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有悲欢离合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次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们常把这传诵千年的词句,送给自己不得不异地的心上人,表达分别的无奈,与相望、相念的期许。这首词,是苏轼写给自己的亲弟弟苏辙的。世间上相亲相爱、手足情深的兄弟应该很多,但像苏轼、苏辙兄弟那样一生一世、情深义重的兄弟还是少有。他们把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手足情,通过行动表达出来,通过诗词、文章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身 相 随

       纵观古今,向来兄弟姐妹之间,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生活之后,都会自然而然地淡出彼此的生活,都是没有大事不登门。如果细致地了解一下苏家兄弟数十年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他们毕生都是那么迫切地想要身相随,毕生都兄弟怡怡未淡毫分。
      苏轼、苏辙兄弟相差两岁,从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长大,亲密无间。二十出头时,在京城附近的怀远驿准备考制科,兄弟俩志在必得。但是,想到一旦考中,朝夕相伴的兄弟将会各负使命,必聚少离多,便生出无限惆怅来。一天,他们读到《示全真元常》(韦应物)诗中“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句时,不禁心有所动,相约将要早早退休,兄弟们也要“对床夜语”。
      在兄弟俩后来的宦海生涯中,他们很多时候天各一方,常常一别数年。兄弟俩不堪其苦,他们一有机会,就要为能相互陪伴做非常积极的努力。尽管交通不便、道阻且长,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走近对方,让“飞鸿雪泥”的人生中有我、有你。
      1072年,苏轼从京城去杭州任通判,他先去陈州(今河南周口)看望苏辙,兄弟俩和在恩师张方平家诗词唱和,不知不觉停留了70多天。必须离开陈州的时候,兄弟俩继续结伴去颖州(今安徽埠阳)看望恩师欧阳修,一起陪在欧阳修身边一个多月。只要兄弟们在一起,他们就不管今夕是何年。
      俩人才刚刚分别,表达想念的诗就在路上相互追赶,苏轼寄给苏辙《颖州初别子由二首》中写道:“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颖。”“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他还用“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来劝慰自己和弟弟。苏辙也寄给苏轼《次韵子瞻颖州留别二首》,表达自己对哥哥的牵念。
      苏轼在杭州任期届满,因为苏辙在济南,他便请调到离济南较近的密州。本来想像上一次去杭州上任时那样,先去济南看望朝思暮念的弟弟,可由于时间紧迫,兄弟没能相见。兄弟俩一个在密州、一个在济南,虽咫尺天涯,却相互密切关注。苏轼在密州救灾、习射、与友人在丙申中秋通宵达旦饮酒狂欢,都要写诗、填词寄给苏辙,苏辙都以诗词相和。兄弟俩就这样分享离合悲欢的感受。
      苏轼离开密州调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赴任途中在济南苏辙家里居留一个来月,其时苏辙在京述职,他没有等到兄弟。当苏轼行至山东鄄城一带,苏辙特意从京城赶来相见,要送哥哥一程。路上,朝庭又来函让苏轼改任徐州知州,兄弟俩于是调转马头前往徐州。他们好容易重逢,便在京都边上、陈桥附近的朋友范镇家逗留一个月。之后,苏辙把苏轼送到徐州。这一次,兄弟共度一百余天,作诗赋词,尽享手足亲情。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贬筠州,难兄难弟相约陈州见面。因为境遇的原因,这次见面只有三天。苏轼写《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他在诗中作了深刻的检讨,并宽慰弟弟,叫弟弟不要为自己担心,一是自己会吸取教训,二是向来把个人得失沉浮看得很淡。读这首诗,想这对中年兄弟之间的那份在患难之际的眷顾,既感动又心酸。
      苏轼离开黄州去汝州的时候,先去筠州看弟弟。这次兄弟俩在一起相聚有七天,可苏辙公务繁忙,多数时候是他的三个儿子陪伯父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苏辙一忙完公务,总是快速赶回家和哥哥喝酒聊天。那次分别,苏轼给苏辙与大侄儿苏迟写了三首赠别诗。其时的苏轼已经变得很豁达,但依然有“知君念我欲别难”的句子,表达彼此的依恋。
      苏轼谪贬惠州之前,特意绕道去看望谪贬汝州的苏辙。苏辙知道哥哥不善理财,平时人又大方,没有积蓄,就拿出自己积蓄的七千两银子,交给侄儿苏迈,让他在苏轼置办过田产的宜兴安顿家人,以解除哥哥的后顾之忧。
      苏轼谪贬海南之时,苏辙谪贬雷州。苏轼在诗中记道:“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听人说弟弟正在藤州境内,欣喜若狂。其时,苏轼正在梧州境内,彼此相距250余里。苏轼叫人赶去向弟弟报信,让他等在藤州,等着自己赶去相聚。兄弟俩结伴往雷州、琼州方向行进,一路上同吃同住,唱和不断,相逢的喜悦让他们忘记了谪贬的悲哀。那一次,他们放慢脚步,把短短的行程慢慢地走完,争取到二十余日的相伴,那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相伴。
      苏轼有超强的随遇而安的能力,总能在恶劣的情况下把家安顿得相当好。他在黄州,全家人下地种粮食自给自足,不仅打败了饥寒,还建起了一座有二十多间房子的雪堂,生出接兄弟一家同住的想法。只是后来他自己也离开了黄州。苏轼在惠州时,又亲自定址、亲自设计、亲自选材,亲自监工,建了白鹤峰新居,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园,他又生出要接苏辙一家同住的想法。可是,不久他又被贬到琼州。
       苏轼从琼州北归后,苏辙一家在颖昌。颖昌离京城太近,苏轼害怕再次卷入朝庭中的党争而引火烧身,民间又讹传他的北归是因为将要拜相,使他很容易成为党争的靶子。苏轼厌倦了官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只得停下了要靠近兄弟的脚步。苏辙对苏轼的决定表示强烈抗议,说苏轼有负“兄弟对床”之约,还托了几位朋友去劝苏轼来颖昌和自己住在一起。和至爱的兄弟共度余生,苏轼怎不动心?!可当时朝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轼再也不想转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只能爽约前往常州。不久,他因病逝世,让兄弟“风雨对床”之约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心 相 通

       苏轼、苏辙兄弟在行踪上的矢志相随,其诚其挚,打动人心;他们在心灵上、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其情其意,更加感人至深。

      他们在少年时期都爱娱乐也爱学习,既不压抑作为孩子贪玩的天性,也把读书当成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一起考进士,一起考制科,有很多时候,苏辙的才华隐藏在哥哥的光芒之下,他不以为意,且由衷以自己有这样的哥哥而自豪。而苏轼则认为:“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他最清楚弟弟的才高。

       他们都崇尚仁政,反对为变法而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在乌台诗案后、东山再起时,兄弟联手给变革派中的小人以应有的还击。

      他们都写得一手好诗词,写得一手好文章,哥哥说弟弟的诗文“闲澹简远,得味外之味。”弟弟夸哥哥的诗已经超过了李白、杜甫,唯有陶渊明还好有一比。就这样惺惺相惜,彼此欣赏,不吝赞美。

      同富贵易,共患难难,苏轼兄弟的情份,经受过生死考验。乌台诗案苏轼大难当头,苏辙急忙上书神宗,言“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依为命”,“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死为幸……”明明是苏辙舍官救哥哥,却说自己只有这个哥哥可依靠,其奋不顾身令人感佩!

      而身陷牢狱之灾的苏轼,写给弟弟的遗诗中说自己“是处青山可埋骨”,唯放心不下弟弟“他年夜雨独伤神”。还期许“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时未了因”。因为受苏轼的牵连,苏辙也遭谪贬,他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如苏轼诗中所写:“奔驰二百里,径来宽我忧。”

      及至人到老年,弟弟贬雷州、哥哥贬琼州,他们共同著书立说,相互鼓励。苏辙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文中,这样夸自己的哥哥:“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苏轼在琼州所著的《论语涚》,是在弟弟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正如苏轼所言:“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任何时候,他们是彼此坚定可靠的支持,也是彼此由衷的骄傲!

      我在网上搜索苏辙的诗词,查到87页近千首。其中,题目中有“次韵子瞻”、“和子瞻”、“闻子瞻”、“寄子瞻”、“劝子瞻”、即题目中有苏轼名字的词诗条目有124条,很多条目中有“二首其一”,“五首其一”的说法。粗略估计,苏辙写给苏轼的诗词,仅网上可查的总数就有200来首(阙),这还不一定是全部。从题目中的次韵、和、寄来看,苏轼亦会有数量相当的诗词写给弟弟。从古至今,给同一个人写200首(阙)诗词的人恐怕除苏氏兄弟之外绝无仅有,像苏氏兄弟如此一往情深,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苏轼在常州对钱世雄交待后事时有言:“我与弟弟子由,自贬往海南后,就不得再见一面,徜若从此永诀,此痛难堪,其余都无所谓。”这么一个通透的人,临终前唯一不能忍受的事情是见不到自己的弟弟。而苏辙,虽然大半生被苏轼拖累,但是,他心里念的是“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念的都是哥哥对自己的帮助与教益。

     苏轼初病就托人转告苏辙,如果他死了,要弟弟把自己葬在弟弟所在的汝州嵩山下,真是兄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弟弟誓不休。他还要弟弟给自己写墓志铭,不仅看好弟弟的文才,而更因弟弟最懂得自己。苏辙饱含深情,用至简至洁的文言文,为哥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有7140个字符的、文采飞扬的墓志铭,。

      苏辙在写给苏轼的《墓志铭》中,详细回顾了哥哥的平生功业、坎坷经历。苏轼的每一段经历他都了然于心,每一段心历他都有相同的感受。他这样评价哥哥:“幼而好书,老而不倦,”“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这是对苏轼最中恳的评价。他还说:“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这是对苏轼的高度肯定!


意 未 尽

      有一首歌里唱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苏轼兄弟为年轻时的约定,一往情深地等待了一生。“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这是兄弟终生不变的约定,为此他们不爱高官职、忘却营营。可是,“长恨此身非我有”,怎奈营营总是放不过苏家兄弟。于是,相聚的时候让人恍惚,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离别的时候就对月怀远,努力把“此事古难全”的遗憾,转化为“千里共婵娟”的安慰。

        苏轼和苏辙兄弟,在共同的经历中成长,形成高度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拥有相媲美的才华与能力。他们之间兼有兄弟爱、同学谊、朋友情、知音趣,等等,多种美好的关系与感情。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所以惜(挽惜)别与惜(珍惜)聚,是兄弟俩一生最强烈的共同感受,是兄弟俩诗文唱和的主旋律。那些深情的诗文,隔着千年的时光,辐射出的藐视利害、得失、甚至生死的最动人的人性光辉,照亮人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苏辙兄弟
苏轼 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千里共婵娟苏轼苏辙兄弟情深
1076年中秋节,苏轼在密州思念弟弟苏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如琢如磨】婵娟照何处
苏辙写诗给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苏轼心疼回诗安慰,不料成千古名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