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马的扩张与收缩———从史前到1453年

概括:

一、罗马的起源:公元前753年之前(古罗马文明与古希腊文明)

二、开疆拓土:公元前753年以后(从罗马王政建立到三世纪危机)

三、罗马的衰微:公元284年,帝国由盛转衰(从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一世再到查士丁尼)

四、帝国重回巅峰:公元527年以后(从查士丁尼时代到曼齐刻尔特)

五、东部帝国的衰亡:公元1081-1453年

一、罗马的起源-古罗马文明(公元前753之前的文明)   

古罗马文明:

根据现代的研究,亚平宁半岛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西班牙,法国来到意大利。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古意大利人”(图2)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等民族。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他们从多瑙河和喀尔巴千山脉越过阿尔卑斯山以及穿过东部的亚得里亚海进入意大利,并残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创造了意大利最早的青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称为特拉马拉文化。其中一支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 ,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

图1.人类迁徙路径(距今80万年前人类已经来到欧洲)《全球通史》

 图2.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500年)(较早的文明和晚期迁移路线)《全球通史》

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亦作伊特鲁里亚人、伊特拉斯坎人)(图3)和希腊人出现在意大利半岛。今天的考古研究显示埃特鲁斯坎人可能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也有理论认为为当地原住居民。不管怎样,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一些主要的埃特鲁斯坎城镇即已建立起来(图3)。埃特鲁斯坎人曾建立了繁荣的商业和农业文明。考古显示他们建立了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其他语言,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其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图4)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今托斯卡纳区)。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对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希腊)文明时期,希腊人在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以及西西里岛建立殖民,使得希腊对罗马文化亦产生深刻影响

图3.公元前750年时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6世纪)(十二城联盟)

图4.意大利地形

意大利波河流域水系图(意大利最大河流是波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南坡。台伯河是流经罗马的主要河流。较大湖泊有加尔达湖、特拉西梅诺湖、马焦雷湖、科摩湖等)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是一个地区(非国家)的称谓,它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希腊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约公元前4500年,古希腊已经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约公元前2500年,克里特岛活跃着米诺斯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印欧的移民者建立了许多小国。其中先后主要有三波外来部族迁入希腊地区:最强大的是亚该亚人(图2)他们从萨塞利(Thessaly)方向(即北方)迁入希腊,于前1600-1100年间创造了迈锡尼文明(伯罗奔尼撒半岛);其次是爱奥尼亚人(Ionians),约于前2000年前后从希腊中部阿提卡(Attica)地区迁入小亚细亚沿岸地区—他们是唯一一波以和平渗透而非武力入侵方式进入的外来部族,后来建立了以弗所(Ephesus)、米利都(Miletus)和伊兹密尔(Smyrna,即士麦那)等城邦;最后为多利安人(Dorians),约于前1200-1000年间从巴尔干半岛北部迁入希腊,后来建立了斯巴达(Sparta)、科林斯(Corinth)、阿尔戈斯(Argos)等城邦,多利安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1200BC到800BC)。

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半岛路线图

古希腊版图(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迈锡尼和克诺索斯为爱琴文明中心

古希腊城邦(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古罗马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继承关系:

      公元前 8 世纪上半叶,希腊赫尔基人首先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建立了库迈(约前 750 )、列和基昂(约前 720 )等城邦。继而阿哈伊亚人建立了锡巴里斯( 约前720)和克罗同(约前710)。斯巴达人建立了塔连同(约前706),福凯人建立了埃列亚(约前530)诸城邦。叙拉古(Syracuse)位于西西里岛东部,约公元前734 年由科林斯的移民阿奇亚所建。一系列城邦及希腊本土组成了大希腊地区。

       “大希腊”将希腊文明之风吹进了蛮荒的意大利半岛,对罗马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希腊”带来的希腊文明与崛起的罗马文明不断碰撞交融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直到公元前3世纪后,罗马人统一亚平宁半岛的铁蹄踏进“大希腊”地区,并最终于公元前146年将“大希腊”(包括希腊本土)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146年或前30年)。虽然希腊被罗马征服,但希腊文明在意大利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而是深刻地融进了罗马文明之中。希腊神话故事依然在罗马大地上传播,罗马神话的元素不断融入其中,来自奥林匹斯山的希腊诸神逐渐转变为地道的罗马神祇。

公元前8世纪,希腊在意大利南部的殖民(大希腊地区)

二、开疆拓土:公元前753年以后(从罗马王政建立到三世纪危机)

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

罗马建城:公元前753年,特洛伊首领埃涅阿斯的后代罗慕路斯和雷穆斯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开启了罗马的历史。罗马王政的建立,标志着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部落)正式向君主制国家过渡。王政时期存在着三种权力机构,分别是“王”(又被称作“勒克斯”)、元老院(即长老会议)和库里亚大会。“王”实为部落首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王。元老院或长老会议由300氏族的氏族长老组成,享有崇高的威望,是“王”的顾问,也是传统的维护者。库里亚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因以库里亚为单位议事投票(每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故名。库里亚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有权通过或否决法律,“王”的产生亦须经由库里亚大会的认可。

      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红色区域)

成立之初的罗马号称七丘之城,疆域仅局限在台伯河畔这七座小山丘包围的一片地区之内。疆域狭小的罗马面临着耕地不足、粮食短缺的问题,并且周围的城邦不断骚扰罗马城。


罗马建城时的七座山丘(今罗马境内)(分别为:帕拉提诺山(Collis Palatinus)、阿文提诺山(Collis Aventinus)、卡比托利欧山(Capitolinus)、奎利那雷山(Quirinalis)、维米那勒山(Viminalis)、埃斯奎利诺山(Esquilinus)与西里欧山(Caelius))

称霸拉丁姆—拉丁同盟公元前7世纪,古罗马拉丁姆(今拉齐奥)地区三十余个村庄与部落为联合防御建立了拉丁同盟。拉丁同盟最早由阿尔巴隆加城领导建立,是为对抗北边的伊特鲁里亚人和意大利人而建立的拉丁人城邦和部落的联盟。公元493年罗马共和国与拉丁同盟结盟并签订卡西乌斯条约。条约规定:罗马与全体拉丁城市建立永久和平,互相援助,共同对付敌人,均分战利品。后来,邻近的一支意大利人赫尔尼西人也参加了同盟,拉丁同盟成为罗马、拉丁城市以及赫尔尼西人的三方同盟。同盟建立后不久罗马发动了阿尔巴·隆加战争并获胜,这样罗马便掌握了同盟的领导权,确立了其盟主地位。

拉丁同盟

公元前754年

罗马建城前后(公元前754-753)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时亚平宁半岛上各民族的分布

意大利古民族简介

为了拓展领土,王政时期罗马同周边城邦一共进行过约30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战争是罗马人获取财富和领土的重要手段。王政时代共有七王:罗慕路斯、努马·庞皮留斯、托里斯·奥斯蒂吕斯、安库斯·马尔西乌斯、卢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库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前四位是罗马人,后三位是伊特鲁利亚人(塔克文王朝-公元前6世纪)。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塔克文通过暴力攫取了罗马王位,在全国实行恐怖统治,许多人遭无辜杀害,更多人遭到流放。塔克文的专制统治引起了罗马人尤其是罗马贵族们的强烈不满,最终在布鲁图的率领下,于公元前510年将塔克文驱逐,罗马的“王政时代”遂告结束。罗马的王政时代终结,标志着伊特鲁里亚人在罗马的霸权结束。

早期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133年

罗马共和国诞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Comitia Tributa)组成了共和国的三种权力架构。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从此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王,开始了由执政长官掌权的时代。这种全新的治理国家的政体形式,在共和国的历史实践中长达5个世纪之久。

公元前509年的罗马共和国

前500年意大利半岛

三次“维爱战争”征服意大利北部(公元前477-公元前396)

古罗马开国之战—维爱战争(公元前477-公元前396):是罗马共和国与伊达拉里亚人的战争。早期的古罗马文明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模式上都受到伊特鲁里业人的深远影响。罗马自公元前500年左右摆脱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但伊特鲁里亚人仍不断侵袭罗马,罗马人乃进行反击,因较大的战役均发生在伊特鲁里亚的大城市维爱( Veii ),故称维爱战争。较大规模的战争共发生三次。约公元前477年至公元前5世纪末,发生第一次和第二次维爱战争,伊特鲁里亚失利。公元前406年发生第三次维爱战争,罗马统帅卡米路斯( Camillus )率军围攻维爱城十年,最后用掘地道的办法于公元前396年攻陷该城,城市被掠夺一空,居民被卖为奴隶,该城的土地变成罗马国家的公地,分给平民,每人七犹格。维爱战争使罗马消除了北方的威胁,罗马的领土稍稍扩大至第伯河右岸地带。维爱战争标志着罗马军事扩张时代的来临,是罗马迈向世界顶尖强国道路上的第一个脚印。从此伊特鲁里亚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直至公元前283年罗马控制北部的整个伊特鲁里亚地区

维爱战争时期的意大利半岛格局

公元前283年罗马控制整个北部的伊特鲁里亚

波斯帝国的崛起和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在罗马王政晚期,共和国建成之前,地中海以东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既已崛起。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波斯人属印欧语系的一支,与今天的法国人和伊朗人有极强的血缘关系。约公元前18世纪末叶从中亚一带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7世纪尚为米底亚王国统治下的附属国。但在一系列改革突起之后,他们于公元前6世纪兴起,公元前55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统一古波斯部落,在波斯称王,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他们联合其他被米底王国统治民族如帕尔苏马什组联盟于前553-前550年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亚王国,建立了波斯帝国

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国灭掉吕底亚王国(公元前1200 - 公元前546年),统治了小亚细亚和爱琴海东岸的希腊城邦。由于波斯帝国的残暴统治,公元前499年,米利都发动起义,雅典支持米利都起义,希波战争爆发。公元前493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米利都起义。
米利都起义被镇压后,大流士一世以雅典支持米利都起义为由先发制人攻击希腊,于公元前492年派遣军队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南侵希腊城邦,但遭遇风暴,退回小亚细亚。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之甥阿尔塔弗涅斯横渡爱琴海,在马拉松平原登陆,马拉松之战,被雅典击败。
公元前486年10月,大流士一世去世,子薛西斯一世开始统治。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一世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攻希腊城邦。温泉关之战,薛西斯一世胜利,但也损失惨重。萨拉米湾海战,薛西斯一世战败。萨拉米湾海战是波希战争的转折。公元前479年,普拉提亚之战,波斯帝国再次战败。此后,希腊城邦连续反攻。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签署《卡里阿斯和约》,波斯帝国承认爱琴海东岸希腊城邦的独立,波希战争结束。
历经半世纪的希波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力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但是它却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希腊在希波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这也间接促成了后面“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146年或前30年)的来临。罗马文化正是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

波斯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公元前5世纪)

希波战争中的希腊

成长之痛—高卢人洗劫罗马城:(公元前390年,阿利亚河(Allia River)战役):维爱战争结束之后不久,罗马城就迎来了一个比伊特鲁里亚人更强大的敌人——高卢人(希腊称其为凯尔特人,属凯尔特人的一支)公元前390年,高卢的指挥官布伦努斯率军入侵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共和国。罗马元老院慌忙凑齐了一万多名士兵在罗马城外的阿利亚河岸迎敌。高卢军队只有三千多人,但大多数是骑兵部队,对罗马的步兵占据优势,很快就击溃了罗马军队。战后,高卢人洗劫了罗马城。后来高卢人因粮食供应不足、疾病流行在卡比托利欧山交战又被罗马人击退。高卢人洗劫罗马,是罗马建国以来第一次受到异族的蹂躏。罗马在经历了被洗劫这一“凯尔特冲击”之后,几乎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才彻底恢复了公元前390年之前的地位,且愈加强大,最终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半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三次“萨莫奈”战争(前343-前290)及贝内文托战役(前275)征服意大利中部:

萨莫奈战争罗马人为征服中部意大利而与萨莫奈人进行的战争。萨莫奈人( Samnites )系意大利人之一支,住于中意大利以东的亚平宁山区。在公元前354年他们和罗马人为了共同防范北方的高卢人而缔结了条约,是盟友。萨莫奈部落联盟势力逐渐壮大,并不断向罗马以南的坎佩尼亚( Campania,今坎帕尼亚)进行扩张势力,坎佩尼亚境内最富庶的城市卡普亚( Capua )向罗马求援以对抗萨莫奈人,于公元前343年与罗马结成联盟。罗马以援助卡普亚为借口,出兵坎佩尼亚,与萨莫奈人发生战争,史称萨莫奈战争(前343-前290)。萨莫奈战争共进行三次。第一次萨莫奈战争发生于公元前343-341年,战争未分胜负,后拉丁城市发生反罗马的战争,罗马被迫与萨莫奈人议和。第二次发生于公元前327-304年。这是一次残酷而持续较久的战争,最后罗马人得胜,萨莫奈人被迫割让土地。公元前298-290年发生第三次萨莫奈战争。这时萨莫奈人组成强大的同盟,加盟者有伊达拉里亚人、翁布里亚人和高卢人。罗马倾全力以战,公元前296年,在翁布里亚( Umbria )地区的森提努姆( Sentinum )展开激战,萨莫奈人及其同盟者遭到彻底失败,萨莫奈同盟遂告瓦解。公元前290年,罗马最后战胜萨莫奈人,萨莫奈战争乃告结束。至此,罗马占领了北至波河流域以南,南达路卡尼亚( Luca - nia )北境的整个中部意大利领土。

拉丁同盟战争(公元前340年-前338年)自前493年罗马加入拉丁同盟并签订盟约以来,罗马势力不断壮大,罗马的崛起逐渐稳固了其在拉丁同盟的霸权。联盟条约在公元前358年被修改,书面确定了罗马的领导权。这引起了其他同盟的不满,同盟中的拉丁人秘密地与坎帕尼亚叛军策划对罗马的战争。公元前340年,第一次萨莫奈战争结束后一年,拉丁同盟战争爆发,同盟者结成一个新的联盟,共同对抗罗马。拉丁人最终在公元前338年在阿斯图拉河上的安提姆战役中被击败。被迫离开坎帕尼亚的拉丁人搬到了拉齐奥,在那里他们对罗马军队进行了长期但不成功的抵抗。至此,拉丁联盟解体,并将其领土纳入罗马势力范围而结束,拉丁人获得了部分权利和不同程度的公民身份。公元前332年罗马执政官菲罗进行了对罗马新公民的注册,将原拉丁同盟成员分为全权公民、独立公民和半权公民三类纳入罗马公民团体中。罗马政治共同体建立。拉丁地区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的重要基地。

贝内文托战役(公元前275年):是皮洛士战争(前280-275年)中的一场决定性会战。皮洛士率领伊庇鲁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和少量凯尔特人组成的军队万余人在贝内文托对罗马执政官曼尼留斯率领的2万罗马军发起仰攻,由于战象被创,践踏己方,导致皮洛士失败,被迫离开意大利,狼狈撤回伊庇鲁斯。公元前267年,南意大利为罗马所征服,至此罗马成为西部地中海地区的强国。

485BC-265BC罗马的扩张

三次布匿战争消灭迦太基(公元前264~前146年)

意大利政治上的统一(公元前265年):除部分北方高卢地区,罗马已控制了波河以北的意大利所有领土,亚平宁半岛基本已落入罗马手中。罗马征服意大利全境。

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

自公元前八世纪迦太基帝国建立以来,便以腓尼基(今突尼斯北部)为据点,不断地向四面扩展,并开始称霸西地中海,成为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其商业贸易极其发达。当时迦太基与希腊分别控制地中海西东两边。在此后数百年间,迦太基与希腊为了争霸地中海而发生了数次战争,史称希腊-布匿战争。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希腊战败,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到布匿战争爆发前,迦太基已经控制了整个利比亚以及腓尼基人控制的其他非洲殖民地,他们的势力范围深入现在的突尼斯腹地,并据有西班牙南部西西里西部和北部、撒下岛、科西嘉岛等地区,并垄断了整个西地中海的海上贸易,从而成为成为地中海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大国家。罗马开始直接面对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的威胁,两国关系也开始恶化。


泛希腊殖民地-公元前8-6世纪(红色的城邦代表着是希腊及爱琴文化的殖民地,而黄色代表着的是腓尼基文化及其殖民地(地中海东岸和迦太基))

布匿战争前的迦太基共和国(264 BC)

三次布匿战争总路线图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88年,一群叙拉古(希腊殖民城邦)雇佣兵在玛尔美提的率领下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Messina),并脱离叙拉古宣布独立。 公元前264年,叙拉古统治者希罗二世围攻墨西拿叛军,迦太基应玛尔美提请求派来援军逼迫叙拉古军队后撤。罗马为维护海上霸权随后进攻此城,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在公元前264到公元前241这二十余年的布匿战争主要以海战的形式展开,两个势力在海上来回拉锯;之间,公元前255年,罗马曾经尝试攻打位于非洲本土的迦太基城,但以执政官Marcus Atilius Regulus被俘失败;同时,罗马在西西里本土的陆上战斗则屡获胜利,不断蚕食迦太基在西西里的势力范围。在公元前241年,当时的执政官Gaius Lutatius Catulus发动罗马共和国富有的公民捐资建立了新的舰船,并亲自率领新建好的舰队开往西西里,与迦太基进行战斗;这次迦太基的舰队被击败,迦太基被迫与罗马言和,交出了整个西西里的控制权并偿付大量赔款,西西里岛被划为罗马行省,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公元238年,罗马又夺取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合称为萨丁尼亚省。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三次中最著名的战争,又称汉尼拔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以西班牙为基地,准备反击罗马。公元前226年,迦太基与罗马缔结协定,双方以伊布罗河( lberus)为界划分西班牙势力范围,河以南属迦太基。但此范围内的萨贡图姆城不肯屈从迦太基而与罗马结盟,迦太基驻西班牙统帅汉尼拔( Hannibal ,前246一183)攻陷萨贡图姆,罗马乃于公元前218年向迦太基宣战,开始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率军从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公元前217年,汉尼拔在第伯河上游的特拉西美诺湖( Trasimenus )附近大败罗马军。公元前216年,在意大利东南角的坎尼( Cannae )地方又击败罗马军,两次战役使罗马蒙受很大损失,但罗马人克服困难,顽强应敌。公元前204年,罗马派军越海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奉召回国作战。公元前202年,在迦太基的札马( Zama )附近决战,汉尼拔败北。次年,迦太基被迫求和,双方签定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一切领土;将舰船全部交给罗马,并向罗马赔款,不经罗马准许,迦太基不得对别国作战。从此,迦太基的强国地位彻底被摧毁。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前201)时的亚欧大陆形势

第二次布匿战争线路


第二次布匿战争会战(218 BC)
汉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7-前183)关系图谱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这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战争。罗马主动进攻,从非洲登陆,围攻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三次布匿战争前后断断续续历时130年之久,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为关键的战争,是罗马由弱转强的重大转折,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旺的最终原因。一方面,地中海西岸的霸主迦太基被消灭并入罗马行省,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岸线,罗马的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其次,在海外殖民地上,罗马直接将迦太基原有的广阔殖民地接手,将其一切海外资产占为己有,罗马在经济实力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占有上在地中海地区独树一帜。这为今后罗马向地中海东岸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罗马向外扩张的大本营。此外,罗马对于迦太基的征服,对于其本国的军事实力是一个极大补充,尤其是在传统短板海军建设上。罗马收编迦太基海军,成为在陆军和海军齐头并进的军队建设。

第三次布匿战争后的亚欧大陆形势

            三次布匿战争(前264-前146)摧毁了地中海最大对手——迦太基,奠定了罗马的帝国基业。

迦太基遗址

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希腊(公元前214~前148年)

四次马其顿战争(前214-前148)扩张至小亚细亚:马其顿战争是罗马征服马其顿王国(巴尔干半岛中部)的战争。马其顿王国是约公元前808年阿吉德家族在希腊中北部建立的城邦。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前359年-前336年),统一了希腊各城邦。马其顿战争共四次。第一次(前214—前205):发生在第二次布匿战争(Second Punic War)初期,马其顿王腓力五世(Philippos Ⅴ,前221—前179年在位)与转战意大利的汉尼拔结盟反对罗马,缔结和约,双方宣布停战。第二次(前200—前196):在辛诺塞伐利(Cynoscephalae,在北希腊)战役中,马其顿战败,被迫接受停战协定。第三次(前171—前168):在皮得纳(Pydna,马其顿南部)战役中,马其顿安提柯王朝末代国王伯尔修(Perseus)战败被俘;几十座城市遭洗劫,大批居民被卖为奴。马其顿终沦为罗马属国。第四次(前150—前148):前150年,伪称为伯尔修斯之子的安德里斯库斯(Andriskos或Andriscus,即“伪腓力”)领导马其顿人起义,一度统一马其顿。2年后被罗马镇压,马其顿成为罗马一行省。

马其顿战争(214 BC)

经过四次马其顿战争,罗马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占领希腊全境,标志着马其顿王国的彻底瓦解和希腊化时代的结束。

公元前146年罗马共和国

三次布匿战争和四次马其顿战争后公元前146年版图

(公元前168年,马其顿王朝的马其顿本土亡于罗马。前146年,罗马占领希腊全境,标志着马其顿王国的彻底瓦解和希腊化时代的结束)

叙利亚战争征服小亚细亚(前192年-前188年 ):也被称为安条克战争、塞琉古战争 ,主要是罗马和塞琉古王朝国王安条克三世在希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间的军事冲突。随着马其顿王国 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败于罗马,安条克三世认为是扩张至希腊的好机会,从前196年起,这两大势力逐渐相互在台面下对抗,并试图与希腊诸多小势力结盟来扩大自身在希腊的影响力,最终引发罗马-叙利亚战争。战争最后由罗马获得彻底的胜利,安条克三世被迫签下阿帕米亚和约,使塞琉古帝国割让小亚细亚给罗马的盟国,也进一步确认罗马在希腊的霸权,更使罗马成为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的地中海惟一强国。

伊比利亚战争(公元前154-前133年)罗马征服西班牙:早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期间,罗马就多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获得了西班牙南部和西班牙东部。公元前154年罗马军队遭到凯尔特部落抗击,凯尔特卢西塔尼亚人曾得到胜利,前151年被打败。但在前147年至前139年,牧人维里阿修斯领导了 卢西塔尼亚战争(前149年-前139年),打败罗马军队,控制这一地区达8年之久。前137年至前133年,努曼提亚人又发动了反对罗马统治的努曼提亚战争 ,遭到罗马的血腥镇压,直到前133年, 努曼西亚保卫战后,努曼提亚人才停止抵抗。自此大部分梅塞塔高原北部地区被征服,并纳入近西班牙行省的管辖范围。罗马完成了除西班牙半岛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的征服。

伊比利亚半岛地形图

后期共和国:公元前133-公元前27年

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3~前121年):

共和国后期,其内部矛盾、腐化越来越严重,不断的爆发奴隶暴动,常年的战争也让大批罗马自耕农死伤惨重,破产者无数,兵源慢慢开始枯竭。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试图进行土地改革,随后遭到元老院的刺杀,改革失败。公元前122年,他的弟弟盖约·格拉古试图进行公民权改革,最后被元老院逼迫致死。改革失败。格拉古兄弟改革,冲击了豪门贵族的统治,提出了罗马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于罗马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让罗马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与统帅的依附关系变得更强,罗马军队慢慢开始军阀化,统帅们可以进行军事独裁。由此涌现出“前三巨头”、“后三巨头”,还爆发了一系列的内战,最终屋大维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并获得一系列权利,成为“奥古斯都”,罗马共和国最终变成了罗马帝国。

内乱:(前137-前71)

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西西里奴隶起义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在西西里岛爆发的两次大规模奴隶起义。第一次起义爆发于公元前137年。奴隶在恩纳城起义,叙利亚籍奴隶攸努斯被起义者推举为王。不久,与克里昂领导的阿格里琴托的奴隶起义队伍联合起来捣毁庄园,但不侵犯农民,得到贫苦农民的支持。据记载,起义军曾达20万人。起义军屡次击败罗马军队,占领了西西里东部和中部许多城市,建立新叙利亚王国,设立民众会和议事会。到了公元前132年,起义被罗马执政官鲁皮留镇压。第二次起义爆发于公元前104年,因西西里总督受贿中止释放奴隶而触发。赫拉克利亚城奴隶首先发难,拥立萨维阿斯为王,号称特里丰。后来,起义军与雅典尼昂领导的另一支起义队伍在特里奥卡拉城汇合,达3万人,并定都于此,设立民众大会和议事会。起义军及后转战西西里各地,但屡被罗马军击败。特里丰死后,雅典里昂统率全军。公元前101年,雅典里昂在决战中阵亡。其余部下坚持战斗,但最终战败。

斯巴达起义:公元前73年,发生了斯巴达克斯(色雷斯人,现保加利亚)领导的著名的奴隶起义。起义席卷了半个意大利,起义队伍最多时达到了15万人。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斯的军队被克拉苏率军围困在意大利半岛最南端的卡拉布里亚。被困的斯巴达克斯得知罗马元老院已派遣庞培和卢库鲁斯率军支援克拉苏,于是集合全体力量背水一战,向克拉苏发起决战,最终战败全军覆灭,斯巴达克斯战死,起义被残酷镇压。

努米底亚战争(公元前111年-公元前105年):亦作朱古达战争,公元前111年,在迦太基被罗马划为阿非利加行省之后,罗马和意大利的商人、高利贷者和移民者都来到这里,并同邻区努米底亚发生了较多的联系。他们的掠夺和搜刮激起了当地居民的仇恨。努米底亚国王米奇普撒去世后,国土被分成三部分,朱古达利用这种情绪,开始夺取另两人希延普撒尔和阿多尔巴尔的领地。努米底亚的内部战争影响到了罗马在非洲行省的利益,元老院决定派出军队平息动乱。最后在苏拉的镇压下于公元前105年,罗马人赢得战争,朱古达被活捉,努米底亚被分割,部分领土并入罗马。这场战争导致了后来大大影响罗马历史的盖乌斯·马略和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两人的崛起。

凯撒(公元前100~前44):凯撒是罗马共和国体制转向罗马帝国的关键人物。在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通过8年高卢战争(公元前58年-前50年)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并跨越莱茵河袭击了日耳曼(现在的德国)、渡过英吉利海峡到不列颠(现在的英国),最远曾到达日斯巴尼亚 (现在的西班牙)、托勒密王朝统治的上埃及。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遭到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6岁。

同盟者战争(Social War)(公元前91至前88年):也叫做意大利战争(Italian War)或马尔西战争(Marsic War),是一场从前91年至前88年由罗马共和国与许多义大利城市之间的战争,这些城市在过去的战争中是罗马的同盟。意大利同盟城市要求获得罗马公民身份,罗马人强烈反对。最后罗马共和国胜利,公元前88年,波河以南的义大利地区被统一在共和国之中,罗马公民身份扩展到整个意大利半岛。同盟者战争在古罗马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罗马从单一城邦经罗马-拉丁同盟扩张为罗马霸权下的意大利各自治、半自治的城邦和部落的罗马-意大利联盟。同盟者战争改变了意大利的全部政治外貌和制度,复杂异样的罗马-意大利“联邦”变成了全意大利统一的罗马国家。从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同盟者战争在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同盟(蓝色界限区)

意大利各城邦与罗马(中部橙色)位置(意大利同盟中主要包括马尔西人、因苏布雷人、威尼蒂人、维斯提奈人、萨莫奈人、卢卡尼亚人、布鲁蒂人)

凯撒征战高卢(公元前58年-前51年):公元前58年,凯撒出任山南高卢总督,随即向山北高卢大举扩张。前56年,凯撒征服了大部分高卢地区;前55年,凯撒越过莱茵河袭击日耳曼,同年秋试图进占不列颠,未果;前54年,凯撒再度攻击不列颠,尽管多次获胜,却未能控制该地;前53年凯撒镇压了高卢的多次起义;前52年,高卢各部落在维钦托利的领导下掀起了大起义,最初获胜,后被凯撒在阿莱西亚之战中镇压,这场战役标志着罗马赢得高卢战争的决定点。其完全胜利促使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51年将国土扩张到高卢全境。 

凯撒征服高卢的路线(公元前58年-前50年)   凯撒征服高卢,确保了罗马几个世纪不受来自北方的侵略,同时也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走向帝制的步伐  

公元前44年凯撒逝世时的疆土

卡莱战役(公元前53年)—罗马惨败于波斯:卡莱战役(Battle of Carrhae)为前53年罗马共和国和安息帝国(帕提亚)在卡莱附近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安息骑兵将军(Spahbod)苏雷纳在这场战役中,领兵彻底击败了由克拉苏指挥的罗马军队。这是持续时间近三百年的罗马-安息战争中的第一场战役,也是罗马历史中最惨烈的败仗之一。克拉苏不但是前三头同盟的成员,还是罗马最富裕的人。为了得到军事荣誉和财富,他在未获元老院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入侵安息。亚美尼亚国王阿尔塔瓦兹德二世建议克拉苏取道亚美尼亚,入侵安息。他没有采纳亚美尼亚国王的建议,企图直接穿过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实现计划。克拉苏的军队最终在卡莱(今土耳其哈兰)和苏雷纳的军队爆发战斗。人数较少的安息骑兵最终击败了人数较多的罗马军队。罗马军队的士兵,大部分都在战役中阵亡、被俘。而克拉苏本人,也在谈判破裂时被人杀害。他的死导致了前三头同盟瓦解,罗马内战爆发。

公元前53年罗马与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

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包括前三头同盟内战(凯撒内战)、后三头同盟内战(安东尼内战)

古罗马共和国后期,奴隶主集团间争夺统治权的战争频发。公元前88年,G.马略为首的平民派与L.C.苏拉为首的贵族派为争夺对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出征权而展开激战。苏拉派先发制人,强占罗马城,宣布马略为“公敌”,没收其财产。苏拉率军前往东方作战后,马略派乘机攻占罗马,捕杀苏拉的追随者。前83年,苏拉在打败米特拉达梯六世后回师意大利,马略派组织抵抗,遭失败。前82年,苏拉再次攻占罗马,成为罗马史上第一位大权独揽的终身独裁官。马略与苏拉两派间的战争至此结束。前78年,苏拉病故,罗马政局再次陷入混乱。前60年,庞培、M.L.克拉苏和G.J.凯撒秘密结盟,左右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同盟”。前58~前51年,凯撒出征高卢,聚敛财富,拥有重兵。前53年,克拉苏在对帕提亚(安息)的征战中战死,“前三头同盟”解体,凯撒与庞培间渐趋对立。前50年,元老院与庞培联合,令凯撒任期满后立即交出行省统辖权和军权,随后又宣布凯撒为“公敌”,并授权庞培招募军队保卫共和国。凯撒当机立断抢先于前49年1月10日率军南渡卢比孔河,进军罗马。庞培准备不足,偕大批元老逃往希腊。凯撒迅速占领罗马和整个意大利,随后率兵赴西班牙,消灭那里的庞培势力,解除后顾之忧,继而进军巴尔干。在前48年8月法萨罗之战中,庞培兵败,逃至埃及后被杀。此后三年,凯撒在北非、西班牙等地消灭庞培残余势力,在罗马建立个人独裁统治,破坏了贵族共和制,遭到部分元老贵族的反对。前44年3月15日,凯撒在元老院议事厅遇刺身亡。 

前43年初,凯撒之子G.屋大维(见奥古斯都)、M.安东尼和M.A.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后进军罗马,改组政府,获五年内处理国家事务的全权。他们以“为凯撒复仇”为名,屠杀大批元老和骑士,并于前42年秋在腓立比之战中打败贵族共和派军队。此后,三人间争权夺利。前36年,李必达的权力被屋大维剥夺。前32年,屋大维又与安东尼公开决裂,公布安东尼关于将罗马东方行省部分地区赠与埃及的遗嘱,通过公民大会剥夺安东尼的一切权力并宣布他为“公敌”。在前31年9月亚克兴海战中,安东尼和埃及女王被打败。次年,屋大维进军埃及,安东尼自杀,内战结束。长期分裂的罗马重新统一,屋大维成为罗马的唯一统治者。从此,罗马进入奴隶制帝国时代。

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简图

腓立比之战(公元前42年)

亚克兴战役(阿克兴战役,此战发生于公元前31年9月2日,地点为希腊阿卡纳尼亚(英语:Acarnania)北部阿克提姆附近的爱奥尼亚海海域。屋大维的舰队由玛尔库斯·维普撒尼乌斯·阿格里帕指挥,而安东尼的舰队则由他的爱人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所支援。)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

后凯撒时代到图拉真:前44年-公元117年疆土变化

帝国成立:公元前27年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了元老院,不久被谋杀,内战又起;公元前31年亚克兴之战,盖乌斯·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建立元首制,罗马共和国结束,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成立

罗马占领大不列颠:公元前55-公元43年

在高卢战争中,凯撒两次入侵不列颠(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未果。最终于公元43年罗马帝国时期成功占领不列颠岛。

公元43年罗马军团登陆大不列颠岛(公元前55年-公元前54年,凯撒二次入侵大不列颠岛;罗马帝国时期再次于公元43年入侵并真正征服大不列颠岛)

不列颠南部(今英格兰)地形图

公元84年再次征战大不列颠:

公元84年,阿古利可拉率领的罗马远征军向北推进,击败不列颠北部的加勒多尼亚人(古苏格兰人),在苏格兰东北部战役中最终征服了当地的一些骚乱的苏格兰部落。但此时'苏格兰高地要塞基本上仍是不列颠凯尔特人最后的自由避风港'。横亘于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建于2世纪上半期)建成后,更成为罗马文明与凯尔特文明的分水岭。长城以南,随着罗马统治秩序的巩固,凯尔特文化走向衰落,潜移默化地融入罗马文化;长城以北,凯尔特人仍延续着自己的文明。

罗马-不列颠在北方的军事组织(公元84年)

蛮族人对不列颠的入侵与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结束(383-410年)

征服西班牙—坎塔布里亚战争(公元前26年~公元前19年)是继伊比利亚战争(公元前154-前133年)之后,公元前26年屋大维对北西班牙山区发动的战争。最终于公元前19年,在阿格里帕的领导下取得征服坎塔布里亚(西班牙半岛西北部)的胜利,自此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终于完全处于罗马控制之下,标志着罗马在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战争结束。凯尔特-伊比利亚文明融入到了一个新文明时代一一罗马西班牙文明。在此后长达500年的时间里西班牙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

征战日耳曼-条顿堡森林战役(公元9年):前1世纪恺撒占领高卢使得日耳曼人成为罗马人的直接邻居。这个接触始终不和平。恺撒于前55年和前53年渡莱茵河对日耳曼人进行惩罚性进攻。但恺撒将莱茵河看作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边界。奥古斯都(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大举入侵日耳曼尼亚,一直征服到易北河附近。5年罗马在莱茵河以东设置日耳曼行省,总督瓦鲁斯试图引进罗马的租税与法律制度,引起日耳曼人强烈不满,遂于9年爆发起义。普布利乌斯·昆克蒂利乌斯·瓦卢斯率领罗马三个军团镇压,分别是第十七、十八、十九军团,日耳曼人在切鲁西部落的阿尔米尼乌斯(德国民间称赫尔曼·德·切鲁斯克 Hermann der Cherusker)领导下,阿尔米尼乌斯成功将瓦鲁斯及三个罗马军团引诱至莱茵河以东的条顿堡森林地带,罗马军团遭受埋伏全军覆没,统帅瓦鲁斯自杀。条顿堡森林战役是古罗马最强盛的时代所遭到的最惨痛的失败,此战役使强大的罗马停止扩张,放弃了征服欧洲的野心,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西方文明的版图大致形成。此后罗马人始终未能重新征服这个桀骜不驯的民族。

条顿堡森林战役概述图

条顿堡位于今德国南部的萨克森地区

日耳曼的扩张及分布(100BC-AD300)及罗马帝国领土(68BC-AD117)

德国地形图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征服了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地区,北面越过阿尔卑斯山,远及多瑙河,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成为囊括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的霸国,使地中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地的中心”,世界的中心。)

全盛时期:图拉真时代(98年-117年)

图拉真时代(98年-117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达契亚战争(101-105年):达契亚战争是罗马帝国征服达契亚(今罗马尼亚)的战争。公元前1世纪,布雷比斯塔逐渐将达契亚的达契亚人和盖塔人的部落联合起来,成立了达契亚王国。逐渐壮大的达契亚对罗马共和国的边境构成了威胁,公元85年-89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多米提安进攻达契亚,因受到达契亚统治者德凯巴鲁斯顽强抵抗而失败。图拉真上台后,再次发动了对达契亚征服的战争。第一次达契亚战争(101年-102年),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无法完全征服达契亚,图拉真最后与德凯巴鲁斯签订了和平条约。为了彻底消除达契亚的威胁,图拉真于105年发动了第二次达契亚战争,并最终征服了达契亚。达契亚并入罗马,成为罗马一个新的行省。图拉真为纪念征服达契亚,还立了图拉真柱以示纪念。

帕提亚战争(公元114-117年):是罗马-波斯(帕提亚帝国与后来的萨珊帝国)战争的一部分。达契亚战争之后,图拉真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亚洲,与帕提亚交兵。自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以来,帕提亚一直是罗马帝国的劲敌,两国之间战争不断,疆界时有变动。公元110年,帕提亚人控制了亚美尼亚,废除了原来拥护罗马的国王,另立一个新国王。争夺亚美尼亚就成了两国交兵的导火线。公元114年图拉真派兵占领了亚美尼亚,废掉了帕提亚人拥立的国王,宣布亚美尼亚为罗马的一个新行省,纳入罗马版图。他攻破帕提亚首都泰西封,并顺流而下君临波斯湾。然而,帕提亚旧臣和人民在115年揭竿而起,犹太行省也爆发了叛乱,令罗马军队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况。帕提亚叛军群起攻击罗马要塞,而塞琉西亚,尼西比斯和埃德萨的百姓则赶走了罗马驻军。图拉真镇压了叛乱,但在安插了从属王之后就匆匆撤回叙利亚了。图拉真在117年驾崩,他生前并没有机会巩固对新近夺取的土地的统治。在他死后,哈德良为了整合罗马帝国的领土,避免耗费巨资管理陌生的东方领土,因此将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及阿特罗帕特尼交还给当地统治者,并将幼发拉底河划为罗马势力范围的边界。

图拉真(117 AD)

图拉真统治时期帝国疆土(公元117年)公元117年的罗马帝国(红色区域);图拉真的一系列征服将达契亚、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全部收入罗马囊中,罗马领土达到极盛

康茂德的统治(180-192年):康茂德是公元二世纪末罗马帝国继五贤君之后的皇帝。康茂德执政的12年期间普遍不得元老院与一般人民的喜爱,同时代的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将其视为暴君,并结束了过去帝国五贤君时代的繁华。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更在他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将康茂德定位为造成国家衰亡的第一人。在公元192年的最后一天,康茂德遇刺身亡后,帝国便陷入了群雄的混战之中;并且罗马帝国传统的共和统治外衣再也不复存在,军事力量兴起,皇权与帝国蛮族化的情况已经无法避免。

三世纪危机:235年-284年

罗马帝国在3世纪又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表现为政治混乱和内乱外患加剧、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入分裂和瘫痪状态。安敦尼王朝末代皇帝康茂德被杀后,罗马就发生了皇位争夺战,近卫军、各行省纷纷拥帝自立。经过四年的混乱,潘诺尼亚总督塞维鲁得胜登基,建立塞维鲁王朝(193年—235年)。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政变的军人杀害。257年,帝国有过短暂的分裂后260年再统一。在灾难深重的235年—285年,大约有20多个人当过皇帝,其中只有一位不是因谋杀、战死或被俘而亡的。260年,高卢帝国崛起。到70年代,分裂出来的帕尔米拉帝国高卢帝国重新合并,帝国暂归统一。3世纪末、4世纪初的帝制改革多少拯救了帝国的命运:长期对蛮族和波斯人作战,收复了一些失地;稳定物价、为职业定级;还加强了城市的权力。此外,戴克里先用繁琐、庄重的宫廷礼仪,摒弃了“元首”的幌子,提升皇帝的权威。戴克里先皇帝和君士坦丁大帝力图求新,将松散的帝国建成有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支持的专制国家。然而,这时期的行政人员过于强调帝国东西方差异,对后来的“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30年,君士坦丁将首都东移至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帝国的权力中心实际东移了。他还在新都建立了一个与罗马的并列的元老院,实际上并不起作用,君主专制已经最终确立。然而,君士坦丁死后,皇位争夺战再次爆发。尽管狄奥多西一世时期国家得到短暂的统一了,但395年后帝国永久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08年斯提利科死后西部帝国失去了强势的将领,皇帝成了日耳曼雇佣军下的傀儡。

三世纪危机罗马开始分裂(分裂为高卢帝国、罗马帝国、帕尔米拉帝国)

三世纪外族入侵:

罗马帝国在内战、瘟疫和饥荒之后紧接着面对的是蛮族的入侵。一部分蛮族是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进入罗马疆域的(特别是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另一部分蛮族是由于被军事上更加强大的民族,例如萨尔马提亚人驱赶出他们原本居住的区域而进入罗马的。最终,伊利里亚诸帝稳定了边境局势。然而,蛮族向帝国内部迁徙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在前期,他们受到了帝国的密切监视并受到了帝国同化政策的限制。但后来进入罗马帝国的部落都同时携带了自己的武器装备,同时仅仅在表面上承认罗马帝国统治的权威性。

然而,与帝国在东方面临的威胁相比,自公元三世纪三十年代在多瑙河流域进行的长期防御性战争简直相形见绌。在帝国的东部,萨珊王朝的野心给帝国带来了相比于孤立的日耳曼人部落入侵更加严重的威胁,阿尔达希尔建立的萨珊比之前的帕提亚更具侵略性。三世纪萨珊波斯的崛起,可以说是三世纪危机的致命催化剂。在公元224年至公元226年间消灭了安息帝国之后,波斯国王阿尔达希尔一世想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胜利来继续巩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他在亚历山大·塞维鲁在位时就已经渗透入罗马领土,而在公元235年或公元236年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两座城市,即尼比西斯(今努赛宾)和卡雷(今哈兰)。

蛮族在三世纪入侵罗马帝国

三、罗马的衰微(公元284年,帝国由盛转衰)(从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一世再到查士丁尼)

晚期帝国(公元284年-公元395年)

公元284年,帝国由盛转衰:

       三世纪危机中,罗马帝国经历了长期的混乱与动荡。直到公元284年,达尔马提亚的战士戴克里先终于击败了所有的对手,以一系列改革暂时结束了罗马帝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危机。尔后几十年使帝国迎来了回光返照式的表面繁荣。戴克里先出身底层,成长于行伍,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官至禁卫队队长。284年被军队推举为皇帝。戴克里先对帝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建立了公开的君主制(共治)—有别于以前的“元首制(独裁)”帝制,戴克里先的改革奠定了后期帝国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启了晚期罗马帝国的新时代。至此戴克里先一统罗马混乱局面,进入四帝共治时代。

四帝共治(公元293-305年):公元293年戴克里先废除了帝位世袭及君王独裁的制度,创造性地实行四帝共治制:两位最高级的领导人(或称正帝)任职为奥古斯都及两位次级领导人(或称副帝)任职为凯撒,以其为奥古斯都的继承人,即全境共有四位领导人去分治东、西罗马帝国。这一举措暂时稳定了帝国,标志着三世纪危机的结束,但是却事实上分裂了罗马帝国。

四帝共治(293年-305年)

戴克里先四帝共治

君士坦丁再度统一罗马(公元323-324年):为了解决三世纪危机,戴克里先创造了“四帝共治”的模式。然而,当他逊位后,各方势力很快便混战在了一起。但仅仅几年以后,整个罗马帝国出现了多达六位的奥古斯都。在之后内战中,君士坦丁一世(306年至337年在位)于公元324年击败控制帝国东部的皇帝李锡尼(亚德里亚堡战役),进而使罗马帝国重归统一。在帝国平静下来之后,君士坦丁一世又对国家做了许多涉及政治、军事、宗教等改革,为后来罗马帝国的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来拜占庭帝国的崛起创造条件。

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在罗马帝国晚期,以元老院为代表的社会上层日益腐朽,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经济濒临崩溃,在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三世纪出现了一次大的经济危机,昔日繁华的古代商品经济结构彻底瓦解,罗马的城市生活破败,商业贸易萧条。罗马帝国东西部差异越来越明显。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庭的旧址上建立新的帝国首都(新罗马),改名为君士坦丁堡。随着新首都的建立,帝国东部与西部利益集团的分化倾向日益暴露,客观上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分裂。罗马大将狄奥多西在379年当了罗马帝国的皇帝。395年他死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给他的两个儿子。这样从395年开始,罗马帝国就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建都在罗马城。在西罗马帝国,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外族也在不断侵蚀。特别是从巴尔干半岛来的西哥特人对西罗马的威胁最大,410年,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罗马城内的奴隶乘机造反,西哥特人占领了罗马城。452年,匈奴军队进犯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又攻占了罗马城。476年9月,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多亚克废黜了罗马末代最后一个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拜占庭时期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罗马帝国的正统,随着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转移到了巴尔干)

中世纪罗马: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

罗马陷落(公元395-410年):罗马帝国的分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米兰去世,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分别由他的两个儿子进行统治,此后,两大帝国再也没能走向统一。

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王朝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把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罗马之劫(410年)【西哥特王国】:公元410年8月24日,西哥特人在其国王亚拉里克一世的带领下洗劫了罗马。当时,罗马不再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帝国早在286年就已迁都至梅蒂奥拉努,402年又迁都至拉文纳。然而,罗马城仍然保持着“永恒之城”和帝国精神中心的至高地位。此次洗劫是近800年来罗马第一次落入外敌之手。410年罗马洗劫被看作是罗马帝国的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以图卢兹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西哥特王国。714年,西哥特王国被阿拉伯帝国所灭。

罗马天主教教父圣哲罗姆(约公元347—420年这样描述被占领后的罗马

此时在遥远的大不列颠岛,由于同时遭到帕提亚(安息)和日耳曼人的入侵,罗马不得不撤离驻扎在不列颠的军团,结束了近四百余年的殖民统治。


蛮族人对不列颠的入侵与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结束(383-410年)

《狄奥多西法典》:公元429年,《狄奥多西法典》(拉丁语:Codex Theodosianus)颁布。该法典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对罗马法进行的汇编。公元429年3月26日,狄奥多西二世以及西部帝国共治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组织委员会准备编纂,并于438年2月15日公布。439年1月1日,法典开始于帝国东西两部分生效。该法典是西方法律史上第一部官方编纂并公布的法典(codex),是西方法律编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法律编纂史自此由法律时代进入到法典时代。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文明的转折点):公元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任皇帝,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从此,欧洲历史进入了封建统治的中古时代,被称为“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奥多亚克于476年在西罗马境内建立了奥多亚克王国,在名义上使意大利重新统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被认为是蛮族的入侵,这发生在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之下。在公元375年左右,一支游牧部族匈人突然出现在欧洲,攻击了欧洲的诸日耳曼部族,各日耳曼部族和匈人一道往南迁徙,最终瓜分了西罗马帝国。这支匈人被怀疑是当年被东汉和南匈奴驱逐而西迁的北匈奴人的后裔。

奥多亚克( Odoacer ,435-493):意大利的第一个日耳曼蛮族国王。475年他率众反叛篡夺者欧瑞斯特( Orestes ),476年被军队拥为王。这一年传统上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火亡的标志。奥多业克从汪达尔人手里收复了西西里岛,夺取意大利统治权,史称奥多亚克王国(476-493)。(此时东罗马帝国皇帝齐诺对于奧多亚克已经不再认可)。在东罗马帝国皇帝齐诺支持下,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489年),打败前来迎战的奥多亚克。经三年围攻于493年占拉韦纳,杀奥多业克,建立名义上臣属于拜占庭帝国的东哥特王国(493年~553年),辖意大利北部和中部。

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占据罗马,掌控意大利(493 AD)

蛮族入侵(民族大迁徙):4-7世纪约400年间在欧洲发生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一般认为始于公元375年来自亚洲的匈人入侵欧洲。

匈人(huns)在罗马帝国东北建立了匈奴国家,他们的统治机构很原始,军事力量却很强大。匈人占领了原属日耳曼人的地区(现在的德国)。在阿提拉时期,匈人南下罗马,被罗马主教劝说,折向高卢(法国),451年,在沙隆战役中匈人失败,退出罗马地区。阿提拉死后,469年阿提拉的儿子邓吉西克阵亡,帝国最终灭亡

匈人西迁(公元375年开始与日耳曼人发生冲突)

5世纪的欧洲人口大迁移期间,罗马先后遭到匈人(375年)、哥特人(410年)、汪达尔人(455年)和勃艮第人(472年)的入侵和洗劫。

欧亚大陆蛮族的入侵(公元4-5世纪)

罗马人将欧洲大陆文化落后的三个民族统称为三大蛮族,分别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

亚欧民族大迁移(公元5世纪)

凯尔特人最早进入西欧,并且占据了罗马帝国整个北方地区,今日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都曾经是凯尔特人的天下,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和凯撒的征服,凯尔特人的地盘最终只剩下苏格兰和爱尔兰,并且在动乱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从此再也无法对罗马帝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斯拉夫人主要占据了东欧平原,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按当时的迁移方向,和罗马帝国造成不了太多的利益冲突。唯独剩下日耳曼了,罗马人心中绕不过去噩梦般的存在。

现今瑞典南部境内、挪威西部境内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认为是日耳曼人的故乡。民族大迁徙时日耳曼人在高卢、意大利、西班牙和不列颠建立了许多短促的王国。一些日耳曼人甚至一直迁徙到非洲北部(汪达尔人)。所建诸国有:英格兰王国、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伦巴底王国、汪达尔王国。

日耳曼民族的原始居住地(大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时开始出现的北欧青铜器文化已有鲜明的日耳曼特征)

汪达尔人:与哥特人和匈人相比,汪达尔人对拜占庭帝国造成的直接冲击相当微弱,他们是日耳曼人,笃信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历史中一个被视为异端的派别),在上个世纪末,向西迁徙躲避匈人,而后在入侵并破坏高卢大片土地之后,于409年在西班牙定居下来,直到新即位的国王盖萨里克(汪达尔国王)于428年率领他的所有臣民,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约有十六万人,渡海来到北非海岸(公元429年)。(必须提及的是汪达尔人有一支舰队,也是唯一保有舰队的蛮族。)瓦伦提尼安与汪达尔人签订的承认帝国宗主权的和约未能持续多久。439年,盖萨里克撕毁和约宣称独立自治,建立了汪达尔—阿兰王国(439-534年),而这是所有其他蛮族统治者不曾做过的事。此后他还夺取西西里作为自己的属地。此时,定都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的他成了整个西地中海不容置疑的掌控者。此后公元455年,盖萨里克从海上出发北上,并于6月2日劫掠了罗马城。直到468年卡本半岛海战成功击败东、西罗马帝国,汪达尔人基本稳定了地中海霸权。

五世纪危机后蛮族入侵后的罗马

民族大迁徙的第二阶段发生于公元500-700年左右,此期间斯拉夫部落逐步迁徙入中欧更广阔的土地中,并且逐步扩张至东欧和南欧,使得欧洲的东部斯拉夫化。此外,阿瓦尔人及突厥部落也参与了这一阶段。阿瓦尔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人的支,属于鲜卑族,他们约在公元5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建立柔然汗国。突厥原本依附于柔然汗国。公元552年柔然被突厥打败。阿瓦尔人被迫西移,越过乌拉尔山来到东罗马边境。公元567年,阿瓦尔人和伦巴第人摧毁了大部分的格皮德王国。6世纪期间,伦巴底人与其赫鲁利人、苏维汇人、格皮德人、图林根人、保加尔人、萨尔马提亚人和撒克逊人的盟友们定居到了意大利。巴伐利亚人(Bavarian dynasty)和法兰克人紧随其后进入意大利,且法兰克人成功征服并统治了意大利的多数土地。保加尔人最初是2世纪时北高加索东欧大草原的的游牧部落,随着可萨人(大高加索山以北)西迁入东罗马帝国疆域,占据了下多瑙河一带的东罗马帝国土地,成立了保加利亚帝国。自此之后,巴尔干半岛的人口被不可逆地斯拉夫化,但仍然有希腊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在内的不少本土民族幸免于西南巴尔干的深山中。

阿拉伯人和拜占庭帝国开战早期(7世纪晚期到8世纪早期), 阿拉伯军队试图透过小亚细亚侵入巴尔干半岛,却为拜占庭和保加尔人的联军挫败于君士坦丁堡。在可萨人和阿拉伯人的持续战争(Khazar–Arab Wars)中,可萨人阻止了跨过高加索山脉征服欧洲(7-8世纪)。与此同时,摩尔人(西非,包含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却成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取道伊比利亚半岛侵入了欧洲,并在西班牙成立了倭马亚王朝。这些战斗为后面的一千多年划分了基督教世界和穆斯林世界的边界。在此后的多个世纪,穆斯林们节节胜利,最终于902年从基督徒手中夺取了西西里的大部分地区。

6-10世纪斯拉夫东迁、南迁

伦巴第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今瑞典南部。1世纪居住在易北河下游一带,5世纪初迁至多瑙河中游(今所谓奥地利地区)。6世纪初,他们到达潘诺尼亚,今匈牙利西部和斯洛伐克。568年春,在阿尔博因的领导下,伦巴第人联合其他日耳曼族群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占意大利北部。


伦巴第王国在751年疆域现代意大利基本盘是波河流域的日耳曼人国家(伦巴第王国-中法兰克-北方诸国),而不是罗马帝国的延续。罗马帝国的正统,随着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以后,就转移到了巴尔干,后来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攻占后,罗马的法统就彻底断了。今天意大利,尤其是中部和南部,还是继承了很多承袭自罗马帝国的文化)

晚期民族大迁移:895年左右开始的匈牙利征服喀尔巴阡盆地(Hungarian conquest of the Carpathian Basin)以及8世纪晚期开始的维京人的扩张(Viking expansion)则是民族大迁徙时期的最后一批大规模人口迁移。民族大迁徙中的非伊斯兰的移民在迁移后逐步基督教化,融入到了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欧洲秩序当中。

843年-大袭击之年(维京入侵路线及区域)(蓝色日耳曼国家、紫色罗马帝国、绿色伊斯兰国家)

蛮族对西方的不断入侵(公元9-10世纪)

四、帝国重回巅峰:公元527年以后(从查士丁尼时代到曼齐刻尔特)

强调:17世纪之前,东罗马帝国才是拜占庭帝国的正式称呼,后来为了区分古罗马帝国东部与这个希腊化的中世纪帝国,有学者提出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城,来作为东罗马帝国的称呼之一,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广泛使用。因此本文所讲的拜占庭帝国皆指“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的崛起:

罗马帝国晚期东、西两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平衡。东部更为稳定繁荣,而且文化水平也高于西部。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深重的社会危机,帝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逐渐东移。330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迁都拜占庭建立君士坦丁堡,命名为新罗马。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首都,成为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标志着拜占庭帝国正式建立。此后近10个世纪的历史中,拜占庭帝国先后经历了12个王朝: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王朝、希拉克略王朝、伊苏里亚王朝、弗里吉亚王朝、马其顿王朝、杜卡斯王朝、科穆宁王朝、安格鲁斯王朝、尼西亚流亡政府和帕列奥列格王朝。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帝国覆灭。

查士丁尼一世(约483—565):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527年-565年担任东罗马帝国皇帝。由于他收复了许多失土、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并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没,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罗马帝国历史从古典时期迈向中古世纪的的重要过渡。他废除了雅典学院以及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时期传承下来的职务。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君权神授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监察官、“国家之父”与“第一公民”的世俗社会形象。

在527年继位之初,查土丁尼一世虽然有重整罗马帝国和收复失地的意图,但他并没有制定套长期的军事战略。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来分忻,查士丁尼面临着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西边是日耳曼人占领的过去西罗马帝国的疆土,东边是伊朗的萨珊王朝,兵力不容低估。如果东西两线作战,查士丁尼没有获胜的把握。故不得已采取先同萨珊议和的方针,腾出手来再出兵西线的日耳曼王国。

查士丁尼继位前西面的日耳曼各民族建立的王国及北方的斯拉夫人


拜占庭在查士丁尼一世时期(527-565)疆土达到顶峰(查士丁尼大帝是第一位“拜占庭”的皇帝。

遏制扩张及收复失地:

外族的扩张及查士丁尼的征服与遏制扩张

第一次波斯战争(528—531年):公元224年,波斯贵族阿尔达希尔灭安息王国,建立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萨珊波斯继承了安息与罗马抗衡的传统,在亚美尼亚、小亚细亚、叙利亚边境与罗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致书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长达400年的罗马波斯战争正式开始

公元527年,刚刚继位的查士丁尼一世就任命22岁的贝利撒留为东征大元帅。528年,波斯先发制人,命大将扎基西斯率3万大军向拜占庭军发动猛烈进攻,在529年的尼亚比斯首次战役中击败拜占庭军,并直扑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战略重镇达拉城。530年的达拉之战,波斯大军全军溃败,后来从叙利亚沙漠方向发动的多次进攻也在贝利撒留的巧妙反击下失败。531年的卡利尼库斯战役,波斯挫败了贝利撒留的军队。532年双方媾和,拜占庭撤回达拉城驻军,向波斯支付1000磅黄金。

第一次罗马波斯战争之后,罗马又多次与萨珊波斯进行长达近百年的拉锯战,最终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日趋衰落,萨珊波斯遭到惨败,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国的铁蹄下灭亡。

查士丁尼继位前的波斯王朝

南征北非-特里卡梅伦战役(533年)第一次波斯战争(528-531年)结束后不久,查士丁尼一世决定从野蛮人手中夺回原有的西罗马帝国-向汪达尔人开战,并派在拜占庭-波斯战争中表现优异的贝利撒留担此重任。533年9月中旬贝利萨留在迦太基撞上汪达尔人的大军,经过三个月的作战成功在特里卡梅伦战役中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给予兵力庞大的汪达尔人以致命打击。特里卡梅伦战役是贝利撒留征服北非的决定性战役,这一战彻底击溃了汪达尔王国军队的主力,终于534年3月投降,汪达尔王国灭亡。

灭东哥特王国(553年):完成了对于汪达尔王国的再征服之后,查士丁尼并非马上就想收复整个意大利。由于拜占庭税吏的横征暴敛,北非的人民掀起了时间长达三年以上的起义。这牵制了拜占庭帝国大量的机动兵力,加上东面萨珊波斯和正北面斯拉夫人等蛮族的压力,查士丁尼大帝的兵力极为吃紧。535年,查士丁尼一世上位后乘机对东哥特王国发动战争,战败东哥特国王维蒂吉斯(536~540在位)。536年6月,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统帅贝利塞留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丧失60年的罗马城。540年再占领拉文纳。东哥特新国王托提拉于541年继位,并多次在对拜占庭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一度收复大半失地。553年在罗马将领纳尔西斯领导的塔吉那会战中托提拉战败身亡。555年意大利全境被东罗马帝国征服,东哥特王国灭亡。

535年哥特战争(535-555)

540年贝利萨留包围了拉文纳

远征西哥特:534年,贝利萨留为阻止西哥特王国援助汪达尔人,曾派军队占领直布罗陀海峡,但当时还没有征服西班牙的长远计划。552年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王国内部混乱,查士丁尼一世乘机占领了西班牙南部的海港和据点以及西班牙东南部的部分领土,包括位于西班牙地区的古代名城迦太基、马拉加和科尔多瓦、直布罗陀等地区并建立西班尼亚。部分地区在此后的72年中归东罗马帝国。

伦巴第王国(568-774):东罗马帝国在553年击溃东哥特王国之后,由于战线过长以及査士丁尼瘟疫(541-542)造成的打击,继位的皇帝査士丁二世( Justin Il ,565-578)无力保卫意大利。568年,另一批日耳曼人﹣伦巴底人( Lombards )在首领阿尔博因带领下进入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意大利,占领伦巴底和托斯卡纳等地,建立伦巴第王国(568-774),定都帕维亚。774年被查理曼大帝并入法兰克王国。

公元568年占领拜占庭帝国的伦巴第地区,建立伦巴第王国

阿拉伯帝国(632-1258)的扩张—阿拉伯-拜占廷战争(7世纪到11世纪-629年到1050年代,1169年

当拜占廷和波斯萨珊王朝在中东大打出手之时阿拉伯人在先知穆罕默德领导下从二者的夹缝中悄然兴起。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因倭马亚家族为核心的麦加统治集团的迫害,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今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各种争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后以麦加的穆斯林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玛,并定制以伊斯兰教原则定宪章,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公元633年有着“真主之剑”称号的哈立德袭取波斯在伊拉克边境的前哨重镇。这只是一次小战斗,但却揭开了穆斯林规模扩张的序幕,从此伊斯兰教便从贫瘠的阿拉伯半岛突出,席卷整个古典世界,仅用了一百年便占领了从阿特拉斯兴都库什的广大区域,其中经历了634年-638年阿拉伯人征服拜占庭所属叙利亚地区(雅穆克河战役)、639年-698年阿拉伯人征服拜占庭所属北非(埃及、昔兰尼加、阿非利加)以及676-718年对安塔托尼亚的进攻,三次围攻君士坦丁堡等,然而这一系列扩张也在8世纪中期随着拜占庭的恢复和倭马亚的内乱而吿终结。

750年前阿拉伯国家的扩张(按时间顺序)

穆斯林哈里发政权的扩张(750年)

750年欧洲(法兰克/拜占庭/伦巴第/阿拉伯帝国)

750年的东罗马帝国

636年雅穆克河战役之后,叙利亚、迦南和埃及快速沦陷,674年,拥有七大奇迹之一的罗德岛沦陷;697年,迦太基城沦陷;随后,整个北非都落入穆斯林之手。711年登陆了西班牙,从两个方向对欧洲发起进攻。718年,利奥三世经过一整年的苦战,依赖于精妙的战术,希腊火,以及保加利亚人的援军击破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以及732年的普瓦提艾(Poitiers)战役,墨洛温王朝下的法兰克领袖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击退伊斯兰军队,阻止了阿拉伯人向罗马帝国腹地进军的步伐。但此时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已经丧失了,一半以上人口沦为敌国的臣民,阿拉伯骑兵所过之处,城市和乡村也遭到致命的摧残。

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726年-815年):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的建立者利奥三世及其子君士坦丁五世,以在伊斯兰大扩张的惊天危机中重创异教徒,保卫了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并逐步收复失地闻名,堪称罗马和基督教的救世主。但他们所发动的圣像破坏运动却广受非议。公元726年,利奥三世颁布了《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中止了君士坦丁堡及各省的一切关于偶像崇拜的活动,这是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圣像、遗迹、圣骨、法衣被集中销毁,大批教会的土地被充公,剩下的土地亦必须交税,教会被取缔,大批修士还俗并结婚。随后,利奥三世又宣布没收意大利南部的什一税。730年,皇帝召开宗教会议,撤换了反对运动的大教长日耳曼努斯,代之以拥护运动的大教长阿纳斯塔西乌斯,并制定了有关的宗教法规,为此运动提供了神学理论方面依据。

随着圣像破坏运动的开展,帝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大为提升。在740年的阿克洛伊农战役,利奥三世布置的伏兵歼灭了包括阿拉伯人当时的名将巴塔尔在内的两万先头部队,从而彻底终结了阿拉伯人威胁帝国安全的时代。随后的君士坦丁五世是更加激烈的圣像破坏主义者,其军事成就也很可观,通过圣像破坏运动获得充足土地财富的军区制越发展现出威力来。746年,君士坦丁五世夺取了叙利亚北部的盖马尼恰马卡亚。747年,入侵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纵深地区。随后,君士坦丁五世又对保加利亚发起了长达数十年的猛烈进攻,为帝国收复了大片领土。815年,利奥五世召开宗教会议,恢复圣像崇拜禁令。直至843年,米海尔三世登位,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圣像破坏运动才走向终结。

尽管圣像破坏运动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通过这场运动,剥夺教会财产使边区军事贵族得到了强化,成为抵御阿拔斯王朝初期猛烈进攻的国之柱石。拜占庭帝国得以在阿拉伯人最为凶悍的百年间生存下来。

教皇国的扩张(756年-817年):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于476年被东哥特人奥多亚塞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处于无主状态。罗马基督教会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宗国的雏形开始在罗马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东罗马帝国对意大利展开征服活动,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查士丁尼大帝逝世后,伦巴底人于568年开始将东罗马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宗)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东罗马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廷皇帝相抗衡,教宗额我略二世甚至开除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东罗马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廷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教皇),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伯多禄的遗产”)成为教宗国的立国基石。751年伦巴第王国夺取拉文纳,并企图夺取教皇驻地罗马城。同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Pepin)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
应教皇要求,754年和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矮子)两次远征意大利,击败伦巴德人,夺回拉文纳,交还教皇,并于756年成立了政教合一的教皇国(教宗国)。拜占庭皇帝不能再随意插手罗马教会事宜,在基督教的地位被大大削弱。

教皇、伦巴第、法兰克王国

从此拜占庭对罗马教廷的影响逐渐降低,西欧特别是法兰克人对罗马的影响更为深刻。到了查理曼时期,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公元800年圣诞节当天为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使得法兰克帝国在法理上继承了西罗马帝国,并成为基督教的保护者。

教皇国的扩张(756前、756矮子丕平献土、757-817征服地)

保加尔人的扩张-克鲁姆的进攻(803-814):
克鲁姆 ,保加利亚大公,统治时期(803年—814年),他巩固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的联合,并颁布一部旨在确立封建制度的法典。克鲁姆大大地扩展了保加利亚的版图。
公元5世纪保加尔人第一次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东罗马-保加利亚战争随之爆发。在公元680年后,随着保加利亚王国向西南部的扩张,战争扩大。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东罗马帝国与保加利亚持续发生冲突并取得一些胜利,直到以克鲁姆为首的保加利亚时,东罗马帝国遭受了一连串的失败,克鲁姆相继占领谢尔的卡(809年,今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亚得里亚堡(811年)等地814年克鲁姆围攻帝都君士坦丁堡。他在米山布里亚战役中被拜占庭皇帝利奥五世击败。同年在战争中死去,他的儿子奥穆尔塔格后又败于东罗马帝国,被迫签定30年的和平条约。公元893年,另外一个著名的保加利亚皇帝西美昂在击败东罗马帝国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曾一度成为一个庞大的东欧帝国,但最终失败。
803年保加利亚第一王国
马其顿王朝(867年-1056年):马其顿王朝的诞生开创了东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二个最辉煌时期。
马其顿王朝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之一,其建立者巴西尔一世(Βασίλειος ο Μακεδών)延续了希拉克略王朝的军事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帝国的国防建设与君主集权,巴西尔二世击败保加利亚第一帝国,获得“保加利亚屠夫”称号。 巴西尔二世被认为是最有能力的拜占庭皇帝之一,他的统治是中世纪帝国的顶峰。到1025年,也就是巴西尔二世去世的日期,拜占庭帝国东起亚美尼亚,北到多瑙河下游平原,西至亚得里亚海,南至幼发拉底河和美索不达米亚。从征服保加利亚到吞并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部分地区,再到重新征服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和重要城市安提阿,拜占庭帝国的国力达到巅峰。但也由于帝国短视地征服了盟友亚美尼亚王国,导致东部边界从托罗斯山脉延伸至无险可守的亚美尼亚平原,丧失了军事缓冲区,给予了突厥人西侵进入帝国腹地的机会,加上频发的宫廷政变马其顿王朝最终在内外交困的境地下崩溃
马其顿王朝时的东罗马帝国领土的扩张

巴西尔二世时期拜占庭帝国

公元1000年左右欧洲

曼齐刻尔特战役(公元1071年8月26)——敲响帝国的丧钟

在马其顿王朝后期,巴希尔二世1025年去世后,拜占庭帝国开始走下坡路。不久,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便趁拜占庭军队士气低落和战斗力下降的机会对其进行侵扰。但是,对拜占庭帝国来说,更为严重和直接的威胁还是来自东面的塞尔柱突厥人。1040年,第一任塞尔柱首领图格鲁勒·贝格打倒了他们的原雇主伽色尼王国,征服了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塞尔柱苏丹国)。他们之后将目光投向小亚细亚地区,开始进攻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半岛位于东地中海沿岸,自拜占庭建国以来都是归其所有的。七世纪阿拉伯人崛起以后,小亚细亚成为了拜占庭抵抗阿拉伯人进攻的堡垒。君士坦丁十世时期,小亚细亚东部的亚美尼亚被塞尔柱人征服,还在叙利亚等地到处劫掠。1055年图格鲁勒夺回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并成功控制了这个已有数百年历史的阿拉伯帝国1064年,塞尔柱人攻陷了亚美尼亚的首府和最后的要塞阿尼,完全占领了这个国家。1071年8月,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同塞尔柱突厥人首领阿尔普·阿斯兰于幼发拉底河畔凡湖附近的亚美尼亚重镇曼齐刻尔特展开激战。虽然拜占庭军队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但其成分复杂,纪律松弛,加之罗曼努斯四世的政敌安德罗尼库斯·杜卡斯造谣惑众,扰乱军心,致使拜占庭军队全线溃败,皇帝本人被俘。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腹地及亚美尼亚领土都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此战是决定拜占廷存亡的关键,它最终导致了西方世界政治轴心的变化。

塞尔柱入侵路线-曼齐刻尔特会战(1071年)

从君士坦丁时代的极盛期,退缩至君士坦丁堡附近,一直坚持到1453年被奥斯曼人彻底征服

五、东部帝国的衰亡:公元1081-1453年

阿莱克修斯·科穆宁(1081年即位)与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马帝国曾盛极一时,后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于476年被日耳曼人所灭,而东罗马却存在了一千多年,是中世纪历史上有着辉煌文明的帝国。但到了11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面临西方诺曼人、北方佩彻涅格人、东方土耳其人的威胁。在帝国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081年,前任皇帝尼基弗鲁斯三世赏识的将领阿莱克修斯一世夺权即位,恢复了1057年创立的仅维持了两年后来又被篡位的伊萨克·科穆宁统治的科穆宁王朝科。科穆宁王朝是拜占庭历史上帝国全面衰弱之间的一个标志性时期。帝国在1071年的曼兹克特战役中的溃败是这一衰败的突出表现。但是在阿莱克修斯一世、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时期,帝国却经历了短暂的复兴,而后在1176年,随着帝国在密列奥塞法隆战役中的失败,这一复兴又戛然而止。最终伊萨克·安格洛斯(伊萨克二世)结束了科穆宁的统治。

1081年阿莱克修斯即位前夕拜占庭的疆域(1081年推翻了尼基弗鲁斯三世

1180年科穆宁王朝结束时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巴尔干的领土已部分收回

基督教的崛起——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年):

十字军东征是一场由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为夺回圣城耶路撒冷而发动的、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其本质是穆斯林民族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对抗。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后来逐渐传播到帝国全境。公元313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史称“米兰敕令”,392年狄奥多西大帝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公元481年国王接受基督教洗礼,法兰西王国成立,这使基督教与西欧人民的命运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皇帝查理曼在教皇加冕下称帝为“神圣罗马的皇帝”,教皇国与“罗马的人民”再次联系到一起。基督教的崛起使“古罗马人、希腊罗马文化”的欧洲,变成了“日尔曼人、基督教文化”的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灿烂辉煌的艺术、哲学、律法、科学、戏剧被彻底掩埋,基督教会思想压制下的黑暗中世纪一直持续到数百年后的文艺复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至1099年):

公元11世纪中期,随着伊斯兰的不断扩张,战争、疾病、饥荒在欧洲盛行。此时的耶路撒冷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每年仍有大批的基督信徒们为了“赎罪”以求上帝宽恕而到此朝圣。而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对基督徒的侮辱、屠杀、迫害亦随处可见。在遥远的西方,伊比利亚半岛上,基督徒收复失地运动已然在进行。在耶路撒冷的北方,1071年,拜占庭帝国在与塞尔柱突厥的对抗中随着罗曼努斯四世在曼齐克特大溃败而分崩离析,1073年,维齐尔统治下的法蒂玛王朝(阿拉伯帝国王朝)被塞尔柱土耳其人夺走耶路撒冷。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掌控大权后向罗马教会求援。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召开会议,公开谴责穆斯林在近东的暴行,呼吁基督徒东征穆斯林,收复圣城耶路撒冷。次年春天十字军东征开始。

在公元1096年,由“贫民十字军”及欧洲各国贵族和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分别出征。后者横扫了今天的土耳其地区,先后攻克尼西亚、多里留姆和安条克等地,最终在公元1099年6月抵达耶路撒冷,并在7月成功占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十字军在中东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以及埃德萨伯国等几个十字军王国。然而地中海东岸从埃及到叙利亚直到巴格达的土地都在穆斯林国家的掌控下,收复耶路撒冷的号召仍在伊斯兰中传播。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各队伍路线图。(由于君士坦丁堡是亚欧大陆的水路通衢,且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持海路输送大规模的军队,来自西方的十字军必须穿过整个拜占庭帝国,其中的摩擦、误会和敌意便不可避免地产生,这也逐步加深了11世纪教会分裂以来东西方的矛盾)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年)——1204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进攻拜占庭,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拉丁帝国建立公元1204~1261年)。这是为了取代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而建立的罗马天主教国家。拜占庭帝国亦被分裂为三个国家:尼西亚帝国(小亚细亚西部)、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今阿尔巴尼亚与希腊交界处)和特拉比松帝国(小亚细亚北部、黑海南岸)1261年,继承拜占庭衣钵的尼西亚皇帝巴列奥略家族的米哈伊尔八世灭拉丁帝国,恢复了拜占庭帝国,开启了巴列奥略王朝

1204年拜占庭的分裂: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特拉比松帝国和尼西亚帝国(三个红色区域)

十字军东征

教会

东部帝国在11-12世纪的反侵袭:

来自诺曼人的威胁:进入中世纪之后,罗马帝国的力量开始从意大利半岛撤退。这时,半岛的北部、中部教皇国和南部领地分别由不同的力量控制,呈现“三国鼎立”之势。政治、军事力量在这里来往纵横,很少有人能获得安稳的统一。10世纪开始,诺曼人开始集体南下,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尽成为他们眼中的肥肉。其中南部意大利是被诺曼化最严重的地方。1038年,拜占庭军队在希腊将军乔治·马尼克斯(George Maniakes)的带领下进军西西里,诺曼人以雇佣兵的身份投入战斗。完成反攻之前,公元1043年,马尼克斯在拜占庭内战中被杀。11世纪中后期,诺曼人中的奥特维尔家族不断坐大。1053年的奇维塔泰之战,教皇联军大败,利奥九世被俘,诺曼人第一次俘虏教皇。此役胜利巩固了诺曼人在南意大利的地位。1054年基督教东西(东正教和天主教)分裂,利奥九世去世,教皇与拜占庭帝国结成的反诺曼人联盟瓦解。1054东西教会大分裂,可以说使拜占庭方面已经对罗马死心。1059年,奥特维尔家族的奎斯卡德正式取得了罗马教廷的认同,被封为阿普利亚公爵。1071年,意大利南部港口巴里被诺曼人攻克,拜占庭的意大利首长区也就此终结。自6世纪查士丁尼一世收复以来,经历了500多年不断变化的东罗马(拜占庭)意大利占领区也彻底结束。1079年,奎斯卡德胞弟罗杰一世通过数十年的苦战,征服了西西里全岛,赶走了盘踞在此的阿拉伯人。此后,诺曼人开始觊觎拜占庭人在意大利半岛南部的领土,1130年,罗杰二世正式创建了地跨墨西拿海峡的南意大利王国,史称“意大利诺曼王朝—西西里王国(1130年至1861年)”。1156年,拜占庭帝国在中兴的科穆宁王朝统治时曾经短暂围困过巴里,但始终未能光复故土。1158年拜占庭派使者前往安科纳与西西里国王威廉(罗杰二世的四儿子)达成和平协议,从此拜占庭永久丧失了对意大利的宣称,帝国的军队再也没有进入国意大利。

诺曼人在南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的扩张:1000年和1084年

诺曼人征服之前的南意大利,东南角紫色区块为拜占庭领土,相邻的两国则是伦巴人建立的贝内文托公国(粉米色)和萨莱诺公国(英语:Principality of Salerno)(淡青色);教宗国(浅黄色)在11世纪中虽然支持罗伯特征服南意大利,但中部的史波雷托公国(淡粉色)和卡普亚公国(深米色)则到其侄鲁杰罗二世才征服

1084年罗伯特建立的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公国(南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是其弟罗杰建立的西西里伯国(深青色)、南部是快被消灭的西西里酋长国(淡青色);巴尔干西北边都拉斯(1081年)和科孚岛(1084年)也成为罗伯特的领土

西西里岛历史:公元前3世纪,西西里岛成为罗马的第一个省。535年,在与意大利的东哥德人开始敌对行动时,拜占庭将军贝利萨留(Belisarius)占领了西西里。不久之后西西里被拜占庭统治。965年,该岛被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征服。1060年,落入诺曼人之手,后逐渐被拉丁化。12~13世纪,该岛成为两西西里(或那不勒斯)王国一部分。18世纪西西里被波旁家族统治。19世纪,成为革命运动的主要中心。1860年,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的起义使该岛从波旁家族手中解放出来。次年并入意大利联合王国。1947年,西西里获地区自治权。

年表: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西西里岛。前550年至前450年——迦太基占领西西里岛西部。前415年至前413年——锡拉库萨战胜雅典。前264年至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占领西西里岛西部。前227年——在西西里岛西部第一个罗马的省被建立。前218年至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叙拉古于前212年的叙拉古战役沦陷,西西里岛完全被罗马占领。前136年至前132年——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前104年至前101年——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440年——汪达尔人来到西西里岛,476年后被奥多亚克驱逐;489年狄奥多里克进入意大利后西西里亦被东哥特人所得。535年——拜占庭占领西西里岛。827年——阿拉伯人来到西西里岛。1038年——拜占庭军队在希腊将军乔治·马尼克斯(George Maniakes)的带领下进军西西里,诺曼人以雇佣兵的身份投入战斗。完成反攻之前,公元1043年,马尼克斯在拜占庭内战中被杀。1091年——诺曼人开始统治西西里岛。1139年——西西里王国成立。1265年——安茹王族。1282年——阿拉贡王族。1412年——西班牙统治西西里岛。1713年——萨伏依王族。1720年——奥地利统治西西里岛。1735年——西西里岛重归西班牙。1816年——波旁王朝。1861年3月14日——西西里岛归意大利王国。1946年6月18日——意大利共和国建立。

西西里王国1154年


来自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人和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的威胁:

自从公元800年12月25日圣诞节,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大帝在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被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时,日耳曼世界便与罗马世界连接了起来。这意味着查理曼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奥古斯都·凯撒的合法继承人。从此便奠定了教廷与王廷对西欧进行教俗双重统治的体制。

查理曼加冕是基督教世界自476年之后第一次同时出现了两位罗马皇帝,从根本上冲击了拜占庭皇帝世界宗主权诉求的理论根基拜占庭在整个欧洲不论是法理上还是形式上,罗马正统性的地位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诩罗马帝国唯一继承者的拜占庭帝国激烈反对,并迟迟不予承认查理曼加冕。803年,查理曼夺取拜占庭在达尔马提亚的领地,此后两国冲突不断。803年至808年间,查理曼与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史称“尼基弗鲁斯和平条约”(Pax Nicephori),规定东罗马帝国控制威尼斯、达尔马提亚和南意大利,而法兰克人则控制罗马和拉文纳。尼基弗鲁斯虽然没有承认查理曼是西罗马皇帝,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东西方两个大国在意大利的和平。81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一世派使者称查理曼为“巴赛勒斯(当时拜占庭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等于承认了查理曼与拜占庭皇帝平等的地位。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三个儿子订立了凡尔登条约将帝国瓜分,其中日耳曼人路易继承东法兰克王国,成了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形。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1194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击败诺曼人,将其所属的西西里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并俘虏了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路易八世)。1266年,法兰西安茹的查理(狮心查理之子)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为西西里国王,随即挥师南下,杀了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二世的私生子曼弗雷德及孙子康拉丁,霍亨斯陶芬家族断嗣,德国皇帝的西西里易主法兰西。1269年,查理与各中欧王公建立反拜占庭联盟,并于1270年积极集结舰队进攻拜占庭。无奈地中海猛烈的风暴席卷西西里岛,查理的舰队也随之淹没。君士坦丁堡躲过一劫。1280年查理围攻了拜占庭西部重镇培拉特(今属阿尔巴尼亚)。当查理准备集结大军再次入侵时,西西里岛内部暴动,阿拉贡王国(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趁机占领西西里岛(1282年)。1285年,筹划夺回西西里岛的查理一世因病去世。西西里王国安茹王朝对东罗马的庞大计划就此告终。

1199年的欧洲

来自突厥人尤其是塞尔柱人的威胁:塞尔柱突厥人,是乌古斯人一个分支,八世纪西迁,以骁勇好战闻名,起初在咸海一带生活,是加兹尼王国佣兵。于西元1037年入主巴格达,其首领图赫里勒·贝格被哈里发封为苏丹。1071年8月,第二任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在曼齐刻尔特之战大败由罗曼努斯四世所率领的东罗马帝国军队,几乎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安塔托尼亚)。同年,塞尔柱人从法蒂玛王朝手中夺得圣城耶路撒冷。在突厥部族从东方大举移入的情况下,东罗马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向教宗乌尔班二世求救。教宗因此在法国克列芒发表演说,招募民众解放圣地耶路撒冷。该演说直接促成了后来的第一次十字军。第三任苏丹马立克沙一世则专注于与帝国东方的对手交战,他先后击败宿敌喀喇汗国、加兹尼王国,稳固塞尔柱在中亚河中地区的统治,使帝国的疆域达到极致。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了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和位于巴勒斯坦的的黎波里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十字军国家的建立大大缓解了塞尔柱人加于拜占庭帝国头顶的压力,拜占庭也在十字军的帮助下收复了部分安纳托利亚的土地,而且在12世纪度过了一段相对而言和平、繁荣的岁月。1092年,马立克·沙一世死后,塞尔柱帝国走向动荡与分裂,拜占庭向天主教会的求援使得塞尔柱人之后面对的是拉丁国家的协同防御。东西教派的协作使得塞尔柱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丧失了地中海沿岸的大部分领土。在此后的战争塞尔柱逐渐丧失了对中亚(卡特万之战)和波斯的控制。1194年,花剌子模帝国灭塞尔柱帝国。1243年,蒙古帝国击溃罗姆苏丹国的军队使之成为藩属。1299年罗姆苏丹国发生分裂并很快灭亡。

1355年前后的东罗马帝国疆域(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在崛起


中世纪西方的扩张(11-15世纪)

奥斯曼崛起与新航路开辟:

鉴于11-13世纪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蒙古人在西亚地区的长期拉锯,当年追随塞尔柱西迁的突厥部族,反而能够在十字军浪潮逐渐平息之后,在小亚细亚不断发展壮大。在塞尔柱人的几股势力中,有一支乌古斯人的分支卡耶部落的成员奥斯曼人部落由于大蒙古帝国的哲别和速不台、以及绰儿马罕、拜住、野里知吉带和阔里吉思的入侵而从其在罗姆苏丹国故土西迁,进入了小亚细亚最西部。1281年,奥斯曼·加齐(奥斯曼一世)成为这个部落的首领(苏丹)。1299年,奥斯曼利用罗姆苏丹国王室衰微这一契机,正式宣布独立,称“加齐”,建立奥斯曼王朝(奥斯曼帝国)

1301年,在巴菲翁(Baphaeon土耳其西北)附近,奥斯曼帝国首次与东罗马帝国发生直接冲突,并大败安德罗尼卡二世(拜占庭皇帝,1282年—1328年在位)138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取得大胜,势力深入巴尔干半岛腹地。只是后来,西亚帖木儿帝国的崛起打断了奥斯曼前进的步伐。1402年安卡拉战役,帖木儿对奥斯曼取得胜利,促使拜占庭再度获得喘息之际。不过,此时紧缩为一邦的拜占庭,早已无法御敌千里之外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灭亡,中世纪结束。

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逐渐占据了地中海东方的贸易航道。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相继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打破了奥斯曼人的垄断地位。从此,欧洲的战略重心由地中海逐渐过渡到大西洋沿岸。

13-15世纪拜占庭和奥斯曼的扩张

拜占庭的衰亡:

在查士丁尼时代,查士丁尼对内实行暴政,对外实行军事扩张,他的政治理想似乎在腥风血雨中变成了现实。但晚期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不仅使意大利更加残破不堪,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也使拜占庭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因此查士丁尼已很难维持这个庞大的帝国。他在西部占领区倒行逆施,要求归还原罗马奴隶主的土地,强迫奴隶和隶农归顺原主,企图靠法令复辟已经灭亡了的奴隶制。但法令并不能使奴隶制复活,相反,由于查士丁尼长期的穷兵黩武,致使军队势力大减,濒于瓦解,占领的西部又陆续丢失。6世纪后期起,拜占庭自身就面临着强敌压境的局面。7世纪时,斯拉夫人占据了巴尔干,帝国仅能控制地中海沿海地区及一些岛屿。阿拉伯国家兴起后,又从拜占庭手中夺去了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北非,帝国走向崩溃。此后很长时间这个国家又多次遭受外族入侵。在11世纪,帝国经历了一场重大灾难,在曼齐克特战役和随后的内战之后,其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腹地领土都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与此同时,帝国在意大利的最后一块领土被西西里的诺曼王国夺走,并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上屡遭袭击。这些事件促使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寻求帮助,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然而,对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共和国的经济让步削弱了帝国对其自身财政的控制,尤其是从13世纪开始,而与西方的紧张局势导致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军队洗劫君士坦丁堡和帝国的分裂。
尽管一些拜占庭的小型继承国幸存下来并最终在1261年收复了君士坦丁堡,但帝国已被严重削弱。从长远来看,突厥人在安纳托利亚的崛起最终催生了奥斯曼帝国,该帝国在14和15世纪迅速征服了前拜占庭中心地带,奥斯曼军队最终在1453年,在苏丹穆罕默德的领导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1453年5月29日,在经过近2个月的围城之后,奥斯曼帝国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

1440年前后,灭亡前夕的东罗马帝国疆土。(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罗马帝国作为一个国家的覆灭,1479年伊庇鲁斯的陷落则标志着希腊—罗马文明的消亡。

至此,整个罗马史完结。

附录:历代罗马皇帝及王朝年表

(因水平有限,如有错误不吝赐教)本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意大利卫星图

意大利地形

意大利行政区划

古希腊遗址(考古遗址、历史文化遗址)

罗马的历史归属(图片来自Wikipedia,可能有误,仅供参考)

欧洲袖珍五国


圣索菲亚大教堂,6世纪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

罗马名将贝利萨留

丹麦行政区划

罗马斗兽场

罗马天主教教堂,分别是米兰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圣马尔谷教堂与锡拉库萨教堂

希腊克里特岛

雅典卫城和狄俄尼索斯剧院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80641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N4y1j7nP/?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831444e3bad5224ac8721082b81442e4

https://wangchenguang.com/archives/48247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f97c8e2658e2a702f5c2c2bb

http://www2.zhihu.com/question/58334730

http://hrc.cssn.cn/book/202104/t20210427_5329864.shtml

https://guoxue.ifeng.com/c/7whhPL9m5a4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10/447793.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34730

《罗马史》〔德〕(特奥多尔·蒙森)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斯塔夫里阿诺斯)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

《拜占庭帝国史》 [美] A.A.瓦西列夫

《拜占庭三部曲》 〔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 )
《拜占庭帝国》 〔美〕拉尔斯·布朗沃思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英〕罗杰·克劳利
《罗马帝国的崛起》〔古希腊〕 波里比阿(约204BC - 122BC )
《世界史》〔美〕 麦克尼尔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03/22/79842040_1038491611.shtml
《欧洲中世纪史》〔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

Wikipedi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拜占庭帝国为何不能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
如何认识拜占庭与古罗马的关系?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 历史学 - 知识宝库考试论坛
欧洲历史脉络梳理
找到欧洲历史上各个时期最强大国家,便可以梳理清楚欧洲的历史
拜占庭帝国有12个朝代,国祚超过一千年,疆域覆盖亚欧非,到底归今天哪个国家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