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文化新地标:视觉文化博物馆M+正式开幕

11月12日,香港全新国际级视觉文化博物馆M+正式向公众开放。M+博物馆是香港目前最大的博物馆,由筹备到开馆历时10余年,坐落在维多利亚港海滨,独树一帜的风采使其脱颖而出,成为维多利亚港的一个新焦点。

图片来源:香港品牌

01

关于M+博物馆

M+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现、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总面积65000平方米,展览空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空间,规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视觉文化博物馆。

自11月12日正式开馆,M+博物馆同步开启六个专题开幕展览,率先展出馆藏的约1500件作品。六大专题开幕展览有何看点,背后又蕴藏了什么故事?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揭秘。

02

关于六大主题开幕展

「香港:此地彼方」

展览由「此地」「身份认同」「地方」「彼方」四个章节构成,四个章节紧密相连,视角互相交错,共同谱写香港的视觉文化发展史。

1950年代起,经历多番变迁的香港凭借其地理优势,迅速完成由制造业重地到贸易枢纽的蜕变,开始与国际市场密切交流,国际地位逐渐上升,经济发展飞快。在此背景下,众多城市基建项目萌芽,并诞生了一批象征香港的新地标。

社会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上述社会背景下,二十世纪下半叶,香港一批艺术家开拓出全新的创作语言,他们革新了水墨、油彩等传统媒介的表现手法,开始尝试展演、录像等新型表现手法,以此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经历表现得更为直观。而时至今日,捕捉和传达人们文化生活的媒介已更替为流动影像。展览中所呈现的变迁历程,让我们对香港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了更多思考和启发。

精选藏品展示:

《大选美》 作者:黄楚乔

《循环影院》 作者:鲍蔼伦

《无题》(九龙地图局部)作者:曾灶财(又名九龙皇帝)

《九龙城寨——屋顶上的小孩》作者:格雷格 · 吉拉德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M+博物馆官网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

展览由八个部分组成,沿着1970年代到2010年代的时间线,追溯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示艺术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当代中国的千变万化。

1970年代,中国最早出现了一批地下艺术运动,年轻艺术家尝试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等不被当时大众所认可的西方艺术风格,借此表达内心感受,这被视为是当代中国艺术的开端。1980年代中期,八五新潮出现,这让当时的艺术环境焕然一新,艺术家逐渐改变以往的题材风格,转而以西方抽象及概念艺术来创作,开辟中国艺术新面貌。到了1989年2月,一群艺术家自发组织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前卫艺术首次走进官方展览场地。

19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逐渐缓和,全球化随之加速,中国艺术在开始踏上世界舞台。时至千禧年之初,当代中国绘画在国际双年展和博物馆展览中崭露头角,在全球艺术市场上屡受好评。艺术家开始以行为艺术、摄影和录像等创作,回应全球当代艺术界,并与之开展全新对话。

精选藏品展示:

《六走向的小转盘》 作者:黄永砅

《光河》 作者:冯国东

《第二状态》 作者:耿建翌

《摔跤:1和100》 作者:何云昌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M+博物馆官网

「物件.空间.互动」

「物件.空间.互动」展示了过去七十年来在亚洲制造及受亚洲文化影响下的500多件家具、建筑、平面艺术和其他设计作品。

从展出的建筑、家具和产品,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在二战后的重大变革,包括经济盛衰起落、全球文化交流以及政治运动趋势。亚洲各地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了转型,兴建起都市地标,并以视觉宣传的方式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消费品也为亚洲人民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

自1960年代起,随着亚洲科技飞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经济迅速增长,许多建筑与设计应运而生,它们被赋予别开生面的可能,带来了各种设想和崭新思维,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影响。

精选藏品展示:

《中国北京香山饭店台灯》 作者:贝聿铭,曹慰祖

《我是一座纪念碑──CCTV衣柜》 作者:李鼐含

《东芝自动式电饭煲,RC-10K型》

作者:岩田义治, 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

《Hannan长椅》 作者:大桥晃朗,Inoueindustries Inc.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M+博物馆官网

「个体.源流.表现」

「个体 ‧ 源流 ‧ 表现」从亚洲视角出发,展现艺术家和作品所构成的复杂关系网,交织出跨越时空、结合个人与共同经验的视觉艺术故事。

说到抽象艺术,我们首先想到的通常是欧美国家的作品,但其实相似的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全球多地都有萌发。比如:亚洲艺术家通过审视山水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把眼光投向佛、道的传统思想,继而转向抽象。他们回归线条、构图和形态的根本,为探索艺术的精神境界开辟出新道路,在国际上可以跟同代艺术家齐头并进。可见亚洲艺术家求同存异、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他们强大的创作能量。

不仅如此,亚洲艺术家敢为人先,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他们采用非传统物料、方法及身体行为来重新定义艺术,藉此探索人类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联系,开辟出开放和极富个人色彩的艺术路向。

精选藏品展示:

《Kapan iki》 作者:莫娜·哈透姆

《喷泉》 作者:张怡

《鱼雁计划》 作者:李明维

《无题》(休息抽根烟) 作者:林明弘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M+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之梦」

「博物馆之梦」从M+构建的独特亚洲脉络探索全球艺术。

诞生于1960年代的概念艺术侧重观念多于对象或图像,从概念艺术诞生之初,「偶然性」和「拾得之物」就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偶然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日常可见的拾得之物,则可通过艺术家的刻意改造而成为艺术品。

在展览中,「博物馆之梦」拓展了「拾得之物」的概念,展示了艺术家如何以文化为素材对传统进行革新的过程,对偶然性与拾得之物进行妙趣横生的探索。如:精选藏品中傅丹的这尊《无题》大理石雕像,它是象征爱与性的古罗马女神维纳斯,久历风霜,只剩下躯干。傅丹与艺术家兼底座制作师Eric Araujo一同创作了黄铜支架,令雕塑的残躯能稳固站立。然而,支架却不安本分,逾越自身的定位。它似有欲望般紧抱女神的丰臀柳腰,并且暧昧地穿过其左上大腿,俨如脚镣,底座竟变成了酷刑装置。傅丹的《无题》无心插柳,却集不同形式、物质性和意念于一身,令多个话题交汇碰撞,包括女性的身体和象征、男性凝视、宗教献身等,体现了偶然性对概念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精选藏品展示:

《纸树》 作者:李升泽

《无题》 作者:傅丹

《一分为二,二合为一 4号 》 作者:郑国谷

《青花釉下彩白瓷棘龙纹罐#2》 作者:金范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M+博物馆官网

「安东尼 · 葛姆雷 : 亚洲土地」

这个艺术作品是英国艺术家安东尼 · 葛姆雷于1989年开始创作的《土地》系列作品之一,为完成这一系列的作品,葛姆雷会到世界各地招募当地人,让他们使用本地的黏土手工捏制泥人。各个版本的《土地》,先后于澳洲、北美、南美、英国、欧洲完成制作。

2003年,为完成《亚洲土地》的艺术作品,葛姆雷邀请了来自象山村(现广州市花东镇)约300名不同年龄的村民,在五天内制作了约20万件泥人雕塑,制作泥人有三个简单的要求:①泥人必须是手掌大小②泥人能够站起来③泥人要有两只眼睛,其他部分可以自由创作。迄今为止,《亚洲土地》是该系列中规模最大、最具雄心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

艺术作品展示:

《亚洲土地》 作者:安东尼 · 葛姆雷

图片来源:M+博物馆官网

M+博物馆的正式开幕,为亚洲的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提供了一个跨领域的交流合作机会,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交流平台。

关于M+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到官网细细品味吧!当然百闻不如一见,M+静候你的光临。

M+博物馆的位置

图片来源:M+博物馆官网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四、周末及公众假期

10:00-18:00

周五

10:00-22:00

*自开幕日(2021.11.12)起一年内免收入场费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亿,10年,香港终于等到了它!
五一看展!墙!裂!推!荐!!!
虎年赏虎十一回:民俗工艺美术篇
我眼中的加拿大-70 多伦多掠影-8 加拿大当代艺术博物馆藏品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新新画廊作品合辑
看不懂的画却让你灵魂不安——清华艺术博物馆观画记 | 徐景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