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老洋房】旧日的痕迹只道是寻常-愚园路1136弄31号王伯群住宅(作者:陈佩君)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上海老洋房

旧日的痕迹

只道是寻常

愚园路1136弄31号王伯群住宅

陈佩君

愚园路1136弄31号,是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的住宅。它建造于1934年,占地面积为10.78亩,建筑面积为2158.8平方米,耗资30万银元。各大小屋有32间,楼内通道弯曲,上下贯通。整个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厅、客堂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室内配以彩绘壁画。建筑的东部比西部大,主楼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前面凸出呈圆弧形,东西两部分对称布置成45度折角,富有变化。室内四周均用柚木护壁,外墙面均为褐色水泥浇铸的墙砖,看上去古朴文雅。屋顶主体部分为四坡顶,正面有老虎窗。

房屋前面有大花园,长130米,宽100米,大片草地,有水池、小桥、假山、花坛。此建筑由协隆洋行柳士英设计,辛丰记厂施工。该建筑现在成为长宁区少年宫。
愚园路,是一条时尚而又蕴藏怀旧风情的路。掩映在梧桐树下的愚园路,显得有些含蓄。一条幽静的弄堂,在泛黄的路灯映照下,更加能衬托出岁月的一种沧桑。其实,岁月已经悄然地播下种子,即使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那些旧日的痕迹,只道是寻常。

1935年,王伯群与时任上海市教育局长的侄女保志宁,在愚园路1136弄31号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据说能堪比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盛大婚礼。当然这场婚礼对王伯群来说可谓是用爱的代价换来的。1886年出生在贵州一个富裕家庭里的王伯群,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聪明好学,每次成绩都是脱颖而出,很快他获得了公费出国学习的机会。在日本他接触到了新思想,也结识了杰出的人物,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后,又组织参与南北议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重要的影响。后来,退出政坛,逐渐把精力转向教育。1924年,王伯群在上海创办了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

那个时候,元朝蒙古宰相后代的保志宁十七岁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上海新开了一所大夏大学,由此产生了转学的念头。1928年保志宁进入大夏大学文学院社会系。1930年春天学校开庆祝会时,作为大夏大学校长的王伯群上台讲话,而早被学校选定为“献花使者”的保志宁等到王伯群讲话完毕,便捧着鲜花从台下走上台。王伯群见到眼前这位美丽、才华的“献花使者”,深深着迷。那年王伯群46岁,保志宁20岁。而据保志宁后来透露事实,她是在王伯群三妹的授意下给校长献花的。三妹那个时候已嫁给何应钦,而王伯群和何应钦原本就是同乡人,加上三妹这层关系,王伯群很快追上了保志宁。婚后,社会上传出他们结婚前,保志宁向王伯群提出三个婚嫁条件,第一是赠其嫁妆十万;第二是婚后供其出洋留学;第三要为其购置一幢花园洋房。

他们的结合,原本就让整个上海炸了锅,如今又冒出一幢美轮美奂的花园洋房,自然要受到公众的谴责。1931年8月15日出版《生活》周刊,邹韬奋在编者按一栏中一针见血,意思是说在民穷财尽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却奢侈地挥霍自己。而王伯群开始有过这样的解释,一个中年丧妻的男人,看到一个能让自己心跳的女孩,能否释放自己的情感?再者,夫妻的年龄相差这么多,正常情况下一定是自己死于保志宁前面,为自己爱妻考虑后面的生活保障,有什么错吗?
其实,王伯群有一妻二妾,当妻子去世后,两位小妾相继遭受他的离弃。在他的眼里,校花保志宁才是他的全部。一条长长的百褶裙配有一双高跟鞋,在柚木的地板上,时而旋转轻盈的身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怎么不令王伯群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呢?灯红酒绿,鼓乐齐鸣,王伯群抚着保志宁的酥腰,翩翩起舞,从学校的舞厅,一直跳到愚园路这条幽静的弄堂里。

然而,舆论不断地增加,说什么当时正值南京政府交通在建办公大楼,承建商辛丰记老板略施手腕,便把愚园路上这座洋房送给了王伯群。又有舆论说是王伯群在任职交通部长之际,多项工程由辛丰记独家承包,涉嫌收受贿赂。在重重压力下,他索性不辩解,被迫辞去交通部长职务,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
王伯群和保志宁在愚园路这幢花园洋房里仅仅住了两年半时间。抗日战争暴发后,王伯群决定把大夏大学迁到贵阳,于是,保志宁带着孩子随他一起离开愚园路洋房,离开前把这里的一切交给了保志宁的叔叔代管。据校友们说,王校长因为对家乡有感情的缘故。也许是吧,抗战期间贵州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事实,王伯群认为大夏大学就应该迁到这个迫切需要的地方。在贵阳,王伯群为建校而疲于奔命,为黔藉学生减免学费而使自己手头越来越紧张,但仍然竭尽所能,不惜倾尽家产。1944年年底,日寇侵入贵州,危急贵阳。王伯群决定动员全校师生再迁赤水,无奈交通困阻,无法将学校里的教学设备以及学生档案运走,资金紧张、学生安全等等的问题摆在王伯群面前,终于使他累得病倒了。病倒的他,依然为解决大夏大学经费而奔波。在一次赴重庆之际,十二指肠出血,59岁的王伯群终究没能闯过一关,死在重庆陆军医院的病床上。
临终前,他握住保志宁的手,念念不忘上海愚园路这座他俩情定终生的爱巢。1946年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完整地迁回上海的原址,随即,保志宁带着她和王伯群所生的一子四女也回到上海。然而,这幢洋房早被汪精卫看上了,“王公馆”变成了“汪公馆”。面对哥特式的建筑主楼,楼内通道迂回,上下贯通,住宅内树木葱茏,庭院深深,还有小桥流水……触景生情,保志宁流下不甘的眼泪,决定找何应钦,借助他的人脉关系要回属于王伯群为她建造的这所洋房。虽然费尽周折,但最后,保志宁还是如愿以偿。

当初王伯群用沉重的黄金取悦她,换回一段并不让人喝彩的爱情,如今千辛万苦真的要回来了,最终却没有搬进去住,而是租给了英国大使馆文化宣传处,收取一笔可观的租金。按她的说法是五个子女需要抚养,需要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好在有何应钦夫妇的帮助,辗转数地,最后把他们安排在美国定居。

1960年元旦,长宁区少年宫在此成立,从此,少年宫里洋溢着孩童们欢声笑语,以及孩童们绘画的各种梦想。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保志宁重返上海愚园路,面对爱巢,感慨万千。是啊,王伯群生前一心为教育,这幢老洋房给孩子当活动场所,他在天之灵应该得以欣慰。

鸣谢:陈佩君女士赐稿分享!


作者简介:


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丹飞文学奖首席签约作家。诗、散文、小说见于《上海文学》《北京文学》《文学报》《劳动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出版有诗集《行囊》(中国文联出版社)《魔都咖啡》、长篇小说《无法刹车》(以上文汇出版社)。有诗作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诗歌《永不消失的电波》被中宣部推送。曾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上海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北京文学散文三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愚园路上──上海优秀保护建筑 组图
荡荡马路 ‖ 利西路,这条小马路,竟然住过这么多名人……(记者、摄影:李媛媛、张一帆)
【上海老洋房】孙中山先生的唯一子嗣-番禺路60号孙科住宅(作者:陈佩君)
【上海老洋房】多伦路250号孔祥熙住宅:穿过时空的记忆(作者:陈佩君)
愚园路上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组图】
上海秘境-18套老洋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