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历史的20个真相
        和本文有关的更深入的历史思考见下文:
《中国文化的深沉结构》

1、定义人类文明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比较关注的是人类各个阶段的食物来源问题,这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是首要问题。

不同的食物来源或生产食物的动力来源决定着不同的文明形态。因此,我定义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采摘(狩猎)文明、农业(畜牧)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当前正处于商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交界,未来还将迎来智能文明。

2、采摘和狩猎本质上都是采集食物,畜牧和农业本质上都是复制食物。畜牧是较为低效的对动物的复制,农业是较为高效的对植物的复制。

在农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产量低下,劳作艰苦,人类的生活并不好过。

在坚持了非常漫长的时间之后,农业进入成熟阶段,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供应不足这一组矛盾,出现了剩余食物,并因此迎来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社会化分工。
3、社会化分工必然会产生阶级,阶级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新增了一个动力——阶层流动。至此,这个动力会成为关键动力,一直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并且这个动力将不会消失——即意味着,阶级不会消失。

4、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之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农业文明的发展程度。

以我国为例,考察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你会发现她具有形成封闭帝国的先天要素。为了更显著,一定要对比欧洲。

在地理条件形成的屏障之内,短暂的分裂将被长久的统一取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稳定,而稳定则需要特定模式的帝国。

5、秦始皇是个偶然,但帝国是必然。

这个观点的底层是地理决定论。秦始皇靠一己之力、一人之愿,无法构建一个帝国。当时的中国也不可能继续维持相互制衡的联邦,否则周王朝就不会覆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组建帝国,是历史的必然。但秦王朝注定短命。

6、在当下,痛骂秦始皇是一种正确。但是,秦始皇该骂的点是其残暴乖张、荒淫无度、杀害无辜,而非创建秦制。创建秦制非秦始皇一人之意愿所能为。

7、任何权力的底层都是暴力,没有例外。但仅仅依靠暴力,任何权力都没有办法长久维持,因此需要故事。

最初的故事全部跟神有关,这个神是人格化的,具有强大的力量,象征着绝对权力。

中国在商朝早期也讲神的故事,商朝末期开始讲“上天”的故事,到了周朝,故事的主角正式成为“天命”,此后延续两千多年。

8、暴力为权力提供了基础,故事为权力提供了稳定。

本质上来说,故事让权力可以合理地使用暴力,为权力拥有者提供了合法性。

在周王朝时期,故事通过周礼“演绎”出来,通过各种仪式使其深入人心。后来孔夫子要恢复的,就是这个周礼。受历史局限,夫子很天真,他也不想想,如果周礼真的有用,怎么会出现春秋?

9、后来,故事逐渐演变为法律,彼时的法律还很粗糙,但与今天的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维护其对应文明的秩序。

法律不为人类幸福负责,也不会为正义负责,只为秩序负责。幸福、公平、正义这些内容,是秩序下的衍生品。

10、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将其权力和王法伸入到疆域内的各个地区,妄图只依赖暴力和法律统治那么大的疆域,过于自负,注定失败。

刘邦的聪明在于,和各地望族达成默契——至此,家国同构成为维持帝国统治的核心操作。国有国法,是为王法;家有家规,是为家法。

朝廷和地方这一组关系中,地方指的是各地宗族,而非各地政府。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根源在此。

11、再次强调,中国古代社会自秦朝起,就不再是封建社会,而是帝王专制社会。帝王专制并非某个人的意志使然,而是所有人的“共谋”,是历史的必然。

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稳定需要专制,专制需要帝王,帝王需要稳定,所以选择与地方宗族“合作”。后来,又选择了儒家成为帝国稳定的一块基石。
12、董仲舒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或许真的以为“君君”所以“臣臣”,他或许真的以为在帝制之下,臣子还能像周王朝的三公那样制约王权。如果他真的这么以为,只能说他和孔夫子一样天真。不论怎样,董仲舒对帝制的“贡献”绝不比秦始皇小。

13、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职责就只有一个——为帝制服务。一方面巩固皇权的合法性,一方面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皇帝是老板,贵族是股东,百姓是被收割的群体,官员是打工仔。打工仔的最高职位是CEO,即宰相。在帝制王朝下,CEO很危险,因为帝王没有商业文明时期大老板的觉悟。

14、地方的父权即是朝廷之皇权的影子,绝对权威,不容质疑。在知识分子界,树立了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师权”。

师权、父权和皇权,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其中,师权和父权都在为皇权服务,是皇权的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质疑”是为“忤逆”,从根源处已经决定了这一点,这造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在读“死”书,行“愚”孝。

读死书这一状况,在今天并未有多大改善。

15、儒家读书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能谋取一个给皇帝打工的机会,此谓——学而优则仕。

古代知识分子十年苦寒只为当官,今天的诸多学子苦学十六年,也有很多去了街道办。这一点变化倒是不大。国人有官瘾,本质上是权力欲和攀比心的复合体。

16、古代官员分两种,一种清楚自己的角色,另一种不清楚。

清楚自己角色的官员知道自己服务的是皇帝,而不是百姓,所以升迁比较快,善于讨得上峰欢心;不清楚自己角色的官员读圣贤书读傻了,一边叼着皇帝扔出来的骨头,一边嚷嚷:我为苍生说话,我为百姓代言。

最高的虚伪是,连自己也被自己骗了。

17、独尊儒术后,儒家走向虚无。

这是农业帝制造成的,他们要么逃离,要么就选择虚无——伪。儒家爱面子也是真的,他们当官不仅为了俸禄,更是为了面子。

皇帝是掌握着众人面子的那个人,他想让谁荣宠,谁就可以荣宠。因此,在帝制时期,按趋势来说,官员成为奴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尤甚。

18、中国文人向来喜欢喊口号,这跟他们读所谓的“圣贤书”有关。

宋朝张载有四句话叫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算是古往今来最高级的口号了,让儒生听了,恨不得原地暴起,夜以继日。

但这铿锵二十字在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面前,原形毕露,空话套话再好听,也抵不上一个事实来得深刻。
19、搞历史的很容易把自己搞成上帝视角,听历史的也容易把自己听成上帝视角。但是历史,尤其是古代史,真实性能达到80%那就非常逼真了。就这80%真的历史,还是挑挑拣拣写出来的,想要还原当时的各种情况,基本没戏。

20、历史远不如人性真实,概念远不如规律真实,口号远不如行动真实。看人,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世间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不过是普通人撞上了一系列巧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与秦始皇历史贡献比较
两千年不停改朝换代的华夏文明,为何却陷入漫长的历史停滞
拿破仑几乎打下了整个欧洲,为啥他不学秦始皇,建立一个大一统帝国?
“皇帝”到底是个啥?
中国古代士大夫出仕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