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演进

        君臣关系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常被具象化为“君相矛盾”,或者“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前者细化了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却忽视了宰相所代表的官员群体,后者虽然宏观表述影响君臣关系的制度性建设以及发展脉络,但常见的还是走了“君相矛盾”的调调,没能具体揭示演变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图从解决上述的问题。

先秦时期——由家仆上升至官僚

君臣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结果,君主是逐渐从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氏族族长等演化而来。臣的本义是奴仆,应是通过各种战争的俘虏演化而来。“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1]

“臣”字部分甲骨文

从宏观角度上理解,夏商西周是君臣关系的起源初始阶段,具体可以表述为臣作为君的家仆或奴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制度,通过等级的形式将“君臣”的名分具体确定下来。

“春秋以后,随着职业官僚制度的确立,韩非把君臣关系解释为雇佣关系,而俸禄与效劳,又是雇佣双方所履行的义务。”[2]这一时期,臣由原先奴仆性质上升为政权的官僚,臣不是君主个人家奴,而是成为政权中的一员,君臣有共同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二者关系是对等的。相较于夏商西周时期而言是较大的发展。孟子在《离委下》对此有更为明确的表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秦汉至两宋——君臣共治

历经先秦对世卿世禄制的打压,在秦汉时期,封建官僚制度得到巩固和推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秦朝二世而亡,汉初施行“无为而治”,从某种方面来说二者缺乏相应时间来完善封建官僚制度,以至于秦朝和汉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贵族政治,具体表现为秦朝依旧沿用按军功受爵,汉初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这样的局面逐渐被改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具体而言是通过董仲舒来实现。

“董仲舒认为皇帝代表'天意’,是万民的主宰,论证君权的神圣和至高无上。在君臣关系方面,董氏认为君权不可违抗,臣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他正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论,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把'三纲’'五常’视为宇宙间的神圣法则。”[3]

但可惜的是,汉武帝的继任者们并没有能力开拓或守住其时期的荣光。西汉后期逐渐为世家大族,豪强,大地主所架空,东汉尤甚,察其本质可以称为贵族政治。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地方势力发展,皇权弱化,东晋时期形成的门阀政治便是典型按例。这一时期,君臣的关系仅仅是维持名义上的君臣之分。直至隋唐时期,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雄主们利用科举制,三省六部等制度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其内在的逻辑就是想摆脱贵族政治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君主专制。

唐末五代,汉魏以来的贵族政治及其相适应的门阀终是破灭于混乱。宋朝有鉴于唐末五代之弊,设计了一整套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其核心在于建立以君主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系。出于对历史教训的吸取,有宋一代“崇文抑武”,真正达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正如有学者所言“唐宋,科举制问世并发展,稳定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君臣关系中主从色彩又在淡化。尤其是理学问世后,士大夫祟奉的儒家思想,有了追求的终极目标:道与理。在君臣关系上,除了强调'忠君’外,士大夫还强调'道’和'道统’,强调君、臣都要服从道,道统先于君统。于是,君臣关系呈现出一定的进步迹象。宋代一些皇帝曾标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还有了不杀文臣士大夫的不成文规定,士大夫获罪,一般只流放而不杀头。足见,唐宋君主专制和君臣关系,大抵属于开明型的。尤其是宋代士大夫地位有所提高,人格上受到了一定的尊重,可以说是士大夫受优遇和君臣关系的'黄金时代’”[4]

蒙元至明清——君臣关系奴仆化

元明清时期的统治状况相较于其他历史时期,游牧民族统治习惯的影响造就了别样的君臣关系。虽然其间有明朝,但我们很难说明明朝不受蒙元统治的影响。在明末有思想家就深刻察觉明朝的君主与汉唐时期的君主不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我们将蒙元至明清时期的君臣关系宏观表述奴仆化,具体为君主是主人,臣下是奴仆,这并非是三代时期的反复,三代时期的奴仆尚带有一丝家臣抑或尊重的意味,而元明清时期的奴仆则沦为赤裸的工具人,无任何尊严可言。而这一切的肇始还得从元朝说起。

“忽必烈等将草原主奴从属习俗带入官僚系统,带人君臣关系。朝廷内外大臣统统被当作黄金家族的奴仆,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捶击大臣,不胜枚举。皇帝杀死宰相及其他大臣,频繁发生。至元十六年(1279)九月,忽必烈诏谕:'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论诛之,且没其家。’在忽必烈的心目中,宰相也好,一般臣僚也好,都是自己的奴仆。勤于职守,为主人效犬马之劳,就是称职的好官;反之,不勤于职守者,格杀勿论。”[5]

“蒙古人进人汉人社会,在整个社会上蒙上一层奴役网。在他们看来,全社会的财富都是他们的财富,全社会的人民都是他们的奴隶、农奴、工奴。稍后,奴隶制的发展虽然停滞了,农奴、工奴却保留着。农民、工匠等,都是吃他们的粮,供他们役使的,都给他们当差。明朝的制度,大多是从元朝继承下来的。洪武初年所恢复的版籍,就是元朝的版籍。在明朝皇帝眼里,亦如在元朝皇帝眼里,全国所有人民都是池们的当差的,皇家有什么差须要人去作,就拨出一部分人去专作。全国户籍是按差来分的。……编户变成了差户,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变局;这变局是由元开始,明继承的。全国人户都是皇帝的当差的,这是明清专制主义的基础。”[6]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历经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并非是我们惯用的表述“削弱相权以强化皇权”能够概括。在历史的学习上我们不仅要尊重由来已久的表述,更要在尊重之后能够“见惯而怪之”,将求真、求实作自己应有的发挥,不负历史。

参考资料:

[1]https://www.zdic.net/hans/%E8%87%A3;

[2][4][5]李治安,“蒙元帝国与13——14世纪的中国社会秩序”,《文史哲》,2013年第6期;

[3]王国良,“从忠君到天下为公——儒家君臣关系论的演变”,《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6]何兹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称“臣”与称“奴才”有何不同?清朝汉人没资格称“奴才”
明明身为清朝廷的臣子,为何却自甘“堕落”,自称为“奴才”呢?
【揭秘】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明良论二
论驭臣之术
甲申之变:可怜身在帝王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