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明:书法的道路既漫长又艰辛!

     追忆    论艺    评议       

意义何在


正在想投稿想入展的人还是要扎扎实实去写好字,在技法上下工夫,在一些修养上下工夫。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总会到来,时运也会到来。

                                                                ——李明
本文约3000字,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 从细节去深挖,从格局上去攀升

我平时注重两个方向的训练:一个是在行草书上,训练互动与观照以及在动起来、连起来后的这种连贯性、生动性。二是静态的,楷书的训练,研究楷书的结构和它的完整性。楷书对行草书将来能不能走到高点,起到关键作用。草书虽是连绵的,但它有结构的点,它有草法、字法,字法就涉及到它的结构,结构上哪个细节你没有做到,它的完备性可能就有问题。苏东坡“刚健含婀娜”、“真放本精微”,就是体现了“尽精微致广大”,尽精微是从细节去深挖,致广大是从格局上去攀升。这样一个思路我也一直贯穿其中,每一阶段自我调整我采取的方法是:一段时间写大字一段时间写小字,一段时间写正楷,一段时间写草书,常态书写和方向性的书写相结合。我觉得前面的路很长,有希望,有光亮。

颜真卿 多宝塔碑

最早的时候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赵孟頫,赵孟頫在元朝的时候是力矫时弊的人,那时书写逐渐地走向油滑、低迷,他高举复古大旗,更多的是从二王当中取法,上升到魏晋我一入手就写的赵孟頫,觉得这种书体和别的书体不一样,它既严谨又妍美,写出来很洒脱,很流动。但真正写进入赵孟頫看它里面又是非常丰富的。赵孟頫之后我还写过秦诏版,后来写墓志比较多,在96年到2000年,我写过四年时间的魏碑,加重笔力,使每个线条扎实起来。书写既要法度森严,需要度的精准把握。但书法最终表现的还是质朴自然,质朴自然是大美,它不是雕琢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所以要返璞归真。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汇到一块,汇到一个高点,才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如果偏废就只能走到非常狭小的一面。

赵孟頫 手札

写过这些后使自己的调子得到了提升,然后转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帖学上无法逾越的高峰,是无尽的宝藏。王羲之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颜真卿和苏东坡。苏东坡也是学颜,他的书法也有一种宽博,实际上他们俩都学王羲之,但苏东坡比照颜鲁公,又有一种变化。颜真卿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他学古而不泥古,人书合一,他的忠诚,刚正不阿,宽博厚重的风格是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颜真卿的三稿,苍茫雄厚,形成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王羲之 丧乱帖

苏东坡他也不光是在写字,他同时也在写人,这一点是最高级的,这对我们当代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苏东坡一生这么大的才华,这么高的学问,这么丰富的经历,虽然做了不小的官,但一生坎坷,最后还客死他乡,他是历史上最让人感动的一位艺术家,给我们展示的是文人的一种姿态。他的身上每一点都带有一种文人气质,包括做官、做事,悲天悯人,旷达包容,他应该说是古代艺术精神的集大成者。

  • 艺术始终存在一个取舍

书法可能在某一阶段最讲究的是技法,这门艺术它首先是需要技巧、技艺、技能作为支撑的。但有的东西也并不是光练技法就能得到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就需要人增加修养,有的学者懂得很多知识,但他不一定能把书法写好,他可能缺少前期的技术积累,缺少能力的支撑。古代大家到20岁之前把这些所谓的基本功全部做完了,之后就是积累修养。

艺术始终存在一个取舍,取法就是取舍,它始终存在的。人生当中面对无数个选择,怎么选才好,这又上升到哲学观念,它取决于人的大脑意识,取决于人的思想。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有思想的工匠。那些雕琢入微的工匠都是极聪明的人。尤其古代的工匠,现在看来其实都是美学大师,都是思想家。

李明 书法作品

要认真读一些书,读好一本书,在整个社会实践当中去体验、体悟,要善于去联想,去找到一些规律。沈鹏先生曾经教导我们,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就是既定的东西,需要一个积累,你写字去训练技法,它也是知识,去读古人书论也是知识,但知识怎么转化为行动呢?它就要有思想,要有想象力。想象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实践的东西,转化为创造。古代常说的怀素观夏云,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等等,都是他们在生活当中的体验,他们找到了事物当中的共性,技法当中的共性。所以生活就是艺术。

有的人写出来的字有文气、古气、雅气,他有气息在里面。这种气息就是把人的某一种东西融入到书写当中去了。所以书写到一定程度要技进乎道,把人思考的一些东西能够融进去了,变成所谓的澄怀味道。 

  • 扎扎实实去写好字

我经常发微信说,写好字最重要。人很多时候都是看你最光亮的一面,而忽略你光亮的背后,这是普遍的。其实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他都有相当大的付出的。有的人急功近利,老是一心想着什么时候能获奖,越这样想命运越不去眷顾你。展览是有规则要求的,既要按规则办事还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里面如同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技术、运气,很多因素都有。只要你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成功会降临,但是你首先要达到到那个层次,具备相当的水平。

我们不要为了创作而创作,要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有自我的表达在里面。像五届兰亭奖我写《琢庐夜话》,用小楷写我自己的文章,书、文就统一了,我的目的就是想表达我的一种人文理念。十一届国展的大楷作品我也是这样主动的去思考、去创作的。

李明 《琢庐夜话》

所以正在想投稿想入展的人还是要扎扎实实去写好字,在技法上下工夫,在一些修养上下工夫。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总会到来,时运也会到来。

  • 书法的道路既漫长又艰辛

书法的道路既漫长又艰辛,因为这样才充满着魅力和希望。我还是坚定不断探求,在继承当中有所发展,这才叫进步。一方面我还要在传统古典中不断去深潜,但是潜过以后怎么办?当代书法究竟该怎么走?是回归古人的这种状态?还是在用古人传统的内容,用当代的形式升华出新的东西?假如会有这个东西,又怎么才能升华出来呢?

李明 书法作品

我最近一直关注的是书写的现代性问题,古人的书法大都在书斋之中,古人的文书信札,过去都是实用的东西,现在更多地进入展厅当中,出现的场合比过去更丰富,更多元,在这种状况下,书写应该是以什么一种方式呈现?艺术是少数人的行为,很多人是这个观点,但我们所谓大的主流是讲艺术为人民服务,更多的要走进人民。我们所要的真正好的艺术,真正大美的艺术,怎么能够把它体现出来,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艺术必须走高雅的路线

王羲之给一个老太婆写书扇,说你把我扇子弄坏了,王羲之写这么好,她不懂。后来说你拿去卖,结果一抢而光,然后再找王羲之,王羲之就不干了。这是什么问题呢?说明雅与俗之间还是有界线的。所以艺术必须走高雅的路线,走到艺术本体当中去,但要做好跟这个社会的结合。王羲之、王献之他们书法在当时就是主流,是大雅,是大美,我们历代都把他们奉为经典。

当下我的思考就是如何把书法传统最精华的东西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它,去接受它,去传播它接受的人越多它的影响力越大,而且还要让它站到这个时代的主流和上端。让它成为大家向往的一个高度,向往的一种境界。之所以有高原无高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高峰不够高。创造高峰,需要从高原上不断攀升,这是让大家都能仰望的一个高峰,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很多人仰望,是这个时代所仰望的。我想这是我思考的书法将来走向。

文章节选自李明访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京津冀五体书法三十家——李明
书法艺术之草书技法
元代赵孟頫行草书《临王羲之裹鮓帖三种》书法欣赏
父爱如山:中国书法中的“父”字
略论孙过庭《书谱》墨迹的艺术价值
写不好“文”字“父”字,古代大师有窍门,看了就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