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于1956年,是指英法两国为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战争共持续了10天,约有30万人参战,导致2000多名将士身亡。在美国和苏联的共同施压下,战争最终以埃及获得运河实际控制权而告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简要扒一扒“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始末。
危机的背景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命脉,是连接欧、亚、非的重要航道,是向西方尤其是西欧输送中东石油和殖民地资源的重要通道。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并每年通过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获取巨额利润。
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后,在运河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并通过签署《英埃条约》再次明确了对运河的控制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爆发民族解放运动,纳赛尔推翻英国扶植的傀儡政府,建立共和国。英军虽撤出埃及,但英法两国仍掌握着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20世纪5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全球大背景下,遏制苏联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优先方向。美国希望建立军事组织堵住苏联的扩张之路。在美国授意下,1955年2月,土耳其和伊拉克签订了土伊“巴格达条约”。这一条约遭到了埃及的强烈反对。
1955年 2月,一支以色列部队摧毁了加沙地带埃及陆军司令部,这次冲突急剧改变了纳赛尔的内外政策,迫使纳赛尔将埃及的安全问题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纳赛尔决心增加军备,向英美提出了购买军火的要求。英美在武器贸易谈判中百般刁难,甚至向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对手伊拉克提供武器,想借机要求埃及回到西方的轨道。英美的做法让纳赛尔意识到从西方获得武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苏联阵营,并很快达成采购军备协议。
英美为安抚埃及,决心援建阿斯旺大坝,希望通过向埃及示好将他拉回西方怀抱。然而在漫长的援建大坝方案谈判过程中,英美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1956 年3月,埃及、叙利亚、沙特又组建了“南层联盟”对抗“巴格达条约”,英埃关系空前恶化。随着埃及与英美关系的恶化,英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惩罚孤立埃及,具体措施包括武器禁运、拖延关于阿斯旺大坝的谈判、推迟提供石油和粮食援助,甚至决定向以色列出售武器。而自1955年起,埃及不断向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说是第三世界国家靠近,如参加亚非会议、同中国建交、参与发起不结盟运动、接待访埃苏联外长等行动深深触动了美国政府的逆鳞。美英认为埃及加入了反美阵营,先后宣布撤销对阿斯旺水坝的援助。
随后,纳赛尔发表演讲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用运河收入来建造水坝。在纳赛尔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后,英法和美国曾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企图以“运河国际化”来化解纳赛尔的“运河国有化”,但以失败告终。在此背景下,英法两国联合以色列对埃发动战争。
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
在外交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限英国在12小时内停火。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英法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军事上,美国下令全世界美军进入战备状态,带有核武器的美国航空母舰驶向地中海。经济上,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阻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英国支取存款。能源上,美国又针对英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 加大了对英国的压力。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英国大部分石油供应中断,伊拉克通往东地中海的输油管又被炸毁,艾森豪威尔以英法从埃及撤军为条件, 拒绝启动中东应急委员会的计划。
苏联以不同的措辞照会以色列、英国、法国和美国,威胁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中国发表正式声明,公开声援埃及,并无偿提供2000万瑞士法郎援助。
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1956年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
美苏英可能的考量
美苏两国的介入动机各不相同:美国希望能够拉拢一批刚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底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阵营;而苏联则希望能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淡化国际社会对其出兵匈牙利的关注,同时也希望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英国千方百计维持在埃及影响,除了苏伊士运河航道对其石油进口、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外,在英国领导人内心深处,是对大英帝国势力衰落的不甘。
危机的影响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仅在中东掀起了政治风云,也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是美国在中东影响力迅速扩大,基本实现了取英法而代之、控制中东的目的;二是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增大,代替英法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强劲对手;三是英法等国对美离心倾向增强,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英国提出要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外交战略由大西洋开始转向欧洲大陆。法国退出北约,主张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德国总理阿登纳则明确表示“欧洲如果要发挥它的作用,无论如何就必须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埃及虽然在军事战略上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了胜利,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和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
(以上信息均通过网络公开渠道收集整理编写)
参考文献:
【1】《利益决定立场——美英应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外交政策》;作者 雪梅
【2】《美国于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作者 罗会钧
【3】《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起因》;作者 王弄潮
【4】《苏伊士运河:帝国辉煌的终结》;作者 陈湘球
【5】《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作者 刘名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三国出兵埃及,美苏两国罕见联手制敌
这一灾难性的外交政策失误,彻底让英国,让出了超级大国地位
英法设计抢夺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军事打击是赢了,但两国从此没落
苏伊士运河危机
航母简史:55.苏伊士运河危机
雄狮怒吼——埃及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