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农业种植

转自《常熟市志(90版)》第四编第二章

第一节  耕地面积

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有额田1555024亩(含划给沙洲县部分,下同)。民国2年,有农户223250户、832800人,按户平均6.97亩,按人平均1.87亩。另有未垦殖的芦滩地113873亩。民国4年后,大丰、福利等垦殖公司相继围垦沙田,耕地有所增加。民国20年,耕地面积为1746625亩。时有153779户、859238人,每户平均11.36亩,每人平均2.03亩。另有抛荒田133870亩。民国37年,耕地面积为1752017亩,按总农户201542户和农业人口862765人计算,每户平均8.69亩,每人平均2.03亩。

解放后,倡导垦荒与改造—熟水田,至1957年,全县基本消灭了抛荒田。1958年至1959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占用耕地9.3万亩。1962年新设沙洲县时,划出耕地50万亩。1979年后,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小城镇建设、农民建房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又占用了大量耕地。至1985年,全市耕地面积下降为1051.96亩(已扣除划给沙洲部分,下同)按农业总户数251900户、农业人口856958人计算,每户平均占有4.18亩,每人平均占有1.23亩。

第二节  种植区划

一、五类种植区

民国年间,县内农村,依历史习惯在耕作上形成五类种植区。

稻棉轮作区  为县境西北老海城外沿的沙洲地区。耕地面积35万亩左右,以冲积土为主,肥沃疏松,宜种稻棉,棉田占52%,稻田占48%。新垦沙田一般先种豆,后种棉,三五年后再与中粳稻轮作。夏熟则以三麦为主。一些高田连年植棉,少数低田连作水稻。沙田高程低于长江水位,圩内设有排灌系统,明沟开阔,能设木涵洞排纳江水。多数农田可进行半自流灌溉,农户家家种蔬菜、小杂粮,果树较多。经济效益相对高于毗邻地区。

中棉、杂粮夹种区  为县境东北沿江一带。耕地面积近30万亩,属江海积土,以夹沙土,乌夹沙土为主。地势较高,间有起伏,多龟背田。夹沙土大多集中于盐铁塘两岸,地下水位高,有“夜潮”现象。滨江田,棉麦两熟,棉田盛行套种杂粮。民国24年,秋熟连作中棉面积达1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2%。棉田纶面多套种西瓜、香瓜、芝麻、花生、豇豆、赤豆、绿豆,横头每隔1~2丈种“走马”玉米,沟底夹种早稻,界岸边穿种玉米、黄豆。南瓜田,间种玉米。夏熟以元麦为主,兼有少量挽塘油菜和点播蚕豆。麦田行间套种苜蓿、蚕豆,来春埋作棉田基肥。撒播片麦占40%,因接种棉花嫌迟,有“头莳棉花二莳豆,三莳棉田补赤豆”之说。由于小河、小浜少,旱年靠人工挑水泼浇。内陆田为棉、稻过渡地带,间有季节性蔬菜种植,大宗外运。地势平坦,河浜较多,农家备有黄牛、水车。运输主要靠农船。但因河道受潮水沉沙影响,泥质不肥,靠养羊和种植绿肥维持地力。

蔬菜瓜类区  为盐铁塘、里睦塘、白茆塘、雪沟塘两岸及毗邻县城的南、北郊部分地区。塘岸多为疏浚河道时的堆积土,土质疏松,宜种瓜菜。民国25年,蔬菜种植面积有8千余亩。其中盐铁塘、里睦塘两岸的梅李、碧溪、珍门、徐市等地为6千多亩,占75%,居首位。蔬菜地常年三熟,夏熟以南瓜为主,秋熟以蔬菜为主,再接种三麦或油菜。秋菜以胡萝卜、白萝卜为主,青菜多采取套夹种。少数菜田一年能收五六熟。其中,白茆塘胡萝卜、杨塘白萝卜、河坝“茅柴青”(香瓜)、王庄黄金瓜(香瓜)、周泾马铃瓜(西瓜)、南郊水芹菜等闻名县内外。   

高田晚稻小麦区  为沪宜公路以北的王庄、大义、谢桥等地的高田地区。以黄泥土为主,耕作层深厚,肥力高,耕地面积34万亩左右,田面高低悬殊,有上浜田、下浜田和浜底田之分。垦殖历史悠久,为县内粳稻、小麦两熟高产区。平年收成,民谚有“一担麦、两担稻,六斗菜籽、五十担草”之说。除部分浜底田秋熟种水芹外,上浜田、下浜田皆种中熟和晚中熟型的小黄稻、大黄稻、野稻等粳稻,约占稻田的90%左右,糯稻占8%左右。解放前夕,当地为避三化螟害,秋熟作物向早、晚粳发展,造成早中晚稻混栽,致使螟害更为猖獗。夏熟均以种植小麦为主,约占45%,大麦占15%。户户均种打塘油菜,绿肥面积占耕地30%左右,用以轮种换茬,培养地力。

低田稻作区  为沪宜公路以南及毗邻县城西南、东南两大片圩田地区。土质为湖相沉积物。土壤粘重殭板,地势低洼,河流、湖荡交错,零星沼泽散布。耕地面积60余万亩,田位高程低于3.5米的有20多万亩,其中低于3.2米的有6.25万亩,为一熟水稻田,易受洪涝灾害。民国期间,水灾成荒达13次之多,人称“九年三熟”。农户为避水患,多缩小早粳面积,扩大低产早熟籼稻,并备竹扦晾稻。沿圩地势较高的田为一年两熟。头进田,种粳稻早麦;二进田遇旱能种两熟,以中籼接紫云英茬为主;三进田或圩心锅底田,大多为一熟籼稻和荒田。旧时,当地农民多感染血吸虫病,耕作较为粗放,水稻亩栽不足万穴,产量较低。农户善于利用当地河、浜、溇、潭,从事水产捕捞和养殖。

二、三大农区

建国后,根据县内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规划农业生产。《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施行后,县内农业区划工作随之从短期推向中、长期。1962年,常熟归属太湖一级农区,实行“区划——规划——样板”工作法。县农业局设点于莫城公社安定大队沈巧根生产队、王市公社南塘大队倪永福生产队、浒浦公社6大队张云生生产队,分别搞稻、麦、棉高产样板。1965年,沈、倪两个队定为全省稻、麦样板。至“文化大革命”中断。1981年3月,县建立农业区划办公室,协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土地详查、土壤普查和水资源调查等各项活动。1982年,拟订《常熟县农业综合区划报告》,开始逐步调整农业区划。至1985年,全市已改划为三大农区。

昆承圩田粮油地区  位于市南郊,包括盐铁塘东南部和常浒河西南部地区,均为低洼圩田。分布有276个村,耕地45234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3%;水面13.5万亩,占总水面积50%强;农业人口317074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7%;农村劳动力205488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6%。1956年根治水涝。以种植晚稻、小麦为主,搭配油菜和绿肥,年年两熟,是主要的商品粮油基地。地势最低的任阳乡,水利设施配套,根治了血吸虫病,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1984年粮食产量达27957.35吨,已跃居全市首位。

虞西高田稻麦地区  位于市西部,包括盐铁塘、常浒河和望虞河的西北部高田地区。土壤肥沃,属粮食高产区。分布有211个村,耕地315587亩,占总耕地面积30%;农业人口301649人,占农业总人口35.2%;农村劳动力194072人,占农村总劳动力34%。70年代全面推行“双三制”。1985年已基本恢复晚稻、小麦两熟制。由于机电排灌的发展,基本消除旱患。一般水稻亩产420公斤左右,三麦亩产250公斤左右。

沿江平田粮棉地区  位于市东北部,包括盐铁塘、福山塘以北的沿江地区。田位高,分布有159个村,耕地面积284028亩,占总耕地面积27%;农业人口23823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7.8%;农村劳动力171240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0%。以植棉为主,夏熟多接种元麦。龟背地经逐年平整,已有80%能机灌抗旱。离江较远的地方,为纯稻区的过渡地带。棉花产量较高,单产水平在省内常名列前茅,但受梅雨、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产量时有起伏。区内还种植季节性蔬菜,其中梅李镇有2个村已辟为蔬菜基地;就地加工的脱水蔬菜、食用菌等,为市内创汇产品。

第三节  耕作制度

一、传统耕作制度

常熟传统的耕作制度为稻麦两熟制和棉麦两熟制。民国期间,由于农村的社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地区间耕作制度也有明显区别。

低田稻作区  以一熟水稻为主,余为稻麦两熟。“芒种”插秧,“霜降”种麦。一般头进田水稻收获后接种小麦或套播紫云英,二进田接种小麦、油菜和大麦,三进特低田实行冬耕休闲。

高田晚稻小麦区  以种植稻麦两熟为主。前后茬搭配方式:中稻、早麦类型为“中稻—小麦—中稻—大元麦—中稻—绿肥”;晚稻、晚麦类型为“晚稻—小麦—晚稻—油菜或蚕豆—晚稻—绿肥”;晚稻为主,中晚稻并存类型为“晚稻—绿肥或油菜—中稻—小麦”或“晚稻~小麦—晚稻—绿肥或油菜—中稻—大元麦—晚稻—小麦”。一般三年轮种一次绿肥;也有少量的麦、瓜、稻三熟。此外,高㽘田植桑。低田种水芹菜,一年一熟。

中棉、杂粮夹种区  以棉、麦两熟为主,夏熟以元麦为主,搭配少量挽塘油菜和点播蚕豆,小麦比重很小。种麦以条播为主,占麦田总面积的60%以上。条播方式,“沟底麦”占41%,“三行头”占59%,麦垄多套种杂粮或绿肥。麦地棉全部撒播。

稻棉轮作区  新垦沙田多为豆(大豆)、麦两熟,3~5年后再实行稻、棉轮作。一般棉花连作2~4年,轮种水稻2~3年。有少量轻沙土壤田,连作花生,接种三麦。

二、耕作制度改革

建国后,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运用,因地制宜对传统耕作制度进行了改革。

稻区改制  从50年代起,水稻逐步实行“籼改粳”,“早改晚”、“中改晚”。同时,对晚稻的育秧、移栽,推行晚播晚栽避螟,坚持“不到夏至不莳秧”。1956年,基本完成了上述改制。晚粳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占水稻总面积的25.35%,上升到78.87%;中粳稻种植面积相对压缩为2.72%。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稻区以晚粳为主,早晚稻并存的稻麦两熟制渐趋稳定。其间,于1955年利用绿肥茬口,进行了双季稻的试点,至1956年,双季稻种植面积有2.3万亩。1959年起,县农业局钱子春等,率先用“赶程大麦”,接种二季连作稻推出了“麦→稻→稻”三熟粮。1962年进行推广。自此,出现了双季稻和三熟粮并存的新格局,简称“双三制”,其种植面积稳定于2~5万亩之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双三制”被称为“革命稻”。以行政手段盲目扩大种植面积,至1976年全县发展到58万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8.7%。其间,前后季连作稻品种与茬口布局的演进过程,主要是早籼接晚粳→晚籼接中粳→中籼接中粳。少数地区还搞过“早接早”、“晚接晚”。由于“双三制”投工、投本、投肥比两熟制增加76%至100%,劳动强度大,籼稻出糙率低,米质差,致使农民的纯收入下降12.3%,还影响了农民的副业生产。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双三制”面积即急剧下降。至1985年,全市仅种植1600亩左右,又回复到以晚粳为主的稻麦两熟制。

棉区改制  1950年,苏南行署农林处与常熟县生建科在兆丰、周泾两地分设德字棉、珂字棉良种管理区,通过示范,推行小棉(中棉)改种大棉(陆地棉)。1953年又引进“岱字15号”,换种更新。到1955年,棉区“岱字15号”种植面积占棉田95%以上。棉田废除套夹种杂粮,逐步发展为“棉垄套麦,麦垄套棉”的两熟制。自1958年始,棉区为解决部分撒播片麦和油菜田接种棉花茬口偏晚的矛盾,推广用营养钵薄膜覆盖育棉苗移栽的方法。至1985年,全

市实行育苗移栽的棉田占90%以上。

油菜改制  1956年,为防止油菜病毒病的发展和侵害,全面实行油菜换种改制。推广晚熟抗病的甘蓝型品种,以代替传统的白菜型黄油菜。以后,在甘蓝型中,不断引进和选用早熟高产的品种。1985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均为早熟甘蓝型油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稻田的耕作制度
宋代的农业
稻田绿肥种植技术
益阳市| 消灭“冬闲田”,实现“绿色过冬”
绿肥的种类,冬闲田种植绿肥技术要求
油菜绿肥的种植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