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节知识完整版

-----本文小目录-----

一、春节的名片
二、春节的习俗
三、春节的传说
四、春节的来历
五、春节相关古诗词

    一、春节的名片  


  引申内容  
  关于春节的名称  
  现在我们所说的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有元旦、元日、上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等叫法,但“春节”这一叫法还不流行。
  “春节”这一叫法是民国时期才流行起来的。民国时期,国内引进了公历,当时的政府部门拟定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作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从此,“春节”这一叫法便流传了下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仍叫“春节”。

    二、春节的习俗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春节是非常非常重要而又隆重的节日,是个喜庆祥和、合家团圆的日子,代表着人们对幸福、吉祥、平安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日期虽然是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并不只是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腊八节热热身,腊月二十三小年起,“忙年”就算开始了,祭灶、扫尘、置办年货、洗头沐浴、挂红……大街上张灯结彩,做足过年的准备。在一片“辞旧迎新”的祝福声中,新年一天天来到。离家在外的人尽可能在春节来临前赶回家,和亲人团聚,一起跨年。到了正月初一,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拜年送祝福、舞龙舞狮、踩高跷、逛庙会、花灯节、扭秧歌等,逐渐拉开帷幕。过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各种情怀和美好祝愿,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 正月初一

传统习俗:
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等。
大年初一,人人“起五更”,穿上前一天晚上预备好的新衣。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煮饺子,烧香上供,敬天地、敬列祖列宗、拜岁神。然后出门,呼唤同伴,一起挨家挨户去给同族长辈们磕头拜年。继而其他亲友之间互相送祝福,这一切要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完成。完了之后,就开始准备丰盛的午餐,家人聚在一起美美地享用一顿。吃完饭就呼朋唤友,尽情玩耍去喽。这一天,不扫地、不工作、不生气、不哭泣,纯粹地玩乐一天。

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开饭前先放一挂长长的鞭炮(炮仗),这叫“开门炮仗”,辞旧迎新。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后,满地碎红,这叫“满堂红”。鞭炮的起源很早,古时候的爆竹都是用真竹子,截成小段用火烧爆,有人叫它“爆竿”。后来出现了用卷纸做的,这时才叫“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驱鬼,后来渐渐发展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
拜     岁  在岁首早上迎接新的一岁,拜祭“岁神”。“岁”又叫“摄提”、“太岁”,是上古纪元法的一种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属于干支纪年法,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分别有一位岁神,共六十位,每年一位岁神当值,叫做“值年太岁”,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果你的属相与本年太岁犯冲,就叫“犯太岁”。我们常说的“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意思就是不顾值年太岁方位,宁要做一些事情,比如盖房子、垒灶台等。


  • 正月初二

传统习俗:拜神、开年饭等。
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完毕,放鞭炮、烧元宝,简单吃顿早饭,有的地方吃“开年饭”。“开年饭”里边要有发菜(或海带)、萝卜、鱼等,意在祈求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女婿一起来,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要给娘家的宗族长辈磕头拜年,也是要在中午十二点前完成,然后在娘家吃午饭,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 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等。
古时候,在中国南方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人们认为这一天容易发生口角,所以不宜拜年。“赤口”,一般就是一张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着一些“出入平安”之类的吉利话。

  • 正月初四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等。
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 正月初五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等。
大年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财神,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同时送走“穷”的日子,开市贸易。这一天又叫“破五”,意思是前几天的诸多禁忌到此结束。北方民间这一天的饺子,寓意“招财进宝”。

  • 正月初六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等。
大年初六,叫六六大顺。大年初一到初五不能丢垃圾,传说容易导致福气、财气流失,一直到大年初六这一天,每家每户才把积存的垃圾丢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门店、单位正式开张营业,大放鞭炮。

  • 正月初七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等。
古时候,大年初七这一天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互相赠送佩戴,一同登高踏青,有文化的还要赋诗一首,以祈求人寿安康,那时人们觉得如果初七这天晴空万里,必定是好兆头,寓意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吉祥安康。
如今,正月初七,我们已经在上班了。
  • 正月初八

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等。
大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派利是”,即发红包),是广东地区的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万事如意,大红大紫。
大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从大年初八起,民间便陆续开展敬神、游神、摆宗、舞狮、舞龙、飘色、游灯、做醮、标炮、做大戏等各种文艺活动。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景不好,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

游       神  又叫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到神庙里将神像请进神轿里,抬出庙宇,游历人间,接受百姓的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人间平安吉祥。常常以村为单位,有时几个村联合举办,在锣鼓、鞭炮声中结队巡游,一路上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延绵几百米,徐徐前进,百姓夹道迎接、观看,场面十分热烈。


  • 正月初九

传统习俗:祭玉皇、道观斋天等。
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主要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习俗活动,祈求天公赐福。

  • 正月初十

传统习俗:开灯酒宴、祭祀石头、抬石头神等。
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天十石。
正月初十,祭石头神。有些地区认为“十”谐音“石”,古时候,农事活动多用石制工具,因此在这一天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祭祀石头,祈求它不要伤了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要吃馍或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据说,有的地方还有抬石头神的活动。

  • 正月十一

传统习俗:宴请子婿等。
正月十一,又叫“子婿日”,这一天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娘家也不必破费,利用年节剩下的菜儿招待女婿就行。

  • 正月十二至十六

传统习俗:选购灯笼、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逛庙会、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等。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二起,就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了,选购灯笼、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逛庙会……有一首童谣唱道:
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在这一天民间会在厨灶下点灯,这叫“点灶灯”。
正月十四灯火通明,正月十五元宵盛会,正月十六圆满闭幕。

逛  庙  会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三、春节的传说  

 万年历的传说 

传说中,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名叫万年。他发现当时的节气时令很乱,就想把它统一起来,只是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方法。一天,他发现树影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挪动,这不由得给了他启发,从而设计出了日晷仪,用来测算一天内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又给了他灵感,他做了一个五层漏壶,用来测算时间。再后来,他渐渐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季节就轮换一次。万年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国君祖乙,又给祖乙讲了他所观察到的日月运行规律。祖乙激动万分,立即让万年建造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能推算出准确的时间,创建完整的历法,为百姓造福。一套体系创建下来,万年对祖乙说:“现在正好是十二个月满,旧岁结束,新春伊始,请国君定个节。”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桃符的传说 

据说,门神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上有一片桃林,桃林里有一株巨大的桃树,枝叶繁茂,弯弯绕绕,缠连三千里,结出来的桃子又大又甜,传说人吃了这棵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桃林的主人是神荼、郁垒两兄弟。在一个漆黑无比的夜晚,一个青面獠牙、红发碧眼的妖怪来偷仙桃吃。神荼、郁垒两兄弟用桃枝打败了妖怪,然后用草绳绑住它,把它喂守山的老虎了。从此,一提到这两兄弟的名字,妖怪们就吓得瑟瑟发抖,传说两兄弟死后变成了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来,人们就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画出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画像,挂在家门两侧避邪,起名“桃符”。后来,人们将两兄弟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为“题桃符”,即用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诗句写在桃符上,传说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 年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十分凶猛。“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到村里找吃的,吃村民养的牲畜,甚至伤害老百姓的性命。每到除夕,村里的老百姓只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里,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告诉了村民打败“年”的办法,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晚上的时候烛火不灭,大家一起守岁。这种风俗渐渐流传下来,演变成了隆重的节日。

    四、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
  古时候  ,在一年(岁)农事结束后,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告祭天地众神、祖先,祈求丰年。这里所说的“岁首”是指立春。
 →  魏晋,除夕守岁习俗开始在民间盛行起来。
 →  唐代,出现了登门拜年习俗,还出现了“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流传,多用梅花笺纸,叫做“飞帖”。
 →  宋代,出现了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习俗开始盛行。
 →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十五赏灯会等多种节日习俗逐渐开始盛行。
 →  清代,宫中的新年过得十分奢华,皇帝写福字下赐群臣,新年活动会一直延续到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尤为盛行。
 →  民国,政府提倡新历,并把以前跪拜、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新的文明仪式。

    五、春节相关古诗词  

《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除夜》

(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己酉新正
(宋)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民间的过年习俗:贴门神、燃爆竹、饮屠苏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寒假特刊•春节习俗之最】盘点我国“最早的”春节习俗
古时的年俗,习俗众多、精彩纷呈、年味浓厚
贾龙杰: 春节溯源
德州市民俗节日文化与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