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州名人研究系列之十二 | 胡瑗

一代宗师万古传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纵观历史长河,每一个兴盛的朝代无不是文化蓬勃的高峰、学派争锋的高潮、教育传播的巅峰,文人、士大夫以学识为针、为线,编织盛世太平图景,而在他们之中,师者,乃文人之敬仰、太平之良心,犹如孔孟、陈朱,一人在而天下心安。

苏湖一带物产丰饶,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间谚语,足见两地水土丰沃之貌,然湖州府不仅有着天下的粮仓,也是教育的“粮仓”。胡瑗,字翼之,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胡瑗为泰州如皋人,因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又和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仁义礼乐之学”,讲求“明体达用”,创立卓有成效的“湖州学法”。但是我们不禁疑惑,出生于江苏的胡瑗是如何与湖州产生深厚的渊源,他由何而来,又因何扎根湖州?

一、学宗孔孟,教行苏湖

胡瑗出生于官宦之家,家族始祖乃曹魏车骑将军胡遵,《三国志》注解晋诸公赞曰:“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至车骑将军。”胡氏一门煊赫尊贵,曾出过两位皇后、太后,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十余人。然而,家族的荣辱兴衰与朝代更替类似,没有一个朝代永盛,也没有一个家族能永葆辉煌,胡瑗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至父亲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因俸禄微薄,一家竟步入了“家贫无以自给”的穷困境地。

然正如归有光在《张翁八十寿序》中有言:“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式微之后。”胡氏祖先积有厚德,家门衰微之际出现胡瑗重振门楣。据记载,胡瑗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父亲胡讷也不由赞叹“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家境贫寒致使胡瑗早期未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无志之人必自弃,有志之士成大器”,胡瑗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常以圣贤自任,二十岁时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胡瑗十年不归家,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为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胡瑗为使自己心志坚定,每见家书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这般笃定的志向与自制力,无怪乎胡瑗能成为一代大家。

学而优则仕,胡瑗也不例外,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世间多是难料之事,人生更是万事无不有,胡瑗虽才学过人,却次次应试不中,难掩失意的他在继续科举与另谋出路之间两难。终于,胡瑗于四十岁时彻底放弃科举之路,转而返回泰州城办起了书院,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成为一名淹没于人海的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然而,胡瑗看似抛弃了一条康庄大道——科举,实则是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景祐元年,时年四十二岁的胡瑗在苏州一代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恰逢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两人相逢宛如千里马遇伯乐,范仲淹十分赏识胡瑗的才学,翌年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胡瑗为首任教席,并送儿子范纯祐拜胡瑗为师。

“父仲淹守苏州,首建郡学,聘胡瑗为师。瑗立学规良密,生徒数百,多不率教,仲淹患之。纯祐尚未冠,辄白入学,齿诸生之末,尽行其规,诸生随之,遂不敢犯。自是苏学为诸郡倡。”

胡瑗不负范仲淹的期望,任职期间亲自制定严格的校纪校规,以范家公子为榜样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知州鼎力支持、教席才学出众、学生尊师重道,苏州府迅速便学风大兴,英才云集,人才辈出,影响力日渐高升,成为地方官学的楷模,“苏学为诸郡倡。”

清同治版《苏州府志》中言:“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中吴,盖范文正(范仲淹)以宅建学,延胡安定(胡瑗)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出任苏州郡学教习是胡瑗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由此,拉开了胡瑗经世治学的序幕。

景祐三年,经范仲淹推举,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共赴开封,面见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胡瑗凭借一身完美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人的赞许,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目及此处,不得不感慨胡瑗的戏剧人生,真是“七度科考难中举,一朝改乐天下识”,然而也正是得益于范仲淹的赏识,才使天生之材胡瑗有大展宏图的机遇,使宋朝有文业兴盛之盛况,使九州大地孕育出济济人才。

康定元年,随镇守延州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军事推官。此间胡瑗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冉冉年华春水逝,胡瑗与湖州却还未曾相遇,究竟是怎样的契机使本不相干的人与地发生关联呢?

北宋宝元二年,尚书祠部员外郎滕宗谅奉命守吴兴郡,这位员外郎就是《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科进士。彼时滕员外初来湖州,他“见吏民,问疾苦,披图牒,考风俗”,在了解湖州风土人情与百姓疾苦之后,便立即上书请求开州学。宝元二年滕宗谅进表,宝元三年四月中央的批复下来,州学开办,良师何觅?滕宗谅凭借着与范仲淹的深厚情谊,将胡瑗挖了过来,请他主持州学学政,担任掌学。

至此,胡瑗终于来到了湖州。

胡瑗像

二、教化天下,明体达用

胡瑗应滕宗谅的邀请来到湖州讲学,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期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州学法”,世称“湖学”。

湖学之中,“明体达用”是其精髓,亦是胡瑗最为突出的教学理念。那么,“体”、“用”各为何者?

宋神宗与胡瑗学生刘彝的一次召对中,刘彝对“明体达用”做了一番解释:

“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 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由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

儒家本位的经训大义为“体”,经世致用为“用”,“明体达用”即经义与治事的有机结合。然国家选用人才时却注重诗赋文章的声律与浮华的辞藻,轻视学子的品德与实际才能,胡瑗先于他人觉察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以明体达用为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实干之材。

胡瑗明达体用的思想并非纸上谈兵,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胡瑗讲学不泥于课本,常引当世之事为例进行讲解,原本枯燥的经义礼学成为活的知识,学生在理解之余更明白如何运用所学之物,因而,胡瑗座下多为经世之才。

宋元学案》记载,胡瑗“日升堂讲《易》,音韵高朗,旨意明白,众皆大服。”

《安定言行录》中引用胡瑗学生王得臣的话说:“胡瑗为国子直讲,“朝廷命主太学,时千余士,日讲《易》,予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

然而,普通的教学只能教会学生何为“体”,胡瑗以实例入课堂也只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达用”,为了真正实现教育之用,胡瑗决心从根源入手。

改革教育是胡瑗在“达用”方面做出的尤为突出的贡献。宋·张镃《仕学规范·为学·胡安定言行录》有载:“安定先生自庆历中教学於苏湖间二十馀年,束脩弟子前后以数千计。是时方尚辞赋,独湖学以经义及事务为先,故学中有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为政,多适于世用。”

州学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可以被认为是高等学校分系分科的开端。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科。凡人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另外还附设小学。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学习经典义理,又能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这种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显著的,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长于政事的范纯仁、钱公辅,长于水利的刘彝等,胡瑗切实有效地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对于附设小学一事,张方平《湖州新建州学记》在记载的“设附立小学于东南隅”,建州学的同时附立小学,这是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官办小学记录。而官方规定州县必须设立小学一直要到徽宗崇宁元年八月蔡京上言“州县学并置小学,十岁以上皆听入学”以后,湖州官办小学的设立比官方整整早了六十三年。

 胡瑗不只要求学生多方发展以致有“用”,他本人亦可称作全才。

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取胡瑗教学法撰为《学政条约》颁行全国,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   

 皇祐二年,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三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三卷。 

值得一提的是,胡瑗身为儒生,却能意识到武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兴武学的想法。

  康定元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史防御西夏,他任命刚到湖州的胡瑗为丹州军事推官。在边境期间,胡瑗与少数民族官兵、首领、仆人等了解边防状况,交流意见与建议,供安抚司决策时参考。胡瑗在改革军事制度、改善武器装备、开垦荒地为营地、招募强壮的本地人参军等方面积极贡献,逐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令原本以为只会读圣贤书的武将们大跌眼镜。胡瑗依据此段戍边经历向仁宗上书:“臣曾任边陲丹州推官,颇知武事。若使(梅)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只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于武臣子孙中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由自身实践经历联想到国家政策中的不足之处,进而转化为治国之策,更能意识到从教育入手来培养新型人才,胡瑗无愧为“明体达用”之先师。

胡瑗半身像

三、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嘉祐元年,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已为朝廷命官的胡瑗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言传身教是为师之本,胡瑗在苏、湖执教的二十年间,亲手制订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如学校作息规定:一般上午讲解经义,课后复读五百遍;下午讲解历史,复读一百遍;晚上讲解子书,复读三百遍。胡瑗对于师生之间的礼仪格外重视,并“以身先之”,诸如盛夏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决不稍懈。有一次,学生徐积初次见胡瑗,头稍稍有些偏了,他就直呼“头容直”。这使徐积从中受到教育,时刻警示自己不仅要仪态端庄,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心也要正直。

孔子要求君子修习六艺,要求学生文武兼备、知能兼求,胡瑗作为宋代理学先驱,亦继承了重视体育、音乐等教育传统。胡瑗经常教导学生在饱食以后,不要立即伏案读书;求学生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平时要学会“射箭”、“投壶”和其他各项游乐活动;注意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在平时,诸斋亦常有弦歌声达于户外,致使路人也驻足倾听,试想:学堂内既有朗朗读书声,又有悦耳的歌声,时不时传来射箭场上少年们爽朗的笑声,这一副学子喜学图是多令人称赞、令人不禁想加入其中啊!

胡瑗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他积极组织学生游历名山大川,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教程之中,实现让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故他曾亲率诸弟子自湖州游关中,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他慨然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秉承着知行合一的理念,使僵硬的书本知识与活泼的生活实际合二为一,也由此真正培养出明体达用的治世之才。

胡瑗还提出了住宿制等先进的教学观点,胡瑗的教学之法不仅在当时广泛传播,时至今日,依旧令我们受益匪浅。

胡瑗雕像
仁宗嘉祐三年,胡瑗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志康任所疗养离京。“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皆叹以为荣。”

仁宗嘉祐四年,胡瑗病逝,谥号“文昭”,葬于湖州何山,至此,一代宗师落下帷幕。

1072年,胡瑗弟子孙觉知湖州,上疏请建先师安定书院,神宗下诏有司建祠并春秋致祭同孔庙,按《宋元学案》神宗题赞先生像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召入天章,辅先帝日侍,启沃万言而纳忠。经易治事,以适士用。礼义定乐,以迪朕躬。敦尚本实,还隆古之淳风,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的卷一《安定学案》中称胡瑗是开宋世学术之先的人物:“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安定似较泰山为更醇。”其实,胡瑗不仅开宋世学术之先,更辟中国教育之先河,他一生尽数奉献给教育事业,其精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仁使世人受益,无愧被范仲淹、朱熹、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文人尊称为“苏湖领袖”、“东南模范”、“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功臣”。

一代教育宗师早已溘然长逝,但其影响千古长存,胡瑗用一生创立湖学,世人以千秋万代传承“明体达用”之志,真正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周可雨,湖州学院人文学院20202432班本科在读学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瑗生平
湖州味道|宋韵湖州⑧:考学记(上)——胡瑗与宋代湖州州学
胡瑗的教育思想
宋代的学校教育改革
南通日报
安定书院:明体达用 格物修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