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姚扶弱 | 福山由来说开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姚扶弱,1959年出生,常熟海虞人,江苏省楹联协会会员、常熟市诗词协会理事,曾任海虞镇文联副秘书长、新峰美术馆副馆长。

海虞史海拾遗

福山由来说开去

姚扶弱

“女娲补天穿梭忙,但见吴地遭洪荒,信手撒下五彩石,自成江堤防浊浪,河神不甘掀巨澜,犹剩七峰堪雄壮,终惧始祖威名在,恶水退尽成粮仓”。这首《七峰新说》用神话形式讲了福山七峰的故事,算作本文的引子吧。这些诞生于上古生界泥盆系的沿江渚丘,海拔不高却名头不小,其中尤以铜官山、殿山为大。

铜官山离盐铁塘不远,如名盐铁山,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而“铜官”一词又出于何处呢?我想这当与晋代宣城太守邴臻有关。镇志说邴臻的老家在铜官山边上的塌山。西汉时,在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设铜官署掌开采铜矿,辖地有铜官山(今安徽铜陵)等矿区。铜陵,历朝历代称铜都,所以到了晋代邴臻做该地父母官时自然而然地获得一个“铜太守”的雅号。里人们用“铜官山”来纪念这位杰出的家乡子弟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东汉时,福山属南沙乡,置司盐都尉。都尉,战国时开始设置的官名,比将军略低的武官,“司盐”“司农”代表执行具体工作的内容。这说明了有刘濞(汉吴王)开掘的盐铁塘已被中央集权控制并委派“公务员”施政管理。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以虞乡建立海虞县,县治设海虞城。到了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以南沙乡地置南沙县,县治南沙城在铜官山麓。至此盐铁塘已通航近五百年,福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漕运码头。且有覆釜山(今殿山)与狼山隔江相望,“乃其为郡治之重险,县境之门户”,“地势夙称雄胜”而冠“吴地军事重镇”。南沙城依山傍水,枕江临海,占尽地利人和之优势,是为当时不二的县治首选之地。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何为常熟,据元代至正年间《重修琴川志》的解释是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得名。明万历年间《皇明文献志》认为,县内“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慨之为灾,则岁得常稔”。唐代武德七年(公元640年)常熟县治由南沙城移至海虞城(今虞山镇),铜官山作为县治所在长达283年之久,那最后又为何把“常熟”拱手相让给虞山呢?

但凡开国建朝,皇粮国税必是头等大事,有粮还得运输,不象现在发几个车皮就可完事。那时主要靠水运,没有现成的便人工挖掘,称漕渠(漕河),盐铁塘便是一例。早时候还有邗沟(淮扬运河),战国时所开的鸿沟,以及后来汉武帝开的漕渠,曹操开的白沟等。到了隋朝隋炀帝手里更加疯狂,修长城、辟驰道、挖运河,大兴土木,通济渠、邗沟(重修)、江南河(浙南运河)、永济渠等都是他的杰作,这也为明朝凿通京杭大运河打下了基础。漕运的四通八达也开启了内河航运的先河,而沿渠的农田亦颇得灌溉之利,连连丰年,使得各地方政府明白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真理,开始大行其道,全面推广。到了南北朝的梁代,常熟境内已有二十四浦通江(福山塘在二十四浦之列),引潮汐灌溉兼利渲泄。唐代兴筑塘浦圩田,五里七里开一纵浦,七里十里开一横塘,逐步形成河网。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施,是“岁稔常熟”的重要保障,乡民安居乐业官府政绩卓著,常熟被列为当朝百强县之前甲。

大运河的开通,为吴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得苏州、海虞这些古城焕发了勃勃生机。此时的虞山因吴文化始祖仲雍葬于此,又有“文开吴会”“南方夫子”言偃的陪伴(言偃,字子游,儒家鼻祖孔子的学生,曾任鲁国武城宰,擅长文学,提倡以礼乐为教,境内有弦歌之声,称十哲人中第九人,唐以后多次追封),名重山贵已成东南一胜,声望远大于铜官山。而那时的常熟是由海阳、前京、信义、兴国、海虞、南沙等地合并而成,是为苏州大县之一。县治所在南沙城,靠江临水偏隅一方,再加上此地本属军机重镇,前朝常有兵事侵扰,南沙城几经战火,地方官吏富绅心存恐慌。适逢唐朝开国之初,高祖李渊以隋亡为诫,清除沉疴,撤乡并镇,强化对地方的统治管理。此时县治由铜官山移至虞山已是众望所归,势在必然,由不得里人自作多情,依依不舍,只剩下敲锣打鼓含泪欢送的份了。

覆釜山(殿山),海拔略低于铜官山,只因它形似一只倒扣的锅蛰伏在江边,与江北狼山隔江相峙,象一座天然的烽火台、瞭望塔,被历朝历代视作军机重地,特别是到了三国纷争,南北朝更替,五代十国争雄的年代,此地常作为国境边界驻军屯守。“上得东安殿,余下再无山”表明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重要所在。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覆釜山更名为金凤山,铜官山则更名为常熟山。历史背景是:唐明皇李隆基登基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武周(武则天当政)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经济继续有所发展,史称“开元之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扬国忠等靠拍马争宠起家的奸利小人执政,举国上下一片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之声。地方官吏上行下效,唯恐跟不上形势,大批带有“凤”、“鹤”、“鹿”等预示皇家瑞气旺盛的吉祥地名应运而生,金凤山当属一例。另有一说,金凤山跟鉴真东渡有关。史记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3年)鉴真和尚携带佛经和艺术品从黄泗浦(今张家港鹿宛)第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之前从公元742开始的数次远航都以失败告终。其间覆釜山上的大慈寺主持法师是这位道德高尚、誉满江淮的大和尚的忠实拥趸。鉴真感其诚,转赠一座由扬州信徒奉献的铜凤立于正山门前以示纪念,乡人逐改称金凤山。凤凰,雄称凤,雌称凰。《北堂书抄》引班固《功德论》“空令朱轮之使,凤举龙堆之表”,后常以“凤举”比喻奉召出使远方。金凤一说源以此。那又如何到了后梁时又要改名了呢,个中情由且听细细道来。

唐朝末年,安徽人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反唐,立功升同州防御使,后叛变降唐,在镇压黄巢起义时又立功,被唐晋封为梁王,公元907年“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的开始)。这个安徽人很有意思,因“代唐”一说视己为正统,敕封浙江人钱镠为吴越王,河南人王审知为闽王,统一纪年发号施令。此时的覆釜山在唐天宝年间已经改名为金凤山(唐天佑初吴越在此筑城戎守,谓之金凤城)。到了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因“金凤”与梁年号“凤历”(后梁朱友珪年号,时为公元913年)相讳,逐改名福山。“福”又何来?功在大兹教寺。“普法济众,福运享通”,从此作为常熟的发祥地,因“凤”得“福”,里人涕零感激,紧抱着“福”字不改,福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自商末太伯仲雍让国南来,这泱泱三千多年的历史,汇成了一部完整的吴文化发展史,而海虞、常熟、福山的历史沿革正是这部发展史的缩影。这其中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新版的海虞镇镇志上都作了详尽的介绍,我不再一一赘述,用一首《殿山怀古》摘要一叙:

古名覆釜又金凤

后梁又把“福”字冠

只缘宋人建东岳

从此乡民称殿山

殿山无峰名亦大

与狼为伍成雄关

势扼东南守门户

江防重地为要隘

三国周郎保东吴

领旨敕造烽火坛

开江连营数百里

杀退曹兵八十万

五代置军御南唐

梅李将军戎山湾

盐铁塘边旌旗扬

从此来敌不敢犯

南宋举兵抗兀术

长江天险阻夷蛮

更有悍将韩世忠

金兵闻鼓即丧胆

元末士城图霸业

福山城里当圣贤

终因虎视又狼睨

银銮殿前心亦寒

弹指又到嘉靖年

江南一带遭倭难

王鈇亲率乡兵勇

保家卫国好县官

清朝修堡屯旗兵

沿江炮台坚如磐

武威难唬太平军

几将鲜血染江滩

最恨倭寇贼后代

三百年后重出现

国共合战抗八年

东洋鬼子终玩完

日本投降应太平

同室操戈心太婪

但见红旗席卷处

千里江防毁一旦

无地能容退台湾

蒋公至死一声叹

国运兴衰在民意

谁违民意必应验

而今盛世话古今

勿忘海外虎眈眈

倡议重修福山堡

国防教育莫等闲

重修福山堡,再现南沙城,该想法在心头萦绕已久挥之不去。放眼当今那些所谓“水乡名镇”“江南明珠”只缘经济发展滞后,留了几条石桥老街和那些摇摇欲坠的旧店荒铺,却引得无数喜欢寻幽访古的游客纷至沓来趋之若鹜,经营者日进斗金,气壮如牛,都以吴文化传承人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功臣自居,风光无限。想来福山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江海日出”,“铜官石舟”,“殿山古刹”,“福港观潮”等自然景观的呵护,稍加包装,其发展潜力和愿景可谓无穷大焉。古人有诗曰:“仙家谁道无蓬岛,尘海人言有福山”,蓬莱仙境让人慕名而至浮想联翩。难怪唐朝大诗人王维在闻知有覆釜山游僧来访时便“先期扫敝庐”,并按佛家规矩“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作诗留记。“古殿独超尘劫外,大江长向海门流”“数数渔灯依古岸,釜山重露滴梧桐”“游人如蚁事如麻,街巷喧阗好物华”。福山独特的天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引来无数名人骚客登高望远,对月当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诵唱,流传至今。最耐人寻味的是那首铜官山摩崖石刻诗“缘何不泛桃花渡,停泊山溪几百年”,这一问,把不小的一个难题留给了后人。是啊,这千年石舟从何而来,驶向何方,又为何羁绊在桃花渡边不肯离去呢?我想若干年后,当福山古城重现海虞之地时,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铜官山

相关链接--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庆中秋假期景点攻略——铜官山篇
【古镇骑游】第24篇:苏州常熟.福山古镇
以山为名福山镇
一座“常熟山”,一片浪漫花海,这个秋天,你还会觉得单调吗?
常熟古镇——福山(2)
老青浅语 || 一年好景君须记,又见秋山落叶中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