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蚕头燕尾,隶书是汉字发展的里程碑|汉字发展史(5)

题头照片是我国已故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在上个世纪末给我开办的书店题写的牌匾,“汇文书店”这四个字就是用隶书书写的。刘老的隶书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今天这篇文字也算对他老人家将隶书发扬光大的一种纪念。

01 隶书的发端

历史上,中国汉字的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这种演变的内在动力就是书写的简化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令李斯创立了小篆。由于小篆书写速度较慢,秦始皇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作为下层吏人的应急字体。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这样记载:“秦烧灭经典,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现在看来,许慎说隶书为程邈所创造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近年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以及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秦简等都已经证明,隶书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因此,程邈应该是将隶书进行整理并使其规范之人而不是首创者。但不管怎样,从秦代开始,隶书被大量使用,人们将这个时期的隶书称之为“秦隶”。为什么叫隶书呢?因为使用隶书这种字体的人多半是“隶人”,也就是低级别的小官吏。

青川木牍于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文字为墨书秦隶,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的事情,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88年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不仅有秦始皇时期,其中也有战国晚期的墨书秦隶

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过来的,是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为什么说隶书要比篆书简便、快捷呢?我们来看一下对比图。

篆书和隶书的对比

隶书一是对篆字的字体结构进行了简化,二是将线条的圆转改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三是用笔已经摆脱了篆书的笔画均匀形态,而变得肥瘦相间、有起伏变化,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书写效率,尤其是更适合毛笔在竹简或绢帛上书写。当然,作为初创的秦隶,还遗留许多篆书痕迹,它属于过渡期的书体,到了汉代,隶书又有新的发展。

02 汉代的隶书走向成熟

西汉初期仍沿用秦隶的风格,到王莽新朝时开始发生重大改变,产生点画的波尾写法,东汉是隶书成熟和鼎盛时期,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并产生众多风格,人们将汉代成熟的隶书称为“汉隶”。

具体来说,汉隶有以下特点。

其一,字形结构左右分展,横画长而直画短,呈扁平形状。

其二,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蚕头燕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所谓“起笔蚕头”,就是起笔藏锋,形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其三,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其四,“点”为独立,盘旋连笔断开。篆字是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的变化丰富。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使得书写更为方便。

其五,笔画运行轨迹有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汉隶的演变与成熟,从战国末年到东汉结束,经历了四百多年,这个演变过程,被称之为“隶变”。“隶变”在整个中国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历史意义。人们通常将小篆和其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称为“古文字”,将汉隶及其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所以,汉隶就成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分水岭。

“隶变”不但造就了隶书,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几乎同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因此,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没有隶变,就没有现代汉字,也许我们写字还在“画圈”!

03 汉隶文物选粹

  • 五凤刻石

《五凤刻石》是刻于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的一方石刻,现藏于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刻石的隶形字态中交错着明显的篆书遗迹,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属典型的隶形篆笔风格。笔画已具有成熟隶书“蚕头雁尾”的意味和迹象。用笔灵动奔放,长短错落,风格简质古朴。

  •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石经是用隶书一体写成,故也称为“一字石经”。

该石经由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亲蔡岂等人书写,其隶书严谨规范、匀称工稳、点划平厚、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已是汉隶发展到相当成熟时的产物。东汉晚期被作为标准书体的隶书,世称“八分”体。

  •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曹全碑》是东汉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碑文字体结体匀整,飘动秀逸,以圆笔为主,笔画多呈“蚕头燕尾”。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天下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张迁碑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 由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结体取势平直,饱满严密,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 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 石刻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横笔不平,竖笔不直,呈现种种波势与弯曲,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自然奔放。

  • 武威仪礼简

1959年,在凉州磨嘴子墓群中发现了469枚27298字的汉代仪礼简,这批汉简绝大部分是木简,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

汉简上字的右边波碟粗重,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开创了后来楷书的结体特征。章法处理上,压扁字形,加大字距,使得瘦长的简和扁平的字构成强烈的反差,构成空灵清新的意境。

  • 居延汉简

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在1930、1972年-1976年和1986年几次发掘中,获数万余枚简牍。古居延地区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是日常实用文书,书写时随意自如,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在一些字例中已能见到相对的行书、楷书笔法,笔画组合开始讲究粗细、形态的变化。有些字因速度较快,字内的笔画呼应和穿插避让、上下字之间的贯气等显示了一些今草特征。

  • 马王堆汉墓西汉帛书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字体有篆、隶之分。隶书属于“古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饱满流畅。用笔已规范化,波笔和挑笔形成了特色,字体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艺术——隶书的演变、发展简史,一篇文章告诉你!
隶书的美学特征
曹全碑
古今文字分水岭: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
汉隶之美:敛收纵放 一波一磔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