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蓝弧 | 温肇桐:一位美术教育家的平凡一生(3)

卷首说明

疫情不息,行踪受羁,维伏案稽首,整理旧作以打发时间。今借李笛兄“常熟记忆”宝地,陆续推出笔者“虞城拾翠·人物”传记类旧作。犹待乾坤清朗,行动自由时复采编心意中一直念念不忘如赵凯赵均兄弟等师友生平行略。

蓝弧 2022年3月26日夜


温肇桐:一位美术教育家的平凡一生(3)

文/蓝弧

蓝弧 | 温肇桐:一位美术教育家的平凡一生(2)

1937年春季开学,温肇桐赴沪履职。是年,上海美专新设高级艺术师范科,改设艺术师范科,温肇桐担任艺教系和艺师《美术教学法》以及各系科基础美术理论课教师。

自1937年3月始,至1952年9月“院系调整”,由助教、讲师而至教授,凡15年又6个月,《美术教学法》一直是温肇桐的主要课程,而他的精力与时间也几乎都放在这门课上。一方面他经年不息收集“五四”以来国内有关专著和散见于各教育刊物上的论文,同时也注意收集日文版有关书籍阅读研究——温肇桐有很强的日语阅读和书写能力,我们不很清楚他什么时候学的日语。

温肇桐先生

这期间,温肇桐小学校长兼班主任沈佩畦老师已定居上海,就职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他们的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温肇桐到上海第一天就携妻子拜访老师,从奉新返沪后又携妻往访。因为温肇桐的工作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老师,身为资深教育家的沈老师对他指导帮助十分重要。比如,一开始就向他阐述大学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联系,鼓励他自主编写讲义,指点他研究著述的路径与方法。抗战中,温肇桐欲从近几年所接触中国绘画史论的几个方面,向名画家研究发展,遂向沈师请教。沈佩畦以为,“可以先选择已经掌握的一个或几个名画家史料来研究,再收集有关史料来加以充实,然后编写成画家的传记或评传,这要看材料来决定。但无论如何,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这一画家有年代可考的史料予以编排,列为“年表”,这时进一步写传记或评传,就可以看出画家的生活道路和艺术发展,也是研究画家的基本功”(温肇桐《我的老师沈佩畦》)。此后,温肇桐的研究与著述也正是沿沈师所指之路行进。1947年初,温肇桐应世界书局之约,集近年报刊所发文章编为《美术与美术教育》,沈佩畦为该书作序:

“肇桐是我二十年前的学生。二十多年来,我看着他在学习上摸索,渐渐走上研究美术教育与美术理论的道路,逐步获得进步与发展。今天,他已得到了辛劳的收获,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著作。这里的十多篇文字,不过是零金碎玉而已。

研究学问是一条漫长的通路,一件艰苦的劳作,要年年月月,整个身心沉浸在里面,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地耕耘,才可收到成果。肇桐在美术教育探究上的成功,便是很好的证明。肇桐自从认定了美术教育的园地之后,二十年来,自始至终在这一角上努力:教学,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地围绕着第一核心。从教学上,发现问题,从理论的研讨中,寻求解决,再通过写作,交换意见;反过来,从阅读中获得了理论与资料,常在实际的教学上求印证与实验,又以写作的方式,贡献给大家。对于这三方面,他付出相当的努力:阅读为了教学,也为了写作;教学充实了阅读,也充实了写作;写作归纳了教学,也归纳了阅读。肇桐的研究,就我所知,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的。这研究学问的方式,已被许多学问家证明是十分正确的。

但,时代在急剧地变动,美术理论与美术教育,也在日新月异,学者们应该面对时代,正视现实,把握远景,迎着已经到来的主流,更深更广地钻研下去。希望肇桐踏着亲手铺成的阶石,向更高的层楼迈步吧,更大的成功在向你招手。”(温肇桐《我的老师沈佩畦》)

上海美专教职,是温肇桐一生职业生涯的精华。刘海粟组织管理学校的一向宗旨:在职称晋升、校外兼职和参加社会活动方面着力推介,一律支持。是为一举两得,既为青年教师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也同时扩大学校与教师的影响力。这正与温肇桐的专业与才赋相辅相成。以他对全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大势尤其儿童画教育的专注,发现抗战胜利后全国小学仍沿用以传授图画技术为主的“图画科”这一旧课程标准,这与当代先进美学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在他仍为青年学子时就因这一旧观念而看轻国画传统(新中国后,温肇桐认为自己对国画的观点甚为偏颇),遂撰文呼吁,必改“图画科”为“美术科”,必以“美感教育”为教学核心。《评小学图画课标准》和《为什么要恢复美术科》两篇文章引起教育界很大反响,同时也得到刘海粟的高度认同。刘认为温肇桐对抗战中和胜利初的小学图画课程标准着重绘画技能训练的批评和主张恢复以培养儿童美术欣赏兴趣、能力的美术科,应该成为上海美专师范教育的基本理念。

温肇桐先生

自1937年“八一三事变”(或更准确点说从1938年)起,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止,这段大上海被称为“孤岛”的时间,居然是上海美专校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段。战争伊始,上海一片混乱,战火往北延烧,无论贵贱尊卑,多有往南、往西南向逃难的。正在常熟老家过暑假的温肇桐携家眷逃奔江西奉新,教务长谢海燕往广东揭阳老家,名曰探亲实为避祸。然时局稍息,日军于中心城市留驻重兵,而周边县区尤其乡区,则国共两党派出的游击队此起彼伏,另有民间自发抗日组织等反击日军侵略,故战事不烈,战火不息,普通百姓生活很不太平。因此,江浙一带富商巨贾云集上海,位不尊身不富而自恃才艺者亦多往沪上寻求发达机会——“孤岛”经济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上海美术界演艺界等居然也是热闹非凡,大新公司(后上海第一中百公司)四楼画厅画展不断,画家辈出。究其原因,恐非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所能涵盖。

温肇桐1938年秋回校复课,教务长谢海燕同期返校,原已在政府任职的倪贻德借道香港返沪重归刘海粟麾下。上一年,学生骤减教师离职学校几乎不能维持的现象顿时改观。这一年,注册在籍学生达到空前的390多人,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也由此得到缓解。1939年初,刘海粟召集返校及原留守学校的各路骨干共商大计,决定刘本人应印尼华侨总会之邀赴南洋举办画展,所得捐红十字会作救济战区难民所用;谢海燕代校长职,增聘关良、洪青、陈士文、唐云、茹茄(沈之瑜)、周锡保等名士贤达来校任教;发动师生举办书画展,为难童及上海医师公会筹措经费;温肇桐则被校长委以重任:担任学报《美术界》主编。

“好景不长”,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即占领上海全境,租界既殁,孤岛焉存?上海美专在代校长带领下内迁浙江金华、福建建阳,后加入国立东南联合大学。温肇桐与其他师生及多数兼职教授留守原址,不过,教学活动基本停止。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在原址复员,刘海粟返校复任校长,翌年教学活动完全恢复正常。是时,上海所有艺术院校都未恢复,上海美专可谓“硕果仅存”。

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温肇桐的学术研究活动并未停止。他的主业是“小学美术教育法”,他的课务是中小学美术师资的培养训练。他经常会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沪上著名中小学去观摩美术科的教学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入课堂试教,组织学生进行评教,应用理论与经验编写教案。确实,他的学生很多成就为美术教育家。

在“中国绘画史论”这门课程的基础上,温肇桐写成《王石谷》一卷,经世界书局约请,扩充而成《清初六大画家》,1945年出版,这是温肇桐第一部有关中国绘画史论研究的著作。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乃至全中国山雨欲来、人心惶惶。人各依自己的思想、性格和客观条件作出选择。温肇桐中小学时即思想活跃左倾,而他最后毕业的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更是“左联”大本营,他选择留下、选择迎接解放军和新政府顺理成章。1948年,抗战初即随各国立大学西迁并先后任教于四川省立艺专、中山大学的庞薰琹,婉拒美国某大学之聘,返回上海,定居蒲石路(今长乐路)8号蒲园。温肇桐闻讯即往拜访阔别近20年的老友。这次会晤,既是话旧,也是共商时局,交流今后人生计划的研讨。当时,出入蒲园庞宅的美术界人士川流不息,解放军逼近上海之际,往来朋友更众。

由木刻家陈烟桥、漫画家张乐平、雕塑家刘开渠等人发起的上海美术作家协会成立于1947年,它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另有漫协、木协等朋友,他们讨论决定:欢迎共产党,迎接解放军。1949年5月25日,上海宣告解放,同一日,蒲园庞宅的朋友们将巨幅毛泽东画像挂上大世界正大门。29日,由温肇桐起草,庞薰琹、丘堤、刘开渠、杨可扬、陈烟桥、野夫、陈秋草、张乐平、朱宣咸、鲁少飞、潘思同、杨可扬、赵延年、韩尚义、陈绍周、邵克萍、徐甫堡等43人签名的“美术工作者宣言”,在上海大公报以显著版面正式刊载。

这是上海美术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温肇桐,从常熟县城小学课堂上走出来的美术教师,有缘参与其间。

所有人,他们的人生,事业,和艺术道路,由此完全改变。


作者简介

蓝弧,本名陈圆,网名江南蓝弧,男,1960年生,退休教师,业余作家,有长篇历史小说、传记等百余万字及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数十万字作品出版和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山水画作品欣赏
于小冬素描新作于小冬,国内著名画家,教育家,天津美术学院油画教授
清末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马骀画选》
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
清末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马骀画选》
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中国画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