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037):四海九州——释“州”

本文约420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朱英贵

“四海九州”是指代全中国而言,并非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特别是“州”与“洲”有所不同,因为地球上的“洲”多一个水(氵)旁,是指四周被海洋水域所包围的陆地。其实“州”字在造字之初原本是表示水中高地的意思,相当于某个水域中的岛屿,比如长沙湘江江心的橘子洲,南京白鹭洲公园内的湖心岛之类,不过这些个“水中高地”如今都不叫“州”,而改称为“洲”或者“岛”了。但是“州”字的构字理据确实是“水中高地”的意思,也就是说“州”是“洲”的本字,表示四周被水域包围的陆地原本是用“州”字的,这需要借助它的古文字字形来梳理“州”与“洲”的演变兴替。

一、“”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州”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州”字描摹的是河道之中有一块陆地,两个字形表现的都是在“川”的中间急流处有一小岛,这就是“州”,可见“州”字的本义就是水中陆地。

金文“州”字跟甲骨文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构字理据,只是有些字形由于铭铸的原因而将水中陆地表现为实体形象。

“州”字的篆文字形有延续甲骨文金文写法的(如上图说文古文的形体),也有别出心裁的,画出并行的三条水道,并且每条水道上都画出一个小岛(如说文小篆的字形),而且这种形体的篆文逐渐成为小篆“州”字的正体。

现代汉字的“州”是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而形成的,将每条水道上的小岛简化为小点分别居于三条竖线的左侧。后来“州”字被用作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称谓,比如“冀州”、“幽州”、“益州”等,已经脱离了水中陆地的含义,于是再加水旁另造“洲”字以代替“州”的造字本义。

《说文解字》卷十一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㫄(旁),从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

许慎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州”,水流中央可以居住生活的高地叫“州”,它的字形就像水流环绕在小岛的旁边,也可以认为它是采用两个“川”字来会意。在古昔尧的时代遭遇大洪水,当时的百姓便住在水中的高地上,也有的人称这些高地为“九州”。《诗经》有诗句说:“在河之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州”是“畴”的意思,各州的人各畴其土而形成不同的州地。

从许慎《说文解字》对“州”字的解释来看,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州”就是水中可居的高地。这种解释应该是基本切合“州”的构字理据的,只是在今天看来,是否“可居”倒不是必要条件了。

其二,“州”字“从重川”,是个会意字。为什么许慎会说“州”字是由两个“川”字构成的呢?估计是依据“州”的小篆字形,误将三个“小岛”上下的水流分别看作两个“川”字了。显然“州”字不是由两个“川”字会意的,而是具体描摹江河中的“州”的形象,因此从构字原理来说,“州”字应该是个象形字,但不是独体轮廓象形,而是“依附象形”,要表现“州”的形象就必然要依附于河道与水流,否则孤零零得画一个小岛不易被识别,这就像“瓜”字的象形原理一样,不能光画一个瓜,需要连带瓜藤与瓜蔓才行。当然若从现代汉字的字形来看,则既看不出会意也看不出象形,如果有人说“州”字的三个小点是指事符号,指明“川”中有“州”,因而说“州”是个指事字,似乎也讲得通。然而,讨论汉字的造字方法应该以古文字字形为基础,不宜按现代字形曲解附会,所以拙文认为“州”应该是一个依附象形的象形字。

其三,“九州”的“州”与“在河之州”的“州”本是同一个“州”。按照后世的看法,“九州”的“州”是对大陆不同地域的划分(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已经不是“水中高地”的意思了,而“在河之州”的“州”确为实实在在的“水中高地”,所以后世都是写作“在河之洲”的。这就是许慎当时不曾料到的“州”与“洲”的各自分工问题了。

 长沙湘江江心的橘子洲

二、“”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州”字的造字本义是指水中陆地。例如:“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说文·川部》)再如:“出乎椒丘之阙,行乎州淤之浦,径乎桂林之中,过乎泱莽之野。”(《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水中可居者曰州。淤,漫也。浦,水涯也。”又如:“关关睢鸠,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这句诗中的“州”,毛本作“洲”,用的是造字本义。“州”是“洲”的本字,后人加水(氵)以别州县之字,故文献中大凡指“水中陆地”的意思就都写作“洲”,例如现在的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也都是广义的被大洋包围的“水中陆地”,而“州”字反而成了表示地方区划的专有称谓了。

“州”字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引申义:一是表示地域性行政区划的称谓,二是表示古代帝制管辖的高级别的户籍编制单位。下面分别加以例证:

其一,表示古代地域性行政区划的称谓。由于“州”是水中陆地,“州”便跟四周的水域有清楚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加以引申,那么凡是跟周围有清楚界限的大块陆地也可以叫做“州”。于是“州”字便产生了用作地域性行政区划称谓的引申义。相传尧帝时代分其领域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后舜从青州中分出营州,从冀州中分出幽州、并州,此为虞书十二州,大禹治水之后,又还为九州。再后来历代多有兴废,民国废州,但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省级的有贵州,地市级的有通州(北京)、沧州(河北)、朔州(山西)、忻州(山西)、锦州(辽宁)、徐州(江苏)、扬州(江苏)、常州(江苏)、泰州(江苏)、苏州(江苏)、杭州(浙江)、温州(浙江)、湖州(浙江)、衢州(浙江)、台州(浙江)、滁州(安徽)、池州(安徽)、宿州(安徽)、亳州(安徽)、福州(福建)、泉州(福建)、漳州(福建)、赣州(江西)、抚州(江西)、德州(山东)、滨州(山东)、郑州(河南)、荆州(湖北)、鄂州(湖北)、随州(湖北)、郴州(湖南)、株洲(湖南)、永州(湖南)、广州(广东)、梅州(广东)、潮州(广东)、惠州(广东)、柳州(广西)、梧州(广西)、钦州(广西)、贺州(广西)、万州(重庆)、泸州(四川)、达州(四川)、兰州(甘肃)等等,还有很多县市级的,不再列举。

“州”字由此引申出如下三种含义和用法:

一是周代指离王畿二百里外的行政区域。例如:“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周礼·地官·载师》)郑玄注引《司马法》:“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

二是指区划地域以聚居。例如:“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属而治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大戴礼记·主言》)

三是指周代方伯统属之地。例如:“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郑玄注:“属、连、卒、州,犹聚也;伯、帅、正,亦长也。凡长皆因贤侯为之。”

其二,表示古代民户编制,“州”是古代帝制管辖的高级别的户籍编制单位。在中国,地域性行政区划也就是户籍编制单位,于是“州”也便成了古代帝制管辖的高级户籍编制单位。例如:“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再如:“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又如:“故百家为里,里十为術,術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管子·度地》)以上几例中的“州”都是高于“家”、“旅”、“族”、“党”、“里”、“術”的户籍编制单位。

“州”字由此引申出如下三种含义和用法:

一是二千五百户为一州。例如:“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礼·地官·大司徒》)贾公彦疏:“二千五百家为州,立一中大夫为州长。”再如:“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杜预注:“州,乡属也。五州为乡。”

二是四十三万二千户为一州。例如:“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卷四)郑玄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

三是一万户为一州。例如:“州者谓之術,不满術者谓之里。故百家为里,里十为術,術十为州,州十为都。”(《管子·度地》)尹知章注:“地数充为州者,谓之術。”

根据上面对“州”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州”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州”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州”字水中高地的造字本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为“洲”字所替代,即便在成语中也难觅踪影,“州”字在成语中大都是表示地域性行政区划称谓的意思,例如:

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语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四海九州——泛指全中国。语见《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四海九州,必有壮士,宜设武举,以收其遗。”

神州陆沉——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意谓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源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语见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身体》:“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冲州过府——指跑码头,闯江湖。也形容经历丰富,见过世面。语见《天花雨》第二回:“夫妻一世,冲州过府,在江湖上赶营生。”

冲州撞府——州、府:旧时县以上行政区划名,泛指大城市、大地方。犹言走江湖,跑码头。也形容经历丰富,见过世面。语见明·无名氏《赵匡胤打董达》第三折:“来时节冲州撞府气鹰扬,我这里脚紧拳疾怎隄防。”

连州比县——指遍及各地。也作“连州跨郡”。语见《陈书·高祖纪上》:“自八纮九野,瓜剖豆分,窃帝偷王,连州比县。”

遐州僻壤——指边远偏僻的地方。语见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我国家重于民社之寄,虽遐州僻壤,必慎选守令以抚摩其人民,苏息其凋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文台历说字——州
地名趣谈:州字地名知多少?我国为什么有许多“州”?
州字
细说“十大语文差错”(五)????“九州”的来历
说文解字: 古代的中国为什么被称作“九州”?
神州大地!古中国为何被称作“九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