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与二战战略

        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巨著,电子书有15000多页,360多万字。丘吉尔在书中以自己和英国的视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对各国的战略态势进行了分析,颇有战略高度,同时也展示了英国军队在世界各地节节败退的尴尬。

二战前,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拥有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缅甸、埃及等面积广大的殖民地,但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和日本军队的冲击下,英国在全世界节节败退,差一点本土沦陷,彻底亡国。最后直到美国加入战争,才转危为安。但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在二战之后也彻底分崩离析,因为广大殖民地人民看到了英国军队是多么虚弱。

与德国、日本军队相比,英国海军超越德国,基本封锁了德国的海面舰艇,保障了大西洋航线,德国只好转向潜艇战,在大西洋上大量袭击英美船只,英美损失也很惨重;英国的陆军十分拉垮,在德军和日军面前基本不堪一击。英国差一点在欧洲大陆被全歼,只是逃跑及时,敦刻尔克大撤退,被英国人吹成了重大胜利。英军在北非前期被隆美尔打得鼻青脸肿。在东南亚,迎战日军更是不堪一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接连失陷。英国空军和德国空军势均力敌,抗住了伦敦大轰炸。

总体而言,在东线战场,苏联陆军投入了3400万人,抵抗住了德国陆军的攻势,抗击了70%的德国兵力(1400万人),并在英美的物资支持下强势反击;英国海军基本控制了大西洋,保障了美国和欧洲的物资输送通道;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入战争,开始利用强大的产能,疯狂暴兵和扩充军备,大量的飞机、航空母舰、潜艇、坦克等纷纷下水,军队人数翻了几十倍,增长到1300多万人,最终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并通过原子弹,让日军彻底投降,同时在欧洲登陆。

斯大林在与英美建立同盟关系之后,由于东线战场的压力巨大,一直持续不断地要求美英联军在法国登陆,开辟西线战场,牵制德军,减轻东线压力。英美却一直以准备不足、牺牲巨大等各种理由,一直往后推拖,从1942年推到1943年,然后又推到1944年,直到苏联在东线已经全面反攻,德军失败已成定局,美英联军才开始启动诺曼底登陆。在此之前,英美联军一直是“柿子捡软的捏”,在北非攻打因为地中海制海权被切断、装备补给严重不足、军队人数不过10万人的隆美尔,还多次被打脸;对苏联只是持续不断地运送物资支持,防止苏联垮掉,典型的出钱不出力。诺曼底登陆的一个直接原因,也是因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看到苏联军队战绩辉煌,军队越来越多,有可能全部解放欧洲,统一欧洲大陆,才赶紧组织大规模登陆,开辟西线战场,颇有“下山摘桃子”、抢夺胜利果实的意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中国军队对阵日军节节败退,但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在对日作战方面,中国陆军是表现最好的,要远远强于英、法、荷兰等国军队,中国军队在极其简陋的物资和武器条件下,顽强抵抗住了大量日军,表现远胜于英军;因此,对美国、英国等同盟国而言,保障滇缅公路对中国军队的物资支持,是亚洲战区优先级最高的战略。中国入缅远征军在获得英美装备支持后,军力大震,大败日军,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否则,如果没有中国军队的抵抗牵制,日本腾出军队,印度和澳大利亚必然失陷,日德会师中亚也有可能。

丘吉尔认为,德国的最大战略失误,是过早对苏联宣战,没有集中力量攻击中东。德国进攻苏联和东欧地区,重要目的是为了石油和粮食。德国空军曾经在中东和英军交手,差一点就要胜利,但关键时刻,却因为苏德战争爆发,没有集中全力,导致没有拿下中东,反而去苏联啃硬骨头。丘吉尔很坦白地写到,英军在中东地区,包括陆军和空军,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如果德国再稍微加把劲,很容易就会拿下伊拉克、叙利亚、沙特、波斯等中东各地,石油保障将彻底不在话下。希特勒对苏联厌恶的个人情感,在关键时刻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而且,苏联在二战前期,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以为德国不会那么快就攻击自己,加上意识形态的旧恨,完全是坐山观虎斗,幸灾乐祸,非常希望看到德国在西线全力拼杀,灭掉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只是没想到德国那么快就撕毁条约,闪击苏联。所以,如果德国先打中东,实力大增之后,再灭英国,估计苏联完全会坐视不管,乐见其成。届时再转过头来攻击东线,胜算会大很多。

二战前期,英国、法国、苏联对希特勒的快速扩张,吞并波兰,捷克等行为,都采取了绥靖政策,最终都尝到了苦果。其实前期德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德国入侵波兰之前,如果英法和国际联盟采取坚决措施,完全可以制止德军的扩张,甚至可能导致希特勒政府的下台。但绥靖政策让德军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最终短短两三年时间,成长为无法对抗的军事巨兽。不过,从另一方面说,绥靖政策的实施,在当时的环境下,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在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各国政府因为一个小小的萨拉热窝事件,都很冲动,纷纷接二连三的下场宣战,最终战争规模迅速扩大,打了一场稀里糊涂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家都损失惨重。如果一战前期各国搞绥靖政策,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就不会发生。然而,当英法把一战的经验教训应用到二战时期,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后果。

二战有好几个关键点,都是因为希特勒的犹豫,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结果。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让德军在关键时刻停下了脚步,歇了两天,导致英军顺利逃脱,没有被包饺子。大西洋潜艇战,德国曾经一度占据上风,每天新增潜艇数量超过被击毁的潜艇数量,但希特勒把一部分潜艇调去保护挪威,导致没有扩大战果,大西洋航线没有被切断。在中东的战事,更是因为空军在关键时刻没有集中力量,从而改变了战争走向。德军进攻苏联,在攻势最凌厉的时候,没有集中力量直接进攻莫斯科并彻底拿下,对圣彼得堡也围而不攻,反而把力量集中到乌克兰等方向,从而给了苏联军队喘息之机,集中兵力并等到冬天到来,最终反败为胜。

为了打赢二战,美国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先在欧洲和苏联、英国等盟国一起,消灭德国法西斯,从而可以迅速壮大盟军实力。在亚洲先通过太平洋战争,消灭日本海军。对于日本陆军,则放在最后。先全力支持中国军队,牵制日本兵力。同时希望德国投降之后,苏联向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不过最后,美国突然研制出了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加速终结了战争。

战争最终还是综合国力的对抗。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强大的实力,疯狂扩军,疯狂爆工业产能,彻底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为了拉美国参战,英国将大部分海外军事基地,都移交给了美国,丘吉尔在罗斯福面前,也极其谦恭,一口一个总统,连写信都自称“前海军人员致总统”,英美的盟军部队,最高指挥官都是美国人,英国人只当副手。战后,英国的各海外殖民地基本都独立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只剩下一点若有若无的影子。苏联付出了惨痛的损失,却经过磨砺,成长为世界第二霸权。昔日盟国马上翻脸,世界迅速进入冷战格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丘吉尔:如果不是被原子弹炸过,日本这个国家也许就消失了
美国 建国史话(195):友情协助引导二战时期的外交
丘吉尔力挽狂澜,带英国打赢二战,为何成“日不落”最后的余晖?
雅尔塔会议,3巨头各怀鬼胎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世界霸权兴替时的总统—第四章 从德黑兰到雅尔塔(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