、是为它服务的,王老师这节课就是这样。

三、要有自己(团队)的创意

小学阶段无非就那么300节左右的新课,几乎每节课都被翻来覆去的研究过,形成了一套常规的上法,如果我们按部就班的上,可以保证出不了什么大问题,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一些新意。我想,要在常规基础上,加入一些个性化的想法,使它变得新颖、有趣、富有活力。

最近看了一节录像课,临沂朴园小学的《分数的意义》,看过之后佩服的五体投地。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么多年来,我们习惯就这样捧给学生,从来也没想过为什么叫做单位“1”?

学习后才恍然大悟,这个“整体”本质上是“计数单位”,单位“1”累加后形成的数就是整数,均分后形成的数就是分数。如把“4个圆”看作单位“1”,“4个圆”就记作“1”,再来“4个圆”就记作“2”,再来“4个圆”就记作“3”…把它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就是1/4,再加1份就是2/4,再加1份就是3/4。果然,数是数出来的。这和我们学过的一、十、百、千、万等计数单位是一个道理,5个一就是5,5个百就是500,所以一个整体才叫“单位”1。

没有对教材的再创造、再加工,没有一股子钻研劲,便不会有这般独特的创意、不会有课堂的精彩与灵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评析
第三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研究
【自主专家】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张秋爽
后疫情时期,高年级数学课怎么上?
三校联动共提高,听课指导促发展——市教体局教研中心莅临下营学校进行教学专项督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