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贞节牌坊是怎么立起来的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贞节牌坊是怎么立起来的

△牌坊

说起中国传统建筑类型,那一定少不了牌坊。牌坊作为中华特色建筑文化,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是它最为主要的用途之一。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贞节牌坊,“贞节牌坊”,顾名思义,是指封建时代为表彰守节、殉节的妇女建立的牌坊。

贞节牌坊,无论是对于古代节妇还是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十分重要。今天编者就在这里为大家从头讲来。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第一次在历史上是以什么姿态出现的呢?

秦始皇时期,巴郡地区有一个名叫清的寡妇,在丈夫死后继承了庞大家业,没有选择再嫁,守节从一而终,继续发展家族企业,最终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跻身战国七大富豪榜。由于在先秦时期,两性问题相对开放,女子丧夫再嫁实属常事,有的再嫁多次亦无人非议。巴寡妇清实属少见,秦始皇称其为“贞妇”,并为之修建了女怀清台,这就是最早的贞节牌坊。中国历史上皇帝为表彰一个女子而修台纪念是秦始皇的独创,这或许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因为秦始皇的母亲与丞相吕不韦专权,淫乱宫闱,后又与情夫嫪毐生下私生子企图为私生子谋反夺位。秦始皇用“贞”表彰巴寡妇清可能有对太后的讽刺之意。

 

△巴寡妇清




01



汉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天子汉宣帝刘询曾下诏赏赐给贞妇一些丝织品,汉安帝刘祜不仅赏赐给贞妇粮食十斛,还会在门楼上刻字表彰。民间也有独立成书的刘向的《列女传》,班昭的《女戒》对于贞节的倡导。但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并没有受太大影响,还是比较开放,对于女子的贞节观念并没有严格的控制,寡妇再嫁并不会被视为不符合礼教的规范而严加指责或禁止。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被休的刘兰芝才回到家中十多天县令和太守就先后派人说媒。东汉著名的才女蔡文姬一生也曾三次嫁人,并未遭到任何非议。由此可见,汉代时期的贞节观念是十分淡薄的。







 

△刘兰芝




02



唐朝就更不用说了,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献中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单从这一点,整个唐朝的风气也就可见一斑了。在唐朝,贵族妇女能成群结伙地骑马外出郊游,男女交往也十分开放,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晚唐五代以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皇权也被极大削弱,社会上追求物欲,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盛行。大家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

 

△《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




03



宋朝虽然因为朱熹的大力提倡,理学得到传播,但并未能真正地深入人心,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程颐对社会风气有感而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即便是程颐自己,也并未尽遵所言:他的外甥女丧夫之后,他怕姐姐过度悲伤,就把外甥女接到家中,然后再嫁给他人。




04



后来经过金,元,明三朝对于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再加上理学日趋兴盛,到了清朝,贞节的含义就变得十分狭隘和偏执了。夫死守节成了天理,就算未过门,有婚约,夫死也要尽节,被男子调戏亦要寻死以表清白。这不仅仅是因为女子的观念被统治者、被世俗、被《内训》《训女宝箴》《古令列女传》等读物改变,而且各地官府也把贞节牌坊当作一种政绩,以此为荣,大的家族往往也会视节妇为一种荣誉,因此就算是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家族也会为了荣誉而劝诫甚至于胁迫女子守节。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朝只有51人,宋朝增至152人,明朝竟达到了27141 人,而到了清朝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竟然高达 100 万人,妇女获得旌表成为一种宗教性风潮。而这还是有清晰记录的人数,没被记录下来的又有多少呢?

 

△《古今图书集成》

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对于女子的贞节不仅是倡导,而且对“失贞”的女子要严加惩罚,轻则赶出族门,重则施以沉河、火烧甚至凌迟处死等酷刑。清朝乾隆时期,山西有个姓李的人,是个不举之人,他的妻子陈氏不安于现状,常常逃回娘家。有一天,她的父亲陈维善亲自把她送到夫家,然后回去,可是走到半路,女儿又跑口来了。陈维善气得不得了,就活活地把女儿缢死,自己也上吊死了。这类事也并不少见。

那么,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子怎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个贞节牌坊呢?在这个过程中她又要忍受些什么呢?

清代《礼部则例》规定:节妇,即“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由此来看,不论其他,单单是守节这一条就至少要满十年。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呢?

而成为节妇的生活想来也是不会好过的。大多数人,因为失去了丈夫,没有了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孩子也还尚小,姑舅年事已高,还有父母亲需要赡养,这一切生活重担就自然而然落在了这位女子一个人身上,只能求个生存,温饱可能都难以保障。







比如清朝张尚谦妻姚氏,“二十七,夫亡,三孤皆幼,粮无隔宿,隆冬裂裙以蔽儿体”,饶一舟妻张氏二十七岁守寡,“家徒壁立,忍饥抚孤,守节五十二载”。令人唏嘘不已的还有,有的节妇由于没有财力安葬亡夫,以致于不得不变卖衣饰甚至卖儿葬夫:清朝江日昊妻张氏,“昊亡汉阳,氏鬻衣饰携儿扶榇归”。这是作为节妇物质上所要忍受的。







 除去物质,精神上的痛苦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女子守节,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几十载。除却艰难的生计问题,心里慰藉问题,外界的精神压迫才是女子漫漫几十载守节路上的煎熬。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节妇,她们除了要克制生理需求,避免各种外界的闲言碎语外,还有可能会遭到兄嫂或者地方势力的强制改嫁。而她们自证清白的方式不外乎是自残或者自杀。

 

△历史范例

这里编者需要说明一点,节妇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她们被强制改嫁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族人想要争夺家产,如明朝丁廷宝妻梅氏,“夫亡守志抚孤,族利其产,迫欲嫁之” 。吕天赋妻黄氏十九岁守寡,“姑舅双亡,子方一岁,家产被欺占”。还有可能是地方恶势力的仗势强娶,如清朝吕积葵妻汪氏二十三岁夫亡,“誓死无二,有某侍富强娶,汪氏截发投塘”。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贞节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也至少是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载的青春。从古人对贞洁牌坊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一窥古人贞洁观念的变化。在下一篇编者会为大家详细介绍。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贞节牌坊
也谈"道德" / 文:丝己日月
节孝石坊
寡妇家中不养猴,为什么古代流传着这种说法
古代女子为何视贞节牌坊为无上荣耀
离谱啊!原来贞节牌坊上没有女人的名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