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趵突泉[bào tū quán]

济南三大名胜之一

趵突泉(Baotu Spring),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趵突泉泉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泺源堂前。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形成长方形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米/天。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泺源堂、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景点。

趵突泉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2013年,以趵突泉为代表的“天下第一泉景区”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9月5日下午,趵突泉泉群省级地质公园揭牌开园。

中文名称

趵突泉

外文名称

Baotu Spring

地理位置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58亩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

曾巩

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

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

发展沿革

2002年,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的记载可上溯至商代,迄今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趵突泉旧照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

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在《齐州二堂记》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相传乾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停喷经历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后来,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断涌,不过,在济南7·18暴雨事件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

2010年9月24日三窟迸发景象

2014年12月26日,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跌至27.95米,连续13天跌破28米橙色警戒线,达到2003年趵突泉复涌以来同期最低水位。2014年济南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减少三成以上,这使持续喷涌了11年的趵突泉再次面临停喷危机。

2015月2月8日,趵突泉面临停喷,地下水盗采加重。3月22日至6月6日,趵突泉水位曾连续11天失守红色警戒水位。6月6日,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7.65米,再次逼近27.6米的红色警戒线,比5月12日下降了28厘米,较2014年同期低了37厘米。6月,由于天气干旱,济南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湖面出现“鱼儿泥上爬”的现象,鱼儿露着脊梁在泥水中游。

2016年4月2日,济南趵突泉水位跌到了27.38米,跌破又一个重要关口,趵突泉的三个喷口仅有微弱的水纹。另一个名泉黑虎泉水势大降,西侧兽头已经彻底断流,另两个也十分虚弱。7日,济南趵突泉水位降至27.47米,比去年同期低21厘米,处于2003年趵突泉泉水持续喷涌以来的最低水位。为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济南市相关部门首次调用长江水补源,每天补源量达到30余万立方米。

2015年15日下午,雨后的趵突泉水位大涨。趵突泉水位早晨涨至27.49米,比前一天涨7厘米,比十几天前的最低实时水位27.17米暴涨32厘米,渐渐脱离停喷危机区。

2017年11月,趵突泉水位已连续8天处于橙色警戒线以下,创下自2003年泉水复喷以来历史最低水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米,提前3个月跌破橙线。

水位新高

2005年趵突泉开始水位持续上涨,水位出露标高达到29.94米,突破最高水位记录29.90米,创下2003年复涌以来的新纪录。

2010年9月10日,游客在济南趵突泉参观游览

2005年7月以来,趵突泉水位开始回升,尤其是7月中旬开始,水位几乎每天都在升高。随着水位的上升,曾是济南八景之首的“趵突腾空”景象重新涌现,三窟迸发、喷涌而出的泉水腾空达到40-50厘米。

2010年9月23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01米,创1966年以来最高水位记录。

2014年9月,趵突泉6日水位达到28.31米,以高于停喷水位线27.00米1米多的成绩。趵突泉自2003年9月6日复涌以来,至2015年已持续喷涌12年,创下了近40年来泉水连续喷涌的最长纪录。

2016年8月17日,雨后的趵突泉水位升到了29.14米,一夜之间上升27厘米。狂喷的趵突泉群在初秋清凉的空气中形成团团白雾,三股水“水涌若轮”,再现了历史上的著名景观“云雾润蒸”。

2019年8月13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就到了28.44米。14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到了28.54米,这个水位比2017年的28.35米,2015年的28.05米和2018年的27.98米都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市中心,泉城广场西邻,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北邻五龙潭公园。

泉池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分三股涌出平地。趵突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及其周边形势

地质条件

趵突泉的泉涌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济南南面是山区丘陵,有千佛山,北面是黄河和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济南市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石灰岩以大约30°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为济南泉水的水源。

趵突泉

在平原下的岩浆岩,组织很紧密。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了这些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之一。

水文特征

趵突泉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水量巨大,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米/天,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质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烟雾,济南人称之为“云蒸雾润”。

主要景点

正门

趵突泉的南大门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帝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趵突泉正门

观澜亭

观澜亭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南,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

观澜亭

碑亭

观澜亭前水中矗立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木牌楼,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

趵突泉边还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历城王钟霖所题。

亭碑

观澜桥

观澜桥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风格建造,东西构架。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观澜桥

广会桥

广会桥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历乘》、《崇祯历城县志》均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的记载。

龟石

龟石是元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四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

龟石

泺源堂

泺源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姜祠或称娥英祠。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任齐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

泺源堂

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

来鹤桥

来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系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置雕花石栏。

白雪楼

白雪楼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文学家李攀龙所建。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

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语《陆地诗词》(174)咏趵突泉(书法舞蹈版)
每天7万立方米,趵突泉的水哪里来的,是不是在下边埋了个水管?
美丽的七十二名泉泉城济南
趵突泉水位破30米大关 刷新56年来最高地下水位纪录|国庆假期|趵突泉|济南|黑虎泉|保泉|名泉
济南趵突泉/黑虎泉水位齐上28.86米 如此胜境岂能不约
济南行(三)趵突泉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