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2)

转自《辛庄镇志》《莫城镇志》《冶塘镇志》第一编第一章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1)

肆、辛庄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常熟市(县)内区划,始见于唐。据史籍记载,唐代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里。《吴地记》称:“管乡二十四”。《吴地记》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

宋代,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9乡(并去太平、郭行、升平3个乡)、3镇(福山、庆安、梅李)。迄南宋宝祐,9乡之制未变。宋宝祐二年(1254年)编纂的《琴川志》记述,县内9乡,分辖50个都、158个里、478个村。辛庄地区属积善乡。辖怀仁里、青村里、东沼里、郁泽里。下辖9个村。吴塔属归政乡。

元代,县内区划未变。都以下,改里为图,分为589个图。

明代弘治年间,划出双凤乡的5个都给新设立的太仓州,常熟县为9乡45都。都以下辖483个图。辛庄地区为积善乡四十四都。

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常熟、昭文两县后,旧有9乡两县分割,感化、崇素、南沙、归政4乡归常熟县。思政乡归昭文县。其余4乡由两县按地域划都、图分治。乡名依旧。故常熟县为8个乡:感化、崇素、南沙、归政和端委、开元、双凤、积善。辛庄地区属积善乡四十四都,领图十二。

清代中叶,两县旧有乡名,改划为场。常熟县分为8场,昭文县分为4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两县同城而治。清代末叶,常熟县辖南一、南二、南三、南四、丰一、丰二、丰三、丰四共8个场。辛庄地区属丰一场四十四都,领图三,丰二场四十四都,领图九。

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依两县的都、图区域及城乡集镇的分布情况,划分为35个市、乡。辛庄地区始建辛安乡(因辛安塘过境,辛庄居中而得其名)。其地域范围包括辛庄、吕舍、吴塔、墩头坵、木杓湾、张家甸等。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一、抗日战争前

辛亥革命后,常熟县与昭文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仍为35个市、乡(4市31乡)。辛庄地区仍为辛安乡。

民国18年(1929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县组织法,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辖乡。全县划分为15个区。辛安乡属元和区,区序为十四,丙级。区公所驻地莫城镇。

民国23年(1934年)4月,全县15个区改划为8个区、260个乡、镇。辛庄地区划为辛安镇、吕舍乡、吴塔乡、张甸乡、招军乡、苏牧乡、潭荡乡等六乡一镇,属第三区——练塘区管辖。同年11月,基层推行保甲制,乡镇以下每10户编为一甲,10甲编为一保。

二、抗战时期

民国26年(1937年)至民国34年抗日战争时期,常熟沦陷达8年之久。

民国27年(1938年)7月,伪常熟县知事公署沿用民国18年划分的区乡。民国28年(1939年)3月,废除区制,改为县直辖乡,并将35个市、乡合并为31个乡。辛庄地区合并为辛安乡。民国29年(1940年)7月,汪伪政府成立后,常熟县又恢复区制,乡名改作区名。在区以下设乡镇,在乡镇编组保甲。民国30年(1941年)1月,伪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将全县仍划为8个区及260个乡、镇。区及乡、镇名与民国23年(1934年)相同。7~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维持到日伪政权瓦解。期间,辛庄地区划为辛庄乡、苏牧乡、潭荡乡、吴舍乡。属伪第三区管辖,伪区公所设在莫城镇。

1940年9月,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12月,辛庄地区成立辛莫区抗日自卫会。辖辛庄、蛇泾、苏木、吕舍、潭荡、莫城、东始等7个乡。1941年2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改组为苏州县政府,辛莫区自卫会改称辛莫区公所。同年7月,日伪清乡时撤销。1940年6月,常熟、昆山、吴县三县交界处,划出横泾区及辛莫区的边界部份地区,跨县建立阳澄县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4月,阳澄县建制撤销。

三、抗战胜利后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伪政权崩溃。11月,县政府撤销伪建置的10个区,恢复抗战前民国23年(1934年)8个区的区划。

民国35年(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对区以下260个乡、镇扩并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辛庄地区将辛安镇、吴塔乡、潭荡乡、吕舍乡、合并为辛安镇。将苏牧乡、蛇泾乡、招军乡合并为招军乡。均由练塘区所辖。民国37年(1948年)5月,县政府又将82个乡、镇再缩并为57个乡镇,撤去区建制,所辖乡、镇为县直辖。辛庄地区的辛安镇和招军乡之2、3保合并为辛安镇,等级为乙,镇公所驻地辛安镇。下编17个保,(同年12月并为8个保),201个甲。招军乡和莫城之1保合并为招军乡,等级为乙,乡公所驻地苏家坝,下编9个保(同年12月并为7个保)、91个甲。民国38年(1949年)2月,全县改划为6个区,分辖原57个乡、镇。辛安镇和招军乡均属练塘区,区署所在地练塘镇。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全县划7个区,辖49个乡、镇。辛庄地区仍为辛安镇和招军乡,属练塘区。乡镇以下仍用保甲制。

1950年3月,常熟县人民政府调整了区和乡镇的设置。全县划14个区,辖218个乡。乡以下建行政村,村以下建行政组。辛庄境内设吴塔乡、吕舍乡、潭荡乡、辛安乡和新泾乡(习惯上称“小乡”)。下设48个行政村,属昆承区管辖,区政府所在地莫城镇。见表1—2。

1956年3月,全县划为8个区,并实行“小乡”并“中乡”,乡以下的行政村逐步由合作社代替。辛庄地区设辛庄乡和新南乡。原潭荡乡北片6个村划归东始乡。均属练塘区管辖。区公所设练塘镇。

1957年9月,县实行撤区并乡。原辛庄乡和新南乡之七、八、九、十4个高级社,东始乡的金星三、五2个高级社合并为辛庄乡。从此,辛庄乡的地域境界一直沿袭至今,未有变动过。

1958年10月,以乡建社,辛庄乡成立人民公社,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初期,实行一级管理,下设5个生产大队,大队以下设生产队。1959年4月,改公社一级管理为公社、大队两级管理。辛庄公社由5个大队划为15个农业生产大队,1个渔业大队。1961年秋冬和1962年3月,贯彻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策,以原高级社为基础,进一步划小生产大队。全公社划分为22个农业大队和1个渔业大队。1964年,中心大队一分为二,全公社成为23个农业生产大队,1个渔业生产大队。至此,辛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规模,有了较长时期的稳定。

1968年5月,辛庄公社建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2月,各生产大队相继建立大队革命委员会,生产队建革命生产领导小组。1981年10月,撤革命委员会,恢复管理委员会体制。

1983年7月,辛庄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建辛庄乡,乡人民政府在辛庄镇。乡以下设24个村民委员会,249个村民小组。为加强经济工作领导,同时成立辛庄乡经济联合委员会。1989年11月,辛庄市镇居民成立居民委员会。

1990年3月,辛庄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设立辛庄乡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新建制。

1991年4月,撤经济联合委员会,成立辛庄乡农工商总公司。

1994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辛庄乡撤乡建镇,更名为辛庄镇,实行镇管村的体制,辛庄镇人民政府驻地辛庄镇。

1997年8月,辛庄乡农工商总公司改名为辛庄镇经济发展总公司。

1999年4月,辛庄镇行政村区域调整,范巷、合同两村合并为金荡村;辛东、辛西两村合并为辛中村;顾泾、俞家基两村合并为东风村;吕舍、宅圩、建设、日华浜4个村合并为吕舍村;招军、罗浜两村合并为华星村;南埭、招东两村合并为合欣村;新苏、刘巷、新南3个村合并为合泰村。2000年4月,第二轮村域调整,陶荡、吴塔、界善3个村合并为常南村。渔业村与市镇居委会合并为辛庄镇居民委员会。至此,全镇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伍、莫城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莫城历史悠久,凌桥村黄土山出土的玉石器、陶器等遗物经鉴定为良渚文化遗存,距今有4500多年历史。

莫城周朝时为吴国属地,又名丰城。亦谓之为剑城,俗传是干将、莫邪夫妇铸剑之所。有莫邪庙,又有塘曰莫门,按《太平寰宇》记载为汉代莫宠为捍海贼而筑。据传莫城为晋元帝时(317年)青州县旧治,后淹于水。

自唐代起,常熟县置十二都,莫城境界属双凤都和积善都管辖。

北宋年间,都改为乡,县境划为九乡,乡以下辖都,都以下里,里以下村。相传有城十二,莫城为十二城之一,莫城分属双凤乡莫城里、郁泽里和积善乡莫城里、郁泽里、青墩里。

元代,常熟境内区划未变,都以下改里为图,莫城境界属双凤乡43都,积善乡44都。

明初,都以下增设区。43都辖58、69、36、61、62、64、65共7个区,44都辖66、67、68、71、72、73共6个区。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统九乡、八场,分辖50个都,483个图。以场统都,以都统图。双凤乡南三场统43都共领29、30、31、32、33、34图,积善乡南四场、丰二场统44都、46都一部,共领3、7、8、9、11、12、13、14、15、16、17、18、19、20、21、35、36图。

宣统二年(1910年),常熟划分为35个市乡,莫城属东城乡。全县划15个区,东城乡所属14区,区公所在莫城。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莫城为东城乡,安定、言里、南浜、斜桥属海虞市。

民国18年(1929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组织法,县以下实行区、乡制,莫城属元和区(14区),辖东城乡、辛安乡、归政乡。区公所在莫城,区长张德康。安定、言里、南浜、斜桥属古虞区(第一区)。

民国23年(1934年)4月,全县15个区改为8个区,莫城镇、鹤泾乡、华安乡、长瑞乡、东始乡属第三区(练塘区),安定、言里为石塘乡,南浜、斜桥为斜塘乡属第一区(城厢区)。

常熟沦陷期间,国民党曾于民国27年(1938年)9月起,仍依抗战前常熟原有8个区划不变。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于民国29年(1940年)8月至民国30年(1941年)7月间,先后在常熟或跨县建立常熟县、苏州县、太仓县、阳澄县等抗日民主政权。莫城属苏州县辛莫区,东湖村部分属阳澄县。

民国28年(1939年)3月,全县撤区,将35个市、乡并为31个乡,莫城仍为东城乡,安定、言里、斜桥属海虞乡(古苏乡)。

民国30年(1941年)1月,汪伪常熟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将全县仍划为8个区及260个小乡镇。7月至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的“清乡”,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莫城镇、华安乡、鹤泾乡、长瑞乡、东始乡属第三区,安定、言里、南浜、斜桥为斜石镇,属第—区。

民国35年(1946年)5月,对区以下的乡镇进行扩并,全县划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华安乡、鹤泾乡并入莫城镇,长瑞乡、张甸乡并入东始乡,均属练塘区(斜石镇并入言里乡)。

民国37年(1948年)5月,由82个乡镇再缩并为57个乡镇,除沙洲区外,其余各区尽撤。所属乡镇为县属。莫城、东始(除1保并入招军乡)并为莫城镇,共有19保190个甲(言里乡划至元和乡)。

民国38年(1949年)2月,全县又改划6个区,莫城属练塘区,区公所设在练塘(元和乡改为元和镇)。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莫城属练塘区。

1950年3月,常熟县境划分为14个区,辖218个乡,莫城、东始、长瑞、言里、凌安、斜桥属昆承区,辖55个行政村。

1956年,常熟县改划为8个区,并实行小乡并中乡,原来6个小乡并为莫城、东始两个中乡,属练塘区,共辖24个农业高级社。

1957年9月,县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划分44个大乡及1个县属镇,莫城、东始两个中乡及新南乡部分合并为一个大乡——莫城乡,共有22个农业高级社(并乡时划出2个社)。

1958年9月开始,全县以乡建人民公社。10月1日,成立莫城人民公社。22个农业高级社划为7个大队。

1959年上半年改划为14个大队。

1962年,又改划成23个大队和1个渔业大队,并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1965年下半年,把24个大队划成安定、湖滨、殷庄、东始4大片。

1983年6月26日,建置由公社、大队、生产队改为乡、村、组,莫城乡辖23个农业行政村和1个渔业行政村。

1992年12月24日,莫城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村规模未变。

1999年11月,莫城全镇24个行政村合并成14个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

陆、冶塘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冶塘属江南古镇。“冶塘”一名始见于晋,时古镇冶铸业发达,且濒临官塘,故名“冶塘”。属扬州吴郡海虞县。

沈约《宋书·百官志》载:“晋,江右掌冶铸,领冶三十九,户五千三百五十。冶皆在江北,而江南唯有梅根及冶塘二冶,属扬州。”

《常熟市志》载:“西晋太康四年(283年),以虞乡建立海虞县,县治设海虞城(今虞山镇),隶属吴郡。”又载:常熟县内区域划分,始见于唐。

《吴地记后集》载:唐时,“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时冶塘境内属感化都。

五代吴越国《吴郡陆氏墓志》(1968年境内大河村出土)载:广顺年后周太祖(郭彦)癸丑年(公元953年),冶塘境内时属平原乡。

宋代,“都”改“乡、镇”。宋《元丰九域志》称:常熟为9乡、3镇。冶塘境内属感化乡。

宋宝祐二年(1254年),《重修琴川志》载:乡以下始行“都”、“里”、“村”行政建置,常熟县内9乡,分辖50都、158里、478村。感化乡分辖7都19里。

元代,常熟县区划未变,“都”以下“里”改为“图”。感化乡辖7都43图。

清代同治年间,乡改称为“场”,常熟县分8场。撤“感化乡”,冶塘境内属“南一场”。

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境内始设“冶塘镇”建置。

清宣统二年(1910年),常熟县划为4市31乡,冶塘境内属感化乡。据常熟丁氏《淑照堂丛书》载:按都图经旧十二乡,感化乡在县西北,管都七。野塘(冶塘)属第二都;东、西花林属第三都;晏庄、大河属第五都。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县分为4市31乡。冶塘属“归感乡”。境内大河一带属“泰和乡”。

民国18年(1929年)8月,常熟县分设15区。冶塘属“归感乡”隶苑华区(七区);境内大河一带泰和乡隶凤凰区(九区)。

民国20年(1931年)境内“泰和乡”改为“太和乡”。

民国23年(1934年)4月,常熟县改划为8区260乡、镇。当时规定:百户以上村庄及不足百户村庄可联合邻村划为乡;百户以上街市划为镇,不足百户街市编入当地乡。乡以下实行保、甲制,10户为甲,10甲为1保。今冶塘境内按当时县以下区划建置的规定,分为蒋巷乡、大同乡、冶塘乡、太和乡、西坝乡。前3乡划入练塘区(三区),后2乡划人塘桥区(四区)。

民国28年(1939年)3月,日伪撤区并乡,常熟全县并为31乡。境内蒋巷、大同两乡并为蒋同乡,冶塘为归感乡,太和为仁和乡,西坝乡不变。

民国30年(1941年)1月,日伪又将常熟县恢复8区260乡、镇区划。同年9月,改8区为10区,境内归感乡和蒋同乡划入练塘区;仁和乡、西坝乡划入鹿苑区。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恢复抗战前(1934年)8区260乡、镇建制。

民国35年(1946年)5月,常熟县乡、镇并为82乡、镇。境内蒋同乡改为蒋巷乡;归感乡与查村乡部分合并为冶塘乡;仁和乡和西坝乡合并为太和镇。蒋巷、冶塘两乡隶练塘区。太和镇隶塘桥区。

民国37年(1948年)5月,常熟县82乡、镇又并为57乡、镇。境内蒋巷乡1、2、3保划入练塘镇;蒋巷乡4~7保(包括原大同乡)和冶塘乡合并为冶塘镇;太和镇划为仁和乡。冶塘镇辖14保、180甲。

民国38年(1949年)2月,常熟县改划为6区57乡、镇。冶塘镇、仁和乡同划入练塘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下旬,冶塘全境解放。仁和乡划人塘桥区。冶塘镇沿袭原区划。

1950年3月,常熟县划为14区、218乡。乡以下为村、组制。境内冶塘、蒋巷、大同、查村(部分)4乡划入练塘区;大河乡(新中国成立后,废仁和乡名,太和改称为“大河”)划入大义区。见表1—2。

1956年3月,常熟县由14个区并为8个区,218个乡并成91个乡及5个区属镇,蒋巷乡、冶塘乡仍隶练塘区;大河乡划人谢桥区。全境辖2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其中冶塘乡辖8个高级社:和平社、冶塘社、何家社、辛庄社、冲基社、花林社、东始社、西张社。蒋巷乡辖4个高级社:平巷社、薛巷社、蒋巷社、下庄社。大河乡辖9个高级社:大河社、西村社、丁家社、中主社、王家社、晏巷社、俞巷社、老宅社、任巷社。

1957年9月,常熟县撤区建制,将91个乡及5个区属镇并为44个乡、1个县属镇。蒋巷、大河两乡全部并入冶塘乡,成立冶塘乡人民委员会,辖2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1个渔业社:薛巷社、蒋巷社、下庄社、辛庄社、平巷社、和平社、冶塘社、何家社、冲基社、花林社、东始社、西张社、大河社、西村社、丁家社、中主社、王家社、晏巷社、俞巷社、老宅社、任巷社;冶塘乡渔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常熟县开始以乡建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同年10月1日,冶塘人民公社成立,农业合作社改为大队,分为9个农业大队(以数序编号为大队名)、1个渔业大队,192个生产队。

1959年4月,全公社调整为11个农业大队、1个渔业大队,199个生产队。

1960年春,境内农业大队再次调整,划为16个大队,122个生产队。大队废止用数序命名,改用地名命名。“文化大革命”中,大队名又作变更,并划为268个生产队。

1983年,常熟市恢复乡建制,冶塘人民公社改为冶塘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组,全乡辖17个行政村、1个渔业村、1个居委会。行政村分272个村民组,居委会分3个居民小组。

1993年7月15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冶塘乡撤乡建镇,行政区划不变。

1999年4月,常熟市进行部分镇、村合并,冶塘镇由原17个行政村、1个渔业村、1个居委会合并为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一县: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摄影:青岩镇的美(3)
常熟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周行早市(1)
抓紧看,石庄要在全国出名了!
昌平乡故地——张庄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