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州名人研究系列之五 | 李冶
心云并在有无间
李冶,入道观却一生寻觅情感寄托,辗转情爱却保持清醒人格。其人不拘形迹,其诗清丽深情。不做“良人”,不媚于世,听从本心。女性、诗人、道士的三重身份令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特别的存在。笔者将从生平、情感、诗情三方面探究李冶其人,从而探寻以李冶为代表的女性道士诗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生命形态及其迸发的能量。
一、出身

李冶,字季兰,是唐代三大女诗人之一,古书中说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史料中对于李冶的记载较少,其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784年。部分李冶研究者认为,闻一多先生曾对李冶生于709年的考证有误,其中,赵天相《李季兰生年探讨》认为李冶生于733年左右,杜隽《李季兰及其生卒年问题》认为其生年大约在725年至公元740年之间,二者相互印证。

对于其籍贯,《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中记载:“冶,字季兰,乌程女道士”,乌程就是如今的浙江湖州,而《唐才子传》有不同的记录:峡中人,女道士也,其中峡中指四川一带,这应当是根据李冶诗中“妾家本住巫山云”一句中的“巫山”得出的结论。然而,有学者考证此句当为李冶用宋玉《高唐赋序》之典故,自喻巫山神女,表明自己风流倜傥的女道士身份。李冶诗中多出现乌程地名,多描绘吴越风物意象,其行迹几乎都在吴越之地,其为乌程人或已成为共识。

李冶的一生可以说是与诗为伴的一生,她人生几乎所有的重大转折点都缘起于诗。

季兰五六岁时,父令其以蔷薇作词,她看到未爬上藤蔓的蔷薇花,赋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患曰:'此必为失行妇也’”。因诗中“架却”二字与“嫁却”同音,其父担忧李冶早熟,长大后不守妇道,于是送她进入道观,与青灯枯木伴。

李冶人至中年,唐代宗闻其诗才,特将其召入宫,“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然而,她在长安遇到朱泚之乱,为保全性命替其作诗。后唐德宗平反,下令扑杀李冶。红颜消殒于乱棍扑杀之下,将其一生的悲剧命运推及高峰,令世人多含感叹。

二、情感

唐代,女性入道之风兴盛,身为颇具诗情、姿容俊美的女冠,李冶与一般的闺门女子不同,她性情萧散,性格爽朗直率,有林下之风,女冠的身份令其交友更加自由,结交了一批文人与隐士。然而,“女冠诗人的入道并不是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解脱, 她们往往带有一种生活艰辛、无可奈何的悲凉”,李冶在清冷的道观中孑然一身,因而其诗多悲情。

《中兴间气集》有言:“尝与诸贤集乌程开元寺,刘长卿有阴疾,冶调之曰:'山气日夕佳’,刘长卿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美之。”李冶的戏谑之语足以见得二者关系之亲近,和其性格的不拘小节。刘长卿没有认为她的戏谑之言有何不妥,更称赞其为“女中诗豪”。

除与刘长卿情谊深厚,李冶与许多隐士也志同道合。如李冶曾作诗赠与茶圣陆羽: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久病在床的李冶与故人陆羽相逢,欲倾诉心中的寂寥与悲情,二人饮酒赋诗,半醉半醒之余,李冶感叹生活的飘零与孤独。很多研究者认为李冶与陆羽为青梅竹马,如钟惺曾道,“微情细语,渐有飞鸟依人之意矣”,然而颇有牵强附会之嫌,此诗中只能看出二者诗酒之交的深厚友情。

在爱情上,道观的生活并没有洗却她对真情的执着。李冶一生追求真情,敢爱敢恨,极富浪漫色彩却悲剧一生,世人多将其与鱼玄机比对,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古人多谓其“荡”,然李冶其人,非“荡”也,“痴”也。

李冶在道观爱上志趣相投的诗僧皎然,曾为其写诗: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化用“尺素”“鲤鱼”的意象,以小女子的口吻道尽对皎然的爱恋之情,和女子内心的细腻柔婉。

然诗僧皎然作诗回应: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皎然也颇具才华,他以佛典表明自己已皈依禅宗,一心向佛,无心风月之事、儿女情长,婉拒了李冶。二者细腻的试探和诗意的婉拒,成为文学中的佳话。

李冶有满腔的真性情,而这是清冷的道观所不容的,身为女性的她因此对爱情更加渴求。后李冶与阎伯均相恋,次年,阎伯均即将远赴他乡任职,李冶以诗传达不舍之意: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离别的感伤化作萋萋芳草,运用“阮郎”的典故劝诫阎伯均毋生二心,诗中以“君”“妾”相称,表明二者已近夫妻的关系。

然而一语成谶,阎伯均再未归来。

皎然的婉拒和阎伯均的抛弃并没有让李冶失去对爱情的期盼与热情,后李冶与朱放相恋,以诗诉说真情: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爱恋与相思之情日夜相随,足以见得二者的情谊浓重。

朱放对李冶同样挚爱: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朱放亦用佛典,对李冶表达“若你移情别恋,我将悲伤断肠”的深沉情感。

然而命运弄人,二者离别后再未相聚。

李冶拥有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她自由结交志同道合的友人,勇敢追求相对平等的爱情,大胆将真实的心事抒发于诗,然而觉醒的独立意识与时代限制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中唐男性诗人遵循“士人重官婚”的婚恋观,已成社会风气,这注定了女冠诗人、歌妓诗人一生的悲剧。


图源网络

三、诗情

李冶有极高的作诗才华。《全唐诗》有其诗十六首,残句四,另有拾遗二首,诗虽少,但皆为精华,表现出大历诗风。陆昶评价其诗“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

一生孤独而无可奈何的李冶留下抒发别情、哀情的诗作,在其流传诗篇中占比较大。然而,对爱情的满腔渴望并没有让其迷失心神,其闺怨诗与他人所作诗不同,除诉断衷肠的幽怨,不少闺怨诗中还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营造清丽雅畅的诗境,如:

“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情人似浮云远走他乡,心随风而去,感情似有若无。狂风为何呼啸不止,将心云四下吹散。此诗并无具体的书写对象,这也许是诗人对不得爱情的无可奈何,也许是对身世如浮云无所依托的感伤。将心化为浮云,心云飘动,狂风摇荡,诗境开阔。

除闺怨诗外,她的名篇《八至》更蕴含哲理意味与思辨色彩: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在诗中,李冶深入浅出地道出自然万物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最后一句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夫妻关系的真相。她的哲理诗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中是鲜有而珍贵的存在。 

其留存的一首听乐诗早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亦属此类诗中上乘。


李冶诗风清丽,诗中情感至深至切。“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己下,罕有其伦。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此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她不落俗套,不媚于世,以诗人的生命形态道尽内心的炽热,迸发出女性特有的柔婉力量。

作者:陈晨,湖州学院人文学院20212431班本科在读学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是唐代著名女诗人,也是贪恋红尘的女道士,死因让人唏嘘
大唐第一才女:有一种孤独叫“我很污”
唐朝四大才女,六岁能作诗,却被父亲送去当道士
陆羽《茶经》背后的艳史
鱼玄机:“黄金”唐代的豪放女
唐代四大女诗人的结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