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市-名胜古迹

转自《唐市镇志》第十七编第三章

第一节 名胜

一、朗城

在市镇西二里。据查考,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群盗并起,炀帝曾下诏书,命各村坞都要筑城。唐广明(公元880年)中,黄巢攻长安,僖宗下诏书命州县各村落都要筑城堡防御盗匪。“城”可能在这两个时期所筑,也证明该地区已有乡民聚居。

在朗城有所庙宇名“法华庵”,据考为梁天监(502—519年)时所建;宋咸淳(1265—1274年)时,僧海宁重建;明永乐(1403—1422年)间同莫城妙清寺合并为一个僧系。庵中有水月阁,当时的文人学士,咸来访游,太仓王时敏为之题额。清康熙年间,僧静照修建。太平天国时期,虽遭破坏,而庵尚在,不过僧侣逐渐少了。到后来远峰和尚死后,该庵就有一段时间无僧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照亨和尚到法华庵。解放初,照亨在庵办私立朗城小学,1951年,照亨到昆山的寺院去了,此后,庵址就为公立朗城小学。

法华庵旁有朗城潭,水面宽阔,碧波粼粼,水鸟飞翔,游鱼戏水,自然景色秀丽,同法华古庵共为一个景点,文人雅士,寻幽访古,泛舟赏月的地方,留传有不少诗文,如“朗城水观”、“朗城秋月”、“游朗城庵”、“避暑朗城禅院即事成咏”等等。

如今,“城”不知在何年代湮没,早已无踪迹了。据查明代诗文,已无城迹。庵内办小学,一直到1970年,几经拆建已面目全非。以后村办工厂,学校迁出,庵址变成工厂。唯原庵址前尚存两棵银杏树和一只无头石龟。只有潭仍在,但每代都有湮没,现剩水面46亩,是村里的水产养殖基地。

二、钓鲜闸

在本镇缪浜村。明,严文靖公常垂钓于此,故名。闸右有文靖公祠。后几经变迁,曾改为土地祠。今则祠已无存,闸名仍在。

三、市泽潭

市泽潭在唐市东南,距镇三里。是宋时孝子周容的故居,旧有大村庄,相传南宋后地陷下沉,周围达千亩。潭中有养鸡墩仍矗立水面,以后逐渐湮没。建国后潭约二百亩。1958年干河积肥,发现潭底有街道、花坛、水井、南北通向的老河道等。镇上居民纷纷前往,可以下到潭底观看。经有关单位收集陶瓶、瓷碗等古物甚多,由省博物馆征集保管。

潭底有古井十二口,有四口为砖井,有的井中浮有吊桶尚未朽坏,井旁木桩千年未朽。余下陶瓷器全部破碎,无一完整。花坛仍保持旧状,街道铺有碎石。

现在该潭为市新村水产养殖基地。

四、马泾湖

马泾湖在唐市镇西约一里,一名马荆,又名马惊。常熟旧县志有记载:此湖长宽各有五里。相传从前有人在此洗刷所骑之马,马忽然受惊跳跃,马主人看到马的前足有样东西,象根白色带子缠绕在马足上,他就立即把它解开,随手丢在岸旁,马足上流了好多血。旁边有人见了,不识这白带似的东西为何物,好玩着舀了一盆水浇上去,此物蠕蠕而动,逐渐长大,一会儿已盘旋在地大如一张草席。大家恐惧起来四散而走,忽然大风大雨,几声雷震,此物突然不见了,大家方始知道,此物原来是龙。

明嘉靖间,里人许河在马惊湖东建造园林,苏州府长洲县文徵明的次子文嘉为之题额“水东丘园”。“水”应该是指马惊湖,可见当时还是有一片湖水。

清乾隆年间,据唐市志记载,湖已湮没。光绪间唐市龚文洵查考,马惊湖湖址,即后来的马惊圩,该圩地势低下,圩内田亩在黄梅季节遇到连日阴雨,就要淹没,所以有“九年三熟”的名称。圩内尚有深潭两个,一个在许家村,名叫许家潭;一个在张家宅基,名叫张家潭,即相传马惊湖最深的地方。

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马惊圩更是大变了样。现在该圩内农田,一年两熟、旱涝保丰收。许家潭仍在,约有六亩大小;张家潭也保留着,占地约6.6亩。由于长年淤积,水深各仅2米有余,都是队里的水产养殖水面。

五、分水墩与湖心亭

分水墩在唐市镇南。封建时代看风水的人认为尤泾河从南往北,水势直冲市镇,应该筑分水墩阻挡水势镇风水。镇上士绅相信这个说法,在乾隆三年(1738年)筑基出水,方圆一丈多点,还未筑成全部,就荒芜不堪,无人管理。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到达昆常一带,唐市也遭到一定的兵灾,更无人理会这分水墩事。同治十二年(1873年),镇上殷汝楫、赵元溥、韩成英、嵇贞叔等纳款捐田,就在第二年冬天开工,加筑基石,广填泥土,四周深夯木椿,扩大水墩面积,墩上建楼三间,楼上供文昌神像,悬“卓贯天神”匾,楼名文昌阁,又名鉴心阁。楼下中供武圣关帝,东祀乡贤许时省先生,西祀流寓顾炎武先生。全楼名为“文武行宫”,唐市人俗称为“湖心亭”。每逢文昌、武圣诞辰,全镇凡是有功名的人,读书士子,富绅商贾,都要来拈香庆祝,祈求赐福。其时,城里有些富户,带了家眷,与当地闺媛淑女,咸往游览,成为一时盛事。

民国时期,此楼虽外形陈旧,仍能保持原状。沦陷时期,日寇到达唐市,湖心亭为日寇驻军及关押人犯的地方。1945年,新四军攻打唐市镇,湖心亭被毁于战火。

随着岁月的流逝,分水墩也逐渐被大水所冲蚀。水运交通的发展,分水墩废滩,成了交通要道的障碍。

1976年政府疏通航道,组织民工拔桩挖泥,把这分水墩铲除了。

六、凤基楼

明杨彝建凤基园,在唐市镇凤基桥东,园中有凤基楼。是与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齐名的藏书楼。据常熟史话载:“是时海内名流至常熟者,无不以三处为归。江干车马,时时不绝,而应接宾客如恐不及。”可见当时盛况。

杨彝与顾梦麟等结社吟诗,讲礼论文,开创“唐市学派”就在此凤基楼内。其著作诗文集等,当时收藏楼中,惜乎几经变故,园、楼俱毁,诗文散失,仅有少数流传。

七、亭林书院

顾炎武,号亭林。明末奉母避兵乱居于唐市语濂泾,在唐市创办“亭林书院”,招收学子讲授经史,为唐市培养了不少文人学士。

亭林书院在唐市镇从善堂隔壁,与从善堂相通。民国期间曾作为小学校址,教师办公室即在书院后进,“亭林书院”匾额仍高悬屋梁。建国后从善堂、书院改作粮库,上粮时,书院匾额被用作跳板,以致毁掉。

八、唐市十景

为明末杨彝所创作,将唐市范围内风景绝佳之处,品题为十景:

1、万安晓市 万安桥早晨集市,鱼虾满滩,市人咸集,一派安乐祥和图景。

2、凤基秋月 凤基桥在河东街南,附近有杨彝凤基园,时有文人谈诗赏月。

3、朗城水观 朗城距镇三里,有法华庵、朗城潭,为访古、舟游胜地。

4、马惊深树 马惊庵即广福禅院,四周遍植松柏银杏,文人多寄读于此。

5、语濂夜泊 渔舟客船入夜都泊于语濂泾,舟横樯乱,星火人语,自成一景。

6、湖泾春涨 西湖泾春水上涨几与岸平,舟楫行驶,白帆片片,如在画中。

7、坞坵雪眺 坞坵山增福禅院有一小楼,远眺雪景,粉装玉砌。

8、市泽孝迹 市泽为宋孝子周容故里,潭畔有孝子庙。

9、三塘通济 三塘址地名,北尤泾、小尤泾、西山泾相汇于此,殷洛阳筑桥便民。

10、强芜菡萏 强芜荷花盛开,文人多往观赏。雍正二年强芜划归长洲县。

杨彝为每一景题诗一首,装订成册,请太仓张采作唐市十景诗序。后来文人学士吟咏唐市十景者颇多。更有张邦鉴、彭睿绘唐市十景图,艺林珍之,惜皆无传。

唐市十景由于文人着眼不同,也稍有变更:如凤基修竹、朗城秋月、三塘归帆、三塘新霁。强芜划归长洲县后,唐市即缺一景,后入补“华阳旭日”,仍为十景。

华阳旭日 华阳镇东古桥,桥顶观日,日如水波跃出。

第二节 园亭

水东丘园在马惊庵东,为明朝上蔡知县许河所辟,长洲县文徵明次子文嘉为之题写“水东丘园”匾额。该园多古木,掩映着各所轩榭,梅李桃杏这类果树,可以说样样都有,最为名贵的为一株胡桃树,大可合抱,至秋天果熟,可以摘落三、四斛(斛为五斗容器)。许天牖还为此写过一篇《丘园胡桃记》。

柏园 明天启年间柏小坡辟,园约四十余亩,自金庄浜一带叠湖石假山二座,奇峰峭壁,得“瘦、透、皱”之精致。在假山旁开凿池塘,以石龙为通水道,春夏水涨,水从石龙口中倒喷池中,仿佛虞山的拂水岩。回廊曲折,路旁种植桃柳,直达小亭。自亭中再进有梅林、杏林、桂园、竹园。林园中都有亭、榭点缀其间。再筑有涌月台、迎雪台,以便登高远眺;开隧洞,以便避暑。在池中筑八角亭,为饮酒玩水的地方。此为园中大概情况。园中花木,曾以百金从远方觅种,请虎丘莳花老匠前来培植。凡吴中文人、学士、琴师、棋客,都要来此园中,园主人每夜张灯开宴。家中有男女戏班,按次演戏。其饮食珍贵、享受娱乐、虽王侯不过如此。至清朝,不满50年,台倒、池干,假山也半为牛角触坍,只留“山址”这名称。后为黄氏所得。

北宅园 乾隆五十年后,黄廷煜字耀初辟,在柏园遗址除杂物、去污秽,增建美闲堂,筑餐秋亭,池、馆花木之胜,盛极一时。黄死后,园日渐荒废,流传为“黄家山址”。后园归程氏,所存仅以似山书屋,晚翠轩一角。修葺更新,添置六角亭、牡丹亭;在水池与树木之间,用太湖石叠成几座假山,尚有山林飘逸精致的乐趣。咸丰年间,被毁于战火。园林仅存破屋几间。

东庄 在尤泾河东,北街。为孙朝让的别墅。其间凉亭暖阁、曲径回廊、通间密室,人入其中,反复转辗,不能立即外出,后归新安程氏。

飘香园 在本镇北新街。民国14年,由程氏价卖与龚氏,内部仅存破屋数间,白皮松一株,湖石一堆而已。次年龚氏重行建筑住宅,并整理后花园,修池叠石,略具园亭景象。据考:龚姓住宅应为东庄旧址,后花园地仅为柏园一角。园内迭假山,建亭台,曲廊、石桥、小径,两侧植丹桂数十株。并有清代所凿荷花池,引外河之水贯入,有小园门可通舟楫。80年代初,改园名为“飘香园”,取丹桂飘香之意,亭名桂花亭,现由唐市文化站管理。

凤基园 在唐市凤基桥东,为明末杨彝集应社诸公会文之地,今废。

晚香小筑 明万历间时淮艺菊之所,在坞坵。今废。

翳特轩 明崇祯时许重熙建,旋废。清乾隆初,僧敬庵上人重建。今废。

松梅老圃 明王维宁辟,吴历为之作图。今废。

亦园 明崇祯间陈璧,今废。

语溪小园 清顺治初,李时白辟,与亦园只隔一水。今废。

旷亭 清黄鼎结草为之,竹木桌几,净无点尘,亭外竹林萧疏,板桥曲水,人过其地,如入图画之中。后归范氏,锄为菜园。

西坡园 在儒浜,明谭应聘辟。园内种植名花,垒叠奇石。有玉棠书屋、碧芳亭、翠雪溪、柳庵、陆舫等名胜。今废。

语溪草堂 邵思杰于清道光十八年冬辟,所植花木桂花最多。叠石为山,掘地为池,有守拙轩、宴嬉亭,颇为精雅。当时曾请一些士大夫在此宴赏,盛极一时。咸丰年间遭遇战乱,至宣统年间,草堂虽存,已墙倾壁倒,栋折梁摧,前后轩俱毁。船轩只余空架,摇摇欲倒。宴嬉亭仅残砖败瓦,后归殷氏,修建为住宅。

第三节 古桥梁

一、北新桥 位于唐市集镇北市梢,横跨尤泾。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创建,名永安桥。至乾隆五十五年,里人易木为石,至嘉庆庚申(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竣工,更名为万丰桥。后又渐倾斜,道光十八年重建,俗呼为北新桥。

桥为石灰石基础,花岗石身,三孔石拱桥。高7米,宽3.5米,中拱高5.9米,左右小拱高3.8米,跨径中孔为12米,左右两孔各8米。通长51米。桥为分节纵联并列式。桥栏拱板上有“信士刘观、张氏、陆丹明、彭钱氏、瞿永南、陶管成等助金建造之”题记。现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华阳桥 位于唐市集镇东,跨金庄泾。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建,石堍木梁,初名聚福桥。嘉庆十八年,里人易石成梁,勒石名华阳桥。桥为单孔石拱桥,面宽2.9米,孔径6.95米,孔高8.35米,全长22.55米,桥面石栏高0.85米。左右各有栏柱6根。北桥座基已渐下沉,构件有裂缝。

三、万安桥 位于唐市老集镇中心,跨市河。俗名中心桥。明成化初年建,架木为梁。清乾隆四十二年,里人易木为石,为单孔石拱桥。西堍有平台;北旁有公用水栈;东堍有平台,两旁南有公弄;北有公用水栈。1976年市河段拓宽,改建水泥桥。1994年因行船撞坏桥柱,重行翻建。

四、万汇桥 位于唐市镇南,跨尤泾。乾隆十四年建。乾隆三十一年里人重建,为单孔石拱桥,俗呼南新桥。1976年市河段拓宽,改建为公路桥。常昆公路扩建,1996年该桥扩建为38米宽的公路桥。

五、红桥 位于市镇语濂泾、沟通河西街与河北街。明成化初建,木面木堍,红栏映波,故名红桥。天启间史氏重建,又名史家桥。清宣统三年,桥木面崩折,旋由里人集资改石堍木面,仍红漆桥面。1967年,桥位向东迁移至语濂泾东口,改建砖拱桥,改名造反桥。

六、聚隆桥 位于唐市镇西市梢,跨语濂泾。清乾隆十六年建,后废。道光十八年里人重建,石堍木面。1973年改建为水泥桥。

七、凤基桥 在集镇南万汇桥东堍,跨凤基溇,石质环洞,小巧玲珑。据传在建万汇桥之前,里人恐石工未能胜任,因命先建此桥以为打样。地近杨彝凤基园址,故名凤基桥,今废。

八、三塘址桥 在市镇北约1.5公里,跨尤泾。明成化初年建,为三孔木桩桥。天启间,里人殷洛阳独资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取名永济桥。清乾隆十七年、嘉庆二十三年、民国17年曾数次修建。1985年桥位向北迁移,重建为公路桥。

九、万缘桥 俗名八字桥,在本镇南桥村。跨张家港,一孔石拱桥。清乾隆十六年,天台僧又亭募建,未完成。越四十余年,邑人刘玉晋独立捐资,方告完成。1974年桥位向北迁移,改建为公路桥,改称南桥。

第四节 古树名木

本镇古代多园林寺宇,古树名木应不在少数,但每毁于战火以及各项采伐,所存寥寥无几。

一、周神庙银杏 位于市镇中心桥东堍,原周神庙址。树高20米,胸径56公分,树龄约180年,属雌株。因风受花粉,偶而结果。

二、唐市镇中心小学银杏 位于唐市小学后部,雌株,树高20米,胸径45公分,树龄约90年,每年结果。

三、下东村银杏 位于原朗城庙前,两株都属雄株,树高各25米,胸径60公分,树龄约100年。四、飘香园内有桂花树20棵,树龄约80年,每年秋,香飘满园;尚存有黄杨1棵,树龄约80年,枝茂叶盛。

附:广福禅院即俗称马惊庵,内有丹桂一株,于宋嘉泰年间建院时所植。至明永乐年间已阅三百余年,其大可合抱,花落十石,以致闻于当朝,每岁敕中官收采。院僧苦其扰,遂以盐卤灌根致毙。有丹桂图一卷,多名人题跋。

第五节 庙宇宗祠

一、庙宇

1、东岳庙 在市镇河西街南,清雍正二年建。每年春季,村社诸神都要朝见东岳大帝。嘉庆间火废,道光二十二年里人重建,宫殿高大雄伟,远过原庙。今废。

2、关帝庙 有两处,一在河东街十家廊下;一在语濂泾。嘉庆间,里人将语濂泾庙移建河西东岳庙西,规模与岳庙相仿,咸丰间毁于战火。现皆废。

3、灵惠庙 在河东街,俗称周神庙,祀宋时孝子周容。容为市泽村人,其地有兴隆庙。在唐市附近乡村,凡有百家之聚,里人都立庙以祀周神。庙较多不能具载,今皆废。

4、福民庵 在河西街北端,俗称祖师堂,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甲子年倪氏重建,乾隆十五年僧性礼募修改建门楼。今废。

5、真武殿 在福民庵西。今废。

6、魁星文昌阁 在福民庵东。今废。

7、斗姥阁 在河西关帝庙后。乾隆间火废,移供福民庵殿前楼。今废。

8、痘司殿、雷祖殿 在福民庵内,今废。

9、华严静室 在军家弄内张氏宗祠右。今废。

10、三元道院 在河东南市梢,康熙间僧一如募建。咸丰间被毁,同治间宝莲庵尼宗师重行募建。光绪末在此办米业小学。今废。

11、土地祠 有二:一在河西街语濂泾,咸丰间被毁。光绪六年老尼培益及徒颖如募捐重建,改名福胜庵,俗呼西土地堂。一在河东街南街,三元道院西首,后迁至华阳桥东,尼松祥募化重建,名东林庵,俗呼东土地堂。今皆废。

12、观音庵 有五:一在语濂泾北岸,范氏舍家为庵。一在北新桥东堍,名水莲庵,俗呼北观音堂。一在福胜庵。一在东林庵。一在苏家浜,名宝莲庵。今皆废。

13、财帛司祠 在岳庙西,乾隆二十三年里人建。今废。

14、十殿阎王殿、北阴三司殿 在岳庙前殿之左右,今废。

15、法华庵 在朗城,梁天监时建,宋咸淳间僧海宁重建。寺中有水月阁。清康熙间僧静照修。明清间,文人学士都在此寄居读书,咸丰间兵燹后,僧莲舜募修,以后逐渐颓废。今废。

16、广福禅院 俗呼马惊庵,在镇西里许,建于宋嘉泰间。明洪武初,归属妙清寺。寺分东西两院。清乾隆丙子岁,里人请虎丘报恩寺主持僧明印归院,设立讲台,仍并东西两院,晨钟暮鼓,蔚为丛林。数十年后,东院墙坍屋倒,西院也渐坍废。僧静缘募修,西院于道光十二年改建大殿,功末半而亡。其徒一粟,接而成之,顿复旧观。而东院则荒废成墓地。咸丰间西院毁于兵事。同治十年,苏州灵鹫寺僧司志来此盖草屋居住,将募缘重建。光绪末,西院只有简陋庙堂三间,披屋一间。后添建厢屋两间。解放后曾在此办学校。今废。

17、圆通庵 在河西街南,清雍正二年,改建为东岳庙。

18、增福禅院 在坞丘,宋端平二年,僧无瑕建。明万历十四年,僧园照修。清顺治二年,僧雪涛重建。康熙丙寅年,僧雪堂与徒匪石重建大殿。咸丰间毁于兵事。光绪初寺僧空异重修。今废。

19、夏泽庵 在市镇东北里许,为明夏太师言侍姬修真之所,壁间有碑。今废。

20、毘庐庵 在厍浜村莘泾村。今废。

21、藏真殿 在三兴村乡家泾,为殷氏独建。今废。

22、闻香庵 在儒浜,顺治间举人谭圣蛟建。儒浜尚有梵音庵、草庵。今皆废。

23、文武行宫 在市镇南分水墩,俗呼湖心亭。同治丁丑年建。今废。

24、积善庵 在溪沿村沈浜。明崇祯九年建,康熙六十年重建后殿,并刻碑记。现庵尚存,房屋为三进四夹厢,宽11米,深30米。屋内空无一物,屋舍破旧。

25、太尉庙 在宗戈村,乡人称之为“太阴庙”或“岳庙”。庙建造形式与市镇东岳庙相似,但由于无记载可考,不悉其年代。庙中供东岳大帝,清翁同和曾有亲笔匾额。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将军领导新四军英勇抗日,曾在此地办公。建国后,开展镇村建设,庙被拆毁。

二、宗祠

1、严文靖公祠 在钓鲜闸

2、李勳祠 在三塘址

3、谭氏世祠 在儒浜

4、杨氏世祠 在河东街杨园

5、苏氏世祠 在河西南街

6、殷氏双孝祠 在乡家泾

7、许氏宗祠 在语濂泾南岸

8、殷氏家祠 在语濂泾北岸

9、张氏支祠 在军家弄内

10、徐氏宗祠 在语濂泾北岸

11、陈氏享堂 在镇南地藏堰内

12、邵氏享堂 在马惊庵东上列宗祠今皆废。

第六节 革命遗址

一、江抗东路司令部 

在唐市镇宗戈村太阴庙成立。1939年10月,任天石、薛惠民、李建模、蔡悲鸿、杨浩庐、张英、夏光等在此会议。据夏光《纪要》记载:“当时举行会议,由东路特委代书记张英主持,地点在东唐市以西约三里的庙里。”1940年5月以后,谭震林来到东路,负责全面领导,改部队番号为江南抗日义勇军。太阴庙也成为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谭震林同志就此庙里办公。

据尚存老同志回忆:当时唐市镇及附近乡村干部,积极份子经常要在夜里到太阴庙开会,庙外戒备森严,庙内灯火通明,人头挤挤,听首长讲革命形势和布置工作,会后大家四散回家。

建国后,由于镇村建设,太阴庙已拆毁,现宗戈村民委员会即建在该庙旧址。

二、江抗后方留守处 

在唐市镇宗戈村张家大房子里。1940年7月以后,由杨浩庐主任兼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后方医院、修械所、东唐市和董浜两个办事处以及财务工作。财经委员会同留守处在一起。上海来的工人、职员、青年学生下乡参军,都是在后方留守处审查、分配。建国后,土地改革此房分给农民。以后农户翻建新屋,原房已不存在。

三、江抗后方医院 

在宗戈村张家大房子做过后方医院,医院负责人是林震,后是林立。其他溪沿村沈浜、南桥村陈家湾部分农民家,也都住过新四军伤员,一有情况随即转移,不留遗迹。村民摇船接送伤员,新四军也各方照顾村民,军民亲如一家。该房已不存在。

四、江抗修枪所 

在宗戈村张家祠堂,三面环水,比较隐蔽。负责人是苏剑雄、程远。建国后祠堂没收分配给农民。以后农民建房原房已不存在。

五、四县自卫队大会操旧址 

在溪沿村沈浜积善庵旁原有一块荒田约百亩,叫“下六白”。当年苏常昆太四县自卫队千余人在此会操,显示了人民群众抗日自卫的力量。现该地已成为一片良田。

六、八字桥歼敌处 

1941年6月10日,新四军十八旅五十四团和一营痛歼胡肇汉,郭墨涛部于此。现该处通公路,建公路桥,已不见遗迹。但附近乡民年老者都能讲述此项战事,指出具体地址。

七、江抗东唐市办事处 

在镇上河东街钮家弄望贤楼茶馆内。抗日战争期间,办事处负责人蔡悲鸿,沈云康时常在此与有关干部会面,谭震林也到此地出席会议。现此茶馆已改建为居民住宅。

八、东土地堂 

在集镇东华阳桥堍,名东林庵,抗战期间,江抗干部曾在此举行过几次重要会议。建国后庵舍未动,后村办厂使用该屋改建成厂房。在上级关心下,现存该庵门墙。

九、烈士墓 

原在厍浜村十队,1995年迁至市集镇南约1公里处。中间高大水泥墓台,围有栏杆,为徐青萍烈士之墓。有墓碑,后刻唐市革命烈士英名录。墓周遍植苍松翠柏。墓道长约百余米,两旁植水杉。节日、清明,前往扫祭之人络绎不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祁阳市潘市镇下七渡村水口庙水库风光欣赏
衡阳县891个村撤并为443个村,看看你来自哪个村?
约会水峡口
多宝寺村乐善桥
东安县唐氏宗亲分布村落
万运新||九嶷河上淌明珠——如诗如画的水市镇卜家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