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陵望族家声远宰相门第世泽长

------隋唐五代萧氏宰相世家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萧璃传》中说:南朝萧家大族崛起于江东,萧梁的创始人萧衍在位的四十八年间,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的实事,自始至终并没有犯下重大的过错,却因小小的过失导致王朝的灭亡,而他所遗留下的福祉泽及后世子孙。自萧璃至萧遘,八人官居宰相,家族的名望德业,与整个唐代的兴衰相始终。自古至今,没有如此兴盛的家族。

确如欧阳修所言,隋唐五代萧氏在政治舞台上风光无限,共出十一位宰相,有唐一代占十位,而萧螯一系有宰相九人:萧璃相高祖、太宗,萧嵩相玄宗,萧华相肃宗,萧复相德宗,萧倪相穆宗,萧宾相懿宗,萧傲、萧遘相僖宗,五代后梁宰相萧顷。还有中宗、睿宗朝宰相萧至忠,宣宗、懿宗朝宰相萧邺。这些宰相之中更有父子连任,如萧嵩、萧华与萧安、萧遘。一姓一朝十人,一族九世居相位、掌大权的局面确实是古今未有。另外萧氏宗族还与皇室结亲,有驸马数人,官拜九卿、刺史的更是不计其数。

 

(一) 家族溯源

 

隋唐宰相家族主要有三支,一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后裔,其中九相属于该支;一为梁武帝长兄、长沙宣王萧懿后裔,萧邺即属该支,为萧懿九世孙;另一支为宋皇舅房萧思话后裔,萧至忠为其五世孙。

梁武帝萧衍兄弟八人,他自己也有八个儿子,子孙后代繁衍兴盛。然而,真正能够继承皇族血统的,主要是萧衍长子萧统一系。萧统,即昭明太子,是位既有文采又有能力的优秀储君,他的人格魅力能把周围的各类人才都吸引过来。可是,十分不幸,昭明太子英年早逝,三十一岁就撒手而去。昭明太子的早逝,对萧梁政坛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一位富有才干的皇位继承人,更重要的是在对空缺的皇位继承人的遴选中的失误,导致了萧梁政权的混乱。

昭明太子死后,按照嗣君立嫡的原则,应该由萧统长子人继大统。萧衍经过权衡,改立第三子萧纲为太子。萧纲长于诗文,六岁就能做出很优美的文章,梁武帝曾感慨地说:"此子,吴家之东阿。"虽然,萧纲也很有才能,但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这种违背了立嫡原则的事件,必然要遭到天下人的非议和不满,统治阶级内部也因此出现了不小的骚动。为了安慰萧统诸子,平抚各种政治势力,萧衍便把萧统诸子封到各大郡为官。这件事一方面为以后梁朝政局的动荡埋下了祸根,导致萧梁政权内部因争夺皇权而内讧不止。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萧统诸子未能人继大统,被封到各大郡为王,远离了中央,才使萧统之子萧簪一系在侯景之乱以及萧梁内讧中得以生存了下来。

南陈时期,萧氏家族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萧衍在建康构筑的帝业大厦,在侯景之乱中坍塌,萧警在南北朝的对峙中,建立了后梁政权。后梁依附于北周,是个傀儡政权,所辖区域甚小,但其地位仍不失为一代王朝,传了三代,至萧琮而亡。萧琮在隋时失去了帝位,被封为莒公。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后裔,国破家亡,往往或被杀、或流亡,沦落沉没,很快成为历史的陈迹。萧氏家族则不同,至隋唐两代,萧氏在政治舞台上又再现风采。个中原因,恐怕应与萧氏同关中集团的交往分不开。

关中集团肇始于北周宇文泰。这个集团长期以来掌握着政权的中枢,既有力量又有影响。萧氏家族中最早与关中集团发生关系的应是萧餐。萧簪在襄阳时,为救其兄萧誉而与梁元帝萧绎发生冲突,以致萧氏昭明太子一支与梁中央产生了重大裂痕。为了在与梁中央相抗衡中获得生存,萧簪不得不称臣北朝。时值西魏宇文泰当政,宇文泰先后派杨忠、于谨领兵,庇护萧餐,立萧警为梁主。杨忠、于谨都是关中集团的实力派人物。而杨忠更是后来的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的父亲,为北周的大功臣,位至柱国、大司空,曾多次带兵解救萧簪,使其免受萧绎的进攻。这样萧氏与杨隋也有渊源。隋文帝的儿子晋王--隋炀帝,又纳萧岿之女为晋王妃,通过联姻,两家的关系更为密切了,这是后话。总之,在北周后期,萧氏已开始融入关中集团。

萧氏家族之所以能够融人关中集团,也是关中集团长期拉拢的结果。自永嘉以来,中国实际上出现了南北两大政治集团和势力。北朝正在151益强大,并逐步蚕吞南方,而南朝却相形见绌,穷于应付。北方统一南方,虽然可以凭借强大的武力,但是,若要安稳地统治南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争取人心的向背是其中的关键。于是北朝便采取了争取南方有影响的政治势力的手段。经过千挑万选他们相中了兰陵萧氏。兰陵萧氏既是南方的侨姓士族,又兼两朝帝室,在南朝的影响深入人心。恰巧在内乱中,萧餐到北朝寻求保护,关中集团便欣然接受了。

萧氏融入关中集团,姻亲关系也是重要的纽带。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是关中集团肇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长女、四女、七女分别嫁与北周明帝宇文毓、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晒、隋文帝杨坚。而萧璃之妻独孤氏,与独孤信同族。萧璃之姊又嫁给隋炀帝杨广,成为炀帝萧皇后,萧璃之子萧锐又娶唐太宗女襄城公主。这样萧氏家族已挤入关中集团婚姻圈的核心,为兰陵萧氏家族在隋唐时期政治地位的稳固奠定了基础,也是萧氏家族兴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二) 萧踽家族

 

从南朝到隋唐的嬗变中,昭明太子的曾孙萧璃,在为萧氏的发展和在政坛上的重新崛起中,扮演了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他上承南朝皇族萧氏,下启隋唐宰相萧氏。萧踽(574~648),字时文,梁武帝萧衍是其高祖,曾祖是昭明太子萧统,祖萧簪,后梁宣帝,父萧岿,后梁孝文帝。皇家血统的特殊身份使萧璃在以后的政坛上受益匪浅。

1.移居长安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纳后梁皇帝萧岿之女为晋王妃。文帝这一做法,除了政治动因外,还有出于门第的考虑。当时的婚姻讲求门第。杨氏是新皇室,萧家是旧皇族;杨氏是关陇贵族,而萧氏则是南方的侨姓世家大族,两个家族门当户对。萧、梁联姻是南北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萧氏家族在隋唐时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隋文帝先是派使者到江陵去择王妃,使者对萧岿的女儿逐一占,生辰八字都不合。萧岿又把寄养在内弟张轲家的一女儿喊来,让使者占,结果大吉,于是就把她册封为王妃,这就是后来的隋炀帝萧皇后。萧皇后约生于后梁天保五年(566)阴历二月,按照江南的习俗,二月出生的女儿不祥,便寄养在六叔父萧岌家里。但是不久,萧岌夫妻先后去世,又转养到舅父张轲家。张轲家境甚为贫寒,萧皇后须亲自参加劳作,吃了不少苦。但她毕竟是皇家公主,长大后受到良好的教育。此时的她端庄秀丽、温文娴淑,很有才学。

在迎亲、送亲的队伍护送下,晋王妃由江陵出发,奔赴长安。在送亲的队伍中有一个幼童,随同到达长安,此时他年仅九岁,却已非同一般,举止落落大方,从言语中绝对听不出他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他就是已被封为新安王、后梁孝文帝萧岿的第八子--萧塥。萧岿及其夫人怜惜女儿年幼(十七岁),初次远离家门,恐其孤独思家,便让年纪最小却善解人意的萧塥随姐姐一同前往长安。长安城的宏伟,宫殿的巍峨,京城的繁华,绝非江陵可比,使萧踽和姐姐大开眼界。

晋王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子,时年十四岁,小王妃三岁,却也聪明伶俐,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年幼的他已被授予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职。晋王的母亲独孤皇后是独孤信之女,在诸子中,文帝和独孤皇后特别钟爱晋王。萧王妃的到来,为皇室家族增添了喜悦。文帝见王妃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十分高兴。晋王杨广一见王妃便既喜爱又敬重。

女儿远嫁、幼子远离,使孝文帝萧岿放心不下。于是,在次年五月,萧岿就委派太子萧琮--王妃的哥哥来到长安,一则代父看望妹妹和弟弟萧璃,二则祝贺隋迁都新城。开皇四年(584)正月,萧岿又亲自来长安朝见隋文帝,看望女儿、儿子。在长安,萧岿穿着端庄,举止优雅,不失天子风度,令隋帝瞩目,使百官惊叹。无形之中,提高了王妃在百官心目中的地位。二月,萧岿要回江陵,隋文帝亲自送行,在灞上设宴饯别。这是晋王妃和弟弟萧璃与父亲最后一次话别。开皇五年(585)五月,萧岿病逝于江陵,年仅四十四岁。守孝期满后,后梁新继位皇帝萧琮率其朝臣和皇室成员二百多人,奉隋文帝之命,来到长安。留守江陵的萧琮叔父萧岩和三哥萧献投降了陈朝。消息传到长安,隋文帝愤怒异常,决定夷平后梁,便废除后梁国号,降封萧琮为公,并把他扣留在京城。对晋王妃和萧璃来说,虽然身边多了个亲哥哥,但自己的故国、家园没有了,叔父萧岩和三哥萧嗽也成了朝廷通缉的对象,这对他们来说是个莫大的耻辱与痛苦,内心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从此他们失去了家的依托,京城长安成了他们惟一的栖身之所。

2.隋不见用

长期身处京城,再加上特殊的身份,萧踽接触到的人事愈多,见识也愈加地广泛。萧瑶不但天资聪明,而且勤奋好学,一点即通。待到萧踽成年后,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文人,在文学、诗词、哲学上均有一定的造诣。据《旧唐书·萧璃传》记载,萧踽经常研读刘孝标的《辩命论》,不久便发现其中的不足,"伤先王之教,迷性命之理",诡辩不经,便创作一篇《非辩命论》来补阙纠谬。大体意思是说:"人禀天地而生谓之命,吉凶祸福则在于个人。刘孝标将其全部归结于命,不是先王所传的主旨。"晋王府的通儒柳顾言、诸葛颖看到后称赞地说:"萧君此论,足疗刘子膏肓。"

开皇八年(588)十一月,隋文帝下决心灭掉陈朝,统一天下,任命晋王杨广为全军统帅,以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元帅,进击南陈。九年(589)正月,隋朝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别自广陵、采石渡江进攻建康。至二月,陈朝被灭,晋王杨广班师。杨广在灭陈战役中立有大功,为其夺取皇位奠定了基础。隋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杨坚废太子杨勇为庶人,册立晋王杨广为东宫太子,晋王妃萧氏为太子妃。杨广被立为新太子后,萧氏家族的命运也因此而开始发生变化。萧璃被召入东宫,授右千牛。右千牛是太子府的带刀近身侍卫,从七品。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崩于大宝殿,太子杨广即皇帝位。萧妃,因仁慈爱人,能修妇道,立为皇后。

晋王继位,晋王妃被立为皇后后,萧氏一族成为当朝外戚,甚受器重。萧璃频迁尚书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左翊卫鹰扬郎将是统领皇帝近卫军的中高级官职。萧琮,官拜内史令,改封梁公。内史令是内史省的长官,内史省为隋朝中央最高的决策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之一。

作为后梁的君主、萧氏的核心人物萧琮,虽被任用为宰相,但其性情淡雅,倜傥不羁,不愿被俗务缠身,平时纵情酗酒。其实,萧琮内心仍未忘记自己曾是一国之君,还保持着昔日帝王的清高与傲骨,对于内史令一职,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在隋朝名门权贵面前,萧琮也从不奉迎送请,更不肯与他们同俦,这必然遭到当朝权贵的嫉恨。光禄大夫贺若弼依仗在平陈战役中功高劳苦,时常忤逆炀帝,遭到炀帝的嫉恨。萧琮与贺若弼友善,后来炀帝借口要诛杀贺若弼,萧琮极力营救,遂遭到炀帝的猜忌。贺若弼被诛后,谣言盛传:"萧萧亦复起。"炀帝疑忌萧琮更重,不久罢去萧琮内史令之职。萧琮十分无奈,委屈中含愤而死。

家中频频遭遇不测,父亲、叔父、长兄、三哥先后离去,对于刚人而立之年的萧璃来说刺激太大。长期抑郁、愤懑的他在长兄去世后不久便得了风疾,却不让家人请医问药,并且说:"如果老天让我活着,也只不过是让我多活几年,又有何意呢?不如现在死了罢了!"萧皇后得知后,非常难过,强忍痛楚教诲萧璃说:"以你的才智,足可以扬名天下,光耀家门,岂可以毁坏自己的身心以求隐退!自家亡国破以来,你不甘心居任小官,而发狂言怪语,这样怎能对得起列祖列宗,不肖子孙,罪不可赦!"在萧皇后的劝勉下,萧璃病愈后又积极进取,炀帝委以机要之职,加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等官爵。但萧璃秉性端正耿直,性情刚烈,炀帝做一些无道的事,萧璃屡次劝谏忤旨,于是渐渐被炀帝疏远,有时甚至遭到斥责,在献计解雁门之围后仍遭到不平等的待遇就体现了炀帝对他已是很不信任了。十一年(615)八月,炀帝出塞北巡。始毕可汗率领几十万骑兵准备袭击炀帝的车驾,炀帝得义成公主密报后,迅速驰入雁门城(郡治雁门,今山西代县),齐王杨嗦也率后军进入崞县(今山西原平北崞阳镇)。始毕可汗率大军追击,将雁门郡的四十一座城池攻陷了三十九座,仅余雁门、崞县两城。突厥围攻雁门,雁门守军仅一点七万人,粮草也仅够维持二十天,形势十分危急。这时萧璃献计向义成公主求救,他说:"从前汉高祖解平城之围,依靠阏氏,更何况现在的义成公主是帝室之女。向她求救,即使帮不上忙,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我又听下人们说,士卒们都顾虑怕陛下您打败突厥后,又去攻打辽东,所以人心不一,作战不力。为今之计,下诏赦免高丽并保证以后不再对它用兵,同时用高官重赏来激励士卒,这样或许可解雁门之围。"炀帝接受了萧踽的建议,还亲自巡视部队,隋军士气大增,奋勇抵抗,虽死伤惨重,仍力保城池不失。同时,炀帝下诏征发各地隋军火速来援。突厥久攻不下,探知东都和各郡的援军已到达忻口(今山西忻县北),又得义成公主北边有急的谎报,于九月撤围北走。隋军追至马邑,俘突厥老弱二千人后撤还。

但是炀帝孤意征讨辽东,又恐萧璃从中阻挠,动摇军心,就对群臣说:"突厥有何能耐,萧璃如此怕他们,并利用他们来要挟我,萧塥罪不可赦。"把萧璃贬为河池郡(治今陕西凤县)守,即日赴任。在河池郡守任上,萧璃招募乡勇,擒山贼,击薛举,政廉狱平,郡中大治。

大业十二年(616),天下已经大乱,而隋炀帝仍大兴土木,修建离宫,督造龙舟,准备再度下江南,游江都(今江苏扬州)。炀帝每次出游,萧皇后都要跟随。皇后见炀帝失德,却又不敢直面劝谏,内心异常痛苦,遂作《述志赋》以明心迹。

不久李渊率兵入关,占领长安,立杨侑为帝,自己为唐王。李渊以书信邀请萧璃进京,并授予他光禄大夫,拜封宋国公,任民部尚书,掌重职。这样,在萧璃的政治生涯中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3.开国宰相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于扬州。五月,唐王李渊即帝位于长安太极殿,改元武德。六月,以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刘文静任纳言(后改称侍中),萧璃、窦威任内史令(后改称中书令)。这就是李渊建唐后最早任命的五位宰相。

唐初官制,沿用隋制,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隋称内史)、门下三省。尚书省主管行政,总领百官,长官为尚书令,另设左、右仆射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尚书省下设吏、户(隋日民)、礼、兵、刑、工六部。初期,李世民虽为尚书令,却整日统兵征战,无暇顾及政事,也并不履行尚书之责,只是兼领,尚书的大部分职责实际上由裴寂行使。中书省掌国家政令,佐天子而执大政,长官为中书令,凡诏旨敕制玺书册命等均由中书省依典故起草。初萧璃与窦威任内史令,不久,窦威病死,朝廷也未再选人补此空缺,掌中书令之职的只有萧踽一人。门下省掌出纳王命,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佐天子而统大政,与中书省共同总理军国之务,长官为侍中,门下侍郎为侍中之副。刘文静任侍中,但不久便死于初唐的党争之中。在诸相中,又以尚书令的地位最高,权力也最大,也正因为此,自隋初三省制确立以来,尚书令之职便不常设。这样看来,唐初尚书令、侍中与中书令共五人同为宰相,但在中央真正行使相权的只是裴寂和萧踽二人而已。

自武德元年(618)六月至六年(623)四月,萧璃任中书令长达五年之久。此时唐朝帝业初建,制度未备,天下未宁,国事繁重。高祖李渊无暇兼顾,见萧塥耿直任劳,堪大任,有才干,善文章,便委以重任。凡朝中政务,高祖无力应付的多委托给萧踽;典章制度的起草,朝廷礼仪的制定也由萧璃主持。萧璃孜孜不倦,股肱唐室,办起事来井井有条、不遗余力。他不畏权贵,敢于纠正谬误,检举过失,百官都忌惮他。由此萧璃深得高祖欣赏,每临轩听政,高祖必定让萧璃坐在御榻上,并亲切地称呼他_萧郎"。在武德年间,他先后上奏合乎时令、具有实效的建议数十条,且多被采用。因此,李渊赐金一函,并表彰他说:"得公之言,社稷所赖。运智者之策,以能成人之美;纳谏者之言,以金宝酬其德。今赐金一函,以报智者,勿为推退。"萧璃坚决推辞不肯接受,高祖优诏不许。

偶尔,萧璃所办之事也有一时不能让高祖满意的。高祖常有诏敕制书,下到中书省后被扣押,不能及时宣布推行。李渊深为不满,责备萧璃办事拖沓。萧璃却说:"臣于隋大业年间,在内史省任职,宣布诏令时,常常会发现有的诏令前后相抵牾,执行起来,不知所从。因此就会出现诏令发布容易,执行困难的情况。如今皇基初建,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的安危、社稷的稳定全部系于诏令之上。所以臣每接受一道敕诏,一定要仔细勘察核审一番,使其和前面诏敕的内容不冲突,然后才敢宣行,所以有时颁布地较为缓慢。但臣认为,总体上而言,这样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渊听后称赞地说:"爱卿能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武德三年(620)七月,高祖诏秦王李世民督率诸军东击王世充,围攻洛阳,萧塥随军参与了这次战役。四年(621)五月,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平定关东。作战前夕,主要作战方案的制定,萧璃都亲自参与商讨;作战期间,萧璃又为秦王就具体问题出谋划策,深受李世民赏识。攻陷洛阳后,萧璃等人封府库,收金帛,颁赐将士。事后,萧璃以参谋之功,加邑二千户,拜右仆射。

唐朝统一天下后,萧璃由决策转为总领百官,主管政务,李渊还把考核朝廷内外官吏政绩的重任也交给了他。考核百官政绩,涉及到对百官的提拔和降黜,这一职位相当重要,要求长官秉公考核,依律办事。萧璃耿直自重,持法严厉,有时也比较固执,因此常常会遭到非议。

4.鼎助太宗

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胜利和唐王朝统治秩序的最终确立,秦王府与东宫两大政治集团逐渐形成,并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随着矛盾的激化,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夺取皇位的斗争由幕后走向前台,由隐蔽走向公开,终于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围绕着秦府和宫府,在外廷中形成了两大集团,一派支持太子李建成,另一派则支持秦王李世民。

当秦王与太子斗争最为激烈时,出任宰相之职,在朝中掌有大权的共四位,即裴寂、萧璃、陈叔达和封德彝。裴寂公开支持太子李建成。封德彝曾跟随李世民东讨西战,特别是在征伐王世充时,出谋划策,出了不少力,深得李世民的宠信;但是封德彝这个人见风使舵,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为李世民出主意对付东宫,私下里又为李建成效命,出卖李世民,直到封德彝死后数年,李世民方知其事。事实上,只有萧踽和陈叔达等人支持李世民。武德六年(623)前后,高祖李渊有废立之心,但犹豫不决。这时李世民不为兄弟所容,处处受到牵制和监视,时常还被太子的人在高祖面前打小报告,形势对李世民很是不利,李世民备感苦恼郁闷。在这关键时刻,萧璃从精神和实际行动上给李世民以支持,在宫殿上与太子一派针锋相对,为李世民据理力争。虽然,最终未能使高祖痛下改立太子的决心,但在很大程度上为李世民夺权制造了舆论和精神力量。

武德九年(626)7月,斗争达到了白炽化,玄武门之变在充分酝酿之后爆发了,李世民擒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骨肉之亲的温情面纱被撕得粉碎。作为一个雄心勃发、有勇有谋、开明有为的政治家,李世民的夺权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萧瑶,这位初唐开国宰相,在秦王与太子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支持、希望李世民继位,完全不是出于一己之利,而是从大局出发作出的慎重选择。因为在这期间,太子也曾拉拢、要挟过他,却被他谢绝了,在他眼里太子优柔寡断,与秦王相比不是干大事、担大任的合适人选,所以即使在对秦王最为不利的时刻,他也毫未动摇过。从这件事背后折射出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敏锐的洞察力和超人的坚毅力。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萧璃,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完全证明了他的推测,这就是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下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两个月后,高祖李渊发诏全国、退位让贤,李世民即皇位于显德殿,开始亲政。事情的进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顺利,李世民一当政便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大难题:如何对待和使用武德时期的宰相班子?如何使这个以高祖为中心的中枢机构变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完全听命于己的官僚机构?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证明夺权的最终胜利,更不能从根本上赢得天下人的信任与支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已经到手的政权还有可能再度失去。这个严重的问题困扰着新当权的李世民及其亲信。

于是,经过精心的策划后,新皇帝迅速对原宰相班子进行了调整和改造。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因为早在李世民被策立为太子后,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初步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当时,高祖有淡出、退位之心,有意培养新太子李世民,军国大事,无论大小都交给李世民处决。李世民在处理政务时发现,高祖的宰相班子并不能全力配合,有的甚至故意推诿。于是,李世民便以秦王府属僚为主干组建了一支东宫官属机构,它已初步具备了贞观初年宰相班子的雏形,此次改革调整就是以这个东宫官署为基础展开的。

年底,新的宰相班子建立。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璃为尚书左仆射等。这次中枢机构人员调整,原有的人员几乎全部换掉,萧踽非但仍在其中,且职权更大。这从另一面反映了萧踽的政治才干和在帮助秦王夺权斗争中功劳之大。

5.四落四起

在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之治。一说到贞观的大功臣们,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房玄龄、杜如晦,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他就是萧璃。这时萧璃已五十余岁,正当人生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然而,对于萧璃来说,并非如此。在这一时期,他时迁时降、时罢时起,很不稳定。究其根本,与萧璃的性格不无关系。

萧璃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不畏任何势力,这是他性格的优点,但也是他的缺点。他过分地善恶分明,一是一,二是二,在他眼里决容不下半粒沙子。更为糟糕的是,他讲话、做事不会、也不大注意运用技巧,结果他得罪了很多人。在乱世,或者一个初建的社会也许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在盛世、太平之世,这种人才就显得有点过时了。因为一切都是按既定的方针运转,如同一台正常工作的机器,操作者只需将开关一拨便可了事,剩下的工作则由机器本身来完成;如果操作者不安分守已、过于勤快,在一旁指手画脚,既嫌机器有噪音,又嫌机器运转得慢,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这样的话只有改造机器,甚或更换一台新机器,自然工作就要停止,对于一个没有多少资本、想迅速赚钱的老板来说,停止工作就是要他停止赚钱,这样的建议他能接受吗?社会刚步入正轨,并且在原有的治理方针下正朝着日益良好的态势发展,这时治理者当然不愿意有人出来说三道四,妨碍正常的秩序,如果不以正常为前提,即便富于建设性的提议也不会被认可。而萧踽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这个角色,不可避免地成为矛头所指、众矢之的。

贞观元年(627),萧塥任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得到太宗的宠幸,萧璃与他们不和,房、杜便拉拢右仆射封伦,孤立萧瑶。封伦是萧璃在高祖朝时推荐为中书令的,太宗即位,萧踽晋升为尚书左仆射,封伦升任右仆射。封伦一向阴险狡诈,本来与萧踽商量好的事,等到萧踽上奏,封伦又表示反对并故意刁难,连连数次,让他很是难堪。后来才知晓,封伦是受了房、杜的支持。萧瑶心中十分地不平衡,就在朝上把封伦和房、杜相互勾结的事和盘托出,言辞甚为激烈。但封伦与房、杜一口否认,并说萧踽有意陷害。萧踽理屈词穷。太宗不能决,又亲幸房玄龄等,为平息纷争,遂牺牲萧璃,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这是萧踽的第一次遭黜。事后,太宗觉得对萧璃有点过火,萧璃毕竟是两朝功臣,功不可没。没过几日,太宗拜封萧璃为特进、太子少师。六月,诏令太子少师萧踽官复原职,再任尚书左仆射,特赐封邑六百户。通过这一件事,萧踽尖锐的锋芒暂时有所收敛。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当年年底的封建之争中,萧璃又因言辞激烈,以"大不敬"罪被再度免官。

十二月的某一天,太宗萧璃说:"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志安,应该怎么办?"萧璃回答说:"纵观历代兴废,臣发现国家能够长久的一个重要 原因在于分封宗族子弟,屏护中央。秦王兼并六国后,罢免王侯,设置郡守,至二世国家就灭亡了;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汲取秦亡的教训,郡县与封国并举,于是汉有天下四百余年。魏、晋已降,尽废封建之制,没见哪一代能长久的。从历史上看,推行封建,是大有益处的。"太宗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下诏群臣上书议论分封固邦之事。魏徵与李百药极力反对。魏徵认为唐乘隋末大乱,民生凋敝,百业待兴,如果再施行封建,分割天下,国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李百药则称帝王有没有天下和有天下之长短是命中注定的,和封建没有关系。颜师古赞成萧璃,又认为不能给诸侯国太大的权力,诸侯国应与州县并举,互相支持。萧踽力持己说,并因此与侍中陈叔达在殿上争吵了起来,声色甚厉,太宗屡次制止,均不见效,最后太宗恼怒到了极点,将奏章摔在了地上,并口谕同时摘去左仆射萧璃与陈叔达的冠冕,以示惩戒。这是萧踽第二次被免官。

十二月底,朝廷授萧踽为晋州都督。晋州是李唐皇室发祥地,地位非常特殊且重要,萧塥被免官后再度出任晋州都督,说明太宗李世民有意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贞观二年(628),复授萧塥左光禄大夫,兼领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非清廉正直之人莫属。但萧塥执法过于严厉,有时甚至偏于法,倔强不知变通,这时房玄龄、魏徵、温彦博等人就会给予裁正,萧踽的做法也常受到太宗的批评,萧塥想不通按照法律办事会有什么过错。

萧璃观察事物较为准确,且口才好,善于辞辩,每有评议,房玄龄等人都不是对手。他们心里也认为萧踽说得对,但就是不肯堂而皇之地表示赞成。萧踽心里快快不乐。有一次,房玄龄、魏徵、温彦博等人同时犯了一些小错误。作为御史大夫,萧踽有检举、弹劾他们的责任。但法不责众,太宗不能将大部分人都治罪,更何况这几个人都是他的宠臣。萧璃连连数次弹劾他们,太宗都无动手衷,最后太宗烦了,就不再理会他。萧璃非常生气,认为太宗执法不公、有意袒护,心里想:既然给我监察百官的权力,你就应该尊重我的权力,我行使了权力,查处了官员的过错,你就应该惩治,不然我的监察有何价值,御史大夫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对太宗的做法十分不满,久之就以身试法,也故意犯错误,看皇帝如何处置。太宗知晓后,觉得萧璃不知趣,做的太过火了,就罢去萧踽御史大夫的官职,让他担任太子少傅,不再参与讨论朝政。

这一次可能太宗真的恼火了,一连4年都不再授予萧瑶有实权的官职,直到贞观六年(632),才重授特进(正二品),行太常卿之职。八年(634),再迁为河南道巡省大使,但不久又因执法过严导致人命,而被再度免职。九年(635),拜特进,再次准许萧璃参与政事。

太宗经常批评萧瑶说:"善恶太明,有时也会有失。"屡屡以降职免官的手段来惩罚他,希望他能稍微降低标准,不要过分责备求全。对于为何不惩戒房玄龄等人的过失,太宗是这样回答的:"作人君的,任用英才,应推心置腹地对待他们。孔夫子尚有过,况凡人乎?有一点小过失就废弃他们,不是太严重了吗?"还说:"知臣莫若君,对人臣不可求全责备,应当舍其短而用其长。"萧塥为人耿直,对太宗忠心不二,太宗曾称赞他说:"爱卿守道耿介,古人没有能超过你的。"所以太宗用而不废,虽然屡次罢免他,随后都又能给他恢复原职。而且太宗对萧璃当年给予他的支持,始终念念不忘。他常对房玄龄等大臣们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而犹豫不定,朕当时不为兄弟所容,很担心有功劳而得不到赏赐。萧爱卿没有被重利所诱,也没有向刑戮屈服,始终忠心地支持着朕,真是社稷之臣啊。"因赐萧璃五言诗一首:

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足见其对萧璃的赏识和评价之高。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绘制功臣图像悬挂于凌烟阁,让世人及后代永远纪念他们。被绘像的包括功高的宰辅、大臣以及侯王共二十四人。他们是:赵国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国公杜如晦、郑国公魏徵、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璃、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谨、鲁国公程知节、永兴公虞世南、渝国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世勋、胡国公秦叔宝。他们或是参加晋阳起兵的开国元勋、或是开疆拓土的统帅、或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功臣、或是一代经学大师。萧璃作为功臣之一,与其他著名大臣比肩而立,这是莫大的荣誉。

这年四月,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璃为太保,李世勋为詹事。萧璃、李世勋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东宫三师,都是从一品官员,并且没有高尚的道德是不能占据这一位子的。三师还受到特殊的礼遇:三师谒见太子,太子应出门迎接参拜;太子至师傅家门口,师傅让进才能进;师傅坐下后,太子才能人坐。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自率兵伐辽东。他让房玄龄留在京城,处理全国的日常政务,并可以随机行事,不必奏请。萧塥留守洛阳,为洛阳宫守。洛阳地处冲要,襟带关、河,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从军事等方面看,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当时的南北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向南可以沟通经济富庶的江淮地区,向北则直通幽州。幽州是伐辽东的军事基地,而洛阳则是进攻辽东的大后方和物资供应基地。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粮食等,可通过永济渠运到前线。这样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就需要有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调控,以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萧踽成了唐太宗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很荣幸地担任了这一差使。九月,唐太宗很顺利地攻下了辽东,率军凯旋而归。

6.佞信佛教

萧踽同其高祖萧衍一样,崇奉佛教。武德九年(626)四月,太史令傅奕上疏李渊请求废除佛法、抑制佛教。傅奕,隋唐之际著名的学者,精通天文、历法。傅奕主张反佛,他从政治、经济、思想、伦理、风俗等方面全面地揭露了佛教的危害。其反佛主张主要有四点:第一,佛教是外来宗教,佛教经典为妖书、邪法,其传人后,破坏了原来的统治秩序;第二,佛徒削发出家,"人家破家,入国破国",是弃君、弃父不忠不孝之徒,背离了儒家忠孝思想和伦理道德;第三,佛教徒游手游食,易服以逃避租赋,佛寺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第四,佛教讲究祸报,但却于事无验。傅奕的反佛言论一出,时任中书令、佞信佛教的萧璃就与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萧瑶认为:"佛是圣人。傅奕反佛,非圣无法,应该处以严刑。"傅奕严厉地驳斥说:"礼源于事亲,成于事君,这样忠孝之礼方能显现,臣子之行才得以完成。佛教徒削发为僧,舍弃君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塥你并非出于空桑,却遵此无父之教。臣听说不孝者无亲,这不就是说的萧璃吗?"萧璃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合掌说:"地狱所造,正为此人。"李渊基本上接受了傅奕抑佛主张,但不久玄武门之变发生,李渊让位于世民,其抑佛措施未及施行。

唐太宗生活在佛教兴盛的年代,认识到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对傅奕的全面抑佛主张持有怀疑态度。但对佛教给政治带来的危窘,唐太宗有着较为深刻地认识。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太宗所关心的是唐代政治,至于佛教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为了政治的需要,对佛教放之任之,也并无过错。他知道萧璃崇佛,曾赏赐萧璃刺绣的佛像一尊,佛像旁还镶有萧璃的图像。又赐书法家王褒所书《大品般若经》一部,并赐袈裟,为其讲佛诵经时所穿。但是,当萧璃的佞佛与政治发生冲突时,太宗也毫不手软,给予严厉惩治。

贞观二十年(646),萧踽请求出家,太宗回答说:"朕知道爱卿一向喜爱、信仰佛教,现在也不违背你的意愿了。"但是萧璃很快又回奏说:"臣刚才思量了一下,还是不能出家。"也许,萧璃思量不能丢下朝廷社稷,其用心仍是好的。但是太宗已在群臣面前表了态,萧踽言行不一,根本没把他天子放在眼里,心中愤怒久久难平。九月,萧璃称有脚病,不去拜见太宗,太宗大怒,对侍臣说:"萧塥难道是没有得到他的归宿吗,竟然嫌怨到了这地.197"于是亲手写诏,指斥萧璃,把萧璃高祖萧衍穷心崇佛,导致社稷灭亡的事都端了出来。不仅罢了他的相位,贬出京城,而且还免除了他的封爵和食邑。萧璃以信佛为由严重干扰了政治游戏,太宗当然无法再容忍下去。

相对于前几次大起大落而言,这次也许较严重了些,连封爵、食邑也被剥夺了。已届暮年的老臣再次受到这样沉重的打击,心里难受极了。太宗很快意识到如此对待功臣有失公允,和历史上的暴君、昏君又有何区别?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立刻下诏,把萧璃召回京城,授金紫光禄大夫,复封宋国公,并让他跟随自己到玉华宫休养。所谓"金紫",即光禄大夫加金印、紫绶,为正三品官阶。

7.福祉子孙

如此大的反差,一悲一喜,来得如此快,去的又是如此匆匆,风烛之年的萧璃已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第二年三月,一个他再也承受不了的噩耗传来,萧皇后,八十二岁的姐姐撒手西去。没过多久,萧塥突然发病,六月逝世于玉华宫,终年七十四岁。太宗闻讯后停止了用膳,高宗致哀,并遣使吊祭。礼仪官太常赠谥号"肃",太宗认为萧璃一生耿直不枉,但"性多猜贰",改谥"贞褊",诏赠司空、荆州都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萧踽临终前留有遗书一封,认为"生而必死,理之常分",他要求诸子办理丧事,一切从俭,以为后世树立榜样。

萧璃病逝一个月后,房玄龄也病故于玉华宫,贞观二午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贞观之治"至此落下帷幕。萧塥在唐朝政治生涯中,几乎与武德、贞观两朝相始终,贞观年间,五遭罢相,但皆以端正鲠亮、不徇私情而屡罢屡起。

萧璃有三子,长子萧锐历任太常卿、汾州刺史等官,父死后,继承其爵位和食邑。萧锐为太宗女婿,娶襄城公主为妻。襄城公主性格文雅,知书达理,能谨守孝道。太宗想为萧锐与公主别建住所,但公主推辞说:"妇人侍奉公婆要如同侍奉父母一样,如果分居,侍奉公婆非常不便,即为不孝。"太宗诏令诸公主都要以襄城公主为楷模。次子萧锴,虞部郎中;三子萧钺,给事中。其孙有四人,其中萧守业,卫州刺史;萧恕,虢州刺史,后赠工部尚书。曾孙三人:萧籍,襄州刺史;萧沔,剑南西川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萧定。玄孙一人:萧建,黔中观察使。

萧定(708~784),字梅臣。萧定初荫授陕州参军,后迁金城县丞,理政以清廉干练而闻名。累迁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左司、右司郎中。后遭宰相元载排挤,历任秘书少监、袁州、信州、湖州、宋州、睦州、润州等州刺史。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朝廷考核天下州郡长官政绩,他与常州刺史萧复、毫州刺史张镒并列第一。后萧定再以勤农桑、均赋税,捕亡归复,户口增加,获冠,升户部侍郎、太常卿。唐建中四年(783)冬,朱批叛乱,萧定改名换姓,躲匿里间间。乱平,回京旌擢,任太子少师。唐兴元元年(784)病卒,享年七十七岁,赠太子太师,列为良吏。

此后,在萧氏家族中最兴旺的是萧殉的后裔,特别是萧询之子萧钧的后裔,人才济济,自其孙萧嵩始,有唐一代共有七人任宰相。

 

(三) 萧至忠家族

 

1.名儒萧德言

萧德言,字文行,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本南兰陵人,南朝陈亡后,萧德言迁徙至关中。萧德言高祖,是南朝齐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祖父萧介,南朝梁侍中、都官尚书;父亲萧引,南朝陈吏部侍郎。其祖上名人辈出,名望、才学皆享誉南朝,至萧德言更是以善治经学而名闻于世。

受家族重视才学的影响,从小萧德言就广博涉猎,经史子集无所不读,而经史特别感兴趣,成年后就以渊博的经史知识名闻乡里。萧德言喜欢属文比赋,对《春秋左氏传》尤为精通。贞观年间,授著作郎,并兼任弘文馆学士。

期间萧德言参与或主要负责了《群书治要》、《括地志》的编写工作。《群书治要》不仅仅是出于应当政者鉴戒的目的而作,还体现了作为一名儒者,萧德言对政治的关心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其为天下作则、为万世立法、为往圣继绝学的思想。

《群书治耍》所依据的书籍多为唐初善本,像后汉桓谭、仲长统等人的政论,赖此得以存梗概。所以,它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体现了一位儒者以著书关怀政治、干预政局和关心世道的高尚精神。

《括地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曾大量的征引此书内容,可惜该书已佚失,其原貌无法再现,只能从后人的征引和辑佚本中略窥一二。

到了晚年,萧德言更加勤勉、笃志于经学,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完全入了迷。每当打开《五经》阅读前或讲授时,必先沐浴洁身,梳整衣冠,焚香端坐,他的妻子时不时会埋怨说:"整天如此,你不累吗?这么大的年纪了,何必这样自己折腾自己呢?"萧德言回答说:"经书是先圣流传下来的言教,面对先圣的言教就如同面对先圣一般,怎么可以惧怕劳累呢?"后来太宗知道了,非常赏识萧德言如此恭敬慎重的态度,认为他足以训导后学,为儒者之楷模,为士人之法则,便命萧德言以经书教诲开导晋王李治,也就是后来的高宗,并封他为武阳县侯。据《旧唐书·高宗纪》记载,著作郎萧德言传授晋王《孝经》后,太宗问晋王说:"此书中什么言语最为重要?"晋王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按此行事,足以侍奉父亲与兄长,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臣予了。"晋王母亲文德皇后死时,晋王那年9岁,他的悲哀感动了太宗和左右,太宗屡次慰抚,觉得高宗尤为仁慈,于是更加喜欢他。这当然离不开老师萧德言的教导有方。等晋王被立为太子后,萧德言兼任太子侍读。 '

此后萧德言上奏称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辞官还乡,太宗优诏不许。

贞观十七年(643),萧德言官拜秘书少监,太宗李世民及太子李治每年都有丰厚的赏赐。

贞观二十三年(627),萧德言又接连数次上表请求辞官还乡,太宗见他的确年事已高,又一心退隐,便应允了他。高宗继位后,因为师傅的缘故,加萧德言银青光禄大夫。

辞官16年后,永徽五年(654),萧德言以九十七岁高龄逝世于家中,有文集30卷传世。高宗得报后,万分悲痛,为之休朝一日,并再赠太常卿之爵,赐谥号为"博",这是对其才学的最好概括。

萧德言曾孙萧至忠,中宗朝官至宰相。

2.中宗朝宰相萧至忠

萧至忠,祖籍南兰陵,祖父萧德言时移居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徙居沂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沂)。萧德言,为隋唐之际的大儒,终官秘书少监。萧至忠有两个弟弟:萧元嘉,官至工部侍郎;萧广微,官至工部员外郎。

萧至忠年轻的时候与朋友约好在大路岔道口会合,恰好遇到了雪天,大雪纷纷,寒风刺骨,同行的人都赶忙跑到附近人家的屋檐下避风,只有萧至忠不去,他说:"怎么可以与人约好了,而失信与人呢?"一直等到朋友来了才离开,于是众人都对他的言而有信表示佩服。萧至忠初仕畿尉,负责关内京师附近的治安。后又任伊阙、洛阳尉。

监御史纠不法中宗神龙初年(705),武三思擅权,萧至忠依附于他,升任监察御史。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为皇帝的"耳目之司",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监察御史掌管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官品虽不高,但权力很大。作为监察御史,萧至忠不畏权贵,弹劾风阁(风阁即中书省,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侍郎苏味道抢占他人墓地。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二月,宰相苏味道因父亡而归故乡赵州娈城,安葬父亲。武则天下诏该州及属县毫无条件地为他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不但如此,苏味道还依仗权势,为了修建他父亲的陵墓而侵毁了乡人的墓田,而且役使的丁夫超过了规定。事过一年,监察御史萧至忠查出后,立刻上折弹劾他,并援引唐律律令,要求朝廷严格按照律法加以处罚:凡盗耕他人墓田者,杖一百;伤他人之坟者,徒一年;葬尸于他人田者,笞五十;葬于他人墓田者,罪加一等,皆令移葬。苏味道侵毁他人墓田而营建其父的陵墓,性质与盗耕他人墓田无异。这时苏味道在朝中有权有势,而作为监察御史,萧至忠只有正八品,却敢于向朝廷正三品大员挑战,其不畏强权的精神着实令人叹服。在萧至忠的强烈要求下,苏味道被贬为坊州(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刺史。

监察御史萧至忠做事果断、不畏权贵的名声,迅速在当时流传开来,并受到一大批正直官员的赞赏与爱戴。此后萧至忠又连续查处了几桩官员违法犯科的事情,弹劾了好几位官员,深受朝廷的赏识,被连升三级,晋职为吏部员外郎,副六品上阶。

一年后,再次晋升,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正五品上阶。在御史中丞任上,萧至忠做了几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先后弹劾当朝丞相祝钦明、礼部尚书窦希玢与户部尚书李承嘉等人。

在萧至忠当御史的时候,李承嘉为御史大夫,经常责怪众御史说:"作为御史,弹劾官员,不事先向御史大夫咨询、请示,可以吗?"众御史都不敢回答,有一次,萧至忠却站出来,说:"从前,御史台是没有长官的。御史,就是天子耳目,他们所奏请的事情应当直接送达圣上处,一定要等到御史大夫允许然后再上报,如果要弹劾御史大夫,那又应当先向谁请示?"李承嘉深感惭愧,无言以对。后来李承嘉做了户部尚书,萧至忠升任御史大夫,李承嘉也因过失而被萧至忠弹劾。

萧至忠耿直不屈,不畏权贵,接连弹劾朝中好几位大员,至此声誉鹊起,不久调至吏部,任吏部侍郎,仍兼御史中丞。

进忠言化中宗唐中宗是在张柬之等唐旧臣拥护下,恢复唐朝的,但是,他并不信任这些唐旧臣,他惟一信任的是韦皇后。韦皇后和武三思勾结,形成武、韦二家外戚合作的腐朽集团。这个集团驱逐张柬之等出朝廷,独占了全部政权。

神龙二年(706)3[5月,中宗立卫王李重俊为太子。太子精明果敢,但因其是后宫偏房所生,韦皇后很厌恶他。安乐公主一心想当"皇太女",也极力排斥他,对他大为不敬,常同驸马武崇训一起凌辱他,甚至呼之为宫奴。武三思尤其畏忌太子,恨之甚深。

韦皇后、武三思等势力日渐扩张,同太子李重俊的矛盾难以调和。次年,即神龙三年(7Cr7)六月,武崇训教唆安乐公主奏明中宗皇帝,请求废掉太子,改立公主为太女。太子李重俊积恨在心,愤愤难平,便与忠正大臣李多祚、魏元忠商量讨逆之策。七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会同李思冲、李承兑等人,矫制征召三百名羽林兵,拥戴太子自立,发动了宫廷政变。太子李重俊虽杀死武三思等人,但最终却失败了,自己也在逃亡中被杀害。韦皇后及其党羽宗楚客等人借口追究李重俊的同谋者,驱逐宰相魏元忠,又谋陷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武三思党宗楚客、纪处讷等人指使侍御史冉祖雍上奏说:"安国相王及镇国太平公主亦与太子连谋举兵,请将他们收押刑狱。"诬陷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与李重俊合谋造反。唐中宗于是派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负责审理此案,萧至忠流着眼泪说:"过去,则天皇后打算立相王为皇太子,相王为此多日食不下咽,坚决请求皇后允许他把天下让给陛下,相王的谦让之德是天下臣民所共知的。现在陛下富贵已极,拥有整个天下,却不能容纳一弟一妹,难道还要让人罗织罪名,把他们陷害至死吗?为什么仅凭冉祖雍的一句话就怀疑相王呢?宗庙社稷的存亡,全在这里。臣虽然愚昧,也私下里认为陛下这种做法不足取。《汉书》有云:'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愿陛下详察此言。"唐中宗对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一向友爱,听了这番话以后也就不再过问这件事了。任丞相进疏策神龙三年九月,吏部侍郎兼左御史台中丞萧至忠为中书侍郎(《资治通鉴·唐纪》作黄门侍郎;《旧唐书·中宗睿宗纪》先称黄门侍郎,后又作中书侍郎;两《唐书》本传都作中书侍郎,今以本传为准),兼左御史中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三品。

这时,朝廷吏治腐败到了极点,韦后及其党羽公开卖官鬻爵,富家子弟请托盛行,许多愚拙之人凭借权势与钱财占据、拥有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被排斥、得不到重任,官场到处弥漫着乌烟瘴气。

作为宰相,萧至忠深感不安,上疏中宗指陈时弊。他说: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任用贤人。如果用人不当、官任非才则官职形同虚设,官位空着则官事废怠,官事废弛则人事不举,历代王朝之所以会覆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朝廷授职用人,多用显贵的职位作为粉饰,上下相互欺骗,以苟延残喘为能事,不思进取。

陛下对于那些受到您宠幸的近臣,最多也只能让他们多得些良田美宅,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不能允许他们将朝廷的官爵当作私有之物。现在国家官吏的定员已很多,无专职的官吏又是其数量的一倍,但求官的人仍未满足,官吏的数量不断增加。陛下赐给近臣无法计算的钱财,近臣贵戚却有永无止境的贪欲,他们公然卖官鬻爵、贪赃枉法,以谋求私利,结果造成了各中央官署之内挤满了身着朱衣紫服的高级官吏,这些人玩忽职守,不办公务,倚仗权势,公然违抗法令,gee.然置身官署,而对于时政,没有任何裨益。如此仍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大治,那只能是痴人说梦。《诗经》有言:"私人之子,百寮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耦辅佩琏,

不以其长。"高官子弟列位于美差,只能增加他们的佩戴,别无他用。臣希望陛下您能够爱惜爵位和赏禄,不要轻易授官、奖赏,把有才能的人提拔到显要的位子上,至于无才能和只会奉承的人给他们闲散的官差就够了。这样天下政令一统,私人的也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大政,这是天下苍生的福气。

唐中宗虽然对他的上疏十分赞赏,但由于局势所迫,最终还是未能采纳他的建议。

监修史触时弊景龙三年(709)春正月,中宗诏令中书侍郎、郧国公萧至忠代韦巨源为侍中,仍依旧监修史书。侍中为门下省长官,门下省主管王命出纳、各种典籍、吏职和礼仪等等,辅佐天子统治大政,正三品。八月,再次下诏以侍中、酆国公萧至忠为中书令。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主管国家政令。此时,侍中与中书令均为左相,地位极为煊赫。萧至忠有才能,能任大事,中宗对萧至忠也极为器重。景龙四年(710)元宵节,中宗与皇后微服出宫,在长安城中观看灯展,并亲自来到萧至忠府第,向萧至忠及其家人慰问。

在萧至忠任侍中时.宗楚客担任中书令。宗楚客。字子敖,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武则天堂姐的儿子。神龙初,武三思荐引为兵部尚书,同知政事,三年,拜中书令。这时宗楚客与前任侍中纪处讷结党为祸,大肆培植私人势力,而尚书左仆射韦巨源、尚书右仆射杨再思、行中书令李峤等宰相只求自保,对宗楚客等人的嚣张气焰一味退让,对大局也无匡正之力。众宰相中惟有萧至忠以正道自处,不向宗楚客等人屈服、妥协,并敢于针锋相对作坚决的斗争。萧至忠的行为受到正直大臣的推重和归附,中宗也说:"在所有的宰相中,萧爱卿最忠贞,最能为朕着想。"所以更加倚重萧至忠。

萧至忠监修史书期间,史馆十分混乱。唐朝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官修史书、宰相监修的制度,但是如果宰相多,之间互有矛盾,意见不统一,就容易产生各种弊病;而且史馆监修往往把如何记载史事作为打击政敌的工具,这样史馆内部就更加混乱。这时期,与政治上混乱一样,史馆内部矛盾也很复杂,正常的修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此时担任监修官的有韦巨源、杨再思、宗楚客以及萧至忠等人。在历史史实的记载上往往因为监修官的派系或政见相左,使史臣无从下手,如记载某件史事,监修杨再思要求必须如实书写,宗楚客却说应该隐讳真情。修史进程十分缓慢,作为监修史官之一,萧至忠深感焦虑,便责问史臣刘知几。刘知几很佩服萧至忠的耿直,但面对责难,刘知几既感委屈,又感无奈,便决定辞职,离开这是非之地。刘知几觉得在所有的监修史官中,惟有萧至忠值得自己倾吐真言,便向萧至忠写了一份辞职信,并附带把史馆内存在的各种弊病和盘托出。

萧至忠看完信后大为惭愧,既赞叹刘知几敏锐的洞察力--所言皆击中要害,又觉得不应该批评他。面对刘知几所陈史馆中存在的众多漏弊,萧至忠一筹莫展,实非自己一人之力所能解决,但身为宰相,又不能坐视不管。萧至忠没有批准刘知几辞职,他觉得刘知几是难得的人才,是帮助自己以后解决史馆内部问题的一个好助手。但是其他监修对刘知几的批评则大为恼怒。他们不仅将矛头指向了刘知几,也对准了萧至忠。宗楚客嫉恨刘知几的正直,对其他史官说:"此人作书如是,欲置我何地!"萧至忠与刘知几所触及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某一监修史官的问题,而是整个漏弊重重的机构和腐化的官僚。所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遇到的阻力会更大,但是在这中间,萧至忠总是尽力斡旋保护贤者与能者。

附奸党遭外放政局的混乱,官场的黑暗,朝臣的明哲自保心态以及中宗的软弱,使萧至忠不得不忧虑自己的前途,在坚持正直、纠弊补失时不得不选择归附某一权臣,这也是后人讥刺他见风使舵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先是投靠武三思,当上了监御史,再进身为御史中丞;后又攀亲韦皇后,曾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韦皇后弟弟及韦氏的舅表。萧至忠女儿早亡,韦皇后便向萧至忠为自己的亡弟汝南王韦洵聘娶,把二人合葬,两家结为冥婚姻亲。不久,在中宗和韦后的撮合下,萧至忠又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韦后舅舅崔从礼的儿子崔无波。举行婚礼那天,中宗、韦后分别为萧至忠和崔从礼家主持婚礼,当时人们戏谑地称:"天子嫁女,皇后娶妇。"这件婚事在当时影响很大。通过以上关系,萧至忠依附了后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党失败、被剿灭后,萧至忠怕受到牵连,居然命人打开韦洵的坟墓,把女儿的灵柩取回,表明与韦氏离婚,划清界限;但最终萧至忠也未能脱了干系,被贬到地方。

景龙四年(710)夏六月,唐朝内乱,中宗崩,韦后临朝称制,引用大批党羽,掌握朝廷要职。不久临淄王李讳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推翻了后党,并将武党、后党全部正法。因为曾依附武、韦党的缘故,丞相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均遭贬斥,萧至忠被贬到许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任许州刺史,韦嗣立为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刺史,赵彦昭为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刺史。但宰相的位子仍为他们三人留着。一月未到,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一起被停刺史之职。七月,睿宗继位,改元景云。萧至忠又被任命为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刺史,韦嗣立任许州刺史,赵彦昭任宋州刺史。

任刺史树美名在晋州刺史任上,萧至忠勤勉于政事,以仁为本,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惩治腐败,下大力度打击官场上的犯科作奸之事,州县大治。唐人牛僧儒在其《玄怪录》中,对萧至忠任刺史时晋州的情况有所反映。

有一年冬天,萧至忠打算腊日出游打猎,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

腊日前的一天,有一位伐木匠到霍山上砍木,突然拉痢疾不能回去,在一个山洞中休息,半夜肚痛无法入睡。天将亮时,好像听到悉悉窄窜的人声。伐木匠以为是盗贼来了,就匍匐隐藏在林木中偷窥。那天山上月色非常好,伐木匠看见一个人身长丈余,鼻有三角,身上披着豹皮,目光如炬。他向深谷中长啸一声,一会儿,虎、兕、鹿、豕、狐、兔、雉、雁都来到了百步之外。那长人说:"我是玄冥使者,奉北帝之命,明天是腊日,萧至忠君会来打猎。尔等如果敢躲避弓箭者,死;如果敢躲避长枪者,死;若敢躲避罗网者,死;若敢躲避棍棒者,死;若敢躲避猎犬者,死;若敢逃避猎鹰者,死。"他一说完,群兽都战战栗栗地俯下身去,没有一个敢出声。这时老虎与老麇,都跪下向长人说:"我们愿意听从使者您的命令,但是萧公是个仁人君子,本意并非想害我们,只是顺应时令罢了。如果出现其他的变故,萧公就不会来了。使者您难道没有办法救救我们吗?"使者说:"并不是我想杀你们,这是北帝的命令,等萧公田猎一结束,你们就自由了。我听说东谷严氏四兄善于出谋划策,你们可以去祈求他们帮忙。"群兽都欢呼雀跃,跟随使者向东走去。

伐木匠也尾随其后,前往观看。到了东谷,看见数间茅堂,有一人头戴黄冠,身披虎皮,正在熟睡。惊起,问明来意,黄冠人说:"萧使君每次役使百姓,一定体恤他们的饥寒。如果祈求腊日下大雪,刮大风,他就不会出游田猎了。"然后黄冠人帮助群兽如何祈求下大雪,刮大风。终于,腊日那天萧至忠没有去田猎,使群兽逃避了一劫。

这个故事虽系传说,但是它却反映了萧至忠的仁慈爱民和对晋州的治理,上能够感天动地,下可以泽及群兽。没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宽仁的博大胸怀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攀公主遭杀戮尽管在晋州做得非常出色,但萧至忠耐不住寂寞,总觉得把自己窝在晋州,实在是大材小用。事实上,不但萧至忠这样认为,外人也这样看。后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大臣来朝唐,看到了晋州的治貌和萧至忠的风采,万分叹服,对人说:"应当辅弼天子的英才,怎会远放在外呢?"

为了被调回京城,委以重任,萧至忠主动投向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诛灭武、韦两党的主要策划者,并拥立睿宗当政。所以,这时太平公主在朝中很有威望,也掌有实权。萧至忠秘密地派遣使者去见太平公主,请求将己调回京师,委以京职。在诛杀韦氏的时候,萧至忠的一个儿子担任千牛,被乱兵所杀。公主认为萧至忠心中一定充满了怨恨,可以利用他的怨气,帮助自己夺权,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睿宗太极元年(712),萧至忠被调回京城,官任刑部尚书、右御史大夫,再迁吏部尚书。先天二年(713),睿宗把王位传给太子玄宗,自己做了太上皇,萧至忠再升任中书令,复封郯国公。正是这一年,萧至忠与窦怀贞、魏知古、陆象先等撰《姓氏系录》二百卷,呈送给玄宗,分别得到不等的加官晋爵的赏赐。

这时,朝中再次出现混乱,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太平公主欲仿照武则天,废玄宗自立。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唐睿宗的势力专擅朝政,与唐玄宗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遂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等人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玄宗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

这时,作为宰相,萧至忠也别无选择地选择了太平公主,因为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刻,是太平公主一手把自己提拔起来的。当然萧至忠是一位有才能的人,具有美好的声望,旁观者或者玄宗一方也极力地劝说、拉拢他。萧至忠的妹夫华州刺史蒋钦绪就曾对他说:"凭您的才学,何必担心日后不能飞黄腾达!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钻营求官。"萧至忠听过之后没有做声。之后蒋钦绪又一再地劝戒萧至忠,然而萧至忠已无回旋的余地。蒋钦绪感叹道:"萧至忠九代望门,至此一朝族灭,实在是可悲呀!"宋璩也曾劝说过他。有一次,萧至忠从太平公主家里出来时与宋璩相遇,宋璩说:"这不是我对您所期望的啊,萧傅!"萧至忠讪笑道:"宋生说得很对!"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催马离去。

先天二年秋季的七月,魏姗古告发太平公主谋划在本月四日发动叛乱,计划让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人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于是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向太平公主集团发动了攻击。玄宗很快得手,萧至忠见大势已去,逃跑隐藏在山寺中。几天后,萧至忠被逮捕诛杀,家也被抄了。萧至忠虽然平时清苦节俭,对自己要求很苛刻,也很清高,从来不肯接待宾客,得到的俸禄,也没有赈济施舍过。等家被抄时,人们发现他家珍宝、财物与衣帛不计其数,从此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声誉名望全部消失。可是玄宗了解萧至忠的为人,知道他是贤臣。后来玄宗见到了一个叫源乾曜的人,很快重用了他,并对高力士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提拔、重用乾曜吗?因为我看他的身形、相貌与萧至忠很像。"高力士说:"他不是曾经背叛了陛下吗?"玄宗说:"至忠实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只是晚年糊涂了,却不能抹杀他年轻时的才能啊!"

《新唐书》本传在评价萧至忠时说:"至忠在朝为官时,雷厉风行而有名望,容貌悠闲,举止却很敏捷,被一致推为名臣。从表面上看,萧至忠正直有规度,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做法;但是从内心而言,却不能忠贞不易,见风使舵,观时而动。"这是对萧至忠一生较为公允的评价。

 

(四) 萧嵩家族

 

1.玄宗朝宰相萧嵩

唐开国宰相萧璃于贞观二十一(648)去世后,到盛唐开元年间,兰陵萧氏家族又出了一位宰相,他就是萧嵩,萧璃的曾侄孙。

萧嵩的曾祖是梁国公萧向,祖父萧钧,学问渊博,才能出众,甚有名望。萧钧,隋代任迁州(在今湖北十堰)刺史。贞观年间(627~649),累升官至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要职,其官位仅次于中书令、中书侍郎,官阶正五品上。凡诏旨敕制、玺书册命,都由中书舍人按典故起草;在皇帝旁侍奉献策,同时宣达圣命,察访天下冤情,审理刑狱,代皇帝慰劳有功之人等等皆属其分内之事。官品虽不高,但地位、职责都很重要。当时房玄龄、魏徵执掌朝政,萧钧甚受房、魏赏识器重。魏徵担任太子太师后,萧钧凭借才干卓越、政绩突出而被选为东宫右春坊中舍人。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承乾谋叛,被废为庶人,东宫属官均被免职,并谕令永不起用,萧钧也难脱其咎,被列于其中。

贞观十九年(645),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上折太宗,指出萧钧为人正直而遭到罢斥,有悖常理,不利于弘扬王道。太宗看后,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权衡轻重,重新起用了萧钧等人。高宗永徽二年(651),萧钧历任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隶属门下省。谏议大夫,正五品上,职责是对皇帝规谏讽喻,魏徵曾担任过此职。作为谏议大夫,一定要耿直敢为。萧钧担任谏议大夫期间,能尽到自己的职责,敢于向高宗提出谏言,纠正了几起错判的案子,获得了高宗的好评。高宗经常在百官面前称赞他说:"萧钧,是真正的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为弘文馆主,其职责是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和礼仪的制定。

此后,高宗又任萧钧为太子率更令,兼崇贤馆学士。率更令从四品上,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令。崇贤馆又称崇文馆,是太子学馆。掌东宫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萧钧,博学有才,著有《韵旨》二十卷,有文集三十卷流行于世。高宗显庆年间,萧钧去世,死时约五十岁。

萧钧的儿子萧灌,生于武德九年(626),官至渝州(今重庆)长史,死于永淳元 (682),享年五十七岁。萧灌有两个儿子:萧仲,萧嵩。萧仲,事迹不突出。萧嵩,就是后来的玄宗朝宰相。

相士的吉言萧嵩,约生于高宗乾封三年(668)。父亲萧灌死时,他年仅15岁。成年后,萧嵩嘴边长着美丽的胡须,容貌堂堂,一表人才,再加上祖上的遗德,据说,提亲的媒婆把他家的门槛都踏破了。在认真挑选之后,萧嵩娶了会稽贺晦的女儿。、

贺晦是当时会稽一位很出名的士人,他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嫁给了萧嵩,大女儿嫁给了吴郡人陆象先。陆象先是当朝宰相陆元方的儿子,很有才气。这样萧嵩与陆象先成了连襟,也正是基于此,在以后的仕途上,陆象先百般提携、照顾萧嵩,为萧嵩的发展创造了极为优越的条件。有一位叫夏荣的宣州人,善于给人相面,一次,他看了萧嵩与陆象先的面相后,对陆象先说:"陆郎您在以后的十年里,步步高升,位极人臣;但不如萧郎一门显赫,以后萧郎不但官位高,并且福命寿长、家丁兴旺。"对这样的话,当时的人并不怎么认可。因为,此时陆象先早已科第高中,担任洛阳都尉,其父又是当朝的宰相;而萧嵩尚未有任何功名,甚至还未迈人仕途的门槛,且其家族自曾祖父萧璃后,已是大不如从前。

神龙元年(705),唐廷内部经历了激烈的斗争后,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氏重掌政权。时年三十八岁的萧嵩被调补沼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参军,正八品。这时扶阳郡王桓彦范任沼州刺史。桓彦范性格慷慨俊爽、谦虚稳重,爱惜人才,尤能提携晚辈,虽然被贬为州刺史,却早已名扬天下。桓彦范对自己的属下--参军萧嵩,非常器重,以特殊的礼仪来款待他。遗憾的是,桓彦范到任后不久,又被贬往濠州,使萧嵩失去了一次学习请教的机遇。

景云元年(710),睿宗掌权,萧嵩被调往醴泉(今陕西礼泉),担任醴泉尉。当时陆象先已任中书侍郎,荐举了萧嵩。不久萧嵩入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分察百僚,为正八品,官品虽不高,但权力很大。景云二年(711)冬,中书侍郎陆象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居宰相,监修国史。陆象先清静寡欲,言论高远,受到士人的推重。陆象先出任丞相后,又一次荐举萧嵩,朝廷便任命萧嵩为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官,这年萧嵩已四十四岁。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七月,陆象先罢相,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兵马使。萧嵩在朝中又得到了紫微令(即宰相,唐玄宗登基后,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唐代中书令为宰相之一,先后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姚崇的赏识,被擢升为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当时萧嵩与崔琳、王丘、齐瀚、高仲舒等并列,同为中书舍人。但崔琳等人都是凭借着才学当选的,所以他们都认为萧嵩没有什么才学,很看不起他。而姚崇却认为萧嵩虽然不是出生正途(唐代以科举出身为正途),但前途不可估量,并对他尤为关照。此后萧嵩被调到地方接受锻炼,出任宋州刺史。回朝后连升三级任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分别为正四品上和正四品下。

边陲建功勋 开元十四年(726),萧嵩以检校(检校为加官,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十分普遍,但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之前"检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兵部尚书的官衔领朔方节度使。朔方镇是唐朝的军事重镇,位于西北地区,其节度使主要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务,可以称作封疆大吏。萧嵩奉诏赴任之日,玄宗在定鼎门外,为他饯行,并亲自赋诗慰劳。

当时西北有朔方(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陇右(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河西(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三镇。三镇北御突厥,南拒吐蕃,保障河西走廊的畅通,以利于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开元十五年(727)九月,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进犯西北边镇。王君披见吐蕃军队来势凶猛,不敢正面迎击,率兵避开。悉诺逻恭禄等乘机攻陷瓜州(今甘肃安西),活捉刺史田元献和王君拔的父亲、少府监王寿,把城中的军用物资和粮草洗劫一空,然后焚城而去。接着又进攻驻扎在玉门(治今甘肃玉门)的唐军和常乐县,县令贾师顺带领守军坚守城池,悉诺逻恭禄见无机可乘,引军退去。

不久,吐蕃派使者北赴突厥,打算约同突厥一起进攻关中,王君披率精兵在肃州(今甘肃酒泉)伏击了吐蕃使者。回军途中,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南巩笔驿,遭到回纥诸部伏兵的突袭。王君拔率左右数十人力战,自朝至晚,左右全部战死,王君搂被杀,回纥兵把他的尸体送给了吐蕃人。王君拔战死,河陇震骇,关中为之震动。

王君搂的失败、被杀,使玄宗很为恼火,他决定加派兵力,对吐蕃和回纥的好战势力以最大程度的打击。同时玄宗又认为王君拔之所以会战死,完全是因为他有勇无谋,决定挑选一位足以胜任边疆军务的、沉稳多谋的大臣出任河西节度使。经过千思万虑和朝臣的商讨,玄宗调检校兵部尚书、朔方节度使萧嵩前往河西镇,任河西节度使,兼管凉州诸事,封兰陵县子,并让他节制西北诸军以抵御吐蕃军队。

萧嵩奏请朝廷把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等将臣调归其麾下,又引荐建康军使、左金吾将军张守硅任瓜州刺史。萧嵩到任后,朝廷为鼓励其斗志,表明对西北事务的重视,又给他加官晋爵为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瓜州刺史张守王圭到任后,率瓜州军民修复瓜州故城,招抚流散百姓,让他们回归家园、恢复旧业。尚未准备就绪,吐蕃军猝至,城中士卒、百姓相顾失色,没有斗志。刺史张守跬安慰大家说:"彼众我寡,加之我们又刚受重创,不可以与敌人硬拼,当以奇计取胜。"于是,张守琏一面妥善布置士卒固守城池,一面亲自在城楼上摆宴置酒,宴饮作乐。吐蕃怀疑张守琏早有准备,不敢贸然进攻而退兵。张守琏乘吐蕃退兵之机,纵兵出城追击,吐蕃军败走。朝廷为嘉奖他的功劳,升瓜州为都督府,任命守琏为都督。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英勇善战,屡破唐军,威名远播,吐蕃依靠他,蚕吞唐的疆土。萧嵩思索,若要削弱吐蕃的攻击力,必须先除去悉诺逻恭禄。萧嵩就派人四处宣言:悉诺逻恭禄在瓜州不战而退,已与唐军私通。使用反问计,挑拨悉诺逻恭禄与吐蕃朝廷的关系,吐蕃赞普由是猜疑悉诺逻恭禄,并最终诛杀了他。之后,吐蕃力量走向衰落。

开元十六年(728)秋,吐蕃大将悉末朗率大军又进犯瓜州,被瓜州都督张守王圭击退。陇右节度使、鄯州都督张忠亮率兵在青海西南渴波谷大败吐蕃。张忠亮乘胜追击,攻下吐蕃大莫门城,斩首、俘虏敌人数千级,焚烧了骆驼桥,凯旋而归。八月,吐蕃再犯甘州,萧嵩又派遣副将杜宾客率领强弩弓箭手四千人,与吐蕃军队战于祁连城下。战斗非常激烈,从清晨直到黄昏,双方开战数次,吐蕃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唐军俘掠一名吐蕃大将,斩敌首五千级。残兵四散逃入山中,到处都是哭声与喊叫声。

自高宗咸亨元年(670),吐蕃与朝廷反目,之后便时盟时叛,至玄宗开元十六年,近六十年间,吐蕃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当萧嵩的捷报传来,玄宗异常高兴,特作《平胡》诗一首:

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锘。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萧嵩经营边疆一年左右,给吐蕃以沉重打击,此后吐蕃渐衰,无力再

与唐朝抗衡。

十年宰相任 由于萧嵩边疆功勋卓著,开元十六年(728)十一月,玄宗下诏赐检校兵部尚书、河西节度判凉州事萧嵩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恩宠第一,其他官职如故。萧嵩进京知政事后,荐牛仙客为太仆少卿、凉州别驾,处理河西镇善后诸事,并代萧嵩主持凉州政务和节度使军务。

开元十七年(729)家族,玄宗又授兵部尚书萧嵩兼中书令、遥领河西节度使,户部侍郎兼鸿胪卿宇文融为黄门侍郎(开元元年十二月,改省为黄门省,门下侍郎改称黄门侍郎),兵部侍郎裴光庭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人同为宰相,而以中书令最尊。自开元十四年(726)燕公张说罢中书令后,这个位子已空缺了四年。为表彰萧嵩的功劳,再度让他居此高位。又加萧嵩集贤殿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进勋位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

同年,玄宗赐婚萧嵩子萧衡,把女儿新昌公主下嫁给他,萧嵩与唐玄宗便成了亲家。萧嵩夫人贺氏,人皇宫觐见,玄宗亲切地称呼贺氏"亲家母",招待的礼仪极为隆重。不久,皇太子李瑛娶太常少卿薛绦之女为太子妃,萧嵩荣幸地被任命为迎亲使,并加封徐国公。

二十年(732)九月,中书令萧嵩等奏上新修的一百五十卷本《开元新礼》,玄宗遂昭告天下,全面推行中书令萧嵩所献新礼书。

当萧嵩兼中书令时,兵部侍郎裴光庭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两人同掌朝中大权,但两人不和,办事多不能协调一致。开元十八年(730),裴光庭兼任吏部尚书。此前,吏部选任官吏,重才能而不重资历。因而,有才能的人被超资提拔,而平庸之人老在低的职位上得不到升迁,甚至有的取得任官资格已二十多年,但仍未获得提拔或得到正式官位。裴光庭担任吏部尚书后,奏请朝廷改革官吏制度,凡选官、任官或官吏升迁均采用"循资格"的办法,即按照资历排队,限定年资逐级晋升,不许越级提拔,并且不管能否胜任。如此只要不受到处罚,皆有升无降。这种"循资格"的方法,被称之为"圣书"。此方案一出台庸愚者欢喜,而有才之人无不叹息愤懑。萧嵩及贤相宋璩对此极力反对。开元二十一年(733)二月,裴光庭卒。太常博士孙琬上奏说:"光庭用循资格的办法,失劝奖之道,请谥号为"克。"

裴光庭死后,相位空缺,为了使新组成的宰相班子能够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玄宗便让萧嵩推荐宰相的人选。早年在中书舍人任上,萧嵩与另一中书舍人王丘较能谈得来、关系也很密切。王丘为人正直,为官清明,萧嵩准备推荐他为宰相,王丘却执意推辞。萧嵩只好另荐韩休。韩休恬淡平和,性格耿直,不图名利,有才干,他出任宰相,应会不负众望。萧嵩本以为韩休容易共事,故引荐他。但韩休知政事后,萧嵩所提议、赞成的事,多遭到韩休的反驳和严厉拒绝,于是两人甚为不和,经常到玄宗面前争论曲直是非。萧嵩便有让出相位、告老还乡之意。但玄宗不舍得就此让老臣离去,最后决定两人同时罢去相位。十一月,尚书右丞相宋璨因年老祈归乡里,玄宗便任命萧嵩为尚书右丞相,韩休为兵部尚书。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任命萧嵩为太子太师,从一品。工部尚书韩休为太子少保,从二品。

从初人仕到官封太子太保,萧嵩办事一直都很谨慎、勤勉,所以官运一直很亨通;然而开元二十七年(739)六月,祸事从天而降,萧嵩的官宦生涯出现了波折。

开元二十六圭9(738)六月,幽州将赵堪、白真陋罗矫节度使张守琏之命,令平卢军使乌知义到潢水之北袭击奚人,乌知义认为此时不妥,遂不从命。白真随罗又假称皇上有诏令下达,逼迫乌知义采取行动。乌知义不得已领兵出战,与奚人遭遇,先胜而后败。张守琏向朝廷奏报时,隐瞒失败的真相,谎报乌知义获胜并有所缴获。不久事情泄露,玄宗令内侍省宦官牛仙童前往调查此事。张守硅用重金贿赂牛仙童,二人合谋归罪于白真陋罗,并逼迫白真随罗自缢而死。牛仙童深得玄宗宠信,众宦官都嫉恨他。在牛仙童前往幽州调查时,牛仙童的死敌也暗访此事,并得知牛仙童受贿。于是他们便把牛仙童受贿并隐瞒真相一事抖了出来。玄宗大怒,命大宦官杨恩勖杖杀牛仙童。张守琏坐贬括州刺史。萧嵩也曾行贿过牛仙童,此时也被揭发了出来。

萧嵩在京城南郊有一栋别墅加良田数顷,宦官牛仙童爱慕这栋别墅,萧嵩就把别墅良田一并送给他,牛仙童受贿事发后,朝廷追查其财产来源,时任丞相的李林甫检举了这件事,七十二岁高龄的萧嵩由太子太师贬为青州(治所在今山东青州)刺史。

然而,考虑到萧嵩年老且功高,玄宗对其恩顾有加,不久又追拜萧嵩为太子太师。但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萧嵩请求还乡颐养天年,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萧嵩退隐后,精心修治自己的林园,栽种草药和自己喜欢吃的木耳,悠闲自乐。此时长子萧华担任工部侍郎,次子萧衡为皇帝女婿,授太仆卿,封驸马都尉,正三品。家门荣耀,资财丰厚,士林无不羡慕。萧嵩引退后,在家颐养自乐数十载。天宝八年(749),萧嵩安然地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一岁。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

2.肃宗朝宰相萧华

唐玄宗天宝十四生 (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由盛唐进入中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的最大特点:一是宦官擅权,二是藩镇割据。萧华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萧华,盛唐宰相萧嵩之子。开元二十七年(739),萧嵩被贬为青州刺史时,萧华已任正四品的工部侍郎。萧嵩死后,萧华袭爵徐国公,天宝末年转兵部侍郎。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反于范阳。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几代不识兵革,反兵从范阳南下,一路上攻城掠地,所过州县,唐军皆望风瓦解。叛军在十二月十二日攻占洛阳,前后仅用了三十四天的时间。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初一,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挥师西进。六月,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玄宗与杨贵妃等人逃往蜀中。

在动乱中,萧华被俘虏。不久叛军任命萧华为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萧华虽身受伪职,但心怀唐廷。在魏州他劝课农桑,体察百姓,为百姓所称颂。

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遥奉玄宗为太上皇。

叛军占领两京后,贪图享乐,又遭到各地唐军的顽强抵抗,遂成对峙,使唐廷得以重整军备,并取得回纥及西域诸族的兵援,开始反攻。

肃宗乾元元年(758)九月间,朝廷集中九个藩镇的兵力渡过黄河到相州(今河南安阳)进攻安庆绪,并分兵进攻魏州。官军刚一渡过黄河,萧华就从魏州派人与郭子仪联络,约定官军进攻魏州时,他在城里做内应。不料为安庆绪党羽侦察得知,将萧华逮捕入狱。崔光远攻克魏州后,将萧华从狱中救出。魏州人赞美萧华在魏州的廉政,请求崔光远把萧华留下继续主持魏州政事。朝廷遂同意了魏人的请求。

郭子仪等围攻相州安庆绪,安庆绪在穷急之中,向范阳史思明求救。在此之前,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继任了大燕皇帝位,留守范阳的安禄山大将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节制而降唐,但在获知唐廷策划消灭他之后再次反叛。现在,为了使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表示愿意让出帝位。于是,史思明发范阳兵十三万,分三路救援相州,其中一路进攻魏州。郭子仪怕萧华再次落人敌手,就把他召至军中,上奏朝廷以崔光远代替萧华任魏州刺史。次年三月,官军兵败相州,郭子仪退守洛阳,萧华被召回京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萧华回到长安,因为曾担任过伪职,朝廷就降了他的官职,授试秘书少监。萧华为人谨慎持重,大方而不失雅度,有萧氏祖上之遗风,深受士人的称颂。不久升官至尚书右丞。乾元二年(759),萧华被调出京城担任河中尹、河中晋、绛等州节度使。(此处依据《旧唐书·萧华传》,与(in唐书·肃宗纪》有出入。《旧唐书·肃宗纪》记载:乾元三年四月戊午,以右丞萧华为河中尹、兼御史中丞,充同、晋、绛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上元元年(760)十二月,肃宗对萧华的人品及才艺大加赞扬,制诏《萧华平章事制》(可参考《旧唐书·萧华传》、《旧唐书·肃宗纪》,或《唐大诏令集》),并决定给萧华加官晋职。次年二月,萧华被召回朝廷,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当时宰相五人,他们是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苗晋卿、萧华。其中李光弼、王思礼二人统兵在外,在朝中的仅郭子仪、苗晋卿、萧华三人。萧华又荐吏部侍郎裴遵庆,四月裴遵庆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但是,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却是大宦官李辅国。

上元二年(761),肃宗又诏加李辅国兵部尚书,并命令尚书省以上宰臣百官在宫中为李辅国祝贺,宴会酣饮整日,由此百官更加忌惮他。李辅国骄纵日甚,对此仍不满意,竟要求肃宗再提升他为宰相。肃宗对他的奢求很不高兴,但却说:"以爱卿的功劳,什么官不可以当,只是朝中有声望的大臣不同意怎么办呢?"李辅国就暗示尚书左仆射裴冕等人,让他们联名推荐自己。肃宗私下召见萧华,说:"李辅国要求担任宰相,若公卿上表同意,就不得不让他去做了。"萧华匆匆出宫,去问裴冕是否愿意联名推荐李辅国。裴冕说:"绝无此事,我的手臂可断,但想让我推荐他当宰相,万万不可能!"萧华再次进宫人奏,肃宗非常高兴,说:"裴冕可堪大用。"从此,李辅国对萧华怀恨在心。

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病重,无法上朝,宰臣等都不能谒见,百僚都到佛寺为皇帝祈祷、斋戒。李辅国乘机诬告萧华专权,并再三请求免除萧华的宰相之职,肃宗不同意,于是他假传皇上的旨意,罢萧华为礼部尚书,并把自己的党羽尚书户部侍郎元载提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几日,肃宗便在宫廷内乱中驾崩,李辅国拥立李豫人宫,是为唐代宗。李辅国恃功更加骄横,无所忌惮地对代宗说:"您只管安稳地在禁中享受,外面的公事都由老奴为您处理。"因李辅国掌握禁兵,代宗虽然对李辅国的骄横愤愤不平,但外表仍非常尊重他。五月,代宗任命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元载知道李辅国痛恨萧华,为了感激李辅国的恩遇和提拔,讨好李辅国,再贬礼部尚书萧华为峡州(治今湖北宜昌)司马。(《旧唐书。肃宗纪》作陕州司马)这时代宗被李辅国等人蒙在鼓里,对朝中大事一无所知。萧华到达峡州后,不久就病死在那里。

大中二年(848)七月,宣宗颁诏,查寻唐开国以来因种种原因被诬陷的功臣三十七人,为他们平反,并仿照太宗故事,作"续图凌烟阁",以褒奖他们的功劳。在这三十七人当中,就有萧华的名字。这时距萧华被诬、遭贬已八十多年了。

萧华有二子:萧恒、萧悟。萧恒有三个儿子:萧倪,萧僳,萧傲。萧悟子萧傲。萧倪与萧傲后均登上了相位。

萧傺,字豪士,元和十二年(817)登进士第。累官侍御史,迁主客员外郎。后因参与"甘露之变"被宦官谋害。

萧做因祖上荫蔽而被授官。文宗大和(827~835)中,累升官至河南少尹。九年(835)五月,授官谏议大夫。开成二年(837),调至楚州任刺史。四年三月,再调到越州,任越州刺史、御史中丞、浙东都团练观察使。武宗会昌(841~846)中,调回朝中,任左散骑常侍,迁检校刑部尚书、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等。宣宗大中(847~859)初年,因在华州时断狱不公正而受到处罚,降为太子宾客分司。四年(850),任检校户部尚书、兖州刺史、兖沂海节度使。大中十二年(858),以太子少保之职分司东都洛阳,不久去世。

3.德宗朝宰相萧复

萧复,字履初,生于开元二十年(732),太子太师萧嵩的孙子,新昌公主的儿子。父亲萧衡,官至太仆卿、驸马都尉。唐玄宗是他的外祖父,唐肃宗是他的舅父。他的弟弟萧升的妻子,又是肃宗的女儿郜国公主。他家前后两代都是皇亲国戚,地位异常显赫。

虽然出身于显贵的家族,但是萧复从小就能保持清苦的节操。当时,他的兄弟及堂兄弟们,都崇尚侈糜,以服饰、舆马相互攀比。萧复则不同,他经常穿着洗旧了的却又十分干净整齐的衣服,一个人坐在房里,不知厌倦地读书、习字。出身显贵家族,但萧复平常绝不与豪门纨绔子弟们交往,而只与骚人墨客以及儒士们往来。他的伯父萧华每每见到他无不赞叹地说:"此子当有大出息,能够继承我们萧氏家族大业!"因为受母亲新昌公主的荫恩,人仕为宫门郎,并累升至太子。

安史之乱爆发的那年,萧复已二十四岁。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政府并未能励精图治,收拾残局。在中央,由于统治者的昏庸,任人不当,各项措施不得力,内部斗争异常激烈,并最终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党争之中。在地方,虽然安禄山、史思明被镇压了下去,苟安于现状的代宗为了取得所谓的安宁,对叛乱者的部将和地方藩镇势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妥协,结果政局安而不稳,地方服而不顺。再加上灾荒不断,天下生民惶惶不可终日。广德年间(763~764),由于连年歉收,谷价暴涨,京城甚至小米贵如油。这时萧氏家族虽已数代显贵,但由于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家中也时常入不敷出。为了全家人的生计,萧复决定卖掉自家在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内的一栋别墅,这栋别墅是昔日外祖父唐玄宗为母亲新昌公主建造的,环境优雅。

时任宰相王缙,贪鄙喜财,听说萧复在昭应有栋别墅,环境幽雅,树林荫翳,泉水淙淙,是玩耍的好地方,就想占有它。王缙便让自己的弟弟王纺去见萧复,诱导萧复把别墅献给自己。王王灰说:"以阁下您的才识、学问,完全能够担任要职,获取厚禄。如果您把别墅奉送给家兄,他一定会给您重要的官位。"萧复回答说:"因为家境拮据,我才卖旧业,上以供奉年老,下以抚养童幼,倘若用来换取美职,让家人冻馁挨饿,我不敢有如此的想法!"

王缙因为不能得到昭应别墅而深感遗憾,同时也为萧复不买自己的账而怨恨,不久,王缙进谗言,罢去了萧复的官职。萧复因此沉废在家数年。但他并没有后悔,以坦然自若的心境处之。后朝廷再次起用他,累官至尚书郎。约在大历六年(771)前后,萧复历任歙(治今安徽歙县)、池(治今安徽池州)、常州(治今江苏常州)等地刺史。大历十四盔(779),朝廷考察天下刺史的政绩,萧复与润州刺史萧定、豪州刺史张镒并列第一,三人均被迁升。其中,萧复晋升为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刺史兼湖南团练观察使;萧定为户部侍郎。萧定是萧塥的曾孙,萧恕的儿子,萧嵩的族弟,所任各州,皆有政绩,也是萧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建中元年(780)四月,萧复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正值天旱歉收,百姓饥饿无食。同州境内有京畿观察使所设的粮仓,萧复为赈济饥民,在没有上奏的情况下擅自开仓,被有司弹劾,诏令削阶停职。萧复的朋友对其遭遇表示同情,萧复却和悦地说:"只要有利于百姓,我就不会在乎、惧怕这轻微的处罚。"此后到建中三年(782)七月,萧复才再次被起用为兵部侍郎。

建中三年(782)二月,安史旧部、卢龙节度使朱滔,成德镇降将王武俊,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相继发动叛乱,并结盟称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十二月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建中四年(783)八月,李希烈围攻襄城(今属河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朝廷起用萧复为兵部侍郎。德宗任命晋王李谊为襄汉元帅,荆、襄、江西、沔、鄂等节度使和诸军行营兵马元帅,任命萧复为户部尚书兼统军长史,并特诏避萧复父亲萧衡之讳。德宗先是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去救援襄阳,保卫洛阳。该军路过京师时,又发生了朱洮之乱。

乱军进入长安,攻破宫城。德宗与宫中诸妃、太子、诸亲王及大臣在宦官侍从的保护下,从皇宫后门狼狈出逃,救援襄州之事也就不了了之。泾原军哗变后,叛军迎立朱乳比为主,朱批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

唐德宗经咸阳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批亲率军队围攻奉天,未下,而唐将领李怀光、李晟等救援朝廷的军队已逼长安,朱批被迫解围,退守长安。

德宗害怕朱、批再次围攻奉天,又觉得奉天城狭窄,欲往风翔(今陕西凤翔),依靠凤翔节度使、同平章事张镒。萧复获悉后,马上进见德宗,并说:"陛下要去凤翔的念头是行不通的,凤翔的将卒都是朱批的部曲,其中肯定有与朱洮同谋反叛的,臣现在尚且忧虑张镒能否自安,陛下万乘之尊怎么可以蹈不测之深渊呢!"德宗则说:"我去凤翔的决心已定,今有你的这番话,就为卿多留一日。"第二天,凤翔果然发生兵乱。

张镒性情儒雅,为官清正,忠心为国,但他不懂得军事。当他听说朱批反于京城,皇上逃到奉天时,他想到奉天迎驾,还未及行,凤翔便发生了叛乱。凤翔营将李楚琳,为人剽悍,他是朱批的旧部,朱批待之甚厚。李楚琳与其党羽乘夜色作乱,张镒缒城逃走,不幸被贼党追上斩杀。

风翔叛乱的消息传到奉天,德宗大惊,欣喜萧复判断的准确,对萧复也颇为信重。于是在奉天诏任户部尚书萧复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这样,萧复在流亡中,做了宰相。

萧复为相后,屡次上言反对宦官专权,他说:"自安史之乱以来,宦官往往出任监军,皇上对他们的宠幸也太过分了,使他们飞扬跋扈,不受节制。这些人只应在宫内侍奉,不应该参与、掌握兵机和政事之权。"德宗听后很不高兴。萧复又进言说:"陛下即位之初,圣德光耀天下,自用杨炎、卢杞秉政,扰乱朝纲国政,以致于出现今天这个局面。现在局势虽然危机,陛下若能锐意革新、积极进取,远离奸邪之徒,进用忠正之士,臣敢当宰相之位。若让臣一味亲近、依附阿谀奉承之辈,不思进取,臣恐怕难以胜任此职!"

卢杞在德宗面前奏论朝政总是一味阿谀顺旨,不进直言。萧复看不惯这种小人行径,严厉地斥责卢杞,说:"卢杞之词不正!"德宗颇为吃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萧复愈来愈不把朕放在眼里了!"卢杞,德宗建中二年(780)寻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狡诈,善于伪装,很多人都清楚他的为人。得志为相后,其阴险、奸邪、嫉贤妒能的本质进一步暴露,他作宰相的两年多时间内,朝中忠直之士大都遭到排挤,善于阿谀奉承之辈却得到提升。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只有德宗一直蒙在鼓里,没有人敢当面揭露他。萧复大义凛然,吐直言于朝廷。德宗宠幸卢杞,对此十分不高兴。

不久德宗把萧复调出京都,充山南东西、荆湖、淮南、江西、鄂岳、浙江东西、福建、岭南等道宣慰、安抚使,实际上是疏远萧复。此诏令一下,朝中宰相刘从一及正直的朝士纷纷上奏,请求将萧复留在奉天行宫,辅佐朝政。德宗最信任翰林学士陆贽,便对陆贽说:"朕自到奉天以来,与江淮隔绝,对那里的情况不了解,有些传闻言过其实。故而想派一位重臣到江淮宣言圣意,慰抚将士。宰相和大臣都同意这样做。现在朕派萧复前往,但大臣们却又反对,如此反复,朕为此事已烦恼数日。是不是萧复不愿出行而暗中让大臣们上奏阻挠?爱卿知道萧复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他不愿意出行,意欲何为?"

陆贽是德宗朝中有德行有远见的大臣,见皇上如此猜疑萧复,就说:"萧复苦修自励,严守节操,立志做一个清正廉洁的臣子,处理事情虽然有些不很周详的地方,但他的品行实在无话可说,这点臣可以担保。至于像陛下所说的那种诡计,萧复也一定不会去做。假如萧复想留在朝中,让他人为之奏请,那么宰相刘从一哪里肯为他隐瞒?陛下既然认为所选之人德高望重,又猜疑他诡诈,这是自相矛盾。愿陛下认真查询,不难辨明事实,陛下何必为之烦恼?查明则无惑,辨白则无冤,忠邪贤愚,人君不可不分,这也是陛下您选才用人的关键,请陛下格外留意。"德宗并未能辨别清楚贤愚忠奸。萧复踏上了出巡的长路。兴元元年(784)正月,萧复出发巡行江南。

十月,跋涉近万里的萧复回到京城。此时德宗从奉天辗转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后回到京城。李勉、卢翰、刘从一、萧复等四位宰相一同觐见皇帝。象隋奏对一番后,萧复单独留下对德宗说:"陛下还宫以来,有功的文臣武将都已晋官封爵,只是未能表彰善良忠贞之臣、惩罚邪恶叛逆之徒,也没有下诏天下明确区分。臣以为如此不利于弘扬正道,教化天下。前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拜相封将,官位最崇,可他却首败君臣之义,向叛贼李希烈降服称臣;凤翔节度使张镒的判官韦皋官品最低,张镒被李楚琳杀害后,韦皋作为陇州留后,第一个杀叛贼数百人,反抗李楚琳,特建忠义。请令韦皋代陈少游,那么天下人都会知晓叛逆和忠义的道理,以及两者不同的结局。"德宗深以为是。

萧复出宫,与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一起回中书门下。德宗派宦官马钦绪到中书门下,拜见刘从一,并在刘从一的耳旁低声说了几句话就退了下去。诸相各归自己的阁室。刘从一来到萧复处,说:"刚才马钦绪宣皇上旨意,让我们两人商量你此前所上的奏议,然后再奏请皇上。但不让李勉、卢翰知道这件事。"萧复说:"刚才奏对,已略晓圣意。此事已当面秉明圣上,圣上也很赞赏此事,萧复不敢在他人面前再提此事。"又说:"唐尧、虞舜任免官员,辅臣都表达自己的看法,朝廷有事,应与公卿共同议论。今李勉、卢翰不堪相任,即可罢免他们;既然在相位,就应该与他们一同商量。何故要对他们隐瞒呢?并且我与你这样不明朗地做,恐长此以往渐成习俗,此乃朝廷之大弊。"并且不肯把早上的奏对告诉刘从一。刘从一据实秉明德宗,德宗对萧复更加不满。

经过这场恐慌之后,德宗为求得暂时安定,对藩镇转为姑息政策。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准备工作,一是加强禁军(神策军),二是充实府库。不过,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另一负面后果,即宦官进一步控制中央政权。德宗刚从梁州回到京城,就再度任命宦官掌握禁兵。宦官掌握兵权,专擅朝政,为害朝纲,直至唐末,祸患不绝。此事使萧复大为失望,加之德宗对朝臣的猜忌,萧复已有激流勇退之心,于是以疾病为由,累次上表,请求罢知政事。德宗最终同意了萧复的请求,官拜太子左庶子。为官之日,萧复抑郁孤闷,退休之后本想安享晚年,然而这样一个最低的愿望也未能实现。贞元三年(787),受郜国公主之事的连累,萧复由太子左庶子被贬为检校左庶子,迁到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安置。

郜国公主是其弟萧升的妻子,肃宗的女儿。天宝年间,郜国公主先嫁给裴徽。裴徽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之子。天宝十五年(756)的马嵬驿之变中,杨贵妃、虢国夫人及其儿子裴徽皆被诛杀。肃宗又把郜国公主嫁给萧升。萧升中年早亡,郜国公主不守妇道,蜀州别驾萧鼎、商州丰阳令韦恪、前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升等经常出入公主府第,郜国公主淫秽的名声流传开来。德宗闻知大怒,将公主幽禁在其府第中。李万被杀,李升贬岭南,萧鼎、韦恪受杖四十,流放岭外。此事本与萧复无关,但德宗却迁怒于萧复,怪他持家无方。贞元四年(788)五月,萧复在忧怨中死于饶州,年五十七岁。

《旧唐书》和《新唐书》本传评价萧复:出身高门大族,志向高远,富有名节,有节操,有才能,有谋略,不与卑俗同流,不向流俗妥协,足以辅相明主。当了宰相后,处事严厉方正,受到同僚的嫉妒,几次违背皇帝的旨意,终不被唐德宗所容。孝顺父母,友悌兄弟,使家族和睦,性情平和,待人友善。虽然被宗族子弟所连累,遭到贬斥,但处之泰然,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大中二年(848)七月,宣宗颁诏,寻求开国以来被诬陷的功臣三十七人,并续图凌烟阁,以奖其功,萧复与其伯父萧华同被列于其中。

萧复有两个儿子:萧湛与萧俭。萧湛也有两子:萧寅与萧宥。萧寞唐懿宗咸通年间(873)位居宰相,但并无显功,所以史籍对他的记载很少。

4.穆宗朝宰相萧傀

萧倪,字思谦。曾祖是太子太师徐国公萧嵩,开元中宰相;祖父萧华,袭徐国公,肃宗朝宰相;父亲,萧恒,官至殿中侍御史,赠吏部尚书。萧倪兄弟三人,萧僳,字豪士,排行第二,累官侍御史,迁主客员外郎;萧傲,排行第三,以荫授官,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

贞元七年(791),萧倪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元和元年(806)再次参加制举考试,中贤良方正制科。同时及第的还有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等。

萧氏家族是唐代著名的士族大家,其子弟大都靠门荫或其他途径入仕,萧倪则是首位通过科举考试及第后出任宰相的。

萧倪制科及第后,拜右拾遗,迁右补阙。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是谏官,武则天时增置。拾遗、补阙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左拾遗、左补阙隶门下省;右拾遗、右补阙隶中书省;分别为从八品上和从七晶上。

元和六年(811),萧倪任翰林学士。七年,授司封员外郎。九年,改任驾部郎中、知制诰,仍兼翰林学士。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此后,朝廷对学士的选拔任用更为重视,对他们的礼节恩遇也更加优厚,以至号称"内相",又被认为是天子私人。至德宗以后,因政局不稳,翰林学士遂经常参议机要,在政治中枢机构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位置,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翰林学士是差遣的职务,凡学士,必别有本官。其本官高卑不定,一旦充任翰林学士,升迁很容易,大都可以升到中书舍人,并很容易人居宰相。所以,翰林学士也就成了仕途中最为荣耀的官职。

萧倪充任翰林学士四年,其中知制诰二年。元和十一年(816)正月,受张仲方株连,罢翰林学士、知制诰。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唐廷。宪宗即位后,决心加大力度解决蕃镇问题,严厉惩治叛镇。后在李吉甫的辅助下削弱蕃镇势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李吉甫死后,太常议谥号为"恭懿"或"敬宪"。张仲方与李吉甫有恩怨,并认为自元和以来,李吉甫屡主用兵,得不偿失,兵祸由李吉甫所生,岂可授之"敬宪"?

此时宪宗正准备加大力度惩治淮西,因而对张仲方的言论十分不满。于是诏赐李吉甫谥号为"忠懿",并贬张仲方为遂州司马。萧倪也不赞成用兵,又与张仲方友善,于是为张仲方辩解。宪宗很不高兴,为了给反对用兵的朝臣以警戒,于是罢萧倪翰林学士,降为太仆少卿。

打击了朝中的反对言论后,宪宗征集邻道军队专意伐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由于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不力,战争拖了四年。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十二年(817)十月,随、唐节度使李醒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十四年(819)二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人朝,朝廷另派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一时得到了缓解。当然,朝廷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

从总体上看,萧倪所主张的对藩镇息兵是不合时宜的。藩镇的跋扈、割据、攻伐给朝廷和民众带来了极为惨重的灾难,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晚削不如早削,而且此时的朝廷也已具备了削藩的实力。所以削藩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看意义也是重大的。

元和十三年(818)九月,皇甫镩出任宰相,向宪宗力荐萧侥,拜萧侥为御史中丞。皇甫洮、萧侥与令狐楚有同年之谊。次年,皇甫洮荐令狐楚作宰相,二人同时向皇上推荐萧倪。自此萧倪再次崛起于政坛,日益受到宪宗的恩宠,进阶朝议郎、飞骑尉,袭爵徐国公,赐绯鱼袋。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突然逝世,享年四十三岁。在唐朝中期,宪宗是少有的几位明君中武功较为卓绝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废除了德宗时期的许多不合理做法,任用贤臣,归政于宰相,削藩平天下,被称之为唐室的中兴时期。

长庆元年(821)闰正月,穆宗即位于太极殿。穆宗商议任命丞相,令狐楚推荐御史中丞萧倪,萧侥与段文昌同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仍赐金紫之服。八月,转门下侍郎。

早在讨伐淮西吴元济时,皇甫镩以户部侍郎领度支。他为供应军需,不择手段地搜刮百姓,虽军需得以保障,并得到宪宗的赏识,却遭民怨官恨。穆宗即位,贬皇甫镩为崖州司户,市井皆相贺。当年萧倪虽得到皇甫镩的厚待,因为萧倪正直,不仅未受到皇甫事件的牵连,而且还受到官民的共举。穆宗欲诛杀皇甫镩,萧倪念及同年情谊和他的提携荐举,极力从中救助,使皇甫镩逃过一劫。

长庆元年十月,吐蕃寇掠泾原,穆宗诏令中使率禁军援助。穆宗对宰臣们说:"用兵有必胜之道吗?"萧倪回答说:"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圣主不得已而用之。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先务招怀,不为掩袭。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厉,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如救之甚于水火。故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此必胜之道也。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穆宗认为他说的有道理,这也是后来萧倪主张削减兵员的舆论前奏。

穆宗承宪宗平藩镇之余威,即位之初,两河平定,四邻无战争。萧倪、段文昌献太平之策,以为军队是用来平定祸乱、维持安定的,但也不应穷兵黩武,并且现在天下兵多为患,消耗了国家大量财富,成为战争的根源,力劝穆宗息兵偃武。可是兵又不可顿去,建议密诏天下有兵的军镇,令军队每年一百人当中,需有八人逃死,谓之"消兵"。穆宗接受了建议,诏令天下,按照这个办法进行削减兵员。结果各军镇未能区别对待,强令削减,对被削的士卒又未能给与妥当安置,从而使他们生活无着落,出现兵哗民乱。蓄意反叛的军镇又趁机从中作梗,煽风点火,招揽兵力,势力再次强大,河朔复乱。而朝廷招募的,全是乌合之众。常被叛军打败。朝廷无力对付叛军,只好承认现实,"河北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算,即使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内,也新出现了一些较弱的割据势力。

萧倪不赞成用兵,主张以仁义、厚德治天下。这种主张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其错误在于不切合实际。在内有藩镇强兵,外有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的情形下,"消兵"的主张自然是脱离实际的迂腐行为,更是对天下时势通盘考虑不够准确、估计失误的举措。

史称萧倪居相位期间,孜孜不倦,致力于正道,对于等级仪制非常慎重。每任命一官,常考虑是否得当,故很少出现选拔不当的情况。他嫉恨奸邪,对于高官重位看得很轻,大受称道。原西川节度使王播,早年本有能名正声,晚年专以征敛为能事,民不堪其苦,他还以重金贿赂宦官和权要,欲入朝求为宰相,而段文昌又从中帮助他。萧倪嫉恶如仇,在延英殿公开揭露王播的邪恶及纳贿行为。并指出,不可以让这种人来玷污宰相的位子。然而事已垂成,穆宗丝毫听不进去劝告。萧倪不愿与这种人同朝为相,于是三上章奏,请求罢相位。长庆元年(821)正月,诏王播至京师,萧倪守左仆射,进封徐国公,罢知政事。萧倪又坚持要求辞退仆射之职,谦虚地说自己辅政日浅,提舞太快,连上三道奏章恳请辞退。穆宗不肯,改任萧倪为吏部尚书。

当时朝政日乱,党争激烈。朝廷官吏所举荐之人多为其朋党。正直的萧倪面对党争的现实,却又无可奈何,在任上极为艰难,于是,再次请求辞去吏部之职,乞求换闲散职任。穆宗遂改萧倪为兵部尚书。长庆二年(822)三月改太子少保,不久授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复以太子少保,司东都。

太和元年(827)正月,文宗继位后任命萧倪为检校左仆射、守太子少师,兼礼部尚书。此时萧倪闲居于洛阳,上表称老迈多病,不能赴京上任,乞求罢去所授诸官。文宗优诏不许。四月,文宗仍以其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太和五年(831)七月,文宗从萧倪之请,准其以守尚书左仆射之职退休。太和八年(834)十一月,文宗立长子李永为皇太子,认为太子师未得贤哲,于是下诏,启用萧倪为太子少师,征召入朝。但萧倪仍以老迈多病固辞。这时朝中宦官专权、朋党斗争更为激烈,萧倪自罢相分司东都后,至死也不肯奉诏回京,是不愿涉足政治斗争之中。

萧倪崇尚简洁,不以声利自污,做宰相时,穆宗诏令其撰《故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神道碑》,萧倪回答说:"臣器褊狭,此不能强。王承宗先朝阻命,事无可观,如臣秉笔,不能溢美。或撰进之后,例行贶遗。臣若公然阻绝,则违陛下抚纳之宜;佩曼受之,则非微臣平生之志。臣不愿为之秉笔。"穆帝非但没有怪罪他,还因其重名节而嘉奖了他一番。

萧倪持家重孝,母亲出于土族韦氏,贤明有礼,理家甚严。萧倪虽为宰相,仍侍母左右,与不任官时一样。退休家居后,官属、宾朋、故交都来东都拜谒他。为了躲避岁时请谒的麻烦,便隐居于济源县(治所在今河南济源)王屋山下的别墅,逍遥于山野之间,以啸咏穷年。

武宗会昌二年(842)--"月,萧倪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5.懿宗朝宰相萧傲

萧傲,肃宗朝宰相萧华的另一个孙子,父萧悟,官至大理司直。萧做生于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文宗大和元年(827)进士及第。宣宗朝,历任谏议大夫、给事中。

给事中为门下省官员,正五品上阶。凡不合于时令的制、诏,给事中都有权封退;凡刑名不当,轻重失宜,以及天下冤滞没有伸张、平反的等等,给事中也都有权驳还重新裁决、审理。

宣宗时曾任命李燧为岭南节度使,并已将节度使的符节赐予李燧,由中使送往李府。时任给事中的萧做见到任命李遂的诏令后,认为节度使乃地方大吏,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安宁;李璇生性贪婪、残暴,不宜担任此职。于是萧傲封还诏书。当时宣宗正在宫中听乐人演奏,见到封还的诏书,来不及召回中使,急忙之中派乐工追赶中使。未到李燧府便把中使追了回来。

但之后有人认为封敕迟误,按律应当处罚萧做。侍讲学士孔温裕则说:"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同,不应处罚。"宣宗以为言之有理。

宰相令狐陶用李琢为安南节度使,李琢因贪暴无度被罢免。朝廷又起用他为寿州团练使。萧做弹劾李琢为官不能洁身自好,不应再授予他官职。经过这两件事,朝中公认萧做为官强直忠正。

唐懿宗咸通初年(859),萧做任门下省左散骑常侍。其职责是讽谏皇帝,并侍奉皇帝左右为其顾问应对。懿宗荒怠政事而热衷于佛教,在宫内建道场,聚僧念诵佛经。又多次到寺庙,施舍无度。萧做上疏指出:佛教考虑的是出世,不应该为帝王所仰慕;但臣见陛下却对此非常热心,反而荒怠政事;佛是靠悟性来修成的,不是求来的,希望陛下能以天下生民为重,停止佞佛讲经,多理政事;当年韩愈因此得罪宪宗遭放逐,现在微臣也甘心流放。疏奏引经据典、析理透彻,韵味深刻,有很强的感染力,足见萧做的良苦用心。现将节录如下:

臣闻玄祖之道,由慈俭为先;而素王之风,以仁义为首。相沿百代,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如佛者,生于天竺,去./嘀t.r-宫,割爱中之至难,取灭后之殊胜,名归象外,理绝尘中,非为帝王之所能慕也。

......然佛者,当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汉、晋已来,互兴宝刹;姚、石之际,亦有高僧。或问以苦空,究其不灭,止闻有性,多日妄言。执著贪缘,非其旨也。必乞陛下力求民瘼,虔奉宗祧。思缪赏与滥刑,其殃立至;俟胜残而去杀,得福甚多。幸罢讲筵,频亲政事。昔年韩愈已得罪于宪宗,4日微臣固甘心于遐徼。

疏奏呈上之后,懿宗虽然昏聩,也为其所感动,对萧做大加褒奖,但仍是崇佛如故。

咸通四年(863)十二月,萧傲以左散骑常侍,临时负责礼部贡举考试。礼部科举考试录取榜文一出,就遭到朝官的议论、诽谤与弹劾,作为主考官的萧做也因此被贬往蕲州任刺史。萧傲所碰到的是有唐一代一直存在的科举中权贵子弟请托横行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地主阶级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牵扯面广,触及的社会问题也较深。萧傲无力抵御、但又不肯屈服于这样一个潜在的敌对势力,所以他在知贡举中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萧做很快再次崛起,又升任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检校工部尚书出任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刺史,充义成军节度、郑滑颖观察处置等使。滑州靠近黄河,萧做在镇四年中,滑州连年发生水灾,黄河泛滥,冲毁滑州西北的防洪大堤。萧傲上奏朝廷,疏通河道,将黄河河道向南移四里,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这次工程,使滑州以后20多年中未有水患之苦。完工后,萧傲绘制黄河新河道图进奉圣上,懿宗甚为高兴,对他的才能和政绩表示嘉赏,加官刑部尚书,并把他调回朝廷,任兵部尚书,判度支,转吏部尚书。在吏部,主持官吏的铨选,选序平允,受到时论的好评。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萧傲复任兵部尚书、判度支、同平章事。这年七月,懿宗死,僖宗即位。十月,以左仆射萧傲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乾符元年(874)春正月,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萧做兼右仆射。十一月,宰相萧做兼司空、弘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兰陵郡开国侯。任宰相期间,萧做先后起用裴垣、刘瞻、崔彦昭、郑畋等人。

乾符二年(875)五月,濮州(今河南范县)人王献芝聚众三千,在长垣(河南长垣)发动起义。朝中,宦官控制兵权与朝政,王室内部浊乱不堪。作为宰相,萧做清廉耿直,受到宦官和奸臣的嫉恨,不久被罢知政事,出为广州刺史、岭南(治今广州)节度使。

萧做为官清廉,岭南物产丰饶,珍奇之物极为丰富,又是通商海外的港口。商人多以珍宝贿赂官府。在镇数年,萧做不准贿赂进入他的家门。家人有病,须用乌梅调制配药,左右在官厨中取乌梅以调配汤药。萧傲知此事后,命令左右到市场买来乌梅还与官厨。史书中记载这样一件小事,就足以说明萧傲的廉洁。

乾符三年(876)春正月,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萧做因病请求辞官,罢为太子太傅。

六月,王仙芝寇掠河南十五州,其众数万。不久,黄巢率领数千人在冤句(山东曹县西北)起义,响应王仙芝。这时天下大乱,萧做还未来得及从岭南赶回京师,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

萧傲去世后没有多久,王仙芝、黄巢起义迅速发展起来,横扫山东、河南,唐王朝从此衰败得不可收拾。

萧傲子萧廪,懿宗咸通三年(862)进士及第,累迁官至尚书郎。乾符初年,因父萧做在岭南,萧廪辞官亲至岭南侍奉其父。南海多谷纸,萧傲让诸子抄写补阙文史。萧廪劝告父亲说:"家书失阙的,是应该补齐。但这里距京师将近万里,期满回京时,抄写的这些书,必须用口袋或竹器包装运回。如此,被贪婪者看到,会认为是搜刮来的民财,古人所谓'薏苡之嫌',一定要引以为戒。"萧做说:"你考虑得很周到,我没有想到这一点!"萧廪思虑周密,严守家法,故而能够在污浊的乱世中保全名誉。

中和(881~885)年间,僖宗征召萧廪为中书舍人,再迁京兆尹。光启二年(886),郐宁节度使朱玫叛乱。萧廪族侄萧遘被逼受伪职;萧廪恐怕受到牵连,从洛阳到河朔地区避难,镇冀节度使王镕在深州(治所在今河北深县)款待他,并为他提供食宿。光化三年(900),逝世。

6.僖宗朝宰相萧遘

萧遘,玄宗朝宰相、徐国公萧嵩四代孙。萧嵩子萧衡;萧衡子萧复,德宗朝宰相;萧复子萧湛;萧湛子萧宾,懿宗咸通朝宰相;萧寅子萧遘,僖宗朝宰相。

萧寞,德宗朝宰相萧复之孙,父萧湛。在萧氏家族中,萧寅是惟一一位身为宰相而没有在两《唐书》中有传记的,其他资料也很少有关他生平的记载。根据零星资料,宣宗时萧寅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任浙西观察使。咸通五年(864)四月,以兵部侍郎、判户部的萧寞同平章事。六年三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如旧。也就是在这一月,萧寅病故。

萧遘,宰相萧寅之子,身体强健,形神俊秀,志向高远,有匡复兴国的宏愿。自比故太尉李德裕,咸通五年(864)进士及第,与韦保衡同年。在同年中萧遘很有威望,同年都调侃地呼他"太尉"。萧遘初人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入朝为右拾遗,再迁起居舍人。

咸通十年(869)正月,韦保衡娶懿宗之女同昌公主。三月,便以起居郎升为左谏议大夫,充任翰林学士。咸通十一年(870)四月,由翰林学士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跻身于宰辅的高位了,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他有一个好妻子,确切地说,是有一个好泰山。

韦保衡因为驸马的缘故迅速显达,然而却轻薄无才艺,同年进士都鄙视他。韦保衡恃恩宠,平素他所不喜欢的人,必加排斥。王铎是他的科举 恩师,因忤他的意,遭贬斥。萧遘在同年中很有威望,韦保衡对他十分嫉恨,一向视萧遘为眼中钉、肉中刺。自韦保衡当上宰相,萧遘的日子就没好过过,不久被贬为播州司马。

赴播州任途经三峡时,天色已晚,清冷的明月高挂天空,萧遘独坐船头,望着天上的孤月,再看看四周孤寂的山水,不禁心事重重,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刚人仕途不久,便遭算计,伤悲顿从心中升起,情不自禁作月夜赋一首,以抒胸中沉闷之痛。吟毕,突然发现江水中映出一人影,对他说:"相公不必担忧,我定会为你洗净屈辱,护卫在你左右。"萧遘心中颇感奇怪。过峡州,经白帝祠,发现祠中所供奉的神人正是对自己说话的江中之人。

十一年八月,公主去世,此后懿宗对韦保衡的恩礼渐薄。咸通末年,韦保衡因罪被赐死。此时萧遘以礼部员外郎被征召入京,转考功员外郎、知制诰。

僖宗乾符(874~879)初年,诏令以萧遘充任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至乾符末年,已官升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

自懿宗以来,统治者奢侈日甚,加之连年用兵,国库空虚,对百姓的赋敛日重。黄河中游连年发生水旱灾害,百姓流离,卖妻鬻子,无以为生。加之官吏的贪暴,于是农民的反抗遍于各地。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克东都洛阳,十二月克潼关。

听说黄巢军攻克潼关后,大宦官田令孜率神策军五百人簇拥僖宗从含光殿金光门逃出,往山南地区避难。只有福、穆、泽、寿四王及妃嫔数十人从行,百姓皆不知僖宗出逃,京城还和平常一样。萧遘有幸追随僖宗逃到成都。途中粮食缺乏、供给不足,皇帝的吃饭、住宿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作为近臣,萧遘精明能干、办事利索有条理,僖宗特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判度支,主管沿途地方官的供馈。

中和元年(881)三月,僖宗与众随从自褒中(今属陕西汉中)到成都,后又到了绵州。在绵州时僖宗以兵部侍郎、判度支的萧遘出任同平章事,后又加中书侍郎,累兼吏部尚书、监修国史。萧遘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四川行宫辅政四年余。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农民起义军失败,长安光复。光启元年(885)三月,萧遘随僖宗回到京师长安,累官司空,封楚国公。

萧遘从小就有远大胸襟,以经世济国为己任。自拜宰相以来,气节名望尤以严厉闻名,所上奏折和疏策明了出众,富于建设性,僖宗也特别器重他。光启初年,朝纲不振,天下混乱,当时藩镇、诸侯,多半出于盗贼,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凭借实力来谋取朝廷宠幸。国法被践踏,以藩镇污蔑朝廷之事时有发生。

作为宰相,萧遘敢于坚持国法,维护朝廷的尊严,与宦官及地方势力做斗争。自黄巢起义军攻陷京城后,大宦官田令孜恃护驾之功,专横擅权;收复京师之后,又恃功骄横、专擅禁军,公卿大臣都看他的脸色行事。萧遘却不怎么买他的账,以道自处,绝不屈降。

光启元年(885)四月,还京后,僖宗任命田令孜为左右神策十军使。早在蜀中护驾时,田令孜就以镇压叛贼为借口,招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一千人,共五千四百人,其中左右神策各二十七都,分为五军,由田令孜总领。战事结束后,如此众多的军旅成为国家的一大负担。政府财政开支主要依靠关畿税赋,这时也日益见蹙。所以禁军的开支时时不能到位,犒赏也常常无法兑现,于是军中不满情绪高涨。在安邑、解县有两大盐池,黄巢起事前由盐铁使特置盐官收缴盐税。自黄巢战乱后,由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兼领榷务,每年缴纳盐税三千车以供给朝廷。现在田令孜以亲军缺少供给为借口,要求将安邑、解县两池盐榷重归盐铁使,所人税收全部用来供给禁军。僖宗同意了田令孜的要求,但王重荣不同意,上奏折辩诉,称河中地窘,全部用盐利供应本镇尚不够。田令孜又要求僖宗将王重荣调往它处,五月,僖宗下诏以河中节度使、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河中尹、上柱国、琅讶郡王王重荣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兼兖州刺史、兖沂海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王重荣拒不受命,并上表指责田令孜专制擅权、离间方镇。田令孜派遣邻宁节度使朱瑰会合廊、延、灵、夏之师讨伐河中。九月,王重荣求援于太原李克用。十一月,河中、太原之师与禁军对垒于沙苑。禁军大败,朱玫逃回邻州,李克用进逼京城。田令孜恐惧,胁迫僖宗出逃凤翔。从前,黄巢军占据京师时,九衢三内、宫室完好如初。等到了诸道兵打败黄巢军后,相互攻伐争夺财物,到处剽劫,并纵火焚烧,宫室、街市、闾里,有十分之六七都被焚毁。此后,京兆尹王徽经过数年的补茸,才恢复了一角。如今,李克用的沙陀兵再次抢劫、放火,宫城复夷为平地,一片萧瑟,到处长满了茂密的野草。

 

李克用退兵后,诸蕃镇共同上奏抗议田令孜滋事生非,挑拨离间。萧遘一向厌恶田令孜,就与裴澈一起写信给朱玫,让他护送皇帝回京。朱玫率邻州军五千人前去迎接僖宗,并与河中、太原修睦和好,共同匡扶王室。诸镇继续上章,请僖宗还京。田令孜听说朱玫率军到来,再次胁迫天子出奔陈仓(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夜里僖宗仓惶出城,随从官员来不及扈从,都很气愤。

朱玫到风翔后落了一场空,对田令孜的弄权极为恼怒,又怪天子不理解自己的忠心,话语中带着几分怨气。于是就向宰相萧遘倾诉,大发牢骚,怨恨僖宗不体恤将领们拼命杀贼、浴血奋战的辛苦,待收复京师后,皇帝不图兴复大业,反而听信佞臣、宦官,疏远忠臣。并激励宰相萧遘重立新主,以图大业。

萧遘不赞成,劝朱玫说:"圣上自登基十余年以来,并没有犯过什么过错。至于前不久的国家动乱,那是在任人上的失误。这些年来田令孜从中掣肘弄权,圣上也深受其害,行动没有自由。圣上每每谈起这些,未尝不流涕痛哭。昨日去陈仓,圣上并无此意,但田令孜陈兵帐下,列卒阶前,连黎明都不容等待,迫使圣上前行。逆贼田令孜,罪不容诛。至于圣上的难言之痛,不能不深鉴?足下您一心替王室着想,如能退兵回镇,上表迎驾圣上,德业功勋无可限量,当会彪炳史册。不如此,道理上也讲不通。至于改立新主,恕在下难以从命。"

朱玫听不进劝告,说道:"李家王子极多,可以拥有天下的,难道仅有他僖宗一人吗?"萧遘进一步劝导说:"废立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即使像伊尹、霍光那样的贤臣,也几乎后悔了。古人云:'勿为福始,勿为祸先。'如果足下您谋划失策,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朱玫一意孤行,回住所后扬言说:"我新立个王子做皇帝,不从命者斩。"

等到朱玫立襄王后,特请宰相萧遘起草书写册文。萧遘说:"自小我得了一种慢性疾病,文思衰退,进了朝廷官署以后,很少不找人代笔。在下实不堪此任。如果让我来写,一定会让人笑话,请另找有才能的人吧。"坚决不肯捉笔。朱玫十分不高兴,只好让郑昌图来起草。回到长安后,就以郑昌图代萧遘为相,迁萧遘太子太保。萧遘称疾病缠身,请求退老还乡,退居河中永乐县(治所在今山西芮城)。

萧遘在相位五年,累兼尚书右仆射,进封楚国公。僖宗回京城后,宰相孔纬曾与萧遘不和,便上书弹劾萧遘在伪政权中担任官职,请求重惩萧遘,以儆效尤。僖宗不问是非曲直,将萧遘赐死于永乐县。萧遘的弟弟萧蘧,在萧遘死时任永乐县令。

咸通年间,王铎掌管贡籍,萧遘与韦保衡均考中进士,而韦保衡因为公主的缘故,迅速登高位,与王铎同在中书省。等到僖宗逃奔到蜀后,萧遘又与王铎并居宰相位。有一次,僖宗召集宰臣,王铎年事已高,攀登阶梯时不小心摔到,萧遘在一旁搀扶他起来。僖宗看到了,高兴地说:"辅弼之臣如此和睦,是朕的幸福啊!"对萧遘说:"刚才见爱卿扶王铎,朕高兴爱卿善事长者。"萧遘回答说:"臣扶王铎不单独是善事长者。臣参加科考那一年,王铎为主考官,臣有幸中第,是他的门生啊。"僖宗高兴地说:"王铎选进士,朕选宰相,没有辜负爱卿你吧!"

作为臣子,萧遘的操行无可挑剔,只是生不逢时,被奸人所玷污,不能寿终正寝,士人无不叹惜。萧遘是萧氏家族在唐朝的最后一个宰相,其死后20年唐亡,萧氏家族也随之衰败下去。

7.五代后梁宰相萧顷

萧廪子萧顷(862~930),字子澄,自幼聪悟,善著文。唐昭宗时,以进士及第仕唐,历任度支巡官、太常博士、右补阙、吏部员外郎。

萧顷为官正道,不畏权势。在唐朝任职吏部员外郎时,审议一职官典仪,认为奏文有失朝制,批文说:"仆射(指宰相张浚)未召集郎官,越职赴省(指吏部)指挥公事,此非旧朝典制。"批文一出,满朝震动,张浚听说后,甚为惭愧,由是萧顷声名大振。

五代后梁时,萧顷历任给谏、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礼部侍郎等职,主持贡举考试,都以能名著称。贞明四年(918),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爵兰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同年四月,晋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初,萧顷被贬,出任登州司户,后迁濮州司马。天成元年(926),萧顷以德才兼备,晋升太子宾客,后累迁礼部尚书、太常卿、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等。

天成五年(930),萧顷辞世,享年六十九岁,进赠太子少师。

萧顷子萧愿,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历任校书郎、监察殿中侍御史、右司郎中、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右常侍、秘书监、改太子宾客等职。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春辞世,享年七十余岁,赠礼部尚书。

 

(五) 家族特点

 

隋唐五代宰相家族,根于南朝萧氏皇舅房和皇族,经历了南朝的辉煌和隋唐的嬗变,其家族文化蕴积愈为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自身家族魅力的家族文化。这个家族以文化底蕴见长,以婚姻关系为纽带,讲求家族成员的自身修养。

此家族在南朝时期文化素养之高前已论述。进入隋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家族文化关注和修养的方向也随之转变。南朝时期,佛学盛行,玄风大震,文学昌隆,此时的萧氏家族族人关注和修养方向主要集中在此三个方面。隋唐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再兴。与此相一致,宰相家族的成员关注主题开始由佛向儒,个个以儒修身,擅长经学。如萧璃,经术、释氏并修,而以儒家的思想作为其行动的指南。萧德言涉猎广博,经史子集无所不读,至晚年更加勤勉、笃志于经学,从早到晚,废寝忘食。萧至忠年轻时与朋友约,不肯失信于人。萧复苦修自励,严守节操,孝顺父母,友悌兄弟。萧倪"业高儒行",持家重孝,嫉恨奸邪,宁愿不做宰相,也不愿与奸人同朝,唐文宗敬佩他的德行,征聘他为太子太傅。萧做重儒轻佛,针对唐懿宗怠于朝政、佞信佛教,上疏直谏,比较儒、佛,认为孔子之教,以仁义为首,相传百代,为千年不易之法。隋唐萧氏宰相处世都很谨慎,谨守儒家之道、君臣之仪。

家族成员是家族的细胞,家族的风气和精神面貌往往通过其成员的言行得以体现。所以萧氏家族也极为重视对族人个人品行修行的教育,以儒家伦理道德规度他们的行为。在这种门风的熏陶下,萧氏子弟,多践守儒家道德,守孝尊仁,养成了一种耿直不枉道、不畏权贵的高尚品格。萧璃性耿直、是非分明,嫉恶如仇、不畏任何势力。萧华为人谨慎持重,大方而不失雅度。萧复,志砺名节,不与流俗同好恶,少重清操,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萧遘,气质孤峻,志操不群,为相后,风采峭整。

再者,萧氏宰相家族也极为重视家法。正所谓欲治国先治家,家尚不能治,何以治国?治家没有家法不行,没有严厉的家法又何以能代代出宰相。史载萧华绰有家法,其孙萧倪与萧傲皆登相位。萧倪母,"贤明有礼,理家甚严"。萧做子萧廪,"绰有家法"。

当然隋唐宰相萧氏家族的门风特点甚多,除了以上所列种种外,还可以从其成员的人生经历中发现很多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
列传第七十五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不懂一定要看!
既是皇帝表叔又救驾有功的萧复为何被罢相?(上)
唐代河南于氏家族文学缉考
二十五史新唐书作者宋欧阳修宋祁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