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动驾驶L2向L2+、L3过渡,激光雷达成主流、光学组件先行受益

需求角度:对于下游车厂来说,自动驾驶配置激光雷达成为主流选择。

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自2021年4.6亿元增长至2025年5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5.7%。

供给角度:技术和成本可以支撑激光雷达开始进入规模普及阶段。

激光雷达上游中光学组件由于其本身产业的成熟度和发展进度,有望成为国内厂商最先突破环节。

投资机会:永新光学(激光雷达镜头出货量破万)、炬光科技(已有产品实现量产上车)、光库科技(光纤激光器配套无源器件)、舜宇光学(车载光学领军厂商)、天孚通信(布局光学元件和模块封装环节)、腾景科技(精密元件产品已完成送样);同时可关注蓝特光学、水晶光电、福晶科技、长光华芯(拟IPO)等。

一、自动驾驶L2向L2+、L3过渡,激光雷达已成主流配置方案

汽车产业呈现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新趋势,电动化为基础,网联化可实现大数据的收集,助力实现智能化出行,最终达到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所谓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是摆脱人的控制,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汽车的自动安全稳定运行。

从自动驾驶的硬件结构来看,可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控制层三个层次,其中感知层是前提和基础。L3级别是进入完全自动驾驶的开始阶段,对于车身周围环境信息感知要求将明显提高,激光雷达重要性开始凸显,是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利器。

1.需求角度:当前自动驾驶处在L2向L2+、L3过渡阶段,激光雷达作为智能化进阶之利器,是大部分主流车厂选择的配置方案。L3与L2的差异更多是让车辆负责主要周边监控,L3更强调感知层的作用,利用传感器准确传输驾驶周围信息。目前在L3级别感知层的实现路径上,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视觉派:特斯拉选的方案,强调“弱硬件强算法”,不使用激光雷达;

2)激光雷达派:使用激光雷达,强调“强硬件弱算法”。考虑特斯拉先发优势和算法优势,增强硬件部署是最有效且最快实现追赶的方案,目前激光雷达是除了特斯拉以外大部分主流车厂的共同选择。

2.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受益于自动驾驶行业发展,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自2021年4.6亿元增长至2025年5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5.7%。

以低速封闭场景下的功能探索为基础,主机厂在逐步推动辅助驾驶应用场景的多元化,预计2025年乘用车辅助驾驶渗透率或超60%,感知功能的升级推动传感器硬件性能的提升。

激光雷达与其他传感器的结合可降低感知误差,提供的点云信息可帮助感知模型在物体检测&语义分割、目标行为预测、车辆定位上提供更高的准确度。

商业模式:汽车供应链中主机厂的参与度逐渐加深为激光雷达企业带来了直接与主机厂合作的机会,不同厂商依据自身实力选择不同的服务策略,逐步向Tier1供应商靠拢,为主机厂提供整套感知解决方案。

3.供给角度:技术成熟+成本下行,为车载激光雷达开始进入规模普及奠定基础。

1)技术角度:从机械式向固态迁移,激光雷达技术不断成熟,可逐步满足车规要求。当前已有混合固态MEMS方案过车规要求,随着技术的成熟,过车规的难度会逐步降低;

激光雷达将依次解决扫描、探测、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固态扫描模块已较为成熟,相关产品逐渐通过商用反馈进行工程改进。半固态激光雷达的商用可以帮助激光雷达厂商在早期积累车载使用经验,帮助后续固态激光雷达产品的设计做到与主机厂需求更好的契合。

收发光学方案的发展则涉及基础学科知识的积累,需要大量实验组合确认可商业化方案。而半导体集成技术及光子集成技术可使激光雷达的成本快速降低,并实现激光雷达的模块化生产组装。

2)成本角度:2020年起价格已有明显降低。最早一代的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在刚推出的时候,如Velodyne的机械式激光雷达产品单价往往在万元美金以上。2020年CES展会期间,多家参展供应商发布的车载激光雷达价格明显下探,部分单价已在1000美元以下。

4.产业链角度:光学组件价值量占比不低,且有望成为国内厂商最快突破环节。从激光产业链角度来看,激光雷达上游主要是光学组件和电子元件,核心组件主要有激光器、扫描器及光学组件、光电探测器及接收芯片。

结合第三方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在激光雷达中光学组件平均占比有望超过20%。解析激光器及各类芯片环节,虽已有国内厂商出现,但整体市场还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而光学组件,由于基础深厚,成本管控能力强,有望成为整个产业链当中首先突破环节。

激光雷达行业已经处在量产的开始阶段,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光学系统作为发展最为完备的产业链环节,有望率先受益。对于光学相关公司筛选,从三个角度考量:

产品能力:激光雷达里面的光学部分可简单划分为元件、组件和部组件三类,价值量依次提升。(元件指基础的光学元件,如滤光片等,组件是在光学元件基础上进行组合,如镜头等;部组件在光学组件基础上完成模块的制造或者整机代工,如发射模组等)光学厂商的产品能力决定了其在激光雷达里所能提供的价值量高低。

介入时间:汽车是一个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其方案从开始设计到最终量产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且一旦最终确定好供应商,轻易不会更换。因此能够在较早时间和下游厂商进行合作并保持紧密联系,将有望在同类厂商竞争中脱颖而出。

研发投入程度:激光雷达作为一个新兴应用市场,我们认为公司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在一个全新赛道是否能够取得重要位置。

涉及注标的:永新光学(激光雷达镜头出货量破万)、炬光科技(已有产品实现量产上车)、光库科技(光纤激光器配套无源器件)、舜宇光学(车载光学领军厂商)、天孚通信(布局光学元件和模块封装环节)、腾景科技(精密元件产品已完成送样)、蓝特光学、水晶光电、福晶科技、长光华芯(拟IPO)等。

图:激光雷达产业链

图片来源:、申万宏源,注:营收规模采用各自厂商最新公布结果(2020年财年)

5.核心标的详解

1)永新光学:激光雷达镜头出货已破万

2018年已与激光雷达厂商实现合作,2021年激光雷达镜头出货超万件。通过公司年报梳理,我们发现公司早在2018年就已经和激光雷达厂商Quanergy达成合作(考虑到公司2018年上市,或在此前已经有相关业务合作),布局相关业务,到2021年实现小批量供货,共历时3年。

根据公司公告,2021年公司激光雷达镜头出货量为1.19万件,对应营收规模为320万元(不包括供应的激光雷达其他光学元件组件)。从光学部件提供商延伸至激光雷达整机代工是下一阶段突破点。

当前公司车载激光雷达镜头及光学部件仍处于小批量验证阶段。当前随下游客户业务的实际进度逐步推进,公司已经将激光雷达客户群体扩展至轨道交通和工业领域,未来有望将产品从以部件为主扩展至激光雷达整机代工。

2)炬光科技:光源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

技术领先:炬光科技拥有车规级汽车应用(激光雷达)核心能力。公司拥有车规级激光雷达发射模组设计、开发、可靠性验证、批量生产等核心能力,并通过首个量产项目积累了大量可靠性设计及验证经验。

下游多家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已有产品进入量产阶段。

当前,炬光科技已与北美、欧洲、亚洲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或建立合作项目,包括美国纳斯达克激光雷达上市公司VelodyneLiDAR、Luminar、福特旗下知名无人驾驶公司ArgoAI等,其中激光雷达线光源产品已与多家客户建立新产品开发项目,公司2016年起开始研发的高峰值功率固态激光雷达面光源已与德国大陆集团签订批量供货合同,现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3)光库科技:光纤激光器无源器件或延伸至激光雷达

公司在光纤激光器行业深耕超过二十年。光库科技成立于2000年,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光纤激光器市场,行业深耕时间超过二十年。当前公司在光纤激光器中所提供的多款无源器件(隔离器、光纤光栅等)行业市占率领先。

激光雷达技术演进或带来公司光器件应用市场横向拓展。根据上文分析,选择1550nm波长的激光雷达是当前激光雷达的发展路线之一,而这类激光雷达的光源就是光纤激光器,因此公司的隔离器、合束器、耦合器等光纤器件产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无人驾驶激光雷达领域,未来若1550nm激光雷达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光器件产品有望收获新增量市场。

4)天孚通信:布局激光雷达元件和模块封装

公司作为传统的光器件厂商,拥有完整的光通信行业光器件研发平台,当前公司利用在基础材料和元器件、光学设计、集成封装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积累,将产品应用领域逐步拓展至激光雷达和医疗检测新领域,在激光雷达领域,公司可提供产品包括基础元件类和集成封装器件产品。

5)腾景科技:激光雷达光学元件完成送样

公司成立初期以平面光学元件为主,重点服务光纤激光领域。2015年后公司拓展光通信领域并突破核心技术,2018年后公司开始向激光雷达、消费类光学、生物医疗等领域进行拓展。目前公司主要为激光雷达客户提供各类精密光学元件,产品大多在送样或小批量验证阶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晶科技研究报告:激光晶体领先,光学元件升级
仕佳光子:4通道AWG芯片及组件已批量配套国际主要硅光模块企业
光学器件的AI算力“追光者”,腾景科技: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及海外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激光电弧复合焊:1.1-激光和激光焊
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