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202):耒耤劳力——释“力、耒、耤”(下)

朱英贵

   (紧承上文)

五、“耒”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耒”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没有单独的“耒”字符号,因为“力”就是“耒”,也可以说“耒”与“力”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耒”字的金文形体,有的是对甲骨文“力”字构字理据的直接继承(如上图前两个字形),有的则在“力”上添加一只侧面手形符号,成为合体会意字(如上图三、四两个字形),整个字形“从手从力”会意,表示以手持耒的意思。小篆的“耒”字,将手形省变为三条斜横线,下面的“耒”(力)讹变为“木”。今文字隶书与楷书则依据小篆字形加以隶变和楷化,完全脱离了它的构字理据。

“耒”字的造字本义为一种古代的松土农具,它在字形上与“力”的区别在于,“力”是独体象形字,而“耒”大多为合体会意字(以手持“力”),但是二者的造字原理却是相同的。

《说文解字》卷四耒部:“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古者垂作耒㭒以振民也。凡耒之屬皆从耒。”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为:“耒”,就是手工耕作的弯曲木制工具。它的字形用“木”作为表意偏旁,再用相推动的“丯”形符号与“木”会合成意。古人智者垂爱百姓,制作耒耜以举救民众。大凡跟“耒”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耒”作为表意偏旁。

需要指出的是,《说文》依据小篆字形所作的“从木推丯”的解释,跟“耒”字的造字原理不太相符,应该是以手持“力”方为正解。

 耒

六、“耒”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及相关词语

“耒”字的本义与“力”相同,是古代一种可以脚踏的木制翻土农具,简言之即一种松土的农具。例如:“天子亲载耒耜。”(《礼记·月令》)再如:“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管子·海王》)又如《韩非子·五蠹》所云:“身执耒臿。”又如《庄子·胠箧》所云:“耒耨之所刺。”这几例中的“耒耜”、“耒臿”、“耒耨”都是原始的耕耘用的农具,而“铫”据说是古代一种大锄。

“耒”字也可以引申为表示“农事活动”“农事耕作方法”的意思。例如:耒耜之勤、耒耨之教等说法中的“耒”。

“耒”字的字义发展脉络大致如下:

松土的农具—农事活动—农事耕作方法

“耒”字在后世单独使用的时候一般都保持其“松土农具”的原始意思,除此之外便是作为表意的构字部件存在于“耜、耕、耦、耤”等字当中,这些字都与农具和农事劳作有关。下面是单独使用时保持其“松土农具”或“农事活动”意思的一些词语:

秉耒——手中持着耒。

释耒——放下农具。谓停止耕作。

负耒——背负农具,从事农耕。语见《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耒耜之勤——“耒”和“耜”(sì)都是翻土的农具。指农事劳作。

耒耨之教——“耒”是松土的农具,“耨”(nòu)是锄草的农具。言农事耕作方法的传授,代指教民务农。

七、“耤”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耤”字并不常用,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在“藉”与“籍”这两个字的构件中看到它的身影。当我们看到“藉”这个字的时候,就会想到“杯盘狼藉”、“声名狼藉”等词语,当我们看到“籍”这个字的时候,就会想到“籍贯”、“祖籍”、“原籍”等词语,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两个字的“艹”字头或“竹”字头去掉,看到“耤”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很茫然。

“耤”,读作jí,它的字形与字音如此,那么它的字义又该作何解呢?其实它的字义是以手持“耒”从事农耕劳作的意思。祖上曾留下一个不为后人所知的成语,叫做“帝耤千亩”,它的意思就是帝王亲自耕种(田地),此语出自《全唐文·耕耤诏》:“二十一日亲祭先农,耤于千亩之甸。”二十一日这一天帝王亲自缉私了农业先祖,并且在广阔千亩的田野上亲自耕种,以示国家对农耕的重视。下面我们来谈谈“耤”字的形义联系。

 东汉牛耕画像石

先来看“耤”字的古文字字形:

“耤”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耤”字的古文字字形构造颇为复杂,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象一个人手持农具(耒)在用力耕作之形,本义为持耒耕作。金文有些字形下面有几条曲线,象耕作过的土地之形,后期金文有些字形以及战国文字将下面的曲线讹变为“昔”字,成为表示读音的声旁,变成了形声字。小篆字形是在战国秦国大篆(上图睡.法204)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而成的,成为了一个“从耒昔声”的形声字,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汉字的“耤”字。

《说文解字》卷四耒部:“耤,帝耤千畝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从耒昔聲。”

许慎依据小篆字形“从耒昔声”的解释与“耤”字的造字原理不符,至于对字音缘由“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的解释也显得牵强,但“帝耤千亩”的解释还算接近造字本义。“耤”的造字本义为持耒耕作,然而在造字之后并不常用,因为后来又造了一个形声结构的“耕”字,于是,“耤”字的农事劳作意义,后来就用“耕”字来表示了。

八、“耤”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及相关词语

“耤”的本义为持耒耕作。例如:“二十一日亲祭先农,耤于千亩之甸。”(《全唐文·耕耤诏》)“耤”在古籍中也常写作“藉”,例如:“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躬秉耒。”(《礼记·祭义》)

后来由“耤”在持耒耕作时的踩踏义引申为“践踏、欺凌”的意思(写作“藉”)。例如:“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吕氏春秋·慎人》)再如:“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耤”字的字义发展脉络大致如下:

持耒耕作—踩踏—践踏、欺凌

“耤”字在后世一般不单独使用,所以几乎没有用它来组造的词语,“耤”字大多以表音构件的形式出现在“藉、籍”等形声字中作为声旁。

综上所述,中国的上古时代就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力”与“耒”就是华夏祖先最先发明的农耕工具,于是大凡带有“耒”字偏旁的汉字,在造字之初便都具有农耕的含义。尽管今天有些字(例如“藉”与“籍”)已经看不出农耕的意思了,但我们还是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源头去发现其内在的农耕含义。

即便是在使用今天的引申义的时候,脑海中如能闪现一下字形中包含的农具符号,那也是一件很有文化内涵的事情。因为我们今天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正在为文化人的“笔耕”行注目礼,而我们今天在“杯盘狼藉”的时候,更当联想到“粒粒皆辛苦”的盘中餐大多也是“耒耜”与“耦耕”的劳绩。

对于“力”、“耒”、“耤”这三个字的字形字义的来龙去脉,叙述至此我已经自感绵力薄材、精疲力尽了,但一想这“力”字的来源本就是为一种颇为费力的原始农具而造的字,却又深感理应陈力就列、尽心尽力、不遗余力地理清“力”字的字形字义了。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田蕴章书法讲座【362- 農(农)- 王铎其书其论(二)】
汉字源流字典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东宫苍龙的命名,来自虫、辰和农,音近义通也
细说汉字:不可企及——说“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