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三)

精彩文章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二)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三)

作者:李超

嗽逆暮盛。

贞元饮加茯神葳蕤

(治以贞元饮加减,则知病者精血不足,肾不纳气致咳嗽喘逆。前贤张景岳立贞元饮治疗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并谓此证起于“元海无根,亏损肝肾,子午不交,……,脉必微细无神”,药用熟地、当归、甘草添精补肾以复肾水纳气之功。叶氏于此案中加入茯神应是加强肾之封藏功能。)

痫厥议非痰病,用填摄下焦、潜阳熄风颇应,但风木司气,春三月发陈,尤宜屏除烦劳恼怒,恐厥阳鼓动,厥复发耳。

熟地 天冬 龟板 茯神牡蛎 海参 湘莲

(痫病、厥证多有痰浊内阻,临证需细细考量,而此案患者则病起于阴虚风动,当金水同治,故叶氏治以填摄下焦、潜阳息风,所用药物补阴、潜阳为主,并稍佐苦寒清热坚阴之品。阴虚则风动,值春三月风木主令,阴虚之人更易生风,故需屏除烦劳恼怒。谨守病机,勿失气宜。)

阅病原,望色萎黄,参脉微细,此中阳困顿之候也,是以烦劳病呕尤甚。法宜温之。

人参 吴萸 熟附子 淡干姜

(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若面色鲜明则为留饮,面色萎黄且症见呕吐等,则为寒湿困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治以温阳化湿降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载“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载“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观叶氏用方似是吴茱萸汤与附子粳米汤加减。

温邪侵于肺卫,作之咳嗽。

杏仁 桑叶 川贝母 南沙参

温邪作咳。

玉竹 南沙参  生草 川贝母 花粉

(以上两案皆是温病作咳,上案温邪尚在表,故治以桑杏汤加减;下案则是入里伤阴,余热未尽,故治以养阴清热。玉竹、南沙参、桑叶、川贝、花粉这五味药在叶氏治疗咳嗽的医案中经常看到,需注意一下。后学窃以为下案中亦可用仲景竹叶石膏汤,《伤寒论》载“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条文中虽未提及咳嗽二字,但几乎竹叶石膏汤中所有的药物皆有治咳之功,余在临床中用竹叶石膏汤治疗热病后期咳嗽痰粘效果颇佳。)

脉沉弦,脘胀噫气,口燥不寐,宜和肝胃。

川黄连 枳实 淡干姜 半夏 橘白

(脉沉责之于里,弦为肝脉,阳明以降为顺,肝木横逆犯胃,故脘腹胀满噫气,胃气不降则阳不入里,故不寐而口燥,故治宜疏肝和胃,方用黄连温胆加减。“胸脘不爽,呕恶便溏,脉大而缓,此热蕴蒸。宜用黄连温胆汤加杏仁、蒌皮、通草、豆卷等昧,通泄三焦也”,六因条辨》所载与本案颇有相似之处。前文中肝胃同治选用柴胡疏肝散,此案选用黄连温胆汤,窃以为主治不同,前者腹满呃逆为主,此案口燥不寐为急。)

嗽减不寐,心中热。

温胆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府方》载“温胆汤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不寐责之于心中热,心中热源于木郁化火,木郁则因于胆寒,故温胆则木气升发,郁火得散,不寐得解。前文医案中有不寐发生于服泻白散得效之后,治以养阴清热,而本案则治以温胆汤,窃以为前者热盛阴伤不能敛阳故而不寐,而此案则因于病后肝胆郁滞所致。)

脉微细。

茯苓 熟淡附子 粗桂枝 炙草 紫衣胡桃 北五味

(案语仅“脉微细”三字,观叶氏处方,亦是前文中苓桂五味甘草汤加附子、紫衣胡桃肉。以方测证,知证属阳虚水停,或有冲气上逆之咳喘、心悸、头晕等症。)

夜读中医,一种习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刻本叶氏医案》 [清] 叶天士(公元1644
“甚好”不如“肾好”!叶天士秘而不传的治肾妙招!
(摘自)朱步先谈《未刻本叶氏医案》
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
不落窠臼通变入神——《未刻本叶氏医案》选析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